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原态魅色 (雅品)

编辑推荐 【流年】原态魅色 (雅品) ——《冬牧场》读感


作者:司药 探花,22016.3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05发表时间:2013-11-25 06:05:08
摘要:《冬牧场》不靠异域故事猎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故作纠结的苦情,简单、丰富,清浅、深邃,寻常、灵异,人和事冲突对立的色调和情态,在《冬牧场》协调并存。李娟以“在场”的文字张力,无限拓延了读者对新疆、对冬牧场、对哈萨克人有限的想象疆域。

【流年】原态魅色 (雅品) 每年,新疆的牧民要从夏牧场向冬牧场、冬牧场向夏牧场,南北折返,转场放牧。近日,央视新闻频道在连续追踪报道“天山转场”。在成群结队的牛羊间,在尘土飞扬的牧道上,我仿佛看见:居麻骑在马上,向羊群打忽哨,看见李娟,穿得跟粽子似的,在赶骆驼……霎时,《冬牧场》阅读过程中,那闪在脑际、无法准确表达的阅读体验,顺势而出。
   阅读《冬牧场》,对我来说,是对非虚构创作近距离的体察,对“在场主义”“创作谈”的现场聆听。周闻道说:“在场叙事强调精神性、介入性、当下性,价值指向为发现、意义和真相。”合卷《冬牧场》,对“在场主义”,我有了“现场”的理解。
   《冬牧场》,以人物、事件和情感的原态写作,是一场“在场主义”关乎真实、真相的艺术验证和展示,为蔓延的空中楼阁、无病呻吟的娱乐文字之风,找到病因。如果说,空中楼阁、无病呻吟是因为缺少历练,对生命、生活和情感的思辩搁浅,还有一种写作状态,也可以在这里找到“败笔”的症结。这些作者并非“无病”,只是写作时,不愿直面自己的“病”。你疏离“现场”,叙事缺失鲜活结实的细节支撑,怎么截获贴近灵魂、抵达真相,带有冲击力和侵入性的文字能量?但也不是所有“在场”都是成功的写作。世界的存在具有多维性、复杂性、遮蔽性,如何抓住存在的客观本质,加以敏锐的主观观照,成就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作者是个考验。《冬牧场》是很好的范本。
   《冬牧场》写的是居麻一家在冬牧场的日常生活。哈萨克牧民在冬牧场“窝冬”,人和牲畜只有最底线的物质保障。放羊放牛、找马找骆驼,打馕做饭绣花、垫羊圈……日复一日,单调、孤寂,沉闷难耐,李娟以她诚恳的“在场”态度、天才的文字直觉、自觉的情感融入,做出漂亮的文本辐射——对传统、对自然的顺从,铸就哈萨克牧民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品性,他们平和安宁地享用安拉赐给的一切。
   这份平和安宁,是磁场,把我在职场、生活、情感中的诸多纠结、困扰,一一吸去。置身《冬牧场》,我心静神安。我想,这磁场对李娟同样作用。背雪、赶牛,洗不了澡、语言不通,她也累也闷也孤寂,但在冬窝子,哈萨克族“顺应安拉”的态度影响到她,她心安神定,她的文字也就心安神定。
   居麻放了一天羊,又累又冻,浑身痛,回来被老婆亲亲额头,进家见餐布上摆着吃食,这个男人马上就不怨不冷不痛了。简单的安慰,简单的幸福。这些发生在冬窝子的细微小事,李娟让它们原态“说话”,幸福感和生命品质、生活质量,这些人类生存的重大命题,被简洁、清雅地勾勒出来。可能会有读者受《冬牧场》引导,来新疆,住住羊粪垒的冬窝子,喝喝羊粪煮的奶茶,嚼嚼羊粪煨的馕。外面风吹雪舞滴水成冰,室内炉火旺旺,一家人盘坐在炕上,喝奶茶、闲聊天……久违的幸福,就这么简单地到来。
   《冬牧场》不靠异域故事猎奇,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故作纠结的苦情,简单、丰富,清浅、深邃,寻常、灵异,人和事冲突对立的色调和情态,在《冬牧场》协调并存。李娟以“在场”的文字张力,无限拓延了读者对新疆、对冬牧场、对哈萨克人有限的想象疆域。
   真实、真相,人和事的原态魅色,是我在《冬牧场》获得的与以往不同的阅读体验。我想从三个方面来陈述这份“不同”。
  
