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昌魁星拂阁记”注评

编辑推荐 “文昌魁星拂阁记”注评


作者:张文科 童生,53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36发表时间:2013-11-20 21:20:47

创建卜夫子文昌魁星拂阁记(1)
   文章关乎气运(2),文风丕振,而文运为之一新。《天文志》云:魁宿主文运,元至元乙酉,太史奏云:文昌星明,文运将兴。况乎卜子夏者,接尼山之薪传(3),衍洙泗之教泽,固所称文学才也。其有裨于斯文,更非(4)鲜哉。予村古号西河,自大明以来,创建卜夫子文昌魁星祠(5),嘉庆戊寅春,会众公谒文庙,谋欲建修拂阁,以为灵爽所凭式(6),譬为山之覆一篑,恐遵道(7)而废半途。爰是虔心募化,鸠工庀材(8),不数月而是功于焉告峻。庶几,人文(9)蔚起,其在所欤。嗟乎:树木莫若树人!粪田何如粪心(10)!诚使为士者志切乎,燃糠功深夫凿壁,而户为诵读,家为弦歌,将见文成屑玉,梦传青楼之华,帖报泥金暗内,兆朱衣之点⑾。则吾乡之士风,不且蒸蒸日进乎。是为记。
   儒学廪善生员王化德撰文儒学生员王珏篆额恩科⑿辛巳举人王启凤书丹道光三年岁次癸未八月吉旦立石碑背面刻捐银者:新盛号,万通号等;姚庄里卫祖祠、东少里王祖祠等;监生□□,生员王□□;薛姓吴姓等人。
   碑出古西河村子夏庙。碑高94公分、宽64公分、厚20公分,正面刻正文竖行,背面刻捐银人。
   ——碑出古西河村子夏庙,碑高94公分,宽64公分,厚20公分,正面刻正文竖行。
   注:
   (1)拂[bi],通弼,辅佐之意;拂士,辅佐的贤士,《孟子?告子下》:“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阁,即为辅助国君的大臣所建的楼阁。
   (2)气运,即命运或运气。《辞海》,宿命论所指的气数和运气。现代语机遇。
   (3)薪传,即传薪,《庄子?养生主》:“传火于薪,前薪尽而火又传于后薪,转辗相传,火终不尽。”故有“薪尽火传”之典。
   (4),疑为“瀎”或“泧”。泧[yu?鑍,《辞海》讲,水势相激之貌。
   (5)魁星祠,“祠”误,按“重修卜夫子文昌魁星庙记”应是魁星庙。
   (6)灵爽,古作神明,《辞海》:奇相得到而宅神,乃协灵爽于湘娥;凭式,即式凭。式同轼,车厢前供人凭倚的横木。
   (7)遵道,道即道统,儒家传道的系统,这里指子夏传授孔子学说。
   (8)鸠,纠集;庀[pi],准备。
   (9)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文以止,人文也”。今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
   (10)粪心,粪,作施肥讲,《礼记?月令》:“可以粪田畴”。粪心,给人“心田施肥”,借喻教化心灵。
   ⑾朱衣之点,朱衣,古代红色的公服。欧阳修知贡举阅卷,总觉座后有一朱衣人,朱衣人点头就入格,因有“愿朱衣一点头”之句。
   ⑿恩科,旧时科举,逢皇帝即位加科称恩科。王启凤就是在清宣宗辛巳(1821年)即位加科中举,故称“恩科辛巳举人”。韩城旧志有记。
  
