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阅江楼随想(散文)

精品 【流年】阅江楼随想(散文) ——一个家族远去的背影


作者:鲁北明月 秀才,1110.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5发表时间:2014-01-10 18:59:59

【流年】阅江楼随想(散文) 1.
   显然,阅江楼是一个难掩霸气的名字。
   它在最初一刻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雄豪撩拨着我残存的英雄主义。尚未登楼,只需三字,荡胸生层云和月涌大江流的意象已经让我壮怀激烈,不能自已。
   这座以南京的狮子山为基础,外四层内三层的结构和五十二米高的建筑远观五彩画栋,巍峨壮阔。登楼则罡风劲吹,凭栏望滚滚长江汤汤东去。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登阅江楼亦有同工之妙。
   但其实阅江楼不过是幢钢筋混凝土的现代仿古建筑,壮观固然,只是少些历史的沧桑和古韵。地方官将其列为与黄鹤楼、岳阳楼和腾王阁齐名的江南四大名楼,且书“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的楹联在上,于是欣欣然曰自此改变阅江楼“有记无楼”的缺憾,但于我,却隐隐有些狗尾续貂的百味杂陈了!
   “两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和大学士宋濂同题的《阅江楼记》,而“六百年”则是指今至大明王朝立国之初了。阅江楼既发轫于明,于是楼内便陈设些关于大明王朝的真真假假。底层有椅曰朱元璋红木九龙椅的仿品,精美且重逾千斤。二层有船,便是明成祖朱棣时代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仿品,载重七千吨,彼时为世界之最。三层顶有金龙盘踞,云整根香樟雕琢而成,外镶纯金十余公斤。金碧辉煌,当属实至名归。
   但我怀疑两千零一年建成的阅江楼大约是向远逝的明王朝献礼的,堆些似是而非的九五之尊、虎踞龙盘不算,还一一请出大明王朝的诸位角儿制成展板陈列着。而其实这个道貌岸然的华丽家族不乏屠夫、虐待狂、低智商、性亢进、痞子流氓、自闭症患者、木匠等等各种心理疾患者,悲剧是他们当时都是这个国度的最高领导人,喜剧则是他们的平圴存活不足四十一岁。老大朱元璋从黑暗的蒙元手中夺回汉家天下,国为大明,实际却从未点灯,在混沌中统治二百七十六年后,那些并非龙种的跳蚤子孙们拱手把天下再次交于蒙昧的满清。
   朱家若有知,当相视苦笑,或笑这楼,或笑这陈设的无趣,或笑大明朱家的传世悲情,而其实最大的悲剧是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在蒙元的屠戮之后再次经历大明的阴暗,古老的文明星光正在黯淡,传世的自尊风雅正在消融,一直在挣扎中寻求的更高等级文明正在被放逐,就像智商已经停止发育、但营养正在过剩的孩子患上恋物癖,动物般、永无休地执着于以金钱权力为代表的物欲而自得,浑然忘却作为人造访这个世界的终极意义。
   众人熙熙,众人攘攘,谁的内心有凄楚的冰凉?
   江水无声,艳阳无限,楼下的香樟尚未长成,淡淡的树荫恍恍惚惚,似乎在诉说远去的故事。
   2.
   权力不受节制的穷奢极欲历来是中国专制社会的常态,也是人性之恶的外在表现,虽然以现代文明的价值眼光来看其实不值一哂。
   值得玩味的是南京这座城市本身,短命的“六朝”如历史镜头的快进,最长的东晋一百零二年,而南朝之齐不过二十三年。大明的朱棣在取得大统后迁都北京,但朱家末代子孙守不住这江山,满清铁骑滚滚而来的时候,朱家的残枝败叶星夜逃回发迹的南京,却逃不出覆亡的命运。此后所谓的“太平天国”更是只有弹指般的九年光阴便烟消云散,算上这城里还有侵华日寇屠城的三十万枯骨,无论如何,南京更像是一处依山傍水的舞台,轮翻上演着华夏大地上关于权力交替、生死轮回的多幕悲剧。
   传说楚威王灭越时发现南京此地王气颇盛,便在清凉山上四处埋金以破解之,并且更名叫“金陵”。而按皇家习俗,地上建筑为宫,地下则为陵,不知这是否算是南京晦气的开始?据传始皇帝南巡时,术士们发现王气仍盛,为保秦家万世基业,始皇帝下令凿方山,通淮水,于是便有秦淮河之称,现改名为“秣陵”。金为五行之首,秣为牲畜饲料耳,至今南京城内仍有秣陵路以及秣陵街道之称,或许南京的悲情宿命因此再也无法逆转也未可知?