   一、非虚构,取材上的原态保证了作品的现场感,《冬牧场》获得巨大的亲和力和亲善力。
   非虚构写作,要求作者以个人视角,对某一事件、场景“在场”写作。李娟选择了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随他们迁徙到冬牧场,共同度过一个冬季。人物是真实的,场景是真实的,事件是真实的,感触是真实的,历时三个多月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受,排除政治、民族、宗教和人为“导演”……李娟以客观和主观的双重真实,“在场”纪实了居麻一家2010年的那个冬天。
   在冬牧场,三个多月,取水的艰难、放羊的孤寂、寒冷的考验、过劳的摧毁……天天发生,日日雷同,“事实”让人沉闷无聊,“纪实”如果再摆脱不了“沉闷无聊”,这样的文本无论多么真实,也会“沉闷无聊”成为写作败笔。李娟笔走“在场”,对所得素材裁剪、组合,写就《冬牧场》。如果有心人将书中所述,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打开,便可如“地图”般,寻到一幅完整的哈萨克牧民生态图。
   “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巨大的默默无声,汇入文字,《冬牧场》,它是如此简单,简单得让人呼吸到深不见底的厚重,它是如此直白,直白到蕴含言之不尽的余韵。这一切,来自李娟对冬窝子人和事原态的移植入字。
   荒凉而热烈、凄冷而温暖,作为新疆人,跟随李娟,来到熟悉又陌生的冬窝子,与居麻一家过了一冬,我确定,与艾丽丝?蒙罗“简单述事”的精妙美妙相比,我喜欢李娟多一些。也可能是年纪大了,经历多了,我越来越不喜欢“编故事”。尊崇写实的我,一下子爱上“非虚构创作”。
   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柴静这样评价李娟写作:她宁愿没有预设视角,用本能的敏感去逼真地体验一切她遭遇的世界,这里面当然可能有残缺,但文学的独立性就在于不是人云亦云,而是用个人的方式来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在此之上建立自己“所为”与“所不为”的基础。
   我想,真诚的作者都应该尝试和体验体验“非虚构创作”,享受享受“文学独立性”的畅意行文。
  
   二、朴拙的笔触饱醮“原味”,《冬牧场》既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息,又是一幅清淡素雅的水墨画。
   逐水草而居,耐受寒冷、孤寂,游牧荒原,哈萨克牧民朴素单纯又深沉绵厚的生存生活况味,用简明的文字、融入的姿态状写,再恰当不过。
   李娟不熟哈语,居麻家人不通汉语,平时交流,靠打手势连猜带蒙。这样的“阻塞”有益于写作。“阻塞”时,需要李娟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心去体味,于是,她的文字写牛粪就带着牛粪味、写青草就带着青草味,随性而至,朴拙又灵动。
   你放羊时在干什么?
   在放羊。
   一问一答,李娟沮丧“我真蠢”,让人忍俊不禁,又觉余味无穷。哈萨克族诙谐、机智、旷达的人文气息,浓缩在居麻身上,李娟以寥寥数语,把它们析出形色。这分明是小愚蠢大智慧。以最简单的文字状写最准确的人和事、人情和事情,李娟文字的表现力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
   《冬牧场》开篇,迁徙部分的叙事较为完整,其它均为散章。李娟以冬牧场的生息做骨线,把散章一一穿缀起来,组成居麻一家在冬窝子完整的生活写照。
   写大人写小孩,写牛羊写马写骆驼,熊猫狗、梅花猫、花脸牛也有“上镜”机会。冬窝子就那么点事那么些人,重复单调,有时感觉李娟写无可写了,可日子一天天过,她一天天发现新的东西,或者,把旧东西又拿出来“数”一遍,这一“数”,又“数”出新的触动。
   在冬窝子,李娟是孤寂的,确切地说,因为语言不通、信息阻塞,李娟是更孤寂的。哈萨克牧民是荒原的常客、冬窝子的主人,他们放羊、做家务、绣毡垫……自有办法排遣孤寂,李娟背雪、闲逛,幸亏有笔。孤寂的时候,李娟就把目光所及、心思所至的“冬窝子的事”,埋头一通猛写。作家是孤寂的事业。孤寂是有积淀力的。这份积淀力,被哈萨克牧民用于放牧生活娱乐,被李娟用于倾心倾情写作。在冬窝子,“孤寂”被人们用到极致。
   荒原石头沙子,风雪太阳流云,苍茫暮色,漠漠寒冷,跟着羊群晃悠,羊粪火煨馕,炸包尔沙克,清理羊圈,挤牛奶……一天又一天,在冬牧场,居麻一家忙碌劳累、散淡无聊,与荒原旷野情趣交融。牧场场景、牧人情态,在阿勒泰,于哈萨克,已是天人合一。2010年后,冬牧路线将会改变。路线改变,冬牧场那些与传统相生相伴的东西,也将改变。乌伦古河以南深处的荒原,少了“人气”,将更加荒芜,丢弃祖辈住过的“冬窝子”,哈萨克牧民会不会失魂落魄?
   李娟读到了这份焦虑。
   夏、冬牧场间长途迁徙转场,哈萨克牧民遵循自然和传统,几千年来,南北折返,是搬家最勤、过得最艰辛的民族。一位哈萨克干部动情地说:我们哈萨克人受的苦还不够嘛!确是体恤百姓的好干部。可千百年来,哈萨克牧民的意志是由牛羊骆驼决定的,它们在哪儿能吃饱吃好,他们就跟到哪里。他们只有跟他的畜群在一起,才踏实、心安,就如居麻,一到轮牧没事,就六神无主、百无聊赖。
   男人放羊、找马、找骆驼,女人垫羊圈、做饭、挤奶……是哈萨克牧民所有的生活内容、生命意义。有人怅然:冬牧场没了,哈萨克完了。“哈萨克完了”,很空泛的一句话,细想,却有一种心被悬在半空的难受。
   实际上,年轻一代的哈萨克牧民,已在经历思想和习性的蜕变。央视新闻频道“天山转场”,这期追踪报道的是一户哈萨克牧民的儿子拒绝听从父命去冬牧场的事儿。艰苦、孤寂,在冬窝子“与世隔绝”几个月,儿子受不了。
   一些深植于哈萨克这个民族的元素,正在被抽离,重新建立的习性和生活方式,会是怎样?冬日的天空灰亮一片,雪花隐在灰亮背后,我看不见完整的答案。好在,李娟继续“在场”。作家直觉、邻里乡亲,她会始终“在场”阿勒泰哈萨克牧民的生态,并用文字为他们发声。
  
