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笔尖】禅学的祖师(随笔)

编辑推荐 【笔尖】禅学的祖师(随笔) ——四祖、五组悟道因缘


作者:红尘乞儿 布衣,477.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07发表时间:2013-12-28 11:41:07
摘要: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赞鏃长金连

在接触文化的同时自己总是感觉文化不够用,找不到方向的人就和爬行动物一样,很是朦胧。在这期间不断的去学习寻找我看到了“四祖道信大师悟道因缘”等等,了解到大师们的修行和自己想的不一样。
   一、四祖道信大师悟道因缘
   四祖道信大师,俗姓司马,河内人(今河南沁阳县),生而超异,自幼即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道信禅师七岁出家。其剃度师戒行不清净,道信禅师曾多次劝谏,但是对方却听不进。没有办法,道信禅师只好洁身自好,私下地持守斋戒,时间长达五年之久,而他的老师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
   后来,道信禅师听说舒州皖公山(今安徽潜县)有二僧在隐修,便前往皈依。这二僧原来就是从北方前来避难的三祖僧璨大师和他的同学定禅师(亦说林法师)。
   在皖公山,道信禅师跟随三祖僧璨大师学习禅法。道信禅师开悟见性,当在这期间。《五灯会元》卷一记载:
   隋开皇十二年(592),有位沙弥,名道信,十四岁,前来礼谒三祖僧璨大师。
   初礼三祖,道信禅师便问:“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
   三祖反问道:“谁缚汝?”
   道信道:“无人缚。”
   三祖道:“何更求解脱乎(既然没有人捆绑你,那你还要求解脱干什么呢?不是多此一举吗)?”
   道信禅师闻言,当下大悟。
   原来,吾人所感到的束缚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内心。束缚完全来自于我们自心的颠倒妄想,也就是分别、计度、执着,如果看破了这些妄想,知道它们来无所来,去无所去,当体即空,不再被它们所转,那我们当下就解脱了。内心不解脱,到哪儿都不会自在的。因此,解脱在心,不在外。
   道信禅师开悟之后,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继续留在祖师的身边,一方面侍奉祖师,以报法乳之恩,另一方面,借祖师的加持,做好悟后保任的工夫。这样有八九年的时间(亦说十年)。
   在这期间,三祖不时地点拨道信禅师,并不断地加以钳锤,直到因缘成熟,才肯把法衣托付给他。付法的时候,三祖说了一首偈子: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并说道,“昔可大师付吾法,后往邺都行化,三十年方终。今吾得汝,何滞此乎(当年慧可大师传法给我之后,寻即前往邺都,行游教化,时间长达三十年,一直到入灭。如今,我已经找到了你这个继承祖业的人,为什么不去广行教化而要滞留在这里呢)?”
   于是,僧璨大师便离开了皖公山,准备南下罗浮山弘法。道信禅师当然非常希望能随师前往,继续侍奉祖师,但是没有得到祖师的同意。祖师告诉他:“汝住,当大弘益(你就住在这里,不要跟我走了,将来要大弘佛法)。”
   僧璨大师走后,道信禅师继续留在皖公山,日夜精勤用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在皖公山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因缘成熟了,道信禅师便离开此地,四处游化。隋大业年间(605-617),道信禅师正式得到官方的允可出家,编僧籍于吉州(今江西吉安地区)的某座寺院。
   《续高僧传》卷二十记载,吉州城曾经被贼兵围困了七十多天,城中缺食少水,万民惶怖困弊,情况非常危急。道信禅师听说此事,心生怜悯,于是来到吉州城里。奇怪的是,自从道信禅师入城之后,原先干枯的水井突然有水了。守城的刺史对道信禅师感激不尽,连连叩头,并问:“贼何时散?”道信禅师回答说:“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刺史便令全城的人同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念了不多久,城外的贼兵但见城墙的四角站满了金刚力士,威猛无比,一个个都惊骇不已,纷纷四散。
   隋末天下大乱,道信禅师应道俗信众的邀请,离开了吉州,来到江州(九江),住在庐山大林寺。唐初武德七年(624),又应蕲州道俗信众的邀请,到江北弘法,旋即在黄梅县西的双峰山(又称破头山)造寺驻锡传禅。后称四祖寺。在这里,道信禅师居住了三十多年,道场兴盛,法音远布,“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最盛时多达五百余人,其中以弘忍最为著名。蕲州刺史崔义玄,闻道信禅师之名亦前来瞻礼。
   唐贞观年间,太宗皇帝非常仰慕道信禅师的道味,想一睹禅师的风彩,于是诏令祖师赴京。但是,祖师以年迈多疾为由,上表婉言谢绝了。这样前后反复了三次。第四次下诏的时候,皇帝火了,命令使者说:“如果不起,即取首来”(这次他如果再不来,就提他的首级来见联)。使者来到山门宣读了圣旨,祖师居然引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非常惊异,不敢动刀,便匆匆回到了京城,向皇上报告了实情。太宗皇帝听了,对祖师愈加钦慕,并赐以珍缯,以遂其志。
   道信禅师寂于永徽二年(651)闰九月初四日,春秋七十有二。临终前,将法衣会付嘱给弘忍禅师,并垂诫门人说:“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言讫,安坐而逝。后谥“大医禅师”。
   此中佛里看似明白,真的很难理解。大道无为本自然,功夫不到不方园,三岔路口寻真种,八卦炉中练性天,没底法船能渡海,自身药物可延年,刑中藏德人难测,害里生恩心要专,四象调和归本面,五行赞鏃长金连,有增有减方为妙,知吉知凶始入玄,脱尽牵缠尘垢物,全成父母未生前,修仙作佛皆有此,余=虚玄俱是偏。
   都说路就在脚下,前面没有路只能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可想而知了艰难屈折,一路走下来看到了五祖的修行过程。
   二、五祖弘忍大师悟道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象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了弘忍禅师。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同时,还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给弘忍禅师。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慧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慧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慧能大师。
   五祖就这样完成了他的使命。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末若清虚者,带索被玄裘。浮游一世间,汎若不系舟,方当毕尘累,栖志且山丘。

