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母亲的文化观

精品 母亲的文化观


作者:张文科 童生,53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80发表时间:2013-11-19 21:30:39


   我的母亲,是个纯粹的农民,只认识钱币上的数字,属于那通常说的,“没文化的人。”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她却是有“文化观”的,她把供孩子上学看的神圣至极,以至于成了她生活的支撑点。
   大哥上小学初通文墨,当生产队长,领社员生产、开会、学习读报,井井有条,是个“顶瓜瓜”的队长,有口皆碑。二哥上小学读完小,即使供不起上中学,母亲仍坚持供他上陕甘边区师范,因为这学校公家管饭吃。供二哥上学家里就很难,连着还要供我上学就更为艰难。我初中毕业,家穷拿不出上高中的钱,母亲绝不让我停学,仍要我考师范当教师留在她身边,而我却非要考中等专业学校,那里国家发给伙食费还有助学金。咸阳机校毕业,我有幸被保送上了大学,最终成了个文化人。
   一个贫家妇女,在那兵荒马乱的年月,六个子女张口要吃饭、伸手要穿衣,日子艰难至极。是什么理念,是什么力量,能使母亲供几个孩子上学坚定不移?少时懵懂,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待长大才慢慢悟出了道理,这与母亲经历苦难有关,或者说,供孩子上学,是出于对祖上没有文化的一种补偿。旧社会兵役制,凡家中兄弟有三就要抽一个当兵,俗话叫“三丁抽一”,也叫“支征兵”。那富豪人家、有文化人,他们凭权靠钱买人支征兵,那支征兵的苦难就落到了上不起学没有文化的穷人身上。一曲《抓壮丁》,将没文化的穷苦人为支征兵,逼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描写得淋漓尽致。每当我看到那悲惨的画面,就勾起了母亲所经历支征兵的种种苦难。
   外祖父的能耐,只能是把三个舅父培养成文盲,身强力壮的三舅自然成了抓壮丁的对象,在湖南旧军队受尽苦难,母亲为弟弟天天提心吊胆。母亲与父亲成婚,也摆脱不了支征兵的苦难。父亲也是弟兄有三,他排行老大,为逃避支征兵,好几年不是逃陕北,就是钻黄龙山,只有母亲在家支撑日月,还得东家借西家求,交上支征兵的杂税钱。有次借钱被主人家的狗咬伤了腿,苦不堪言。到了我出生,给家庭没有带来什么喜庆,反而增加了支征兵的忧愁。乡保警队在我出生不几天,就迫不急待的到我家“查户口”,其实就是抓壮丁来了。母亲悲痛无奈,只好狠心将我用破棉絮裹住,塞在火炕下的灰坑里,哭诉说:“娃都死了,还抓什么壮丁?”总算躲过一场抓壮丁的劫难。
   母亲经受两个家庭两代人支征兵的苦难,在她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她恨透了抓壮丁,吃尽了没文化支征兵的苦头。但她倔强的性格没有被苦难击倒,反而从一桩桩苦难中悟出了她的“文化观”:吃不饱穿不暖,那是因为穷;被抓壮丁受苦难那更是因穷上不起学没有文化。母亲深信,只要下决心,那怕吃糠嚥菜,只要供孩子上学学文化,才能让孩子免除父辈所受的苦难。于是她从心底里发出“宁可挣死牛,供孩子上学一定要到头”的呼喊。这不只是她的口头禅,更是她一生的追求,是她生活永恒的支撑点。
   父亲早逝,母亲艰难地支撑这个穷家。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全在三沟两凹,干旱瘠贫,收获无几。吃饭穿衣就很为难,靠什么供孩子上学?只有靠勤劳靠节俭。