   三、融入或跳离,不事雕琢,李娟写作奉行的是“在场主义”,人到字生。
   阅读中,我时常猜想李娟“窝冬”的状况、埋头写作的样子。与居麻一家相处,背雪、绣花,她是地道的哈萨克女子,而拿起笔,她就跳转到文字世界。在冬窝子,李娟写作,融入或跳离,自由恣意。羊牛骆驼狐狸野兔,荒原天空流云,风和雪花……荒原里的一切,都被她捉来入字。
   ——在这样的大地上,舒展动荡,没有高大的植物,没有坚强的岩石,黄沙漫漫,一切坦曝无余,无可遮蔽。能依傍什么栖居呢?当然只有深入大地了。大地是最有力的庇护所。
   ——生命的世界只有薄薄的一层,像皮肤紧紧贴附在大地上,不敢撤离。在荒野里,人需要向动物靠拢,向植物靠拢。
   ——因为一个人的死,方圆百里甚至几百里范围内一切粗大植物的干茎都聚积一处,聚积在他的死亡之上,这死亡该有多巨大,多隆重。
   ——夜比荒野还要大,被“大”的事物吞噬,其恐惧远胜被“凶猛”的事物吞噬……羊在前方不远处,一一耸动在暗夜中,一个个浑身盖满大雪。不知它们之前经历过什么,这么沉默。
   ——在那些傍晚,完美的圆月下,广阔的东南风满世界呼呼作响。而大地之下,却安静得如大海深处,只有天窗上破漏的塑料布不时“哗啦”抖动。居麻一声不吭地喝茶,嫂子在侍候茶水的间隙里绣花,扎达对着手机发呆,门一开,加玛拦腰抱着小乳牛扔了进来……这样的情景沉甸甸地鼓涨着我所好奇、我想告知的全部信息,却找不到入口。我只是个外人。
   外人的体验,“时间越长,越来越软弱,越来越犹豫和迟疑,越来越没勇气……日日夜夜的相处,千丝万缕的触动,一点一滴的拾捡……知道得越来越多时,不知道的也正在越来越多。‘知道’与‘不知道’一起滋长。这世界从两边向我打开。”
   在冬窝子,无论怎样零距离“在场”,李娟终究是个“外人”,怀揣那么多的“知道、不知道”,她写下《冬牧场》。坦白说,我惊诧于她的领悟力!无论哀伤苦痛还是幸福快乐,李娟文字清爽甘洌、情感剔透清澈,很容易把读者带入语境和场景。
   《冬牧场》只写居麻一家在冬窝子的事儿。居麻说,这有什么好写的?难不成《冬牧场》真是“鸡零狗碎”的琐碎事?细想,李娟“在场”冬窝子,写的是这些,又不是这些。那么,到底是什么?梁文道对《冬牧场》的评述和推介是:“我只能简单地讲,我没办法用太多的评语去评论她,大家只能自己去读。”
   有的东西,确实要自己“在场”,去看、去想。在《冬牧场》,李娟被自然与人的“原态”感动,我被李娟文字云的飘逸、风的自由、阳光的恣意、雪花的俏皮,感动。
   当下,更多作者追求技法、追求词藻、追求险奇,力图以“加法”吸引读者,李娟却在做“减法”——一支素笔,去繁消赘,讲述人和生活的本质本色。《易经》言:修辞立其诚。我被李娟“在场”的诚意,深深打动,我对非虚构创作,热爱至极。
  
