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写在面皮上的中国式哲学

精品 写在面皮上的中国式哲学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57发表时间:2013-11-22 20:30:15
摘要:日常生活中的国人讲究面子,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中的面皮,集中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反映着不同的社会面貌和价值追求。

小学时代正是顽皮的年纪。那时看到前排女生的小辫儿,便偷偷伸手去抓,直到小女生们尖尖地嚷道“真不要脸”,偷袭的把戏便告成功。换来的,是一堆小男孩们的嬉皮笑脸。“不要脸”的概念,智识未开的孩子们大约并不晓得。春节前,笔者到南方处理一桩紧急案件,连夜的奔波不觉让人有些恍惚。购买返程车票时,站在前排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女孩,一头秀发旅途中难免有点凌乱。挤挤挨挨之际,似乎就要刮到我的脸上,于是便打算帮她整理。这时突然一声尖尖的“真不要脸”从记忆中呼出,直把人惊出一身冷汗:这回再伸手,大概换不来小男孩们的嬉皮笑脸,这张老脸可要惨不忍睹了。
   脸的故事其实有很多。有一次翻阅明史,说的是崇祯皇帝和一名宰辅大臣的谈话。皇帝对大臣的陈奏很不满意,于是反问:“何谓情面?”这位大臣支支吾吾憋得脸通红,半晌答道:“情面者,面情之谓。”难道情面就是面部表情么?可以想象,这张老脸注定要惨不忍睹了,皇帝果然龙颜大怒:宰相咋用了你这个大老粗!这次关于面皮的高峰会谈,于是乎惨淡收场。但看得出,自古以来国人便在做着面皮上的文章。
   中国人讲情面,遇事总要给个面子,生活中有了要脸与不要脸的说辞,和又厚又黑的政治哲学。“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面皮,并非医学上的特定部位,而是对人的社会存在与评价的总和,集中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回想我们的生活,女人们不惜千刀万剐,希望脸美一些;男人们不辞千辛万苦,希望脸大一些。如此说来,活一张脸实在不易。
   在这样的国度里,面皮的哲学自然源远流长。据汉初贾谊考证,他那时候的古代,对犯了错误的干部便很讲究留个脸面。例如,受点贿的婉转说成“黼簋不饰”,搞点性解放隐晦的叫做“帷幕不修”。就算真到了该杀该剐的程度,也让他自行了断。这在今天的党政纪律或刑法来看,真的不可思议!但贾谊自有他的道理:他那个时候,经过汉初的轻徭薄赋、发展经济,综合国力逐步得到了恢复。可经过暴秦的十余年浩劫,所谓“道微俗弊”,价值观念混乱。社会上“居官敢行奸而富,为贤吏;家处者犯法为利,为才士”,惹得老子都从小这样教育儿子。于是他愤愤然看不下去,建议“反廉耻之节,仁义之厚”。为此,提出要培养干部们的羞耻心,让大家自尊自爱:既然给足面子,便要好自为之,所谓“遇之有礼,故群臣自憙;婴以廉耻,故人矜节行”。说到底,充分把面皮上的文章做好。后来,贾谊的哲学颇为汉文帝采纳,成为汉朝文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到了明清之际,顾炎武老先生又根据后世“名胜于利,则小人之道消;利胜于名,则贪暴之风扇”的经验教训,总结道:“汉人以名为治,故人才盛;今人以法为治,故人才衰。”说到这里,国人关于面皮的文化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孟子“行己有耻”的世俗版本。在中国式的哲学里,“耻”是个很大的概念,例如读书郎要“耻不如尧舜”,没有学问就害得没脸回家见爹娘;打仗时得“明耻教战”,让战士们追求点个人英雄主义。可见,一个社会上的“名”字,使人们不至于只知道攘着胳膊吵吵:“这是我的合法权利!”一个内心的“矜”字,则让国人的面皮薄薄的,进退取予之际有个“真不好意思”,生怕被那个尖尖的嗓音骂道:“真不要脸”!
   但现世的哲学总是非常现实:脸皮厚,吃块肉;死要面子活受罪;或者由于私人间的面子实在太重要,难免耽误点公事。到了民国的时候,文人们终于总结出了又厚又黑的理论,使面皮的哲学得到升华。按照厚黑宗师的讲解,厚黑之学达到黑如曹操、厚如刘备的境界,简直“天下可以运诸掌”。但仔细推敲,厚黑还是特别要脸的哲学:曹操不管多黑,尽管“其实汉贼”,但面子上一定要“托名汉相”,光凭这点儿就比袁大头高明得多;据考证,玄德公面皮忒厚,哭起来鼻子一把泪一把,大概身为皇帝他叔,难免忧国忧民,哪怕被爆料原是个摆地摊的。历史的是非反反复复,人生的哲学各个不同,社会的交往世态炎凉,这也许是尘世永恒的困扰,无可厚非。毕竟,理想中的乌托邦只是天国的投影,记忆中的大同之世早已杳不可及,如果按韩非子的说法,“竞于道德”那都是上古时代的老黄历了。如果说后世全凭“温良恭俭让”以得天下的,大概只有咱们济南的王莽吧!其实,厚黑之术表面很时髦,恐怕多半是把自古以来的“霸道”、“诡道”脸谱化的结果。教授们从帝王将相那里偷学两招,供小民百姓挣个一丝半缕、混个一官半职,算不得什么重大发现。但面皮的好处,至少让人们交往时懂得包容,让丑俊还算有个标准。至于到了天下扰攘之际,照样要把面上的文章做好,把自己的脸画得漂漂亮亮,却是一再上演的历史真相。当初刘邦找项羽抢地盘,不还是抓紧补上给义帝发丧的功课么!最怕的是什么叫脸都不清楚,干脆不要了。
