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诗人站在废墟之上(雅品)

编辑推荐 【流年】诗人站在废墟之上(雅品)


作者:三峡刘星 举人,4468.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73发表时间:2014-01-01 23:54:04
摘要:废墟,呈现某种状态,用干干净净的淹没方式是过去时,而彻彻底底的打碎的现在时,更是荒芜到只剩下灵魂的未来时,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废墟,既是鲜活的也是死寂的;废墟,被制造,正制造;是策划者,也是被害者;废墟,是历史的终结,更是历史的开始。我们就生活中废墟之上,我们也终将成为废墟。

一、诗人站在废墟之上
   以“废墟”为题,写诗歌或者文字,简直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仅仅四天时间之内,围绕“我是诗人”和“废墟”为题的诗歌作品有23首参赛诗歌,15首评委助兴作品,13首场外诗人作品……这些作品以集团组合的形式展示了当下,我们诗人对“废墟”的理解,一个更广泛的更深刻的全方位的解读。
   这些解读可以重新编辑、更新、注释“百度网”上关于“废墟”词条。这是我作为诗歌文化文化活动“我是诗人”策划者出的一个诗歌竞赛的题目。这个题目,初看不怎么样,但是细细思考,再对照参与比赛的诗人的作品,却意想不到地发觉十分的困难。我们需要在诗歌中展示废墟的内容也就是诗歌的内容?还是诗歌内容反映的诗歌的这种独特的诗情?(要两者兼顾到位的诗作自然是最优秀的作品。也许,这才是构思这一首主题诗歌的两大难点之一而已;另外一个难点是,诗歌必须体现出诗人鲜明、豁达、有超越寻常眼光的独特的远见,如此才是最佳的诗歌。可惜,鉴于比赛时间的仓促以及对废墟实地考察和深刻思考进而涌现超越种族、民族、家国、人性的很有思想的诗歌佳作自然不会不多。)
   为此,我先投石问路,用《敦煌的宝典》抛砖引玉。
   果然,“我是诗人”群展示了诗人的诗才天赋、哲学家的思辨、旅行者的发现、考古学者的发觉、历史学者的睿智……下面举例几个同主题的片段:
   利刃,总是要划过脖项的
   而你必将永世挺立
   你身后,会有两件事成为必然
   ——堂皇的宫殿轰然倒塌
   广陵散,响而未绝
   ——潘若鸿的《废墟上的琴声》节选,用音乐的切入角度,而且是最经典的“广陵散”的音乐的背景下,《广陵散》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斗争气氛的乐曲,直接而深刻地表达了被压迫和反抗暴政的斗争精神……和歌曲一样,这诗歌用在线的形式表现了心灵废墟之上的创伤的呻吟和绝望之后的希望……所以诗人说“广陵散,响而未绝”。比如嵇康对此曲调解读和弘扬。而基于现实的废墟而构筑的精神的废墟之上的更新才使之成为“精神的家园”。废墟的主题在这里被很重要得解读,所以,构建在废墟之上的意志和情感才是鲜活的永恒的灵魂的家园
   我踏上了这片山水
   抛开自以为是的人类文明
   面对大自然留下的废墟
   只想像恐龙一样,一声嚎叫
   ——谢波的《废墟》节选,从时间段纵深处构思,对人类的诞生和人类繁衍发展的未来的一种担忧;文明成就了人类的灵性,但是地球非人类所独有;是废墟?还是家园?是喜剧?还是悲剧。人类不能至此一生了结……
   一大片房子还是一大片房子
   没倒下没给人残墙断壁的
   震撼
   只是太都上了锁
   失去了鲜活的人声滋润
   站在萧瑟秋风的当口
   一如拄杖的老父亲
   苍桑孤寂
   ——廖是添的《废墟》节选,很现实,很真实,城镇化的进程中的一个普遍而深远的话题,城镇化的充要条件不是以意志为转移的,谁希望背井离乡?谁希望永远客家?谁又不魂牵梦绕叶落归根。在这种痛的变迁变化之中,个性的与群体的、现实的与将来的、毁灭还是新建都成为了不是问题的问题……
   战争夺去了家园,
   阿睦尔撒纳烧毁了它,
   历史封存了苦难的记忆:
   每一滴眼泪,
   每一声呼号,
   每一道溅血,
   就在我伫立的瞬间,隐隐约约。
   而谁?