  
   [浅评]
   “魁星拂阁记”,创立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距今180年,碑文不长249字。书法端庄工整,文气一贯,充分展示了“百年树人”、“科教兴国”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研究战国子夏西河设教、传衍西河文化,有相当的价值。
   碑文首句即开宗明义“文章关于气运,文风丕振,而文运为之一新”,叫响了文化兴旺与事物发展息息相关的这一主题。“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文明”(唐《孔颖达疏》),哪里文风不振,哪里就文运将兴,哪里就“文昌兴明”。接着叙事夹议,引名人名言,阐明了子夏西河设教对这里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这里对子夏的崇尚和缅怀。最后一段“树木莫若树人!粪田何如粪心!”“燃糠照明”、“凿壁偷光”是全文精华之笔,昭示的是子夏孕育的西河文化精髓所在。孔子一生,遍踏齐鲁卫宋,广授生徒,就是未涉河而西。唯他的得意门生子夏,从东而西,“先龙门而广教,退老西河,继泅水以传后”(见《文昌魁星庙记》碑),以少梁为中心,以城西南原的高门、英山为设教重地,巡回讲学,广授生徒,足迹遍西河南北。他身通六艺,精于《诗》,通于《礼》,教文化、演仪礼,推崇“博学而笃志”,“学而优则仕”的治学思想。特别是“重教兴学”的精神就是西河文化精髓所在。
   何为“树木树人”?何为“粪田粪心”?“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子·权修》)。最早提出了“树木树人”的精神。汉字博大精深,先祖造字神奇意深,“思”由“心”“田”而成。“粪田”是给土地之“田”施肥,“粪心”是给“心上之田”——“思想”施肥,孰重孰轻?从战国政治家管仲时就有高见。碑文所鼓呼的“粪田粪心”与“树木树人”一脉相承,翻译成现代熟语,意即“百年树人”,“教育为本”。碑文所鼓呼的“燃糠照明”,“凿壁偷光”,就是鼓呼奋发向上的读书精神,用现代语讲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所以说碑文所鼓呼的主题与当今国家一再鼓呼的“教育奠基”、“科教兴国”的基本国策,所体现的精神,只是不同时代的词语不同表述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讲,碑文不失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教材。在清代末年内腐外患的苦难岁月,古西河热土的仁人志士,能不忘呐喊“百年树人”的精神,也实为难能可贵,这在同一时期的碑文中也是少见的,或许这就是碑文文化价值所在。
   碑文中所说的“文昌”,本指星名,《史记·天官书》曰:“斗魁载匡(筐)六星曰文昌星”,又名文曲星,民间将其神化:相传文昌帝君姓张,四川梓潼人,专司文运功名利禄之神,旧时多为建造文昌阁,塑像作儒者形。韩城党家村文昌阁,七角六层,为文运昌盛之象征,有门联曰:“配天配地洋洋圣道昭千古,在左在右耀耀神灵保万民。”碑文所说的“魁宿”,即魁星,《史记·天官书》多有记。奎星的俗称。顾炎武《日知录》云:神像“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只脚向后翘,如“魁”字大弯钩;一手捧斗,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用笔点中式人的姓名。韩城乡间的魁星塑像,也多面目狰狞,袒臂赤脚。民间流传,文昌阁、魁星楼是不能随意建造的,因为它是“文曲星”的化身,只有哪里出了“文曲星”,哪里才能建。高门原堡安建有魁星塔(楼),门联曰:“奇男子别开生面,大丈夫不在衣冠。”因为那里是太史之乡。
   清乾隆韩城庙后村出了个状元王杰,为嘉庆帝老师,所以在文庙东南建有魁星阁,对联曰:“七曲霞光飞壁府,三台紫气焕人文(壁府是星名;三台,即汉代中台、宪台、外台)。”城西塬英村、张家堡明清两代多出官仕,两村建有文昌阁,魁星塔。村民传说,为什么魁星像头上长双角,又在文昌像的上层,是因为魁星才高八斗,其貌不扬,怀才不遇,气得头上生出双角,民间建庙将其像置于文昌之上,为其扬名。