   诸葛亮在途经秣陵时,观察地形竟仍然作出“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论断,一直怀疑“多智而近妖”孔明先生这话是为蜀国的核心利益而用来忽悠东吴大帝孙权的,否则连曹操都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的孙权一家为何存国仅仅六十九年?
   3.
   不仅如此,孔明先生貌似认真的论断或许一直忽悠到一千多年后安徽凤阳的那个青年农民朱元璋。
   当然,最初的朱元璋(那时还叫做朱重八)在饥寒交迫中做梦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上天会降大任于己,因为小朱那时正给地主家放牛,或者出于生存的本能,还经常像阿Q一样偷人家的红薯萝卜,最出格的事儿竟是在饿极后把地主家的牛给杀来吃掉了,这个场景被金庸先生设计为《倚天屠龙记》里的朱元璋的第一次出场。牛肉固然美味,但兹事体大,吃完后的小伙伴们抹着一嘴牛油都慌了神,唯在朱重八同学临危不乱,居然想出一个阿凡提式的好主意来:他把牛尾塞到石缝里,然后告诉地主,你家的牛钻进石头出不来啦!最神奇的是元朝的地主竟然不恶霸,只把朱重八狠揍一顿也就算了。
   这段看上去怎么都不像真事儿的英雄事迹后来被描述成朱元璋勇气、智慧以领导力的牛刀小试。成王败寇,历史是胜利者的颂歌,如椽巨笔在功成名就之后的倒推着墨让操刀者们游刃有余,于是乎,还有朱重八出生时红光满天,邻居以为失火纷纷提桶而至的八卦。
   一头牛无法解决朱重八绵延至整个青年时代的饥饿感,他不得不在十七岁那年到皇觉寺出家,做资深和尚的“行童”,准确些就是寺里的杂役,大约是算不上正式和尚编制的。但据说不到两个月,小朱同学就在庙里的菩萨背后写上“发配三千里”之类的狠话后辞职不干了。当然正史得这么记:朱元璋同志奋起反抗庙里和尚们的非人虐待和压榨,充分体现出无产者的反叛精神和无比坚定的革命意志。
   其实还可以这么写:那此泥塑木偶果然在次日消逝,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和尚们都惊呆了!若干年后那些背着朱元璋手迹的菩萨金刚们在某地出现,距离皇觉寺不多不少,正好三千里!
   忽悠呗!谁不会呢?!
   4.
   有俗语“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或许出自重文抑武的宋朝也未可知,不过十七八岁的朱重八那时的确算不得好男儿,气质等暂且不论,单是外观容貌就生得极其出人意料。在没有照相术的时代只能靠宫廷画师或是史官的狼毫重修容颜,所以阅江楼里展板上的朱元璋尚不至于归类至卡西莫多般的顶级难看,不过一个长得有些过分的下巴也够惊世骇俗了,这显然是一张传说中的“鞋拔子脸”!
   民间传闻明太祖长一幅扫帚眉、一对金鱼眼、一个大鼻子以及满脸麻子,外加一幅宽阔的饭铲头般的下巴。《明史.太祖本纪》属于正史,关于太祖容貌的记录是“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测。”这是极高明且暧昧地描述:“雄傑”是何模样?怎样的骨相算是“奇骨”呢?何谓“廊然”?最后一句是实话且容易理解:到底长什么样儿,您自个儿猜去吧。不过,谅您也猜不着!
   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春秋笔法”?
