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杨柳】品诗 赏文 评课(各一篇)(作品赏析)

精品 【杨柳】品诗 赏文 评课(各一篇)(作品赏析)


作者:香篝水沉销 秀才,1541.1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68发表时间:2014-01-11 20:36:45
摘要:对网友诗文的欣赏和课的品评

一、浮萍的诗
   在我的博友里,彩色的浮萍是写诗最多的一个。她的诗清新自然,雅致隽永,让人流连其间,乐而忘忧。我常常在她的诗中沉醉,捡拾着美好的花种……而品味她的诗,不由你不心动情生……
   一、寓诗意于平常。在诗人的眼里,最常见的事物也具有最动人的美丽。于是风、雨、云、叶、树、花……都向你吐着心语。甚至连门、锁、拖鞋、稻草人等都绽开了诗情画意。请看她的《卷心菜》:
   剥去了一层又一层
   心在哪儿
   心在你专注的瞬间
   为什么她能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美?因为她有一颗追寻美的心灵!这真应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二、寓丰富于平实。人常说:文是看山不喜平。可她偏偏选择了“平”,并让人从平实的语言中领悟到丰富的情感内蕴。
   一场如期而至的秋雨
   让我写了一场深情的诗
   在明月如钩的夜晚
   一半吟唱给浮动的流云和南去的雁阵
   一半吟唱给我深爱的恋人
   雨后的月夜,勾起了作者美好的想象,浮动的流云和南去的雁阵唤醒了她对恋人的深情眷顾......于是用诗歌来唱响心中的旋律,让爱像月光一样流泻在恋人身上!感情是多么的丰富美妙,语言又是多么的朴实无华!有的人故意把诗写得晦涩难懂,以显示自己的水平。而她的每首诗都是这样清新通俗,自然流畅,在平静的湖水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愫!
   三、寓哲理于平凡。仅仅把诗写得富有感情还远远不够,真正的好诗除了情景交融之外,还让人产生理性的思考和无穷的回味。看作者笔下的 《浮萍》:
   水中的云彩
   浮动是为了生存
   走在夜色中
   拉长的影子印满了洁白的叮咛
   夜风拂去岁月的尘埃
   黑暗盖住洁白
   让洁白越来越像洁白
   读着这样的诗,你不觉得自己的心灵也变得“洁白”了吗?“岁月的尘埃”和“夜色的黑暗” 也只能“让洁白越来越像洁白”!
   秋天,叶子最多情
   拥着风,吻着雨
   风雨中,叶书写爱的脉络
   鸟来读,月来读
   枯黄了的叶脉里坚韧着爱的原型
   叶、风、雨、鸟、月都是平凡事物,可在作者的诗中又变得很不平凡。因为它们让经历了风雨和岁月侵蚀的爱依然坚韧如初!它们让读者的心也变得情意朦胧!
   四、寓追求于平淡。在这个浮躁世界里,追求一份淡泊超然的宁静是难得的精神财富,然而真正做到的又寥若晨星。因为很多人既经不住诱惑,又耐不住孤独。而她却是实实在在地去追求,实实在在地把浮世的心掏空,然后让宁静去丰盈......
   我知道:寂寞的瓶子需要宁静的氛围
   我明白:接受一种空寂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掏空
   诗人钟爱莫兰迪的瓶子,一气写了十二首诗,因为它的静和美让作者发出了这样的向往——
   多么美丽
   多么真实
   美是一种静
   静也是一种美
   多么想成为它们中的一员
   美丽并安静着——
   原来作者之所以追求“静 ”,因为“静”也是一种“美”,一种“真实”……
   细碎的阳光在你们身上游走
   朦胧的光阴在你们身边滞留
   不去计较阳光的多少
   不去责怪光阴的厚薄
   此刻的宁静就是你们的满足
   此刻的和谐就是你们的价值
   陶醉在宁静中的心灵,是不会计较阳光的多少,不会责怪光阴的厚薄的,因为心灵已经得到了满足。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与阳光、飞鸟、落叶、流云……和谐统一。这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抛弃功利的诗意的栖息!
   我也想像她那样给灵魂找一个安顿之所,只是我没有那样的高洁!我也想像她那样融进莫兰迪的瓶子,只是我没有那样的超然!我也想像她那样做个“稻草人”:“挡住鸟的骚扰/一心一意守望在爱的田野”,只是我还在痴迷红尘的诱惑......那就让她的诗拂去我心灵的尘埃吧,让我醉在她花香般的笑容里......像《秋风》——
   没有滚烫的语言
   没有冰霜的表情
   催生的是实实在在的果实
  
