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下塘烧饼(散文)

精品 【心灵】下塘烧饼(散文)


作者:yangxuemei 秀才,2285.0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686发表时间:2013-12-29 16:36:32
摘要:姐姐揉面、揪团、捏剂,打饼、包馅、撒芝麻,妹妹就把做好打平的烧饼,熟练地翻在手背上,反手往炉内贴饼。每次我路过时,一阵阵馋人的饼香扑鼻,叫你忍不住驻足。每天清晨,堆得像小山似得满满一簸箕烧饼,不一会功夫就都卖得精光。我对烧饼这样好卖而生疑,这种烧饼难道就这么好吃?经打听才知这就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下塘集烧饼”。

【心灵】下塘烧饼(散文) 一辆红色的三轮车上,白铁皮紧紧包裹着长方形一块木板,横搭在车厢的边沿,这就是做烧饼的工作台。台子的前端,靠近车头处,用螺丝撬牢着几根三角铁,三角铁上牢牢地焊接着一个支架,一口特殊的反扣吊锅,就固定在这三角铁的支架上。台子的另一边,放着已经发好的一大坨面团,一块雪白干净的白市布覆盖在面团上,显得清爽卫生。面团的左面摆着几个中号白瓷缸,里面盛放着几种口味不同的馅料。一只里面就是用猪肉末和葱花调成的馅料,你稍悄悄瞅一眼,那红郁郁的新鲜肉末,配上碧绿的小葱相伴,看着有多养眼;还有一只瓷缸里面,是梅干菜加肉末,再伴以香葱碎。旁边还有一只打满一个个小孔的粗铁筒,装满了粒粒饱满的黑芝麻。吊锅面前的空地上,有一只方形板凳,凳子上摆放着一个簸箕,专用于从吊锅里铲下的熟透烧饼的摆放。
   小区广场东南拐的一角,无论寒来暑往,风来雨去,总能看见两位中年妇女的身影。每天天麻麻亮,她们俩就早早地忙乎开来。后来才知道,原来她们是一对同胞姐妹。
   姐姐揉面、揪团、捏剂,打饼、包馅、撒芝麻,妹妹就把做好打平的烧饼,熟练地翻在手背上,反手往炉内贴饼。每次我路过时,一阵阵馋人的饼香扑鼻,叫你忍不住驻足。每天清晨,堆得像小山似得满满一簸箕烧饼,不一会功夫就都卖得精光。我对烧饼这样好卖而生疑,这种烧饼难道就这么好吃?经打听才知这就是我们这里远近闻名的“下塘集烧饼”。
   原来这种烧饼比较特殊,与一般的做烧饼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正因为它的做工独特,烤制的烧饼外稣内软而富有弹性这一独到的特点,且富有浓浓的芝麻香味,已经早已是名声在外而历史悠久。它源于汉代,扬名于晚清,目前已列为安徽美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烧饼所需材料除了必要的各种馅料之外,其余的不外乎就是面粉、黑芝麻、酵面头、自制的烤炉、木炭。打探了一下做烧饼的方法,是将面粉加入酵面头,加水和面,大约放三个小时左右,看面团起蜂窝状,就说明面团发酵了,此时将发酵过的面团放入适量的食用碱,以防面团发酸,再反复揉捏,致使面团有筋道。这时炉子放入木炭生火,产生温度,感觉烤手即可。再将面团做成饼状,包上馅料打成圆形,撒上芝麻,反手贴入炉内。可加入咸菜、肉馅、葱花、原味等。
   和面揉面很有讲究,力度要均匀到功,烘烤要把握火候。可这几句话讲起来轻巧,可做起来还真有点难度。经过如此一整套完美的工序操作,才能使烧饼酥脆可口。早晨,两姐妹打烧饼的摊位前,聚集了很多人,但大家都自觉地排着队,并不十分着急或催促,因为对买烧饼的人来说,看着烧饼师傅做烧饼时那份投入的表情和专注,那灵活的身手,纯朴的劳动场面,让人们看着,也是一种享受,就不忍去指点和打扰。
   看着这色泽金黄的“下塘烧饼”,不由地使我想起不久前,与先生驾车去下塘游玩,一睹下塘这千年古镇的风采。
