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水神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山水】进谏与纳谏(杂文)

精品 【山水】进谏与纳谏(杂文)


作者:执手今生 秀才,162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30发表时间:2014-01-03 15:01:57
摘要:纵观古今,那些敢进谏、善进谏,能纳谏、真纳谏的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警示和借鉴,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和叹服。

【山水】进谏与纳谏(杂文) 在我国古代,为了避免或减少君王犯错误,专门设置了谏官。周文王时,王室设有“保氏”一职,可算作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官。齐桓公设大谏,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也都属于谏官的性质。秦汉时设散骑、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官职,专司谏诤。唐代是谏官制度最成熟的时期,除谏议大夫外,在门下省和中书省也有众多谏官,且专门设置了谏官衙署——“谏院”。历史发展到今天,虽然不再专设谏官,但是仍然需要敢于规谏、善于谏诤之人,更需要从谏如流、虚心纳谏之人,这不但有利于人的自我完善,更有利于事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
  
   【一】进谏
   “谏”,意指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我以为,古时规劝君主称为谏,如今规劝尊长、上级领导或朋友,使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领悟要害、幡然醒悟,避免犯错误,或者已经犯了错误促其改正错误、纠正过失,也可称为谏。谏是一门学问,谏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对方接受并听从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说法,所以进谏必须讲究方式、方法和技巧。《旧唐书·职官志》中说,“凡谏有五:一曰讽谏,二曰顺谏,三曰规谏,四曰致谏,五曰直谏。”在此尝试进行解读,以便从中领悟一二,指导实践。
   所谓讽谏,应指不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而是从反面或侧面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不妨举几个例子来阐释和说明。
   汉武帝刘彻有一个乳母,因其在宫外犯了罪,武帝想依法处死她,乳母就向东方朔求助。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辞赋家,曾上书自荐,被汉武帝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汉书·东方朔传》中评述他“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东方朔听了武帝乳母的求救之言后,对她说:“如果想获得解救,就在将抓走的时候,不断回头注视武帝,千万不可说什么,这样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当乳母被抓,经过武帝面前时,果然一步一回头。那时候,东方朔在武帝旁边侍坐,对乳母说:“你也太痴傻了,皇帝现在已经长大了,哪里还会需要你的乳汁养活呢?”武帝听了,面露凄然之色,下令赦免了乳母的罪过。这个事例中,东方朔讽刺武帝“不吃奶了就忘了奶娘”,起到了很有效的讽谏作用。
   再举一例。张衡是东汉中期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创作了著名的《二京赋》。《西京赋》展现的是长安繁荣富贵、穷奢极侈的京都景象,在极度夸张的描写中暗讽其荒谬,实为作者的否定之意;而《东京赋》则描写洛阳的俭约之德、礼仪之盛。《二京赋》在颂扬汉朝繁荣昌盛的同时,指责了官僚豪绅们的昏庸腐朽,蕴含了黎民百姓的痛苦和仇恨。因此,被南宋史学家范晔称为讽谏之作。
   《五代史·伶官传》也有一个关于讽谏的故事。五代时后唐李存勖,号庄宗,喜好田猎,在中牟县打猎,践踏了许多民田。中牟县令为民请命,庄宗发怒,要杀他。伶人敬新磨得知后,率领众伶人去追赶县令,把他拥到庄宗的马前,有意责备他说:“你身为县令,怎么竟然不知道我们的天子喜好打猎呢?为何让老百姓种庄稼以交纳税赋,而不让你县里的百姓忍饥挨饿,把荒废出来的田地供我们的天子驰骋田猎?你真是罪该万死!”并请求庄宗杀掉这个县令。庄宗听后无奈地大笑,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于是不再为难县令。
   以上几个事例,进谏者明里或暗里进行讽刺性揭露、批评或嘲笑,让被谏之人认识到言行的不妥之处,从而改变了想法,纠正了不当的做法。
   所谓顺谏,应指恭顺、不忤逆的谏诤。班固所著的 《白虎通·谏诤》中说,“顺谏者,仁也,出辞逊顺,不逆君心,仁之性也。”唐代的高力士算得上是一个善于顺谏的人。高力士帮助唐玄宗平定了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他平素谨慎,又善于观察时势,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骄,顺而不谀,谏而不犯”。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逐渐沉迷声色,任用奸邪之人。高力士不仅伺候皇帝和贵妃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应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玄宗收回边事大权。只可惜,开始玄宗还听得进去,说得多了,皇帝就不高兴了,最终还是没有听从。直到杨贵妃殒命马嵬坡,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说:“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顺谏最关键的,就是摸清对方的心理,使所谏之言不逆耳,让对方愿意接受。
   所谓规谏,应是以忠诚的态度、中肯的语言、正规的礼律制度、正义之道,对他人进行劝诫。
   关于规谏的例子,我认为很有说服力的当属《长孙规谏》,已被作为中华德育故事拍成动画片,无论老幼,皆应从中悟出一定道理。长孙皇后(601—636),河南洛阳人,13岁时嫁给了唐国公李渊的二子李世民为妻,李世民登基后,被立为皇后。长孙皇后自称不涉朝政,却经常劝谏皇帝。比如有一次,唐太宗下朝后当着长孙皇后的面大骂魏征:“早晚有一天,朕非杀了这个庄户佬不可!”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管,很多时候让唐太宗下不了台。长孙皇后听了太宗的恼怒之言,先是没说什么,默默退了下去,可是过了一会儿,她穿着只有重大庆典才穿的全套朝服站在庭院中,此举让太宗惊讶万分,问何故。长孙皇后说:“我听说只有君主贤明,臣下才敢于直言进谏,现在魏征这样敢于进谏,正是由于陛下您圣明的缘故啊。君主圣明,是天下人的福份,我怎么敢不隆重祝贺呢?”长孙皇后善言规谏,让太宗转怒为喜,此后对魏征更加器重和信任。长孙皇后病势危急将要离世的时候,还很诚恳地对太宗说了许多有关国家政事的话。去世以后,太宗哭得很悲恸,并言之切切地说,从今以后,到宫里来,再听不到规谏了,我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帮手。
   致谏,应是以书面的形式进谏。书面进谏比口头进谏更从容一些,便于摆事实、讲道理,把问题分析透彻,以达到谏诤的目的。历史上,李斯的《谏逐客书》、晁错的《论贵粟书》,欧阳修的《朋党论》、《论杜衍、范仲淹罢政事状》等,都是致谏的经典之作。
   所谓直谏,就是直抒己见,直言不讳,这种谏的方式最易让人面红耳赤、心生反感、惶恐尴尬、下不了台。前面提到的魏征就是因为敢于直谏,让唐太宗难堪,显些被杀。
   以上是《旧唐书·职官志》关于进谏的五种分类。还有不同的分类,比如汉班固《白虎通·谏诤》中:“人怀五常,故有五谏。谓讽谏、顺谏、窥谏、指谏、陷谏。”汉刘向《说苑·正谏 》:“谏有五:一曰正谏 ,二曰降谏 ,三曰忠谏 ,四曰戇谏,五曰讽谏。”虽然用词不同,但词义大致相同。比如,降谏指和颜悦色、平心静气地进谏;陷谏指勇于规劝;戇谏指鲁莽、冒失地进谏;窥谏指观察君主神色相机进谏,等等。总之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非常注重“谏”的作用,也出现了很多敢于谏、善于谏的人。
  
