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净慧禅语与昕孺心得(随笔)

精品 【流年】净慧禅语与昕孺心得(随笔)


作者:吴昕孺 举人,4598.9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29发表时间:2013-12-25 17:13:17

【如何安住当下】
   净慧禅语:安住当下,从开始做功夫,一直到大彻大悟成佛作祖渡众生,都不能离开当下。安住当下的要领,就是要做到身在何处,心也在何处。
   昕孺心得:其实说白了,渡众生,最难渡的是——自己。渡过自己,回头即可见众生;自己渡不过,即置身于芸芸众生中,无法出一头地。
   渡自己,过去、未来都好办,最难渡的是——当下。过去做错了,可以忏悔;未来如何做,可以绸缪。但当下,一瞬间的事,经不起蹉跎,费不起思量,受不了折腾,非“安”而不能“住”。
   那如何安住当下呢?没有捷径可走,必得经过无数当下、无数瞬间的蹉跎、思量、折腾,才可能求得一个当下、一个瞬间的“安住”。
   能安住一个当下、一个瞬间,你就能看到佛的拈花微笑了。
  
   【如何是修止修观】
   净慧禅语:用功修行如果偏向于修止,心就很可能沉没下去,心沉没下去就是有昏沉。如果偏向于修观,心则散乱,很容易出现掉举。昏沉和掉举,是修行用功的两个大问题。所以,修行要止观并用。如果心浮起来了,就应该修止,使妄想止住;昏沉了,想睡觉了,就要修观,把念头提一提。
   昕孺心得:修止便是止于一境,保持不动。修观则是心随境往,但不为所惑。
   初修行时,往往心浮气躁,六神无主,首先得让自己定下来。能定之后才能观,心念才能随物俯仰。可见,修止关键是专注,修观关键在澄明。
   我们常说,不要只看到自己鼻子尖上。喻指人目光短浅,心胸狭隘。但佛教偏偏叫人只看鼻子尖,通过观鼻尖前的呼吸来观心,一直要看到鼻尖发“白”,那就表示从鼻尖上见到了光明。从这一点光明,目光可以内视无穷,将自己的心扩及宇宙,不,准确地说,是观察到自己的内心宇宙。那还是目光短浅、心胸狭隘吗?
   定而不昏,修止即告成功。观而不掉,修观即有成效。但修止与修观都只是修行的初级阶段。止也好,观也好,最终是要得到觉悟,不说修成大圆觉智,获得必要的人生智慧那也是好的。
  
   【不包含死亡的生命不是生命】
   净慧禅语:说到了生死,我们一般人,总是把这件事,看作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实际上,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了生死不是明天的事,而是今天的事、当下的事。当下正念现前,不为一切凡情圣境所牵挂,就是了生死的功夫。
   昕孺心得:了生死,就是要认识到生命的进程与死亡的进程是同一的。生与死,面貌不同,但他们以同样的节奏、速度和方式,行走在同一条道路上,他们也将同时到达终点。一般人总认为,先生后死,死在生后,于是生时不知死,日日蹉跎,死时方恋生,时时惶恐。
   美国小说家索尔·贝娄说:“只有当生命被清楚地看作是在慢慢死亡时,生命才是生命。”被清楚地看作,就是觉悟的意思。不包含死亡的生命不是生命,不包含死亡意识的生命意识,仿佛穿锦衣行走于黑暗中,永远看不到生命的真正光彩。
  
   【了生死难在哪里】
   净慧禅语:了生死的心,了生死这件事,是每时每刻都要放在当下,都要随时做好告别这个世界的准备。所谓生死心切,就是这个道理。想到这一点,我们用功夫的心自然就会很恳切;想不到这一点,我们用功夫的心、断烦恼的心、了生死的心就发不起来。
   昕孺心得:了生死难在哪里呢?难在既要在清明的意识中与死亡同住,又要无视死亡的逼视与威胁,从容自在地做好“生”的事情。
   如果能意识到死,却每天死在“死”下,那人生的真趣便会被生吞活剥。倘能视死为朋友,为伴侣,为身体与灵魂的依靠,那“生”便能愈益勇猛精进,无所畏惧,这才是“向死而生”的真义与正见。
   所以,了生死不是解决死的问题,而是解决生的问题。
  
   【修行之门从投身社会开始】
   净慧禅语:作为才开始入门的人,才开始学做功夫的人,“安住当下,守一不移”这八个字不要忘记掉。按照这八个字的要求做功夫,念佛、禅修、持咒,这八个字都用得上。
   昕孺心得:命运劫海无边,度尽不安,方能找到身心安妥处。人生倏忽有涯,历经万事,方能成就守一不移之功。
   做功夫,应先从投身社会开始,在社会生活的激流中稳定自己、发展自己。打开社会这张门,才是打开人生这张门。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六神无主,念佛、禅修、持咒,全是佛头著粪。
  
