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散文』陈家祠,青砖瓦面上那一片迷人色彩

精品 『指间★散文』陈家祠,青砖瓦面上那一片迷人色彩


作者:若兰 举人,318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90发表时间:2009-03-23 10:59:18

广州我经常去,可每次都是来去匆匆,印象中广州还是很模糊的。这次也一样,长假一个人随团到广州纯粹是为办事。等一切都办妥后才下午一点多,离返程时间还有四个钟,我百无聊赖地在等车地点踱着。无意中欣喜地发现久闻其名的陈家祠就在附近,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买了张票走进去。没想到这一撞进去,眼睛便情不自禁地被陈家祠青砖瓦面之上那片明亮华丽而迷人的色彩揪住了。
   陈家祠也叫陈氏书院,是广东七十多县陈姓族人集资兴建的合族宗祠,由归国华侨及广州慈善家陈瑞南、陈照南和陈香邻等人倡议并建成于1894年。1892年东莞儒生陈伯陶高中探花,官封翰林院编修,光宗耀祖的陈探花于是提倡将陈氏书院建为广东陈族总祠,陈氏族人便开始更广泛筹款捐资,汇集各名营造商号进行建筑装修。家祠内供奉陈氏始祖,为广东各县陈姓子弟赴省城读书应试、或诉讼、或议事等提供居所。对陈氏子孙来说,这无疑是福荫后人的大好事。
   陈家祠主体面宽和纵深都是八十米,以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布设,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六院八廊穿插,大小十九座建筑纵横规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祠堂除了陶塑、灰塑、砖雕,还有石雕、木雕、绘画和铜、铁铸等工艺,书院的连廊的铁柱和月台十六块铁铸双面通花栏板,更是古代建筑装饰的杰作。镶嵌在花岗岩石镂雕栏杆中的双面通花铁铸栏板,利用铁、石鲜明的色彩对比和铁铸通透立体的造型,石、铁巧妙结合,产生出画卷般的艺术效果,使古老的月台显得典雅大方。
   陈家祠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些造型夸张有趣,色彩大红大绿的灰塑和陶塑了。像“孟德新书”、“桃源结义”、“三顾茅庐”,还有“竹林七贤”、“牛郎织女”等,人物个个栩栩如生,色彩明丽夺目。灰塑是广东传统建筑特有的室外装饰艺术。主要材料是石灰,拌上稻草或草纸,反复锤炼制成草根灰、纸根灰,再用瓦筒、铜线支撑,在施工现场塑造,等造型干后再涂上各色矿物颜料。看到那片喜气洋洋的灰塑,便不由得心生慨叹,古代的工匠个个都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呵,哪像我辈五谷不分、四体不勤,还自以为是。
   据说陈氏书院十一条陶塑脊饰,是广东现存最大型、最华丽的清代传统建筑装饰。它由石湾文如壁、宝玉荣等名店制作。脊饰采用夸张而求大效果的造型手法,用陶泥塑造,经上釉和高温烧制后,再搬上屋顶安装而成。像“光绪甲午年”上面那一条脊饰鳌鱼,便让人过目不忘了。陶塑脊饰构图都对称和谐,色彩雍容典雅。内容多以传统粤剧戏曲场面为主,两侧配上吉祥图案。十一条脊饰居高临下,与华美的灰塑相得益彰。
   至于青砖墙身上的砖雕,更是巧夺天工,让人叹为观止。砖雕是一种色彩朴实而又高雅的墙体装饰艺术。砖是要上等青砖,砖匠根据图案所需逐块雕琢,然后按部位拼接,镶嵌于墙上。陈氏书院保存完好的探头砖雕是广东“挂线砖雕”风格。各种线条均以平面处理,线条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便有了“挂线砖雕”的叫法。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于1959年参观陈家祠时,为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所折服,即席赋诗:“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如今陈家祠已经被开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分设了多个展厅展出有雕刻,陶塑,象牙,刺绣等民间工艺。我在象牙雕展厅里看到一对骨雕耳环,球状的耳环分里层和外层独立雕刻,雕功精细,玲珑通透,里层的雕刻也看得一清二楚,配上纯银的耳扣,既古典又艺术,我想无论衬白衣裳还是黑衣裳,都会是绝配。而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件叫“趟栊”的玩意。“趟栊”在民初的戏里见过,功能有点像今天我们家家户户必有一扇的铁门,只是趟栊由木造,晚上一条条木上了栓,既可以防盗又不挡风,白天再一根根的卸开。展品里的那一“趟栊”还塑了两娃娃,一娃娃贪玩,把脑袋穿在两木间而拔不出来,另一娃娃见状急着相救,爬上穿着脑袋那根木上,龇牙咧嘴地使劲往上拉木,以为这样可以救出小伙伴……样子让人忍俊不禁。
   从陈家祠转出来时,已是傍晚时分了,墙外正是车喧人闹,尘嚣不已;墙内却是一派祥和景象,柔和的光线投在青砖墙上、投在瓦面上,那一片色彩更加迷人,更加绚丽夺目。我徜徉在这座庄严肃穆的百年庭院里,用心感受着一切,那远去的琅琅读书声仿佛又在耳边回响……

共 17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陈家祠的构造,祠堂内的摆设雕塑做了简单的描述,主要讲述了陈家祠内的陶塑,青砖的砖雕,雕工精湛,惟妙惟肖。(推荐理由:全文对祠堂内的陶塑和砖雕的人文艺术描写入微,结尾更是升华了主题。)【编辑:陈已妃】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3232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陈已妃        2009-03-23 11:01:13
  说真的,我没听说过广州有这么一处好地方。
   评的不好,作者别见怪。
   问好!
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将忘记写下。
2 楼        文友:漠朵        2009-03-23 17:10:40
  一种建筑呈现一种当地的文化和风貌,作者的观察可谓仔细入微~
穿过时光的缝隙 找到你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