   【二】纳谏
   纳谏,顾名思义,就是接受规劝,采纳所谏之言,听取意见建议,避免犯错或及时修正错误。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进谏与纳谏的典范。邹忌为了指出齐王“受蒙蔽很深”,先讲自己受蒙蔽的例子,“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然后,引到正事,“齐国疆土方圆千里,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妃子、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很深了!”进谏得非常自然,有道理。齐王听后,不但接受了,而且改掉错误的决心和勇气非常大,当即下令,“大小官吏百姓当面指责我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书面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由于虚心纳谏,知错就改,“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前庭院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不时有人偶然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言下之意,由于齐王采取了行动,实施了改进措施,变得越来越好,人们都挑不出他的错误之处了。
   近日,读了篇《张治中三谏毛泽东》的文章,也说的是敢于进谏与虚心纳谏的故事。在国名、国旗、人大代表视察制度诞生过程中,张治中提出了三次不同意见。针对国家名号问题,毛泽东提出,中央意见拟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张治中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觉得此话有理,建议大家采纳。经众人反复讨论,终于最后决定了一直沿用至今的国名。针对国旗图案,毛泽东征询张治中的意见:“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种,你觉得如何?”张治中果断回答:“我反对。中间一条杠,把红旗劈为两半,不成了分裂国家了吗?”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的座谈会上,毛泽东手持两幅图案:一幅是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现在的五星红旗,只是多了个镰刀斧头。前一幅的说明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也虚心采纳,否定了自己原来的意见。此外,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期间,张治中提出一份书面建议,主张每个人大常委每年都要出动视察,了解地方情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是彭真转交刘少奇委员长的。后来,毛泽东也看到了,并主张把范围扩大到全国人大代表,以后又加上全国政协委员。几十年来,竟成了一项传统的制度。
   然而,历史上也有因不纳谏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典型事例。比如,山西省崞县(今原平县)有一个叫续范亭的人,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队长,后组织西北护国军,讨伐袁世凯。1925年前后,任国民军第三军第二混成支队参谋长、第六混成旅长、国民军军政学校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续范亭感到国难当头,便积极呼吁抗战。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拒不纳谏。在参加国民党“五大”时,因抗日主张得不到理睬,续范亭愤然前往中山陵前剖腹。他在《告民众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剖腹明志时还留下一首绝命诗: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残尽,愿把身躯易自由。幸而被人发现,经抢救脱险。他的壮举,不但有力揭露和抗议了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也激励了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从另一角度也说明,蒋介石拒不纳谏,激起了民愤、失去了民心。
   不愿纳谏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多列举。
  