   母亲白天忙农活,晚上纺线织布纳鞋作袜,是她的“必修课”,她常是摸黑摇纺车,借月光蹬布机,为的是节省那一点灯油钱;还常在纺车旁布机边,放上一块黑面干馍和一碗白开水,为的是边吃边劳作,多织布多纺线,到集上多卖得一点供孩子上学的书本钱。她纺线一斤又一斤,织布一丈又一丈,鞋袜纳了不知多少双,全是拿到集市上叫卖,换回的钱,多是让我们交到学校,换回笔墨纸砚。她赶集上会,不怕坡长沟深,不避日晒霜打;上集从来舍不得吃一角钱的一碗饸饹(地方小吃),饿了啃口干馍,渴了讨碗白水,为孩子上学忍饿挨饿,节约下每一个铜板。听过一句名言“牛吃的是草,吐出的是白花花的奶。”母亲吃进的是黑面馍,喝进去是白水,她吐出来的岂止是奶?那是供孩子上学的热血热汗。我还听说一句名言:“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困难都能克服。”母亲就是有信念有追求的那种人,她把供孩子上学当作神圣使命,用生命的全部去追求它。记得有好几次,她到集上刚卖了几尺布,就那么一块两块钱,她急急忙忙的都要赶到我上学那完小,把钱亲自交给我手,唯恐儿子没有了学费钱而影响成绩进步。当我到咸阳中专上学时,母亲已年尽六旬,她顾不上体衰力弱,仍坚持下田,冒着酷暑抚棉花、拔间谷苗,常常是顾不得吃饭,汗湿衣衫。邻居见她含辛茹苦,就问她:“看把你挣的,图个啥?”她会充满自信地说:“宁可挣死牛,供孩子上学一定要到头,上学有了文化就不受那支征兵的苦了。”
   “日月不负有心人”。母亲用心血汗水实现了她的信念。二哥上师范,上延安大学分校,学业供到了头。毕业分配陕北边区银行,任出纳股长,积劳成疾,不幸英奇早逝。供我上到航空学院,学业也供到了头。以后搞设计成工程师,当教师,作律师,著书撰文,获大奖,为母亲算争得了一点荣耀。
   古人云:“子不教,父的过。”我的父亲早下世,教子养女的双重责任落到母亲肩上。母亲不识字读不了书,却热衷看戏剧,秦腔也看,蒲剧(山西戏)也看,“本戏”爱看,“回戏”也瞧。她悟性好,记性强,善于用戏曲中的“寒家出贵子”“贫而有志”的故事教诲子女。她讲得最多的是,“三娘教子”母断布机激发孩子上学;“打柴劝弟”,兄折桂斧苦劝弟弟读书;“苏秦激友”,激励贪玩的张仪上进。她口齿伶俐,讲的绘声绘色,很能打动人,至今她讲的“苏秦激友”的故事我还能背诵。那故事,说得是苏秦、张仪是两个好学友,张仪虽聪颖,但少了点勤奋,苏秦已在六国拜相,张仪仍穷步潦倒。一日张仪求于苏秦门下,苏秦故意将饮食钱物置于地上,张仪受到讥讽,果然发奋读书,终成栋梁之才。
   母亲讲的这些贫而有志、发愤读书的故事,用心良苦,在我幼小的心灵深深扎下了根。我上完小上中学,吃饭搭不起学生灶,而是背干馍,翻沟爬坡,步行几里
   甚至十几里,一日三餐白开水泡馍,洒上一星半点盐巴辣椒,五六年如一日。生活是艰苦清贫,但那没有什么不好,反而磨炼了我的意志,激励了我的进取心。每当考试总在人前,升学考试总榜上有名。“贫而有志”,成了我性格的一个亮点,发愤精神伴随我一生。以至到了我的孩子上学,那微薄的工资供孩子上学虽很艰难,母亲那种“宁可挣死牛”的拼搏精神,“供孩子上学一定要到头”的文化血脉成了我克服困难供孩子上学的永恒动力。
   我的同龄人,有的家境比我强得多,但他们没有上初中就停学了。相比之下,我是幸运儿,上苍赐予了我一个有“文化观”的母亲,她那勤劳吃苦,拼命供孩子上学的精神,成了我一大笔精神财富,每当我提笔撰文之时,她勤奋的身影,谆谆的教诲,萦回在我心头,成了我自强不奋的精神支柱。
   郑渊洁说“母亲的含义是影响”,母爱深厚,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哦!我的母亲!
  

共 27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无疑,这是一篇非常感人,非常激励人之文。虽然,母亲不识字,没有所谓的文化。可是,聪慧勤劳的母亲,以单薄的身躯瘦弱的肩膀,以顽强而坚韧的精神,执着的无悔的扛起生活的重担。而现实的残酷,又真实的改变着母亲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促使母亲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子女的教育和培养。篇章,不但笔法细腻,更是巧妙的嵌点于其里,关键是写出了平凡的母亲那不平凡的伟大。欣赏,问好。【编辑:静听】【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1213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听        2013-11-20 09:11:57
  没有文化的母亲,既拥有着女性所有的美德,更拥有着大智慧,拥有着独到的文化观。
淡然静美悟禅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