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松塘书香扑面来(散文)

编辑推荐 【笔尖】松塘书香扑面来(散文)


作者:李火生 布衣,481.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36发表时间:2013-12-20 11:04:00
摘要:来到松塘村,令我震撼的不是结构典雅的青砖瓦房,不是优雅宁静的环境,也不是排列整齐,规划井然的大大小小的石板巷、街,更不是波光粼粼,倒影着蓝天白云的“玉腰带”,而是扑面而来的书卷气。

观瞻了里水孔西、汤南,西樵的村头及松塘等明清古村落,我总觉得古村落在选址、建材、施工工艺及雕刻技巧等皆大同小异,无非都是居屋倚岗而建,拾级而上,巷道纵横经纬,百巷朝塘,巷巷归源。明清时期的“金包银”,百多年前的龙脊“镬耳大屋”,座座青砖瓦房,石雕、砖雕、灰雕、木雕,皆精工细作,栩栩如生;麻石门框,厚实庄重;花岗石铺成的巷道,清幽古朴,锅耳墙猫儿窗,大多呈品字形分布,便于防盗及室内空气分布流通……
   来到松塘村,令我震撼的不是结构典雅的青砖瓦房,不是优雅宁静的环境,也不是排列整齐,规划井然的大大小小的石板巷、街,更不是波光粼粼,倒影着蓝天白云的“玉腰带”,而是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千百年来,松塘人传承的就是两个字——读书。松塘先贤留下了两副对联:“虽无厚产堪遗后,尚有残萹可课孙”;“古来数百年家世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积德读书,就是松塘古村翰林文化的核心。
   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站在“养正”、“培元”、“松圃”、“汇川”、“彝圃”、“大夫”书舍和家塾的面前时,仿佛仍然闻到当年的幽幽书香从门缝里飘出,似乎仍看到当年学子们正襟危坐,跟先生专心致志地描红临摹,又似乎听到学子们在先生的谆谆教导下,抑扬顿挫地诵读《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的琅琅书声。看着太史第、司马第、翘秀园,你会感受到先贤们营造的儒雅情调,以及“学而优则仕”的浓浓氛围。这里,简直就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读书王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
   说到“学而优则仕”,我不禁想起那场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那时,我正上小学,根本不懂啥叫“学而优则仕”,只是懂得要让家里摆脱困境,就必须努力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给家里多挣点钱。但那时候,同学们都在批判“学而优则仕”,都在写大字报批斗自己的老师,课堂成为不想读书的人的会场,老师没法给我们正常上课。唉,那时候真是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呀。现在,当我站在古书舍里,抚摸着发黑光亮的书桌时,真的非常羡慕古时候的学子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丝毫不受政治环境干扰的优雅环境呀。
   清净优雅的读书环境,造就了人才辈出的古松塘翰林村。仅明清两代,松塘村考取进士者五人,行伍出身而晋身府台者一人,考中举人以及获颁优贡者近二十人。其中,区玉麟、区谔良、区大典、区大原四人入职清代翰林院,故松塘村有“翰林村”之美誉。这些历史名人的府第、故居、当年铭记功名的旗杆石,至今仍屹立松塘古村书舍、宗祠前,当年的铭刻依然如故。虽然在历经数百年后,当年硕大结实的旗杆和色彩艳丽斑斓的旗帜已荡然无存,但我们徘徊在林立的旗杆石旁,抚摸着旗杆石上历经数百年岁月沧桑的铭文,耳边似乎听见色彩鲜艳的大麾在粗硕的旗杆顶上随风猎猎飘扬,当大旗升起的时候,锣鼓喧天,乡亲们载歌载舞,庆祝乡里获得功名的激动人心的场面,似乎就在眼前。抚摸着经过数百年风雨侵蚀而斑斑驳驳的旗杆石,追思着翰林之乡的往昔,我心潮澎湃,对松塘的先贤们自小立志,勤奋耕读,扬名立万,光宗耀祖的精神肃然起敬。
   走进香火鼎盛的孔庙,站在孔子立像前,向来不给佛像下跪、烧香的我,此时也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对这位圣人——我的鼻祖,顶礼膜拜。当我闭上两眼,双掌合十,毕恭毕敬地高举于头顶时,古代松塘的入学弟子,在先生的带领下,诵论语,点朱砂,拜孔子,向文曲星像、孔子像、魁星像敬香献果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几百年后的今天,虽然已时过境迁,但松塘文脉依然在延续——每年的农历八月廿七“孔子诞”,村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祭孔典礼。村里沿用古老的仪式,奉献朴素的祭品,以礼为纸,以敬为笔,以心为砚,以诚为墨,祭祀是示敬,是感怀,是追忆。村民们拜祭孔子,为的是让松塘后人继承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造福乡梓。
   说到松塘人崇文重教,还有一个有趣的典故。典故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松塘举人区庆云与云南藩王郡主结为夫妇,因思乡心切,他整天闷闷不乐。藩王准奏他回乡探亲。当马车路过松塘“御道”前的孔圣庙时,这马不知咋的,就是停滞不前了。后经樵夫指点,方知凡通过“御道”之人,均须祭拜圣人,否则不能通过“御道”。于是举人和郡主双双下车,步入孔圣庙,在烟雾中庄重地三步一礼,毕恭毕敬地给孔圣人进香拜祭。这时,一条金光大道便呈现在夫妻俩眼前……这个典故虽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松塘人并不是在宣传迷信,而是希望通过这个典故,教育松塘的后人发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而已,其中是否有一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滋味,那就只能见仁见智了。
   几百年来,松塘人都以翰林为荣,每一年的“孔子诞”,他们都会扶老携幼,轰轰烈烈地通过翰林门,希望“拜孔圣庙,过翰林门,领翰林利是,成翰林学士”。现在,虽然没有了科举,也没有了翰林,更没有了学而优则仕,但是,松塘人依然翰林步武,只是希望松塘的后人传承崇文尚学的优良传统,让翰林古村书香万古流芳。
   科举时代结束后,松塘村灵气犹在。在近代,从村里走出去的有革命家、原省政协主席区梦觉,北伐战争时期的区觉孟,省港大罢工中的区作利等,他们都是松塘的骄傲。恢复高考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村内共有250多人考上名牌大学或本科院校,而读大专者更是不计其数。我想,先辈翰林们在天之灵若有知,亦当为今天后继有人的家乡感到欣慰了。
   但愿松塘这颗南海乃至全国文明古村落中的璀璨明星,永葆“翰林村”的美誉,让尊师重教,崇文尚学之风与天地共存,与日月争光。

共 223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情景交融,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给人以厚重的人文韵味,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读懂松塘人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来到松塘村,令我震撼的不是结构典雅的青砖瓦房,不是优雅宁静的环境,也不是排列整齐,规划井然的大大小小的石板巷、街,更不是波光粼粼,倒影着蓝天白云的‘玉腰带’,而是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千百年来,松塘人传承的就是两个字——读书。松塘先贤留下了两副对联:‘虽无厚产堪遗后,尚有残萹可课孙’;‘古来数百年家世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事业还是读书。’积德读书,就是松塘古村翰林文化的核心。”文章语言典雅自然,文笔老练流畅,读后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熏陶,受益匪浅。拜读佳作,推荐欣赏!【编辑:陆成兵】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陆成兵        2013-12-20 11:05:12
  拜读美文,问好作者,冬日暖阳,遥祝老师创作愉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 楼        文友:李火生        2013-12-20 11:26:17
  非常感谢陆老师的编按和推荐。遥握问好,祝马年创作丰收,精品连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