   下塘是一个千年古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淮南铁路、合水公路穿境而过。我们从省城合肥至长丰水家湖,中间必须要经过下塘古镇,离我所居住的小区不远,大约也只有几十公里。古镇四季分明,气候适中,是居住的好地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北宋期间有“夏塘镇”,明嘉靖《寿州志》记为“下塘”,继而延用至今。该镇在清道光年间,设为凤庐分防同知署,并驻千总一员,号称文武衙门。民国年间,该镇是团防局驻地。日伪期间,该镇为伪下塘特别区治所。镇历史遗存有金钟寺、文昌宫、东岳庙等古建筑。在晚清时期,该镇具进士、拔贡等名号者有几十人之多。
   还有民间传说,下塘在宋元时叫“夏塘”、“板桥村”,明清时又出现了“庵子李”等称谓,以李姓先民于洪武年间自江西迁入时,在此搭建茅庵居住而得名。之后,至清康煕、乾隆年间,盛世人丁旺,物丰贸易兴。外地客商见此地四周有塘,山水秀美,水光绮丽,一出街便是苇塘的塘埂,塘埂上果树成排,一到春天,桃花争艳,杏花撒下满塘埂杏花雨,煞是好看。水塘里阵阵野鸭浮游于水面,塘埂上正走着扛着犁牵着牛的老农,好一派乡村浓郁的气息和馥郁的花香,于是称之为“下塘”,故沿袭至今。
   走在下塘的街头,体验着古时流传至今的“三步两座桥”,“九路大瓦房”、“南街牌坊”等等对下塘的美誉,聆听着古镇人的绵绵细语,穿越着古建筑的千年风霜剥蚀;观赏着新建的青州公园、水上商城,风景秀丽,错落有致。是啊,下塘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弥漫着千年的书香,彰显地灵人杰,人文荟萃。但千年古镇,毕竟代表着过去的风采,如今社会在发展,古镇也在不断变化中呈现着不一样的流光溢彩。下塘镇通过整合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对农业的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使下塘镇发展成为中国优质油生产基地,省内最大的龙虾养殖加工基地,长丰县棉花、水稻制种基地。优质油生产基地已达一万亩,“白色工程”8000亩,下塘蔬菜、绿色生态。利用稻田、沟渠、水塘发展龙虾千户万亩,建立了“农家乐”下塘龙虾一日游专线。
   下塘镇积极实施“绿色生态工程”,建立了“民兵示范村”基地,苗木花卉培育基地,建成了占地200亩的集生产、休闲、娱乐、观光为一体的下塘镇绿色农业生态观光区工程。 下塘虽说是淮南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但却是安徽长丰县的一个重镇。虽然下塘与一些国内大城市比起来当然是小之又小且微不足道,然而在省城合肥市的周边,早已是高山打鼓,名声在外。尤其是下塘集的烧饼,几乎是尽人皆知家喻户晓。这传承的烧饼,已经叫响整个市区乃至安徽省。这种烧饼外酥内嫩,香软绵糯,吃后口留余香。凡是一听说是“下塘集烧饼”,总要买几个尝尝。2012年,“下塘烧饼”忽如一夜春风来,在合肥市中心开了好几家店铺。原本是长丰县下塘集的地方特色名吃,如今火爆省城的大街小巷,连餐饮巨头同庆楼也开始沾了“烧饼”的光,在万达开了“下塘集烧饼”店,前来买烧饼的食客宁肯排队亦在所不惜。
   “下塘烧饼”之所以名声在外,其主要原因是烧饼所用的烤炉,与一般做烧饼的烤炉不同。一口倒扣的铁锅外面,抹上一层厚厚的用黄泥巴加入稻草、麻丝合成的保护层,为了防止开裂,再用熟石灰和白泥将表面批上一层,这样,这口倒扣的铁锅外形美观,保温耐用。吊炉呈半封闭状态,靠面前下方开一风门,形似吊炉的入口,门里是熊熊燃烧的木炭火,细细远看,这座倒扣铁锅的烧饼吊炉,就犹如一座浓缩了的精致苍穹。这口倒扣铁锅的炉壁,就悬在这通红炭火的上方,火势均匀四散,烧饼的受热程度自然也就匀称,那么做出来的烧饼当然也就酥脆。这种“天锅地灶”的异样设计,并不只是一般的摆设,其中蕴含着大学问。大铁锅反扣在灶架上,下面是红彤彤的木炭火,这种弧形的铁锅就能受热均匀,致使考出来的烧饼外脆内软,吃起来酥脆可口,此外,反扣铁锅的外观上,抹上的白泥和草木灰,看起来虽然外形不是很美观,但正是这种不美观而促使铁锅有着不同凡响的保温性能,炉内的热量而因这些因素就不容易散发。