   在爱琴海岸的古希腊,曾有过高度的繁荣。所谓“言必称希腊”,希腊的制度与文化坐着炮舰来到中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让人想起古罗马崛起前的泛希腊时代,随着亚历山大东征,包括波斯在内的东方古国,都一度把希腊当做文明的楷模。古希腊有个显学叫做“智者”派,他们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只要人性中需要就行,没啥绝对的真理,何必死要面子活受罪呢?这些智者启迪了人性的解放,但也助长了人性的放纵,后来又影响到了欧洲启蒙运动时代的哲人们。但在当时便受到了苏格拉底的尖锐批评:他认为总有个天理,不能光讲人的“性”,为所欲为,弄得脸都不要了。无独有偶,大约与此同时的春秋时代,我们有个盛极一时的“辩者”派,他们的道业也到了“然不然,可不可”的境界,无事无非没个标准,认为事情本是相对的,对当时正统的价值观念颇不认同。到了魏晋时代,全国又刮起了一场旷达、简傲色调的玄学运动,时贤们带头走出孔家店,“礼岂为我辈设哉”,成为那个时代的豪言壮语。在时人假托列子所著的《杨朱篇》中,倡导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为美厚尔,为声色尔”。在这种思潮下,标志着人性解放的换妻游戏便一度上演,公子哥们勇敢地交换妻妾,发现果然没有什么比爱情更滋润。没有了面皮的负担,也就没有了责任的羁绊,大约确实过得潇洒。不过,按后世学者们的总结,正是这些观念成为魏晋时代天下土崩的重要思想根源。与苏格拉底异曲同工,他们也认为社会生活中要讲个责任,循个规矩,有个坚守。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天道循环无往不复,有时会发现历史惊人地相似。每个社会和时代的风俗,都有着深刻的思想和历史背景。古今中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但不变的是人性。透过文化语境中的面皮,可以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时代的追求与社会面貌,集中体现着社会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便是写在面皮上的哲学罢。

共 263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通俗的语言,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研讨“面皮”的问题。开篇引述的两则生活故事,说明了“面皮”在今天社会里的重要性。然后,文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引述详实的史料,揭示了“面皮”在古今中外的演变,特别是揭示了在政治领域里对待“面皮”的态度问题。文章结尾两段,把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两个观点都揭示出来了,一个是社会道德方面的,一个是学术方面的。这篇文章让我们开阔了视野,同时也看到了作者对社会歪风的鞭挞,对社会道德原则的坚持。好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1232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11-22 22:32:39
  文章把学术性和思想性结合在了通俗易懂的文字语言中。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胡春雨        2013-11-28 12:06:36
  面子当中有社会交往中彼此的关照,融合着社会关系。古人云:“行己有耻”,又说:“知耻近乎勇”,耻感是一种内心的力量,让人们有所为有所守。就像西方的忏悔、罪文化,构成文化的内核。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