   【疑为信之门,迷乃悟之途】
   净慧禅语:佛法的修行,在没有开悟以前,用佛法高标准来要求,那都是盲修瞎炼;只有开悟以后的修行,才叫做真修实证。
   昕孺心得:净慧此语让人费解。修行者当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取其上者,得其中;取其中者,得其下。如果用高标准要求来修行是盲修瞎炼,那应该不是修行者的问题,而是“高标准”的问题。
   我想,净慧的真正意思应当是:磨砖不能成镜,坐禅岂能成佛!开悟之前,应置身于探索、寻觅与困惑之中,而不是一味修禅打坐,念咒唱经。疑为信之门,迷乃悟之途。没有任何一名高僧大德,不是通过质疑和迷惑进而豁然开悟的。
   所谓开悟之后的真修实证,是拓宽自己的悟眼,引导自己的悟觉,稳定自己的悟行,提升自己的悟心。
  
   【了生死,就要学会做一滴水】
   净慧禅语:了脱生死,就不会被生死的现象所迷惑。能够不管在哪一道,他都是自由的。所谓不受业力的支配,而是愿力的落实。真正的了生死,是要做到这步田地。
   昕孺心得:生有生相,死有死相。相不同,本质则一,都是时间的一种表现方式,时间在同一个点上,有时用生来表示,有时用死来表示;在同一个人的不同时间点上,同样有时用生来表示,有时用死来表示。
   生死如一。是故,出生入死,就像在家里,从客厅走到卧室。年轻时喜欢家里来客,友朋相拥畅饮欢歌;年老时喜欢独自倚窗,看夕阳悄然下山。一个婴儿诞生,好比一滴水落入春池,春池仍然满而不溢;一个老人去世,仿佛一滴水从大海中消失,大海依旧波澜不惊。
   了生死,就要学会做一滴水——落入春池而不喜,从大海中消失而不悲,但滴水的功夫可以穿石。
  
   【涅槃的本质】
   净慧禅语:了生死是每一念的事情,不是到要死的那一刻。每一念的生死不能了,到临终那一刻,生死也了不了。所以,真正的佛法所讲的道理,禅也好,教也好,都是讲的要兑现。兑现的是什么呢?叫“现证涅槃”,即当下证得涅槃。大家不要误会成我们当下都死掉了,不要把涅槃看作死,涅槃是当下的清静,当下的清凉,当下的烦恼熄灭。
   昕孺心得:“现证涅槃”在佛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现生现证,不要等到死后,不要等到来世,“涅槃”的境界是要在活着时达到的。
   因此,“涅槃”本质上是一种生。但它又不是一般的生,这种生是与死同住的,是否定以前的生的一种“新生”。有一种老鹰能活70岁,但它在40岁时,必须在悬崖上用自己的喙奋力击打岩石,直至完全脱落,再静静地等候新喙长出来;然后用新喙将指甲一根根拔出;等新指甲长出来,又用新指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根拔掉。等新羽毛长出来,它才可以重新飞翔,活到极致。这就是“涅槃”。
   我们常说,不怕死的人反而活着,怕死的人反而先死。因为,不怕死的人了了生死,往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怕死的人无法解脱,一旦生死大限来临,即轰然若失,毫无斗志,自然一命呜呼。
  
   【守一不移与一念不生】
   净慧禅语:是不是我们要永远停留在守一不移的方法上呢?这种方法也只是一个过程。真正达到能缘和所缘、能守和所守一致了,能所不分了,那就到了第三个阶段:一念不生。能够做到能所双亡,就可以达到一念不生。
   昕孺心得:守一不移只是方法,不是目的。因为,守一不移如果作为目的,它将永远无法达到。
   但为什么它作为一种方法又是可行的呢?因为方法是具象的,是有途径的,是由低向高的冲击、由下向上的突破。比如,灵魂升天或许无法作为目的,它永远只是教义上的虚构,但它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方法:仰望星空,精神远远超驰于世俗之外,以求得身心的安妥。
   所以,从客观上说,能与所永远是分别的。所谓从第一阶段的守一不移,到第二阶段的能所不分,再到第三阶段的一念不生,也永远只是一种笨拙的教学法,而与真理相距甚远。
   我们可以看到,从守一不移到一念不生,其实只是消灭了“一”,是从“1”到“0”的距离。这个距离可以无限短,也可以说无限长,然而事实是,这个距离谁也无法消灭,除了死亡。但如果死亡可以消灭那个“1”,六道轮回之说便不攻自破。是故,我们可以强调守一不移,不必苛求一念不生。
  
   【八个字可以说尽,八十年都完不成】
   净慧禅语:向生灭处究取无生,向差别处体会平等,向烦恼处直认菩提,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在做人做事中勤修众善,在尽职尽责中广度众生。
   昕孺心得:这一段说尽生活禅的精髓。
   生灭无由,祸福无端,应以无生之念待有生之涯。
   差别如云泥,同异似天隔,应以平等之态待不平之鸣。
   烦恼炽盛,焦虑不已,应以淡定之怀待混乱之世。
   说容易,做难。如何在世间法上落实佛法?
   八个字可以说尽:做人做事,尽职尽责。但八十年都完不成……
  
