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难忘的山乡节日(散文)

精品 【笔尖】难忘的山乡节日(散文)


作者:拉基紫孜 秀才,1461.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80发表时间:2013-12-10 22:46:51
摘要:童年是快乐的,等待春节的心情更快乐。   童年的生活是贫困的,因此我们更期盼春节。

一、童年的春节
   童年是快乐的,等待春节的心情更快乐。童年的生活是贫困的,因此我们更期盼春节。
   我们乡下农家的孩子,总是在刚过完第一个春节后,就在盼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就在掰着手指头算日子。在童年的记忆中,家乡是贫穷的,贫穷得不掺野菜度不到年关。但不管怎样贫穷,准备春节的氛围是非常热烈的,准备春节过程中的孩子是快乐的。
   苦等苦熬了不知几个世纪,终于等到妈妈酿米白酒的土黄天了。一到土黄天,妈妈每年都要酿两罐米白酒,藏好、封严,等到春节才开封。因为过了土黄天,酿出的白酒,米饭不容易化,味道也没有土黄天酿的香甜。酿白酒,就为准备过春节拉开了序幕。这个序幕老长老长,但让我们这些孩子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于是我们的心情越来越喜悦,期盼越来越升温,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的次数越来越多。
   一到十冬腊月,村中娶亲嫁女的多起来,我们孩子们的快乐也到了高潮。女孩子穿着彝家花衣,成群结队地在人群中穿来梭去,像一群花蝴蝶在花丛翩跹,想得到大人们的一句“漂亮”的赞许;男孩子抢着放鞭炮,帮大人搬桌子移凳子,想要大人们一声“勤快”的表扬。在这样快乐的气氛中,孩子们常常忘记了数日子,全身心地沉浸在喜悦中;大人们人闲心不闲,边享受着快乐,边还在心里盘算着该准备的东西。可快乐过后,孩子们期盼春节的心情更加急迫了,大人们准备过节的身影也更加忙碌了。爸爸整天东奔西跑,卖鸡卖鸭,攒钱,买糖果、饼干、鞭炮、年画……妈妈忙着煮小锅酒,熬糖稀……灶洞里整天篝火熊熊,温暖无比。这时,我和弟妹们总是围着灶堂,望着妈妈忙碌的身影,烤着暖暖的篝火,享受着浓浓的快乐。
   春节的脚步更近了,妈妈的身影更加忙碌了。她把地埂上比人还高比腰还粗的地莲花踢倒,拖回家,细细的剥,细细的撕,然后用灶灰水一煮,晾在盆子里,等春节做菜。再从地底挖出盆子般大的魔芋,用烂瓦片剐在盆子里,用灶灰水煮透,也要等到春节做菜。然后磨黄豆做豆腐,捂豆芽,一道道的菜肴,在妈妈的手中魔术般地陈列在厨房里,静静地等待着春节。一切准备就绪,春节就要到了。最后一项准备工作是杀年猪。这是整个准备活动中最大最重要的一项,也是最热闹,最快乐的一项。彝谚说“杀煮就过年,亲戚朋友来。”彝谚说“鸟雀也有自己的年。”的确,过年时各家过各家的年。杀年猪才是一年中亲戚朋友最好的聚会时光。这时全家出动,呼朋唤友,邀亲聚戚。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按倒,杀死。大人们忙得不亦乎,有的处理杂碎,有的腌肉,有的剁肝生,有的做饭做菜……虽还没正二八经过年,但所有准备过年的菜肴都可以提前享用。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凑热闹,站在大人傍边,专门等着大人使唤。晚饭后,才是真正的快乐时光。堂屋里篝火熊熊,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终于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着美好时光。大家围着火塘,趁着酒兴,说笑唱调。暖洋洋的篝火,再加上几碗甜蜜蜜的米白酒,唱调的声音越来越洪亮,说笑的笑声越来越清脆。那一晚,不知道热闹到几时。反正小孩子熬不住,睡了。
   我们彝家过年的习俗和汉族不同。除夕那一天,只是为大年初一做准备。“辞旧迎新”嘛!爸爸刷刷房间,扫扫房前屋后;妈妈洗洗被子,刷刷碗碟;我们晒晒鞭炮,贴贴年画。那一天,是扫尾日。要把旧的东西全部清除掉,好让大年初一有全新的开始。我们彝家山村,除夕夜其实很平常,饭菜要做得适当,不能让它剩着,因为第二天要吃全新的菜肴。也有守岁的习俗,只不过在堂屋里点着一盏油灯,静静地听大人讲他们小时候的故事,压岁钱的事压根没有。实在熬不住,就让油灯独自亮着,人们上床睡觉。在所有的日子中,大年初一是最快乐的。那一天小孩子要起得早,大人说大年初一起得早,一年四季才会勤快。