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海底两万里看见了什么?

编辑推荐 海底两万里看见了什么?


作者:胡春雨 秀才,1278.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90发表时间:2013-11-29 19:15:17
摘要:现在,我们正在科学和物质上“超英赶美”,但如果因为物质的追逐而放弃民族精神的塑造,因为百年间国步的艰难便厌弃自己的文化根基,未来的传奇由谁谱写,还是未知数。这就是从海底两万里看到的东西罢。

前些日子,儿子的老伯从北京寄回几本书,自己读着博还让我给孩子讲,大约是书生的习气罢。其中有本《海底两万里》,书的名字倒也耳熟,无非是说些海底的事,鱼呀虾的我也没兴趣。儿子倒是挺积极,刚上床就央着我给他讲。难得有人请我讲课,于是正襟危坐,再把嗓音调得柔和点,孰知讲了没两页,小家伙没动静了——原来声音太柔和、讲解太枯燥,孩子睡着了。讲解如此失败,我可睡不着,只好自己捧着看。原来故事是说在一八六几年,海上发现了一条大鱼,速度极快,于是美军派出战舰去探险,一名海洋学者也应邀参加。读到战舰发现了“大鱼”(其实是艘潜艇),双方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时,我的心突然一沉:完了,如果穿越到那个时代,这样的民族驾着战舰来到晚清的中国,我们拿什么抵抗他们呢?
   十八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文明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也是西方文明彻底从中世纪的蒙昧中走出,赢得全球性胜利的时代。那个时代深刻地影响着今天,我们为什么落后?我们的出路在哪里?中华文明要向何处去?是国人迄今仍需苦苦探求的重大命题,只是百年间我们多数时间在救亡图存,现在才有较多的历史机遇谋求民族复兴而已。通过海底两万里的行程,似乎让我看到了西方成功的原因,不只是船坚炮利,还有当时西方民族的精神:科学的热情与朴实的民风。他们注视着广阔的海洋,热衷于征服未知的事物,勇敢、执着、率真,也毫不避讳对赏金的诱惑。用我们的话说,舰长出海时便抱定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故事的主人公是位科学家,他们的学者对金钱毫无兴趣,却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弄个究竟。从船员们的身上可以嗅到生龙活虎的气息——没有矫揉造作,流露出的是征服的意志。尤其是海底两万里的行程,让人看到的是他们对科学的坚定信仰与追求。科学乃人类的利器而非文明的全部,这样朝气蓬勃的民族一旦驾驭了科技的力量,为什么不能横扫天下,为什么不能创造二十世纪的辉煌?从晚清、民国直到改革开放,自打开国门以来,我们往往只是盯着西方人的自由开放,对他们的行为做派、价值观念钦羡不已,甚至把一些外来文化中腐朽、阴暗的东西也当做我们模仿的由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事实证明自己的好东西丢掉容易,别人的好东西学到很难。如果说起这些优秀的精神特质,我们能有多少?又学到了多少?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近代中国所以危而不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有中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不再是一个年幼民族曾经的淳朴。近代以来,从曾国藩、梁启超到孙中山、毛泽东,哪一位思想巨匠不是在力图弘扬、塑造民族的精神与面貌?美国的精神有美国的特定土壤,西方文明有西方文明的历史传统,不是抛弃我们五千年的文化积淀,移植成一张白皮就能容光焕发,何况这张脸变不成。现在,我们正在科学和物质上“超英赶美”,但如果因为物质的追逐而放弃民族精神的塑造,因为百年间国步的艰难便厌弃自己的文化根基,未来的传奇由谁谱写,还是未知数。这就是从海底两万里看到的东西罢。

共 120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看孩子的《海底两万里》,竟然看到了惊人的发现。作者看到的不只是科学知识,而是看到了那种精神——船员的精神,科学家们的精神,从而明白了中国晚清时期英美强大的原因。文章分析了中国弱而未忘的原因,揭示了中国的精神。文章结尾指出了我们的正确做法,对中国在科学和物质上“超英赶美”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不能放弃民族精神的塑造,不能厌弃我们自己文化的根据。这是非常中肯的建议。【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3-11-29 22:35:32
  作者的思想够敏锐了,从孩子的书中竟然看出了这么精髓的东西。
语文教师
2 楼        文友:胡春雨        2013-11-30 11:16:25
  仁者所见谓之仁,智者所见谓之知。孩子心中有的是童真,看到的是趣味;成人心中有的是忠诚,看到的是忧思。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