   在唏嘘、在深深地叹息。
   ——相马的《废墟》节选,因为掠杀,种族、家国等元素之一而引发的“战争”是人类进程中建筑“废墟”的第二大罪魁。我引用此段落,仅仅是想说明,我们和诗人一样需要“在唏嘘、在深深地叹息”,不仅仅是问谁,不仅仅是为谁?不仅仅是过去,也许就是今天,而且可以预见的明天……
   人类可以构筑最美的建筑,是最值得骄傲的建筑大师,但是,很遗憾,更是一个最善于破坏和毁灭的“魔鬼”……
   承载废墟的历来只有百姓自己
   苦难只是京城的一抹谈资
   ——临水照花人的《废墟》关注到了苦难和灾难不是公平的面对所有的人群。灾难,只属于生活中金字塔低端最基础的生命。边陲与闹市、城市与乡村、贫穷与富贵、对立与转化也许仅仅在一瞬。
   所以,我后来又写了一首《废墟》,对此思考某些形而上的东西,我说:
   我们永远的痛,已经定格
   酝酿、萌芽、或者本该彻底失望
   废墟之上,请扪心倾听自己的声音
   青的草,绿的树,红的花
   丰碑,不是为了忘却的纪念场
   废墟,应该成就民族殿堂的神圣
   引用上面的片段,旨意不是说这些诗歌写得多么好,真的是可以作为经典,成为好诗。我只是想借此说明,我们这些草根末名诗人尽管位卑名弱作品无人问津,但是,他们同样拥有伟大诗人的心怀和诗人气质智慧的慧眼。
   如果需要“直截了当”地点明关于废墟的素描的话,正如石华的诗歌《废墟即景》了。这种即景确实短小精悍,而且言简意赅中仿佛意犹未尽。当然,按照本次比赛的意愿,至少是12行才算完成定额;自然,这里不计较。事实上,诗歌的成败优劣不是以字数、行数为标准的——好诗,无标准),所以这里全文引用——
   在废墟的布景前
   我的目光,被拍客的光线滤出
   留给,我们之间的荒草
   残跛的换幕人
   在荒原消失,遗落了
   麦种
   当下,文化真正化成“草篮子”——几乎任何生活方式、内容都可以成为文化,而且被过度包装、被过度消费。也许,在文化领地独占鳌头的诗歌,和诗歌之花正在渐渐凋谢,正在被边缘化。让人揪心的,也许是最自然的事,诗歌也快成为“活的”或者正在演变的文学的废墟——从充满生机盎然的百花园到荆棘丛生的荒原的阶段;像桃花源一样的被遗忘、被弃之、被最无赖的时候想起的,最温馨的温暖……
   “我们的诗歌正处于边缘化”,这不是故作惊诧的预言,而是正在活生生渐变的过程。当代的诗歌也正接近长满野草和荆棘,被沙漠化或地废墟状态——处于是田畴和荒野,繁荣和废墟的十字路口……在文学已经被到泛沙漠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安置的不仅仅是安定的环境,而是需要安定我们的心灵。在心里真的触摸渐渐这不可捉摸的艺术的精灵。
   废墟的形成正是许多无可原谅也无法预测的环境的改变。这些元素包括:地震带、水淹没、沙漠化;战争、瘟疫、移民、气候变化、政治、阶级对垒、民族矛盾、“东西”意志对峙……那些我们居住的环境,这些因为不可更改,也无意重建、被我们遗忘的人居环境、地区、建筑,就这样子地理人文的坐标上消失,就这样被我们的记忆集体遗忘、就这样被我们的祖先刻意的回避……
   崩塌的是建筑、失去的是人脉、中断的是故事,但是,当我们再一次面对,或者突然发现,我们还是为过去的故事惊叹、进而思索,然后警惕,并且反省……环境的改变,废墟的形成被自然法则制约,而人类无限制的膨胀扩张,超越该地域可供给人类的极限的时候,人们要么逃离,要么被动成为废墟的陪葬品。
   “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形成的灾难和灾后触目惊心的废墟场面距离我们不太遥远;但是,我们对此的反思却背离着自然法则,用不可能的可能的方式和自然搏斗——战天斗地的豪气,人定胜天的口号、征服自然的无知。是的,自然法则给予我们的训诫往往会被我们刻意的遗忘,仿佛那些灾难本来就不存在。
   然而,恰恰是“沧海桑田”“随遇而安”等词汇让我们窥见到我们的祖先对自然的敬畏;而“居安思危”“国泰民安”这些美好的祈愿,到生灵最可贵的愿景……可惜,自娱自乐的丰足保不定会被嫉妒、五谷丰登的收获说不定引来豺狼、金碧辉煌的宝贝更会招惹强盗的洗劫……“居安思危”的不仅仅是因为自我的修炼,虎视眈眈的列强更习惯弱肉强食的自然丛林法则……因此,“安居乐业”成为社会和谐的基本标志。但是高涨的物价和节节高攀登房价让“居无定所”的现代人,成为当代最毫无体面大众的真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与其守住废墟,不如打工一生;与其成为房奴,不如随意而安;或者以逃离家园的方式漂洋渡海……
  
   二、诗人笔下的“废墟”