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穿上新衣,跟随去挑水的爸爸到水井边放鞭炮,向整个村的人们宣告自己的勤快。我们彝家的风俗,大年初一这一天,男人兴做饭磨家务,全年磨锅磨灶劳累一年的女人们,可以舒舒坦坦地睡觉、休息。这一天真够男人们忙的,天不亮就杀鸡、做早点,然后做饭做菜。反正,全要做新的,以迎合“辞旧迎新”之意。更奇怪的习俗是,这一天不能打扫房间、院落,说财运会扫出去;女人们不能梳头、缝针线,否则一年都会命苦。小孩子分到整个春节期间的零食,鞭炮,各自找地方藏好。记得当时糖果和鞭炮都是按个数分的,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的快乐。孩子们欢天喜地地等着爸爸做饭,想早点吃完,好到楸场上玩。
   大年初二,家门族类中总会有一两个出嫁的姑娘回家拜年。彝族风俗,姑娘出嫁头三年必须背猪头回家拜年(以后看自家情况而定),请家门族类一起吃,猪耳朵得拈来孝敬长辈,表示姑娘对长辈们养育之恩的报答。于是姑娘家带头请客,然后其他家又要回请。新姑爷也是大家的客人,怎能不热切招待呢?这样这家出那家进,一连好几天,都沉浸在春节的喜悦气氛中。我们这些小孩子,好奇心最强,最喜欢尾随着新姑爷,让他们带我们玩耍。在大人们愁没菜招待客人的时候,小孩子却欢天喜地地东家玩,西家耍。那种快乐真的无法形容。
   童年生活是贫困的,但也是快乐的,童年的春节更快乐!
   二、记忆中的尝新节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家乡最隆重的节日除了春节、火把节之外,就是尝新节了。
   尝新节不是日历上一个具体的日子,而是彝家人为了迎接收获,庆祝丰收特定的日子。当月牙似的稻田一片金黄,斜坡上的包谷一畦畦成熟,地头的南瓜圆个圆个的离开瓜蒂……村里的人们无比喜悦,撺掇着村中的大小头目,赶快确定一个具体的日子过尝新节。每年定下的日子都在农历八月十五前后,我记得家乡的彝族没有过中秋的习俗,不存在和中秋节冲突。尝新节的日子越早越好,越早越能证明这个村子的稻谷成熟得早,越能证明这个村的人们勤劳。种得早收得才早呀!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吃了两个月洋芋的肚子早已按奈不住了,想打一打牙祭了。可早与不早,能早到什么时间,那全得看田里的稻谷。谷子才有那么一点黄意,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去摘谷粒来,放到嘴里尝。不知尝了多少次,谷粒中的白浆才会变硬,才能确定尝新的日子。
   尝新的日子一确定,最先忙碌起来的是妇女们。她们腰间斜挎着竹篮,顶着热辣辣的太阳,排队似的走向稻田,小心翼翼地沿着窄窄的田埂,细细观察,把成熟的稻穗从谷树上一穗一穗抽出。一穗又一穗,不多一会,每个女人手上都像拿着金黄金黄的花束。黄黄的花束,红红的脸庞;狼狈逃窜的蚂蚱,嘻嘻哈哈的笑语……花束越来越大,大到手里拿不住的时候,妇女们就会找根草把它绑起,轻轻地放进腰间的竹篮。一穗又一穗,一畦又一畦,整面斜坡上月牙似的稻田都翻遍的时候,夕阳恋恋不舍地下山了,竹篮也装满了。告别西天的云彩,把稻穗送到公房里。等待晴朗的天气,晒干,打下稻粒,分到一家一户。
   尝新节前一晚,整个村子都忙碌起来,家家舂米,户户准备,“砰砰砰砰”的多重旋律,荡漾着整个村子。深夜,人们望着珍珠似的新米,嗅着浓郁的馨香,进入梦境。梦也甜美,觉也馨香。尝新节那天,人们一早来到公房的院子里,自然分成三群。女人们挑水的挑水,煮小锅酒的煮小锅酒;男人们背柴的背柴,杀猪的杀猪;小孩们东奔西窜,打打闹闹……满院子的热闹,满院子的繁忙,院子上空弥漫着节日的气氛。炊烟散尽,太阳的热度渐高,各家各户都围拢来,等着会记算帐,分酒分肉。猪肉按斤两,小酒用提量,都按人头分。男女老幼,人人平等。
   公房里忙完,又得在自家的厨房里忙碌。一天的时间就这么不知不觉地过去,整个村子被香味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时候,该吃晚饭了。饭菜摆好,别忙着动筷!得先舀一碗喷香的米饭喂狗,让狗先尝,然后人们才可以尝新。你可别不服气!彝家人对狗的尊重是有来历的。传说很久以前彝家人不会种庄稼,只靠打猎、踩野果为生。后来,狗用尾巴从很远的地方带来几粒谷种,彝家人种出了金灿灿的稻谷。彝家人感激狗的恩情,每年大年初一和尝新时,都要先喂狗。不知怎么,我小时候一看到狗最先尝新的情形,就会想起老人尝新果的事。我们彝家有一个奇怪的风俗,果树第一次挂的果,只能老人吃。历来疼爱孙辈的老人,不敢把果子分给孩子;垂涎欲滴的孩子们,只好咽着口水干望着。因为大家都畏惧那一句“孩子吃不得”。怎么会吃不得?谁也说不清。