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象中读书的岁月

编辑推荐 象中读书的岁月


作者:张文科 童生,53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88发表时间:2013-12-16 09:30:43

象岭朝霞,一座幽雅的校园就在脚下,那就是我的母校,在那里我度过了初中三年的青春年华,那读书琅琅的岁月,令人难以忘怀。
   我是韩城中学初五五级丁班一名学子。踏入母校,新生共和国刚走过三岁的路。百废待兴,但兴教办学却蒸蒸日上,那年新生一招就是九个班,三百多人,一个小县城一次招这么多,令人惊叹,也展现出韩城“士风醇茂”丰富的文化底蕴。
   当时开设的课程较齐全,语文、代数、几何、动物、植物、俄语、美术、音乐、体育,我独钟情数学,对数学老师印象很是深刻。几何老师冯象存,人高大,嗓门也大,他讲“弦切线”,深奥的逻辑,他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很巧妙的就化释了,赢得了同学们的齐声赞叹;张尚文老师作过我班班主任,精干麻利,他讲数学方程式,精炼明晰,一听就懂,赢得了同学的尊敬爱戴。
   与数学相关的还有一件趣事。那是教导处定期要举办一种别有风趣的“智力跑步竞赛”。竞赛在青年台南边大操场上的百米跑道上进行,距起跑线十米处放一张数学试卷和钢笔。发令,起跑,到十米处拿起试卷,要边“跑步”边答题,谁用的时间短又答案正确,谁就是优胜者。那试卷也很别致,不是一般的演算式,答案多是0、1或等特殊的数学因子,就像是现代的“动脑筋急转弯”。在初二时我有幸参加过,颇能启迪智力,开窍心灵。
   有位哲人说过,数学是启迪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这话我信。回顾一生,不论从工从文,不论站讲台当老师,坐法庭当律师,文章讲稿总能逻辑明晰,那与我的几位数学老师的精心培育是分不开的。说声:“谢谢老师!谢谢母校!”那是由衷之言。
   还有一位老师很值得怀念,那就是傅清文老师。他不只生物讲的好,亲手给同学解剖鸡或兔,加深学生对解剖学的感性认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爱生如子。那年月冬天多雪,同学都是布鞋又没雨具,常常是衣服湿鞋子带水。傅老师给同学在火炉子上烤衣鞋认真又耐心,怕干的慢,又怕烤焦了,一边工作一边翻衣物。等同学穿上干衣干鞋,他的脸上笑的乐开了花。傅老师是大荔人,要调走时同学送笔记本,送毛巾,依依不舍。但过了一些时候,学校在青年台开会,傅老师在台上当众承认收“礼物”的错误,并将“礼物”一一退还。因为那时党风国风清正廉洁,即使是普通教师也从严要求。这一幕我刻骨铭心,清正廉洁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灵。现时的倡廉,能回归五十年代,那贪官就大大减少了。
   住的宿舍在校园最北端,睡的是木板通铺,北边墙上的木格窗外是荒野,冬日寒风凛凛,被子也单薄,但少壮有志火气旺,几十个人挤在通铺,寒冷都让他赶跑了。晚上照明,那时没电灯也没汽灯,用的是古老的青油灯,有时野狗进教室将灯油舔光了,只好挤在别人灯下苦读也很开心。青油灯光是暗了些,但心里明亮,生活明亮,正如歌儿唱的“解放军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作为穷家子弟,能读上初中,还享受助学金,我心中的校园昼夜都是明亮的。
   一日三餐,多数同学拿不出那几块钱搭灶费,而是从家里背干馍泡开水。提开水用的是瓦罐,它价格便宜,但散热快,一遇冬天,从开水灶提回教室,那温度就低了几度,好硬邦邦的黑面馍根本泡不开,囫囵吞枣填饱肚子就是一餐。有那位同学能上操场东南角小商店买上几两咸菜那就是上等日子,大家羡慕的很。
   那时没有应试教育,没有考试压力,星期天没有作业,就是在家里劳动。课后,课外活动很是丰富。
   参加劳动并不意味着吃苦,而是光荣的事。记忆最深的是县河滩搬石头、城北门背砖,支援建教室。清晨早操,师生门拉开一点距离一字儿排开,从学校一直排到河滩,石头从一个人手中传到另一个人手中,从河滩就被“搬”进了校园,那一片欢歌笑语正诉说着劳动的光荣。去县城背砖有好几次。那城墙砖,不是现代的“饼干砖”那么轻,那砖一尺长,四五寸厚,一块有十几斤重,高中生背两块,像我这样个子矮身单薄的初中生,背上一块,跑二三里也很磨炼人。
   那时注重德智教育,教学与政治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时政报告常常有。印象深刻的是大作家杜鹏程和棉花模范柴明选,来校作“抗美援朝”报告。他们参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亲自踏上朝鲜国土,讲志愿军的英雄事迹,真实又动听,很能激发同学的爱国热情。县上在城里大操场召开镇压反革命大会,学生多次参加;1954年烈士陵园开工仪式也派学生参加。在南阳村参加“启明农业合作社”成立大会印象很深。当时全国正在推广农业合作化,南阳村是县上第一个成立合作社的村庄,县上组织召开大会,我们班有幸参加。为劳动模范颁奖很是激动人心,那奖品是一张先进的木犁,当时是很新鲜的事。
   韩城中学读书三年,生活是艰苦一些,说“三年寒窗”,名符其实。但那没有什么不好,反而更加磨炼了人的意志。三年,人生旅途短暂,但那是长知识,添志气,学做人的三年。正是那段艰苦岁月,造就了我们的未来。
   弹指一挥间,五十几年过去了,那清脆的铃声,琅琅的读书声,谆谆的教诲情,永刻心中。对母校的每个回忆都成了一座丰厚的纪念碑。饮水思源,母校给了我终生的荣誉,每每有了成就,捧起奖杯,怀念母校之情就油然而生。赋诗曰:少年苦读象岭山,文化启蒙乐心田,更喜奖状捧在手,难忘母校培育情。

共 207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这个教育必然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对个人、当时的组织以及后期的影响,难以估量。文章简述个人在中学时代的生活,讲述在这个过程中遇见的师长以及师长们的行为,满怀感激之情,论述而来。同时也慨叹当下的社会中某些现象,也令人深思。文章并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论述的也比较平淡,如一杯开水。这大约是唯一不足的地方。【编辑:海林夕】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