   灶旁横担在车厢边沿的白铁皮案板上,姐妹俩真忙着。先将发酵过后的面团捏成大小合适的面剂,用小擀面杖将面剂擀平,左手托住擀平了的面剂,右手舀上一勺馅料捏紧,放到案板上轻轻拍打致使平整。咚咚拍打烧饼而使案板发出的声响,咋一听就像是不远处传出的一声声击鼓,押韵好听。“下塘烧饼”不是做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所谓的打烧饼之说,可能就是摊开已经包好馅料的面团时,用拳头捶打而得名。然后再将这些做好的烧饼正面上,均匀地撒上黑芝麻,妹妹就将这些做好的烧饼,反扣在手背上,伸进这炭火燃烧的苍穹内,再甩贴于壁炉的四周。如此反复,不一会功夫,天锅内就贴满了烧饼,不要三五分钟,最先贴进吊锅内的烧饼就出炉了。这出炉的烧饼不是一般烤出来的烧饼,而是闻名遐迩的“下塘烧饼”。
   听说姐妹俩均是一家企业的职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大潮的影响,工厂被兼并,她们俩双双属于四零五零、且前不扒天后不着地的职工,退休退不掉,上班上不成的行列,为此姐妹俩就生发出一个大胆的设想,自谋职业,操起家传手艺,做起“下塘烧饼”这行当。她们一直想开一家较为像样的“下塘烧饼”门面,但苦于没有资金,只好在路边将就。好歹生意不错,大多数人都是冲着这“下塘烧饼”来品尝美味。
   随着“下塘烧饼”名声渐响,越来越多的人爱上了这个传统小吃,而以打烧饼为职业的人也不断增多,据说如今在下塘这个小镇,打烧饼的就有好几十家。每逢节假日,从市里开车去下塘观光游玩的不在少数。漫步在下塘的阡陌小道,观赏着下塘厚重的人文地理、美景风光,品尝着“农家乐”地道的乡土菜肴,再买一叠“下塘烧饼”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品味。一波接一波,有的人一次要买上好几十个,生意好的时候,有的店面一天能卖“下塘烧饼”好几千只。
   刚出炉的烧饼色泽金黄,上面泼洒的黑芝麻经过炭火的熏烤,粒粒鼓涨涨的,饱满圆润,透着醇香。一口咬下去,满口酥脆,慢慢嚼上几口,芝麻夹杂着葱末肉粒的浓香。细细品尝,是那种麦子的醇厚和芝麻绝妙的结合,让人入口有一种特有的浓郁之味。
   “下塘烧饼”的配料,主要有香葱段,老姜末,陈猪油,馅料有咸,有甜,干菜,原味的,种类繁多。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下塘烧饼”尝试着用猪肉做馅料,应是“下塘烧饼”之中的上品。可以说是创新,更是一番别样的风味。将新鲜的猪肉,最好是猪后臀的肉,洗净晾干水分,用手工剁制成黄豆大小的肉粒,切记不要把它剁成肉末,这样品味起来就没有那种特有的嚼劲。在剁好的肉粒里,加入适量盐、花椒面、姜末、香葱、少许黄酒、几滴美极鲜、生抽等调味品,然后用同样方法打成肉烧饼,再反扣甩贴于这特制“苍穹”的炉壁内,只需片刻功夫,就会飘来一股与众不同的香味,似是烧烤,却又不同于烧烤味,那肉香,面香,芝麻香,还有香葱的混合浓香,相得益彰。鲜味隽永,绵糯无限,令人垂涎三尺。如此美味浓香烧饼的诱惑,顾不上自己的斯文,买一只当街就品尝起来,竟然意犹未尽。这种肉烧饼一出炉,最好马上食用,这时如若再配上新鲜牛奶,或者泡上一杯上等好茶,细嚼几只“下塘烧饼”,虽油而不腻,假如邀上三五位知心好友,聊天品啧,别有一番情意在里面,让人留恋而回味。
   “下塘烧饼”不仅口感香脆,深受广大食客们的青睐,而关于这烧饼的由来还有一番饶有兴味的典故,在千年古镇下塘留有一个悠久的历史传说,虽然这传说可能多多少少掺杂着虚构的成分,但下塘烧饼的风味和这一直沿袭至今的烧饼手艺却不是吹的。
   据说在三国鼎立时期,曹军伐吴,在我们合肥逍遥津一带被吴军打得大败,吴军追击曹军一直追到下塘集。夜间,曹军被吴军追得晕头转向,又饥又渴,但唯肯被吴军发觉,炊事员们不敢用明火做饭,就在军士们饥肠轱辘之时,一位军师想出了办法,将行军锅反扣在地上,下面顺挖一个大小适中的风门,就地找一些枯枝烂叶,点燃在这口倒扣的锅下风门里,用随军携带的麦面加清水揉和面团,再拍打成大小均匀的圆饼,就手贴在锅壁周围,竟然歪打正着,打出来又香又脆的烧饼,曹军将士饱餐了一顿后,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了吴军,取得了这一仗的胜利,从此以后,“下塘烧饼”就这样得名,制作烧饼的工艺就由此传于后世。