   一个汉族女子,深入哈萨克牧民的冬窝子,仅为写本书?看完《冬牧场》,我知道李娟收获的不止是写作一本书。在冬窝子,李娟避繁就简,让文学作品卡位人的艺术,自己甘愿退作“原态”的记录者。这需要作者高度的自觉性和领悟力。
   哈萨克族信奉伊斯兰教。在当今利用宗教“肇事”、时有暴力发生,众人谈之色变的新疆,李娟避而不谈世事只说家事,以“在场”的诚恳,深入真实,接近真相。《冬牧场》,祥和安然,抚慰人心。李娟与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的零距离生活和原始“交际”,复位了一些被扭曲、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和情态。
   2011年人民文学奖的颁奖词写道: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力量。而我这样理解《冬牧场》的“延伸性力量”:它是写给新疆的,写给向往新疆的人们的,写给这个喧嚣的世界的。
  
   作者:李娟
   作品:冬牧场
   http://baike.baidu.com/view/8401068.htm

共 527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李娟的《冬牧场》,具有真实的生命体验和延伸性力量,因之被作者誉为“一篇写给新疆的,写给向往新疆的人们的,写给这个喧嚣的世界的”佳作。作者高屋建瓴地从“非虚构、原味、人到字生”三个方面来解剖作家《冬牧场》的原态写作特色,与此同时,还将个体对非虚构创作的释读和认知有机融入读感中,直抵文本内核的同时,丰沛了读感的美学内蕴和思想质地,也揭示了不容乐观的写作现状之症结。作者附身于原玉,以在场的身份,近距离地体察原玉文本,成就了一篇意象纷呈而又深邃隽永的读感。透过读感的牵引,我们仿若身临其境,走进了哈萨克牧民的的冬窝子实境,与居麻一家一起共融在冬牧场的日常生活中,体验哈萨克人随遇而安、“冬窝子” 具有积淀力的孤寂、一起滋长的“知道”与“不知道”, 冬牧场行将消失的焦虑……正是从这一层面来说,借由真实、真相,人和事的原态魅色,读者才得以追随读感文字的逗引与导向,或多或少完成了“在场主义”的“现场”理解与原态写作的思想认知,生不由己地逼近甚至抵达了一种心安神定的“孤寂生活”。亦喜亦忧、真率鲜活的情感流露,也不难窥见读感作者一颗之于写作者的痛惜和劝勉的真心实意。语境描写的言简意赅,语言运用的原味本色,思想表述的洞幽入微,见解阐述的独树一帜,尤其流淌于字里行间的那份对于“非虚构写作”的认同、倾心与挚爱,并以高度的自觉和强悍的领悟力,肩起“原态记录者”的使命,在自己的作品中开始有意识的尝试和创新,令人肃然起敬,也心生神往。期待着品茗作者更多更优美的逼近真实的原态作品。倾情推荐。【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3-11-25 06:08:25
  李娟深入纯粹地担当“原态”记录者,用一支素笔,去繁消赘,心安神定地做“减法”, 以最简单的文字状写最准确的人和事、人情和事情,讲述哈萨克人和生活的本质本色。这是逼近真实的体验生活。正是如此,作者才给予李娟及其作品以极致的赞誉——李娟与哈萨克牧民居麻一家的零距离生活和原始“交际”,复位了一些被扭曲、异化了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和情态。也因其作者高度的自觉性和领悟力,至高的“延伸性力量”,李娟的作品才成功斩获2011年度人民文学奖。
   深深折服于司药的赏析高度和思想深度。
   雁子拜读,仰视中。
   问好司药,解读不当,还望海涵。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冰城深雪        2013-11-25 11:34:06
  李娟的作品很不错,读过《九篇雪》和《我的阿勒泰》,淳朴真实又不失幽默,阅读她的作品,仿佛跟着文字在遥远的新疆草原上游历了一回。问好!
执执念而死,执执念而生,是为众生。
回复2 楼        文友:司药        2013-11-25 17:53:06
  感谢关注和赏读。问好。
3 楼        文友:司药        2013-11-25 17:53:17
  按语深入精到,深为感动。得雁子盛誉,忐忑,当更加本心文字为谢。
   问好雁子。
细节细微处,自成词话。
4 楼        文友:单培文        2013-11-29 18:31:30
  才华横向溢的司药,由衷地佩服。
-刻画心灵的印记
回复4 楼        文友:司药        2013-11-29 22:32:58
  读书、写字,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共勉。
   感谢关注。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