   【三】进谏与纳谏需具备的品格修养
   今天,大到一个国家、单位或集团,小到一个家族或家庭,如果等级观念强、缺乏民主的氛围,那么下级对上级一般是不敢提出批评和意见的,就连平级之间也因维护个人利益和形象等考虑,会尽量减少冲突和摩擦,不到万不得也是不会揭人短处的。因此,进谏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一者,进谏需要勇气。要不怕上级怪罪,不怕他人给自己穿小鞋,不怕自己的前途受阻,不怕丢掉饭碗或乌纱帽,甚至不怕丢掉性命。我国古代皇帝总是自称真龙天子,而谏官直言就难免会触犯“龙颜”,在君主专制的条件下,敢于进谏实在需要极大的胆量和勇气,要不怎么有“犯死直谏”之说呢!耿直的进谏有时会使君主大怒,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有人评价“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不管说得是否恰合其实,但“比干剖心”的故事听上去确实让人心凄凄,胆颤颤。身为纣王叔父的比干看到纣王和妲己害人取乐、荒淫无度,多次直谏,纣王均未采纳。“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被灭族危险,连续3天进宫抨击纣王的过错。纣王恼怒地责问他为何如此坚持,他说:“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勃然大怒:“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胸取心,比干毫无惧色,慷慨就戮。比干这样的进谏者,把国家放在首位,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冒死进谏,其人格、胆量、精神实在令人赞叹!
   二者,进谏需要真见识。谏言不同于谗言佞语,进谏与进谗有着本质区别。进谗言,是某些人怀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借助于卑鄙的手段,向上级告黑状,说别人坏话,或编造谎言诽谤他人。而进谏是不以个人目的和利益为重,而是怀着中正之心,规劝他人改正错误,谋求进步和发展。进谏必须要有真见识,能高瞻远瞩,有独到的眼光和见解,能切中要害,献出良策,能见众人之所未见,想众人之所未想。比如,张治中三谏毛泽东,如果他提出的不是真见识,不是有见的、有价值的意见建议,能被毛泽东采纳和接受吗?
   三者,进谏需要智慧。进谏如果不讲策略,鲁莽行事,很可能不被对方接受。因此,要针对进谏对象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承受能力,研究方式方法,讲究艺术技巧,提高对方接受和采纳的机率。“触龙说赵太后”是个非常典型的智慧进谏的例子。公元前265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长安君做人质才愿出兵。赵太后疼爱幼子,坚决不允,并严禁群臣再进谏。左师触龙求见的时候,没有一点要进谏的样子,根本不谈人质之事,而是先谈自己脚疾,关心太后起居,俩人仿佛同病相怜,都为行动不便、食欲不好而感叹。随后,就“疼爱孩子”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触龙认为“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做长远打算”,并举太后当初将女儿远嫁燕国,就是从长远考虑,希望她有了子孙可以代代相继在燕国为王为例,说如今太后疼爱幼子长安君,虽然给他最好的封地和财宝,但却不让他为赵国立功,从长远来看,这并非真心疼爱儿子。一席话,让赵太后顿悟,立即送长安君到齐国当人质,而齐国也很快出兵,解救了赵国。触龙通过先强调彼此的共通点,缓和气氛,化解赵太后的抵触情绪,然后把最终目的引出,让赵太后很自然地接受了他的意见。可见,触龙进谏非常讲究策略,也充分运用了智慧。
   此外,进谏还需要无私的精神。进谏者要怀有一颗赤胆忠心,着眼全局,为了大局,不能光站在自己的利益上想问题,要有为集体为他人着想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对进谏来讲,纳谏其实也需要一定的素质和能力。一方面,纳谏需要具备宽广的胸怀。为人要谦虚,不自满,能容人。忠言往往逆耳,不能听到批评就不高兴,甚至对进谏人伺机报复。另一方面,纳谏需要具备讲民主的领导作风。如果一个领导专断霸道,不让下属有话语权,是不可能做到纳谏甚至从谏如流的。再一方面,纳谏需要具备能明辩是非的睿智。由于进谏人的素质有高低,所谏之言不一定正确或符合客观需要,因此,纳谏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让事物向有利的、更好的方向发展。更重要的一方面,纳谏需要真心。不能光嘴上纳谏而行动上不纳谏,对于他人所谏之言当场接受而事后却置之不理。要拿出真心下真功夫,把切实存在的问题解决掉。
   提意见是一门艺术,接受意见是一种气度,两者之间在达到和谐之前,往往存在博弈的过程。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纵观古今,那些敢进谏、善进谏,能纳谏、真纳谏的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警示和借鉴,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和叹服。