   还有一个故事是与赵匡胤有关。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途径安徽合肥的下塘集,老百姓献上了各家做的烧饼,赵匡胤品尝后,赞不绝口,而后此地的烧饼就名扬天下。
   而流传最广的还是最后一个故事。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在安徽境内活动的太平军,湘军统帅曾国藩一路兵马,驻扎在“下塘集”一带。军队行军打仗,急需粮草,为此“下塘集”烧饼就成了首选。为了多争生意,烧饼师傅们不断改进配料和烧烤工艺,烧饼的质量就越打越好,深受军队将士们的欢迎。“下塘烧饼”的名声就这样响亮地叫开了。
   “下塘烧饼”之所以好吃,除了加工设备独特异样以外,原料的配比与加工也是与众不同,和面讲究速度快,面团揉和匀称,打饼和甩饼手艺要娴熟、快速,否则甩出来烧饼厚度不均匀,烤出来的口感也不爽口,不符合“下塘烧饼”香、脆、酥的特点。由于厚薄不匀,造成厚的地方不脆,薄的地方焦糊,另外烘烤的火候也要掌控得恰到好处,一般三分钟,饼的外壳烤成金黄色为最佳。
   “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当地流传的这几句顺口溜,不仅是对这一传统手工制作烧饼的总结,更是道出了“下塘烧饼”的口味和独具的特色。如今我们合肥人爱吃“下塘烧饼”,从坊间流传,可以看出它是有很深的文化底蕴。
   在一个城市呆久了,总觉得为吃不到包含历史悠久的文化精炼或颓废的传统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过去这种烧饼,只是作为充饥,而现在是作为一种小吃或点心来供都市人享用。这种烧饼的自然风味和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在制作烧饼行业应是上等一筹,已被众人普遍认可。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些“下塘烧饼”师傅们,沐浴着这股暖暖的春风,携着家人和孩子,背着这口独特的反扣吊锅、天锅地灶,怀揣着家传的烧饼制作手艺,走向城市,甚至于走向了全国,落脚于城市的街头巷尾,并且向更高层面发展,研制开发了多种品味的“下塘烧饼”,什么水晶虾仁、香辣鲍鱼等等,这些新的品种,将给城市居民最先品尝享用。
   一些在外的游子回故里探亲,临走时总也不忘带一些“下塘烧饼”回去,给亲朋好友共同分享家乡的美味。这是一份难以忘怀的家乡美食,舌尖上的文化,更是心灵深处烙下的不可磨灭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家乡厚重的情节。
  
  

共 538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读完这篇妙趣横生的《下塘烧饼》,口水都忍不住要流出来了。文章描写之细腻传神,形状,色泽,味道,一下子把人的嗅觉,味觉都调动起来,仿佛那烧饼的香味就在嘴边了。由于作者家门口有一对卖下塘烧饼的姐妹,是下岗职工。手脚麻利,干净卫生,色香味俱全,所以生意极好。这下塘烧饼,不但好吃,原来还真有些来头呢。三国鼎立时期,曹军伐吴,吴军追击曹军一直追到下塘集。夜间,炊事员们不敢用明火做饭,一位军师想出了办法,将行军锅反扣在地上,下面顺挖一个大小适中的风门,就地找一些枯枝烂叶,点燃在这口倒扣的锅下风门里,用随军携带的麦面加清水揉和面团,再拍打成大小均匀的圆饼,就手贴在锅壁周围,竟然歪打正着,打出来又香又脆的烧饼,从此以后,“下塘烧饼”就这样得名,制作烧饼的工艺就由此传于后世。如今这下塘烧饼口味繁多,主要有香葱段,老姜末,陈猪油,馅料有咸,有甜,干菜,原味的。已经不再为充饥,而是作为一种小吃或点心来供都市人享用。