只是一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谁敢破坏呢?我现在想,让老人先尝,是不是只是对老人的尊重和感激呢?就像让狗先尝新一样。因为果树第一次挂果,只有那么一两枚,如果没有这样的规矩,早就进孩子们的肚里了,哪有老人的份?彝家人的传说和风俗,一代代往下传,丰富了彝家人的生活,成就了彝家人尊老爱幼、互敬互让的传统美德。(那是早上煮酒时从罐底舀出的),当然更喜欢的是那份热闹。一放下筷子,他们就急三火四地凑到公房里,屁股后边还尾随着孩子。找出那几个缺了口的土碗,三个一簇,五个一群地喝起转转酒。三分酒醉,七分心醉。歌声笑声,随着醉意飘荡。孩子们在院子里躲猫猫、丢手巾。月亮笑吟吟地爬上山顶,痴痴地望着人们,脸庞也醉了酒一般的红。一桶酒汁喝完了,女人们也会陆陆续续地来到公房。拉着自家半醉半醒的男人,带着自家打着哈欠的顽童,边笑边骂地往家走。那群背时姑娘,天黑前明明在房后的松毛堆旁,又不知到哪里去了;那些短命小伙,等不得天黑就没有踪影,可能又一个晚上不会回家了。管他们呢?就让他们放松放松吧!尝新节就那么一天。尝新节一过完,庄稼就可以收获,就要忙个脚板朝天了。
   尝新节是快乐的日子,是人们迎接丰收的日子,也是人们养精蓄锐,准备迎接农忙的日子。可包产到户以后,人们都不再过尝新节了。也许人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准备尝新节吧?又或许生活好了,不再需要尝新节来解馋了?总之,尝新节像我们彝寨许许多多的民俗,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消失在时间的流里,却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里。

共 39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我们家过年的习俗和汉族不同。除夕那一天,只是为大年初一做准备。尝新节前一晚,整个村子都忙碌起来,家家舂米,户户准备,“砰砰砰砰”的多重旋律,荡漾着整个村子。深夜,人们望着珍珠似的新米,嗅着浓郁的馨香,进入梦境。彝族兄弟们的节日令我们非常的羡慕,酒足饭饱,男人们还记挂着公房里那一桶酒汁……拉基紫孜老师用优美细腻的文笔,热情快乐的心情为我们展现了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节日风情。学习,欣赏,推荐分享。感谢赐稿笔尖,期待再现佳作。【编辑:你猜】【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212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拉基紫孜        2013-12-10 23:00:18
  谢谢编辑认真阅读和精心写按语,辛苦了!
2 楼        文友:你猜        2013-12-11 00:53:15
  斗胆编辑拉基紫孜老师大作,失误之处请海涵。祝好。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3 楼        文友:拉基紫孜        2013-12-11 09:55:50
  你太客气了,会评价是最高境界。
4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3-12-11 12:13:29
  就是的回忆都是美好的
5 楼        文友:拉基紫孜        2013-12-11 12:28:59
  是的,“那消去的都变为可爱”!
6 楼        文友:航帐        2013-12-12 08:22:04
  祝贺获得精品!
我手写我心! 航帐文友群:231199696,欢迎参与交流!
7 楼        文友:拉基紫孜        2013-12-12 09:22:49
  谢谢社长鼓励和推荐!
8 楼        文友:你猜        2013-12-12 10:10:27
  祝贺获得精品! 期待佳作纷呈。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9 楼        文友:踏雪觅霜        2013-12-12 15:52:23
  老师,太棒了!我们彝族的传统、风俗在您笔下一一展现了出来了。拜读老师的佳作!
10 楼        文友:拉基紫孜        2013-12-12 21:51:39
  你猜的按语写得好,加上社长推荐,才得精品。感谢!
共 11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