   “文化遗产”总是以废墟的形式触目惊心地出现在我们的社会文化意识内。
   在开发、清理、修缮、改建之初,社会文化遗产往往就是以废墟的世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内,而且,我们就生活在数层废墟之上。当那些曾经的家园因此当被刻意地保护起来的时候,我们带诗人自然会用诗人的方式看待民族的、文化的、社会、历史的。我们目睹、、珍惜、挽留、重建。我们是一种忏悔式的心灵权宜方式救赎人性的灵魂。
   废墟,往往会被以国家或者世界的力量的方式被我们保护起来,被保护起来的不仅仅是自然的文化的遗产……
   “我是诗人”诗歌文化活动第二季第二场的主题,让我们的诗人开始面对这个沉重的主题书写着当代网络诗人对此的认识。至少,这一次集中展示了诗人对这个题材的最新认识和最新的表达方式。事实上,出完这个题目,我去百度“废墟”的诗文作品,首先对目的正是预防“抄袭或者变相抄袭”的作品出现,当然,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参加比赛的诗人本意就不是发表获得利益,而比赛的结果也不可能让诗人的这个作品为他增加出色。我们参赛的诗人完全不会因此而模仿、抄袭同类的作品。
   不百度不知道,一百度吓一跳。这“吓一跳”是的惊叹,我们的文学对此类的作品十分稀少。散文找到一篇是十多年余秋雨的散文《废墟》,以及国外诗人短短四行的《废墟》诗歌。当然,类似以此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很少,但是,诗歌的侧重点却不在此……正是因为如此,我对这一次的诗歌充满了希望、期待,甚至憧憬。
   废墟,是以人的毁灭或者集体的逃离之后留下的最后的记忆。这些建筑,这些场景,这些本属于人类居住,栖息的伊甸园,但是,竟然以不可逆转的方式,成为我们刻意回避,但是却无法回避的伤痛。
   朝代的更迭,政权的易手,层层叠纪的不是时光,不是岁月,而是人类将如何构筑美好,并且将美好传承给适合的生灵大众。
   三峡刘星尽管对多数参赛的诗歌都评价了,下面给出的仅仅是部分评语——其实应该是我的新的认识。本质上讲,诗歌不是用来评估的,也不是用来比赛的,诗歌就是诗歌。当某一首诗歌成立,自然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诗歌点评枚举几则如下,展开我的几个思考点而已。
   我的思考点之一:鸟瞰的方式,是因为废墟成为家园的一部分
   用被遗忘的信笺的角度,散乱,零碎,到也可。
   废墟本身就是这样的方式呈现给后来者。但是,读后,却发现了悲怆被轻描淡写了,唯留下许多的遗憾,缺乏个性的独立的认知深度。古今中外的废墟一并罗列,很沉重,但是线索却凌乱,鸟瞰的方式只能是蜻蜓点水,面对废墟我们尽管是蜻蜓点水,但是别忘记,我们是诗人,而且是具有独立意识和个性的诗人,我们的诗句和历史不一定吻合,但是我们的诗歌应该是辉煌的大厦或者充满生命力的村庄。
   ——对2号诗歌作品的个人认识
   我的思考点之二:也许,唯有独特的视角才是诗,才是好诗歌
   角度不错,以穆斯林崩塌的神殿的思想高度写西北沙漠中的废墟之城。城堡和城市被风沙掩埋,生灵之民族的冲突及和睦中交媾,被异化也好,被同化也好,我们看见了一个西北汉子
   这个身份特殊的西北的汉子,对根的寻求,对祖先遗留下的遗产的困惑,焦虑,希望找到人类的智慧之钥匙。但是很遗憾,我们还是无法在这样的废墟中清晰的阅读到诗人更清晰的脉络和坚定的意志。
   “所以,用诗歌的诗句/又一次努力挣扎着/把那迷离而又呆痴的目光”很有说服力。
   面对废墟,思维重来都是发散的,面对废墟,驱赶从来都是凝重的,除非,你是废墟的主人,恰好,这一首诗歌正是这样的方式构思,不能说将这种构思完整的表达了出来,至少,我们看见了这样的切入方式,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诗歌段落安排有点凌乱。也许,面对废墟,灵魂总会出窍的。
   ——对3号诗歌作品的个人认识
   我的思考点之三:组诗必须有组合的奇效,否则就只能是更散乱、无序,也许,这才是“废墟”的本相。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竞赛要求中最好希望大家写组诗的缘故。废墟的现场总是凌乱的,废墟的文化往往是多层叠纪的,废墟的解读更会因为思考着的视角的角度,思考点向度,挖掘的深度决定的,
   尽管“这一首”语丝灵动凝练,构思新颖,意境丰满。通过多维的具象增加诗的辽远。分三首分别命题的方式。关键是看三首诗给这个组诗的价值和意义。