   【禅是解决人生问题最锐利的武器】
   净慧禅语:禅的意义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所以禅的本意叫“静虑”或“思维修”。不管是静虑,还是思维修,都是告诉我们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我们个体生命与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群体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昕孺心得:人生中真正的问题,是没有答案的问题。真正的矛盾,是找不到解决办法的矛盾。这个时候,我们需要有别的武器,来解决这样的矛盾和问题。禅,就是最为锐利的武器。
   人生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欲望。
   人生的根本矛盾是什么?是情与无情。
   多欲则靡,靡而易垮;无欲则刚,刚而易折。多情自苦,无情害人。——在俗世孽海中载沉载浮的人们,到底该怎么办?
   禅说,先退,先静,先守。
   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便不会把自己逼入绝境。
   静下来,能平息自己炽盛的欲念,想一想,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生一世我们究竟需要多少东西?
   守是守住自己的人生底线。这个非常重要,退不能退到底线以下;静也不能静到一蹶不振。退的本质是以退为进,静的本质则是以静制动,最终仍要以“精进”为旨归。
  
   【如何炼就对境无心的功夫】
   净慧禅语:眼对色、耳对声,乃至意对法,仅仅是“对”而已,不起念。就像一面镜子,外在的景物都呈现在镜面,镜面毫无分别,毫无执著,境来即现,境去即无。用在心地上,那就是对境无心的功夫。这种功夫虽然不是究竟,但毕竟到了一个重要关头。这个关头能够稳定,就是返尘归根。
   昕孺心得:色因眼而起,声因耳而生,法因意而至。有眼、耳、意,就必有色、声、法。可见,“对”是命运的强迫,是上帝的安排,是大自然的必修课。
   怕就怕:眼起色,却迷于色;耳生声,却伤于声;意生法,却溺于法。所以,禅要求人面对万物时,要如同镜面对境。人与物的关系,应向镜与境的关系学习。
   镜与境关系的最大特点,便是“境来即现,境去即无”,便是毫无执著。炼就对境无心的功夫,有三步:
   第一步是去蔽。这是做的打扫工作,要把心灵这面镜子擦干净。一面肮脏的镜子,境去不现,境来也不现,那不是明白,那是糊涂。禅不鼓励做糊涂人,而是倡导做明白人。糊涂禅是一时运气,只有明白人才能将禅坚持到底。
   第二步是去执。这是做的节制工作,不要让心灵这面明镜粘着于物,执著于物。好比一个女孩子,早晨化妆时照照镜子,化好妆了该做什么做什么去,如果手老是被镜子占着,镜子老是被自己的面孔和身材占着,这样的女孩一生都会被一个“美”的概念束缚住,而无法做更多的、别的事情。
   第三步是去空。这是做的充实工作。去空其实是去执的一种,但这里要特别提出来。心里有面明镜,天天擦得干干净净,如果从来没有照见过任何东西,永远是空着的,那这面明镜还有什么意义呢?那还要“天天勤拂试”干什么呢?
   所以,对境无心的功夫就是去蔽、去执、去空的功夫。倘若一念起、一物生、一色动,均能明镜高悬,稳如磐石,则有如风中之尘、林中之树。
  
   【把握每一个当下是最大的忽悠】
   净慧禅语:人生可以把握的,不是过去,更不是未来,只有每一个当下。未来要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就是不要放弃每一个当下。
   昕孺心得:在佛教中,“当下”是最小的时间单位,每秒钟有60个刹那,每刹那有60个当下,等于1秒钟有3600个当下。
   把时间切得如此之细,好比光速之快,快如不动;当下之细,细如永恒。
   这么细的时间单位,一般人能够把握吗?何况还要把握“每一个当下”!所以,我觉得,所谓把握每一个当下是最大的忽悠,那是谁也做不到的事。相反,我们倒是可以把握过去和未来。因为,我们总是脚踩两只船,一只脚踩在过去,一只脚踩在未来。
   倘若脚踩这两只船,既不让船翻掉,还能从容淡定,驾驭自如,就算是人生的成功了。
   倘若更能乘风破浪,独领风骚,那便是大法器。

共 523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笺笺明目净心的禅语简章。读净慧禅语,品昕孺心得,解读并了悟的过程中,心稍安神添几分静。可见,安当下,修止修观,了生死,悟生活禅,守一不移,一念不生,炼就“去蔽去执去空”对境无心的功夫,凡此种种,均非一日所得。故,禅成为解决人生问题最锐利的武器。话语平朴,带了俏皮与隽永的气息,字里行间闪烁着禅悟的智识,含意幽远,启人心智。虔心体悟,把握当下,为人若是,就会成就禅语人生,智慧人生。尤为经典的是,作家总结的妙语——把握每一个当下是最大的忽悠。敬服作家,文字里流淌的散珠禅思,受益多多,倾情推荐!【编辑:芦汀宿雁】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04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3-12-25 17:16:24
  佛的拈花微笑,属于了悟禅语者,属于作家。
   祝福圣诞快乐。让我们都安于当下,活出精彩。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4-01-04 09:19:0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