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学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朝花夕拾】吊角楼情怀

精品 【朝花夕拾】吊角楼情怀


作者:割鹿侯 进士,6869.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7发表时间:2009-03-24 21:07:27

自从看了沈从文的散文后,我对湘西的吊脚楼有一种独特的情怀,就好像一个小伙子刚刚听媒婆介绍了一个对象,心中对她充满了向往和梦想,小心翼翼的在心中勾勒着她的形象。有时候,心中不经意的一瞥,一种甜滋滋的感觉涌上心头。我正好有几个同学在湖南湘西的吉首大学,便让他们给我寄些吊脚楼的照片,讲一讲有关吊脚楼的人文风情,好让我多了解吊脚楼。
   吊脚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巢氏。有巢氏是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另一支远祖。事实上,距今七千年,浙江河姆渡人就能够建造干栏式民居。干栏式民居实际上就是吊脚楼。石柱土家人源于巴人,巴人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而古越人又被认为是有巢氏的后裔。《华阳国志·巴志》记载:“郡治江州,地势刚险,重屋累居。”江州就是古代的重庆。
   巴国建都江州时为公元前475年,正当春秋战国之际。即使从战国开始算,我们重庆的吊脚楼也有2400多年历史了。石柱自古为巴国管辖,这里的干栏式吊脚楼自然也有2000多年历史。吊脚楼在我国南方许多地方,像云南广西湖南等都存在。吊脚楼是湘西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居住在吊脚楼,既利于避免潮湿,远离虫蛇,又利于健康。千古民居吊脚楼,不仅有着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而且还反映了当地人民适应环境的特殊能力,从某种角度上说,它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建筑史上,它也是辉煌的一页。
   吊脚楼有她独特的韵味。如果说大城市里的那些造型千奇百怪的高楼大厦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吊脚楼就是小家碧玉,清秀,小巧而不失端庄,有一种与大自然的和谐美。我的思绪飞翔,飞翔到沈从文的散文中写到的湘西去,看看吊脚楼的婀娜的身影,领略她的独特魅力。
   坐着一叶扁舟,悠闲的行驶在小河上,遥远就可以看到河岸上临河而建的吊脚楼重重身影,还有些立在山上的峭壁上,如临空而建的空中楼阁,楼边飘着几缕山岚。一些苗族女子,带着满头的银饰,身穿绣花土布织衣,脚着绣花鞋,三五一群,在吊脚楼的耍楼上精心细致地描龙绣凤,飞针走线,比赛刺绣,也有的唱起情歌来,用方言。这是多好的一幅画图,一道多么独特的风景线。
   更有的是在端午时节,河上的龙舟相竞疾驶,桥上观看的人群大声呐喊加油。更为精彩和富有情调的是,在临着悬崖峭壁的河岸而建的吊脚楼上,垂下几挂鞭炮来,噼噼啪啪的响的甚是热闹,为水上竞赛的龙舟助威。也有些小孩子驾着小舟,跟在龙舟的后面,大展身手,在水面上如一条飞鱼在疾驰。
   你又想,你站在小船上,在欣赏河两岸的风景。两岸的吊脚楼的檐下挂满了一串串的火红的辣子,吊着一串串的包谷。吊脚楼阁下的柱子下,几只鸡在无忧的觅食,旁边一个老人坐在小板凳上,抽着水烟,擦拭着他的鸟统。
   这时,一种美妙的歌声飘入你的耳中。虽然你听不懂歌中唱些什么,但是你可以感受到那些音符中的火辣辣的情感和地老天荒的纯真。要是你的船上的水手和上几句,你会惊奇的发现,河岸崖上的一栋吊脚楼的窗户里探出一个漂亮的女人的脸来,冲着船上微微一笑,把嗓门甩开唱起来。这是否勾起你无限的思绪呢?还有,一个小孩从吊脚楼的窗户伸出一根钓竿,垂入河中,就能钓上几尾大鱼来。那是多么不可思议但又很有意思的事情啊。
   湘西的吊脚楼是这么的富有情调,但是以前我知道的甚少。以前也在电视上看到过它的身影,却没有引起多大的兴趣。我是看了文学大师沈从文的作品后才对它加以注意。
   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沈从文写《边城》而名扬天下,边城也因沈从文而天下名扬。还有他的散文,清新自然朴素,透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他的散文里,有关湘西的人文风情景色跃然纸上,生活气息很浓,字里行间流露出一股真情,对乡土,对乡人亲友,一种叶与根的血水般的深情。
   性情温和的沈从文描写湘西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基调也是那么温和,充满柔情,其刻画之栩栩如生如画画一般。他本人就会画画,在给他的妻子张兆和的许多信中就有他湘行的速写,其中出现最多的就是若隐若现出没在山岚雾气里吊脚楼。在他的画里,铺着青石板的古老街道,街道两旁是错落有序的吊脚楼,从山上延到河边。楼上的阿妹织着土布唱着山歌;赶山的猎人吆喝的号声;河上船里的水手上滩时的齐声喊号子声;还有各种山鸟的啼叫声,构成湘西山里独特的音乐,充满诗情画意。