共 395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佛渡有缘人,佛法中的有缘人,指的就是闻、思、修佛法机缘已经成熟的人。本文讲了两位禅道祖师的故事:一、四祖道信大师天性禀赋异于常人,对“大乘空宗诸解脱法门非常感兴趣,宛如宿习”。十四岁受三祖僧璨大师点化顿悟,人之束缚在于内心的贪嗔痴,也就是妄想。三祖语“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意思是说,好花的栽培播种与地理土壤的肥沃有关,好土才成好果。但是花种也需要有人来播撒,没有播种的人,花和地都不会产生什么结果。佛法的弘扬有大乘佛法还要有有悟性的人。《续高僧传》中记载说明三祖慧眼识高僧,道信大师才德兼备,不负三祖所托。二、五祖弘忍大师前世是一位栽松道人,受四祖点化后,五祖向一女子讯道“寄宿得否?”,女子应后得以转世,“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不及佛圆满也是贵人之相。后来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也证实了并非常人。四祖衣钵亦有所托。四祖语“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借言生生死死,生生灭灭,假象与实质。一句“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道出多少人生大智慧。本文读后,感慨万千,各家各有所长,各有所专,对本文作者敬仰。想起一句话“明白的不明白,不明白的明白”,人生路漫漫要慢慢行走。本人能力有限,解读不到位,望见谅。感谢赐稿【笔尖】,问候作者,期待作者新的作品。【编辑:云黛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乞儿        2013-12-28 12:01:43
  黛儿老师是您的点冉润泽了这篇文章,您辛苦了,真心感谢,敬茶,安好。
岸上碧绿水流缓,人喜下水未脱衫,青衣白臂恋此景,谁没轻狂论少年。
2 楼        文友:云黛儿        2013-12-28 12:45:23
  红尘老师客气,您的文很是玄妙,问候老师。
云淡风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