   终于,苦大仇深的青年农民朱重八正式加入郭子兴的革命队伍,大概郭子兴也感觉朱重八这名字过于土气,便给他取个朱元璋的新名。于是,脱胎换骨的朱重八正式开始从奴隶到将军的征程。
   拥有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历练得来的智慧或者天生的狡黠以及上天的垂青,朱元璋不但在战场上屡屡化险为夷,而且在队伍壮大的过程中把以前一起偷牛摸瓜的小伙伴招集到麾下成立自己的特战队,更重要的是不知何故朱元璋竟然得到郭子兴养女马秀英小姐的青睐,这直接导致在郭子兴死去后,朱元璋顺理成章地成为这支部队的新领导。
   元朝末年的一团乱战中,青年农民朱元璋先后打败捕过鱼的陈友谅、贩私盐的张士诚、帮过佣的陈友定和做差役的明玉珍,然后略使小计把各路义军的精神领袖韩林儿沉到江底,当然,那时把已经腐烂不堪的蒙元赶出中原已经是迟早的事儿了。更当然的是,朱元璋的崇高理想已经升华,绝不会再是一个饱食终日的地主或者统兵打仗有元帅之类了!
   5.
   公元一六三八年正月初四那天,比“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还要精彩的一幕正式上演:那个小时候一起放牛的朱重八在南京做皇帝啦!(明太祖,年号洪武)其实,常人很难想像这个并未读过多少诗书的农民突然拥有出乎意料的权力以及财富之后内心充满喜悦、焦虑和惶恐,还有暴发户无处炫耀的痛苦。
   于是他决定在大败劲敌陈友谅的狮子山上“构楼以覆山首”,在开工之前耍的小心眼儿是要求群臣“先作文辞以记其胜”。试着猜想这个时刻、这位中年农民皇帝朱元璋满腹的小得意:那个,咱要造楼了。俺呢是个农民,没有文化,你们都文韬武略的,个顶个厉害。要不你们每人写篇记,谁写得好咱就用谁的,把它刻楼里,行不?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大家伙看看没事就抽空回去写了吧。
   阅江楼显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形象工程,在把蒙元赶回草原深处后,中原不仅是汉唐衣冠的再现,其实更像是中华文明的一次伟大复兴。开国文臣之首、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太子朱标的指导老师宋濂同志率先完成命题作文,纳闷的是包括宋濂的作文在内,整个文武百官的作文中不借量未见“龙颜大悦”者,就连“朕心甚慰”者也没有,老朱只好亲自操刀,也作一篇《阅江楼记》。
   其实,宋部长的散文原本是极好的。“两记”对照,方知后世收入《古文观止》的宋濂版《阅江楼记》导致龙颜不悦、朕心未慰的核心原因就是:马屁尚未到位耳!况且老宋同志在篇末又忍不住隔靴搔痒般地劝导最高领导人几句。
   再看朱元璋版《阅江楼记》,发现这位仁兄絮絮叨叨不无炫耀地把自己定都南京一事跟史上的大帝们作一番比较,然后描绘自己指挥千军万马在狮子山大败陈友谅的英武神勇:
   俺设下伏兵,小红旗儿表示敌军进攻,小黄旗儿表示伏兵出击。敌人来了,俺把小黄旗儿一举,伏兵四起,勇往直前,一共斩杀和淹死敌人两万人,俘虏七千人。
   “观此之山,其泛然哉!”意思是这山不一般吧,话外音却是:还是我厉害吧?!并在最后点明修筑阅江楼,目的是将来在这里接受万国朝贡,“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那真是......相当地畅快啊!
   当然,这一幕最终没有发生,原因是老朱梦中得到“上天垂象”并且“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但朱元璋在《又阅江楼记》里对此事的描述变成:当初俺只是有这个念想,于是就让下面的中层干部写篇文章,试试他们的想法。可惜送来的文章竟然没有一篇劝谏的,所以俺才自己动笔。现在既然上天有旨,那就就不造吧。
   写到这里,朱元璋还不过瘾,又虚拟一位大臣,劝自己道:美名早已传播天下,四方的蛮夷都已经宾服,再说险处已经得到巩固,陛下的阅江楼就不用造了吧。
   于是朱元璋从善如流,那就不造罢。
   如今已经无法拨开历史的迷雾,弄清这位刚过四十的新皇帝彼时的真实想法。至于没人再去规劝这位新上任的大明皇帝,情愿做伏唯一地的奴才,其实早在前朝以及更远的前朝便已在全民的骨髓深处完成播种。
   或者,这个民族悲剧的序幕早在一百年前或者更久以前就已经悄悄拉开。
   6.