共 613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进谏与纳谏》这篇杂文,作者谈古论今,从古代谏官的设立写起,引出“谏”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第一部分深入阐述了进谏的五种形式,针对讽谏、顺谏、规谏、致谏、直谏,逐条进行详细解读,配以事例,讲明道理,言明主题。第二部分诠释纳谏的内涵,通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张治中三谏毛泽东》等一些古今事例,赞扬了那些能够纳谏的贤明之人。第三部分分析研究进谏与纳谏需要具备的品格修养。进谏需要勇气、真见识、智慧、无私的精神;纳谏需要广阔的胸怀、讲民主的领导作风、明辨是非的睿智以及真心。从通篇来看,先写进谏,再写纳谏,最后道出两者主体的素养要求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有分、有综,有对比,有递进,并在论证之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寓情于理,论据充足,条理清晰,文笔严谨,读完让人收获颇丰,也足见作者对中国谏官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与思考。佳作推荐阅读!【山水神韵编辑:萧关雪影】【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104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关雪影        2014-01-03 15:05:09
  敬佩执手姐的文化修养,遥握问好!
回复1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1-03 15:50:43
  谢谢雪影弟辛苦编评,祝安好!
2 楼        文友:君之竹        2014-01-03 16:27:08
  读完此篇,在佩服作者学识广博的同时,对进谏和纳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可以说受益匪浅。感谢执手今生!
回复2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1-03 20:33:42
  谢谢君老师鼓励!祝一切顺安!
3 楼        文友:卑雪        2014-01-03 17:39:45
  读一篇优秀的文章的时候,除了对作者的敬重,还有出自内心的感谢。雪儿向执手姐问好!
我希望有个如你一般的人,如山间清爽的风,如古城温暖的光,从清晨到夜晚,从山野到书房,只要最后是你,就好
回复3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1-03 20:35:23
  谢谢雪儿妹妹,我们一起努力!
4 楼        文友:潮仙        2014-01-04 09:37:56
  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纵观古今,那些敢进谏、善进谏,能纳谏、真纳谏的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警示和借鉴,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和叹服。 问好!
回复4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1-04 15:40:53
  谢谢,祝安!
5 楼        文友:小叶子        2014-01-04 12:45:48
  钦佩执手的学识如此渊博,望尘莫及,祝安!
用心感悟平凡的人生,用文字描绘淡然的心路历程。
回复5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1-04 15:42:16
  谢谢叶子,你的文才非常棒,我们一起努力。祝一切安好!
6 楼        文友:雪舞嫣然        2014-01-06 15:21:41
  文采斐然,学识广博。我好像又坐进了教室里……老师好!O(∩_∩)O~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回复6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1-07 15:19:16
  哈哈,雪舞别开玩笑啦!要说老师,你是我的老师,你的诗词古韵水平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呢!
7 楼        文友:喝饱水的游泳者        2014-03-15 23:09:00
  东方朔之讽谏有些不准确,这个案例更应该算成徇私,一个犯了罪的人,本应处死,却被东方朔的主意而免了死罪,呵呵
回复7 楼        文友:执手今生        2014-03-16 07:44:59
  呵呵,一件事多个角度看嘛!谢谢关注并提宝贵意见!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