   可以说湘西是因为沈从文的文章而被广大的人们所知晓。在沈从文的文章里有着一种怀旧的情感,对于湘西纯朴的风土人情,对于善良勤劳的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外面的各种经济与文化的精髓和糟粕都涌入了相对封闭保守落后的湘西,对湘西原有的纯朴的经济文化体系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在两种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湘西的经济文化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湘西的风土人情悄悄的也发生了变化。
   《边城》里面的把渡的祖父的善良与纯朴难寻了,翠翠与二老的那种唱山歌以表达爱情纯朴的恋爱方式也难看到了。如果现在去湘西旅游,是难遇上一个愿意当向导而不愿要钱的人了。正是这些变化给沈从文带来一种恐慌,一种家乡的地方传统的纯朴文化走上消亡的恐慌,促使他写下一篇篇文章来记录把些不久将被改变的乡土文化。
   沈从文的恐慌不是没有理由的和不必要的。就现在而言,改革开放推动了湘西的经济发展,同时湘西的文化也发生了变革。就拿吊脚楼原本的作用来讲,是避免潮湿,远离虫蛇,使得人们能在那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从而也形成了一种悠久的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现在呢,现代的楼房已经完全能够取代吊脚楼,既能使人们居住安全舒适,又美观大方,易于建筑,且更为牢固。于是吊脚楼就日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一种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文化也就走上了消亡。
   或许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子孙看到沈从文的散文里写的湘西的吊脚楼,湘西朴素的民风,想要去那里看看却再也寻不到了。现代经济文明的发展对传统文化不是个挑战吗?
   沈从文是中国的骄傲,是湖南的骄傲,是湘西的骄傲。他作为中国文坛的一种独特的现象,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瞩目,多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如今,他在国内正式尊为大师,与鲁迅矛盾齐名,且设立了沈从文文学奖。湘西独有的地理环境产生了吊脚楼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也产生了沈从文这位文学大师。是他让湘西山山水水走入世人的眼帘,是他让吊脚楼和那里的人民充满了灵气,是他谱就了一曲曲永远听不倦的乡曲。
   作为沈从文的老乡(他是湘西人,我是湘南人),我很想写一写关于他的文字,写一写在他的笔下常提到的吊脚楼的文字,于是就凑成了这篇文章。

共 260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从沈从文,从其笔下的《边城》入手,详尽地记述了关于吊脚楼的历史、特点以及自己对吊脚楼的一些看法和领悟,语言细致平淡却有力,文章富有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谢谢作者来稿并推荐阅读。(推荐理由:文章语言平淡有力,富有历史气息和文化底蕴)【编辑:冷寞同城】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325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木子生火        2009-03-24 21:27:49
  读得出作者对沈从文一往情深!欣赏学习了!握手.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乘胜前进!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09-03-24 23:15:41
  意境不错,欣赏一下,呵呵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3 楼        文友:梅暗香        2009-03-24 23:35:28
  那年去张家界,原定去凤凰,结果临时有事未能成行,一直惦记着。在你的文字里再想象一番。
   问好!:)
爱哭爱笑,爱静爱闹。
4 楼        文友:冷寞同城        2009-03-28 01:21:27
  记得当时看《边城》的时候
   `忍不住就留出了泪~~
落花有魂,信了,你有了感伤;不信,你有了心痛
5 楼        文友:冷寞同城        2009-03-28 01:21:47
  似乎那里也提到了这些独特的建筑~~
落花有魂,信了,你有了感伤;不信,你有了心痛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