   初读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的“社会阶级”篇,其中有句费解:说得尖刻一些,中国只有两种阶级,上层奴才与下层奴才,二者彼此互有沉浮,托于乐观的命定观念,中国人服习这种纲要很豁达而自然。后看清宫戏若有所悟:和珅在乾隆皇帝面前是屈膝伏地的奴才,回家摇身即为主子,妻妾管家则是唯唯诺诺的奴才。管家回到管事房又变成主子,家丁们是可着劲儿拍马的奴才;家丁们上街似乎又变横行霸道的主子,布衣百姓则是奴才,惟恐避让不及,惹祸上身。某剧“八王议政”的剧情中,大清状元王文昭力挺雍正帝,却被九王爷不屑一顾地贬为:什么狗屁状元,你不过是满人的一条狗!到著名的《甄环转》时,角儿们则是开口小主儿,闭口奴婢们,人人下跪,个个膝软,已然集国民奴性之大全。
   惊异于那些角色表演逼真的同时,再去回味林语堂的论断,发现这本是历史以及现实生活的某种真实,主子奴才皆是本色出演,而角色转换是专制的强权生态中存在和自尊的必要性使然,国人之神妙在于每个人都在这极易产生精神分裂的角色转换中游刃有余并怡然自得。
   莎士比亚说,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那么,究竟是如何演变得呢?
   或许,华夏大地从强权建立那一天就已经开始。
   从大明的阅江楼倒推到铁木真的发迹直到蒙元统治的结束,整个十三世纪其实是一部成吉思汗家族血淋淋的杀戮史。这支人类有史以来最纯粹、最野蛮、最为名副其实的地狱军团被从草源深处被招唤而出,在亚欧大陆纵横驰骋,只为杀人。杀人是战略,是动力,是理由,最后甚至成为目的。这位“一代天骄”甚至懒得制订实施什么“种族灭绝计划”这类繁文缛节:见人就杀,杀光便是!

共 27885 字 6 页 首页1234...6
转到
【编者按】阅江楼乃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只欲弥补明初有记无楼的历史缺憾,至于有无必要,似可探讨。而登斯楼也,有郑和及明朝十六位皇帝像,于是作者由此说开去,纵论历史,从元到清,尤其对明王朝以自己的视角和观点做了比较全面的诠释和注解。历史有历史的逻辑,无论是逻辑本身还是中国逻辑,只要历史发生过,就必然是逻辑的推导。朱元璋有屠杀的逻辑,朱棣有瓜蔓抄的逻辑,整个朱家子孙几乎是清一色的草包加恶棍,也许这就是基因的逻辑。尽管如此,明王朝二百七十六年的寿命其实是一个长命王朝,是否也有存在的逻辑?很多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后人看来似乎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决定历史事件的当权者看似卡通人物一般,究其实质不仅仅是心地和能力问题,更多的是背弃信仰或者毫无信仰的结果,就像作者在结尾中所说:当信仰已死,当敬畏中只剩权力以及财富时,那么一切标准都会模糊。此观点足以为后来者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阅江楼这霸气岂是阅江楼之名,乃作者阅江楼上阅古今之豪情也。江楼一望,半壁江南,裂土王都,尽在笔端。本文以游览阅江楼为引子,抒发幽古情怀,洋洋洒洒数万言,好不畅快。作者有着丰富的历史学识和独到的历史见解,而用精彩的文字将这些学识和观点表达出来,毫无做作弥缝之感,着实令人惊叹。【编辑:鸿渐于陵】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11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鸿渐于陵        2014-01-10 19:04:54
  常遇春乃病亡,死于太祖大屠杀之前。
我没有个性,所以不签名。
2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01-11 13:46:2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