   “拂阁记”碑文多用“文昌”“魁宿”,剔除其宿命运的外壳,透露出的是古西河人对子夏的尊敬,对子夏西河设教的感激和怀念,因为子夏“接尼山之薪传,衍洙泗之教泽”,对这里“其有裨于斯文”。韩原大地,文昌阁、魁星楼何其多,而唯与子夏之名联在一起的,就碑名而言,只有西河村的“拂阁记”与“魁星庙记”。而卜氏后裔为先祖立的庙碑,也有好几尊,如“魏国公卜夫子祠堂碑记”、“先贤子夏祠记”等,就其碑文内容,与子夏西河教授联系在一起的,与“树木树人,粪田粪心”联系在一起的,唯西河村子夏庙“拂阁记”碑文。闻名韩城的“古柏书院碑记”,“少梁书院碑记”,皆没有联系“树木树人”、“粪田粪心”,而唯“拂阁记”有记。为什么英山原并没有卜氏后裔,而王姓(英村)、张姓(张家堡)、段姓(段家堡)却热衷于在明代就为子夏建祠树碑;为什么高门原也无卜姓居住,而《水经注》所记,堡安在西晋永嘉年(310年)就竖立有子夏庙。
   诸如此类,足见韩城城西南高门原、英山原子夏传衍的西河文化积淀深厚异别,对这里的熏陶影响是多么深远。难怪在子夏西河设教三百年后,这里就鼎出了闻名于世的《史记》宏著。更让人惊奇的是,子夏“为魏文侯师”两千多年后,清状元王杰又“为嘉庆帝师”;至二十世纪中叶,又有龙门先贤师哲“在历史巨人身边”一十八年。有无深刻的文化内涵?谜在哪里?是古今巧合?是子夏西河教授的传衍?还是西河文化的熏陶?城南二十里太史祠牌坊一副砖刻对联:“圣人光道统,汉史竞经文。”道出了西河设教的圣人、西河耕牧的太史,两位文化巨人之间息息相关的内在联系。清状元王杰夺魁时所对联语:“泰岱三观,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传东鲁;岐山一脉,文王穆,武王烈,而今道统在西秦。”在一定意义上讲,也蕴含着西河深厚的文化积淀,莫不渊源于子夏西河设教的文化熏陶。
   碑文的价值还在于,它记载了两件韩城文化重要的历史遗迹。一是“余村古号西河”,二是“自大明以来,就创建了卜夫子文昌魁星祠”。这为韩城志书记载城西南原英山一带原有西河村及子夏庙,以及子夏庙的宏大规模,提供了直接的文物证据。同时又证实了西河村子夏庙从明代就存在,添补了韩城志书记西河村子夏庙年代不详的空白,为卜家村“卜夫子祠堂碑记”记载“吾县西南二十里,有子夏庙三楹”,也提供了直接文物证据。
   英山塬百姓相传,西河村的子夏庙,就座落在西河川畔的龙虎弯旁,庙前方正对着凤凰凸,凸侧又有五龙沟,曾有过五龙升天、凤凰展翅的天象。就在此建起了子夏庙,以后又建魁星庙,又建拂阁,组成了一个子夏庙建筑群。这碑文也证实百姓记忆的子夏庙有跨院、有碑楼,宏大有气魄确实无误。
   然而,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战乱频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祠庙渐毁。是该村王舟慷父辈,崇尚文化,钟爱碑石文物,悄悄将“魁星拂阁记”、“魁星庙记”运回家中,舟慷弟兄又妥为保存,50多年来才未遭毁坏。笔者1997年为子夏西河佚事采访时,幸见王氏弟兄,慷慨推荐碑石,使此有价值的文物能以重见天日,受到文物部门的表扬。
   史学家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民间碑刻是传世文献以外的史书、民间的历史档案馆。考察子夏西河遗事,能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一点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笔者就满足了。

共 39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名为“注评”,是有继续考究的内容。文章先引述了碑文,然后对碑文进行了注释,接着用详细的阐述,对碑文内容进行了具体的解说,让读者对碑文的内容,碑文涉及的典故,碑文表现出的重要的教育思想有了清楚的了解,让我们看到了碑文重要的教育史料价值。文章还介绍了碑的遭遇和保护情况,倡导着一个种文物保护观念。文章材料详实,内容丰富。【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11-21 00:24:27
  “史学家说,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民间碑刻是传世文献以外的史书、民间的历史档案馆。考察子夏西河遗事,能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出一点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涵,笔者就满足了。 ”点明了写作目的,写出了作者的文物情怀,感人。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