   这三首诗是三个关于西北地区的三个侧面,或者如考古发现的三个孤零零的古迹。我们的组诗试图解构三个不同的画面呈现出废墟之上的什么?张骞和飞天,基于政治的民族的家国的概念。陶罐和麦粒,基于社会的习俗的文化的概念,但是写出来的却是文物中辗转中的飙升的价值和脱离社会本身的贪欲。壁画的原生态生活,对某种西北生活方式的还原。

共 97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针对诗赛“废墟” 见解独特的雅品。作者高屋建瓴,从“诗人站在废墟之上,诗人笔下的废墟,历史废墟上的花朵”三个立论点,结合诗题、作品内涵、诗人使命、环境异化、城市化进程、文化遗产本质等广博内容,解读文化化为“草篮子”的前因后果,揭示废墟形成的元素,反省自然法则的训诫,全方位呈现了废墟的本相。同时,作者旁征博引,就诗赛作品条分缕析,鸟瞰的方式,组诗组合的奇效;作者亦对诗人使命及诗作优劣独抒己见:独特的视角才是诗,才是好诗歌。一个诗人应该凭借诗本身的激情和冲动去完成诗人的使命。草根末名诗人尽管位卑名弱作品无人问津,但,他们同样拥有伟大诗人的心怀和诗人气质智慧的慧眼,他们是一种忏悔式的心灵权宜方式救赎人性的灵魂……作者知识渊博,见地新颖,思想尖锐,透过废墟的素描和全方位解读,思考和探究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并抽丝剥茧,借助废墟的惨象,文化遗产的本质,沉痛地呐喊出声,谁来偿还人类一个安定的环境,安定心灵的栖居所?追根溯源,人类进程中建筑“废墟”的始作俑者是人。人类既是构筑最美的建筑的建筑大师,更是一个最善于破坏和毁灭的“魔鬼” 。我们无知无畏地用捣碎家园的方式构建高膨胀的楼市。天将会惩罚人类,天理难容贪婪的人们。过去就是未来的底片。作者预言了人类的未来,也就是下一个废墟就是我们的家园。作者更以悲悯地笔调倡导人类,只有构建在废墟之上的意志和情感才是鲜活的永恒的灵魂的家园。由此,作者及诗人对“废墟”的理解,基于一个高度的理论点上,展开的一场宽泛又深刻的全新解读,见解独到,内容丰博,谆谆告诫,殷殷警示,赏析佳作,推荐共赏。【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01-01 23:58:05
  一切都在自然定律中安静的生,平淡的活,寂静的死。
   问好流星,元旦快乐。
   雅品不仅仅是雅品,更是一帖警示的檄文。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1 楼        文友:三峡刘星        2014-01-02 09:32:30
  很是感谢江山文学网编辑芦汀宿雁悉心细致的阅读、校正、解剖。
   此文的写作过程和诗歌活动的过程同步,诗人在写“废墟”,我也在写“废墟”,同时,我更纵向的探索面对“废墟”题材,寻觅,我们诗人应该站立的角度:如此拉拉杂杂写成了三部分。很是感谢对此文文本的提升总结。
回复1 楼        文友:三峡刘星        2014-01-02 09:33:07
  一篇随笔文论,能够被阅读和点评总是好事。“诗人站在废墟之上”本系为了某一次诗歌活动,这个活动也是我参与主持的一个文化活动、并且是我出题。所以,针对文化活动和作品本身,我对此进行了一定向度和量度的思考。期待当下的诗人们走出无病呻吟、自娱自乐、井底之蛙式的空间,面对更深广的精神、物质、社会……
   最后编辑说“雅品不仅仅是雅品,更是一帖警示的檄文”,不仅让三峡感动,更有种知音共鸣的激荡。是的;文学艺术不仅仅是再现、更在于期待;诗歌,不仅仅是赞歌,更应该是揭示;诗人,不仅仅是一个吟者,更应该是大写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三峡刘星        2014-01-02 09:33:57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在昨夜(2014年元旦)和我芦汀宿雁的部分短暂交流。由此我不免感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的自觉的写手和文化精神的求道者,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更加美好。江山文学网有许许多多像芦汀宿雁一样执著的同志,他们和我们一样,站在精神的殿堂,探索和发现美好的属于人类灵魂的美好——我在废墟之上的新城市,探索废墟之上的灵魂;我在精神崩溃的废墟之上,期待发现一个诗人不愧为诗人的职责!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