这种烧饼的自然风味和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在制作烧饼行业应是上等一筹,已被众人普遍认可。如今这下塘烧饼,沐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向城市,甚至于走向了全国。而远在他乡的游子,对这种家乡美食的想念,凝结成了一种灵魂的烙印,一种浓浓的家乡情结。每个地方基本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美食,正如这下塘烧饼,还比如我们保定的驴肉火烧,那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抹乡愁,一种象征,一种情结。纵览全文,由一只小小的烧饼为线索,把烧饼的来历,制作工艺,神奇的传说,象征意义等都出神入化的描绘出来。本文思路清晰,文笔流畅,叙述自然,详略得当,收放自如。非常耐读的文章,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星空下的蝶舞】【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3123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星空下的蝶舞        2013-12-29 16:38:08
  问候梅姐姐,好久不见了,今天见了姐姐的美文,就先抢了过来编辑,不当之处,请梅姐姐谅解。
回复1 楼        文友:yangxuemei        2013-12-30 20:21:16
  感谢蝶舞辛苦编辑!姐姐给您敬茶!
2 楼        文友:星空下的蝶舞        2013-12-29 16:42:02
  看到姐姐写的这下塘烧饼,就想起我们这里的驴肉火烧,哈哈,那是异曲同工。朋友出差一个月不到,打电话说,快递几个驴肉火烧过来。哈哈,正如姐姐文章里所说的,这家乡的美食诱惑力实在太大了。时间久了,那不仅仅是一种美味,更是一种象征。欣赏姐姐的佳作,并姐姐好!
回复2 楼        文友:yangxuemei        2013-12-30 20:25:46
  蝶舞深刻到位的编按,令姐姐感动!是啊,这舌尖上的美味,的确给人以诱惑。朋友家乡的驴肉火烧,我出差去您们那里,早有耳闻,不觉按耐不住尽兴品尝了,意犹未尽啊!
3 楼        文友:星空下的蝶舞        2013-12-29 16:44:08
  崭新的2014年就要到了,祝姐姐元旦快乐。并在新的一年的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闲暇的时间里多写文,多发文,开心快乐每一天。
回复3 楼        文友:yangxuemei        2013-12-30 20:29:03
  蛇年即将翻过最后一页,姐姐在此遥祝您新年愉快!并在新的一年里更上一层楼!
4 楼        文友:雨春        2013-12-30 13:04:14
  恭喜你佳作成精!心灵因你而更精彩!祝你创作愉快、精彩纷呈!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回复4 楼        文友:yangxuemei        2013-12-30 20:30:19
  多谢雨春鼓励!努力吧!遥祝新年愉快!
5 楼        文友:铁禾        2013-12-30 16:32:07
  好文,有意思,有意义,欣赏。
铁禾
回复5 楼        文友:yangxuemei        2013-12-30 20:34:24
  感谢铁禾老师留墨鼓励!我也偷偷地拜读过老师的多篇作品,并从中学到了不少的写作知识。雪梅在此遥祝老师新年愉快!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