   二、读殷蓝的《柔柔的黄荆》
   与其说这篇文章是写黄荆,不如说是写儿时的野趣;与其说是写儿时的野趣,不如说是写对乡村风情的眷恋和对少年时代的怀念与向往……反正我在读这篇文章时,如烟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
   最先感染我的是它的语言:朴实中带着乡村俚语,像我家乡的土话,末尾再加上那亲切的儿化韵,像淳朴的乡亲和你唠家常。比如:黄荆的味儿,高粱杆儿,死猴儿,枝条儿,印痕儿……这些语言不仅生动有趣,更含有浓郁的乡土亲情。不过,如果你没在乡村生活过,也许很难体会这种感情。
   在写作特点上,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就是对比和烘托。如写劳动的乡亲,热得受不了,不得不“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坡去了。”只有孩子们还“欢呼着聚在一起”,“不晓得什么叫做热”。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头上戴着软软的黄荆条儿编成的大凉帽。”其实,大凉帽也不一定能给他们多少凉爽,但却实实在在地给了他们无限地欢乐。他们编凉帽,吃草莓,打闹,嬉笑,滚作一团……以至于忘了回家。
   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精心设计了三幅既相互独立又有机结合的画面:父母辈的劳作图,孩子们的玩闹图,母亲们的唤儿图。第一幅画面,酷暑之下,乡亲们还在劳动,真正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因为我也有无数次这样的经历,所以更能深刻地感受乡亲们的勤劳。当然,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引出孩子,所以很快就过渡到第二幅画面。一句“并没有走尽”,简短的五个字,却承上启下,如水过无痕。接着对孩子们的装扮、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同时把编黄荆,吃草莓,串草莓等野趣穿插其中,孩子的顽皮、机灵、活泼、可爱......如在眼前。作者的语言虽简笔细描但却丰富传神。如“窜得够了,喉咙也嚷得干了,于路边顺手撸下一把红得晶莹的野草莓,看也不看的往嘴里便填,那黄一道绿一道的腮帮子,立即就鼓鼓囔囔的,殷红的甜汁儿顺着嘴角直朝下巴上淌。”于寥寥数语中把人写活,可谓功底深厚。
   一声“突然”地呼唤,把孩子们从玩闹中惊醒。母亲的声音朗朗地传来,责骂中含着慈爱。我想起一句话:“你轻轻地一声呼唤,像一朵负重的云,载起我如烟的梦幻。”因为这呼唤穿越时空,依然在耳边回荡,还是那样清晰,还是那样爱怜.....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孩子们玩累了,玩饿了,就各自回家了。”因为母亲的呼唤不仅突出了玩皮的孩子忘了回家,更真实地写出了乡村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同时与第一幅图遥相呼应,前后写父母,中间是孩子。另外,也让人想到,母亲已把饭做好,一家人该围坐在一起吃饭了......
   结尾处:“小爷子们都怕黄荆棍儿。”我想,暗含的意思自然是“黄荆棍下出好人。”孩子们在父母的教育下也会长成勤劳善良的男子汉,就像他们的祖辈。
   古人谈论文章时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我想,作者的意图也似乎藏在深水下面,必须透过文字仔细体会。作者仅仅是在写孩子的乐趣吗?当然不是,她是在怀念儿时的欢乐,也许她当年就和那些野小子们一起编过黄荆。她也是在思念父母,也许朗朗地呼唤里就有母亲的声音。她更是在眷恋那一去不返的乡村岁月,只能回味,却无法再现……虽然作者未着一字,但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了这种感情。特别是开头一句:“忽然地就记起故乡的黄荆。”那浓浓的乡情早已化作无尽地思念……
   读这样的文章,友情、亲情、乡情已占据了整个心灵……
   附:
   柔柔的黄荆(2013-11-16 17:44:46)标签:黄荆 棍子 狗尾巴草 故乡的童年的 柔柔香香的
   分类: 散文随笔--情在其中
   忽地就记起故乡的黄荆。
   苦艾有苦艾的味儿,雏菊有雏菊的味儿,黄荆自然就有黄荆的味儿——浓浓的,却道不出。
   当顶的太阳亮得人不敢仰头,吐一口唾沫到山石上,立地就淡淡的只留下一个奇形怪状的影儿。
   坡上锄地的男人女人们,早没了打情骂俏的兴致,不时的撩起衣襟扇出一点儿风,嘴里蔫蔫的嘀咕着叹:“好热!”于是,那锄便越发的沉重。终于,一个又一个的,相跟着懒懒磕掉锄上的泥块儿,深一脚浅一脚的下坡去了。不一会儿,这里那里的,直直的升起一股一股的炊烟。
   并没有走尽。那些半截子高粱杆儿长的小爷子们没有走,欢呼着聚在一处,光脊梁乌亮亮的,额上圈着绿绿的黄荆条儿,头一动,便忽悠忽悠的,凉浸浸的辣香,撩得鼻孔好惬意。
   头上戴着这软软柔柔的黄荆条儿编成的大凉帽,小爷子们不晓得什么叫做热,野狗子似的满山坡窜,任性的撒着欢。窜得够了,喉咙也嚷得干了,于路边顺手撸下一把红得晶莹的野草莓,看也不看的往嘴里便填,那黄一道绿一道的腮帮子,立即就鼓鼓囔囔的,殷红的甜汁儿顺着嘴角直朝下巴上淌。舌头还砸吧着,忙忙的又揪下几茎猫儿草,三下两下的,手里便腾出一匹虎视眈眈的大尾巴狗长尾巴猫,鬼鬼祟祟地嬉笑着,便朝同伴儿的胳肢窝下挠将去,立时翻天覆地又滚作一团,直碾得草棵儿惊赫的直颤。
   疯够了,爬起,粗粗的喘着,重新编一顶鲜嫩的黄荆帽朝额头上一扣,舒服得张大了嘴。骨碌碌的眼珠子四下一瞄,拔下几茎细细的芭茅草或者猫儿草,单挑那又红又大熟透了的草莓子,一粒一粒的仔细串了,一嘟噜一嘟噜的提着——那是当哥哥的回家去给小不点儿们的礼物。这种事,他们挺得意的做不厌。
   柔柔香香的黄荆下没有热。淡紫色的花儿悄悄的挤在叶缝里,不张扬,不夺目,却能惹得性急的蜂儿忙忙地围着直转圈儿。
   突然,坡底下有女人扯开了喉咙朗朗的叫:
   “二娃子,野到哪里撵太阳了?还不回来喂脑壳!”
   “死猴儿,再不滚回来,黄荆棍儿敲断脚杆子!”又一个女人加入呐喊。
   二娃子死猴儿们惊得蚱蜢一般跃起,顾不得答应,顺着长满黄荆丛的土坡,慌慌的都朝喊声“滚”去了。
   快到自家屋门前,忽地一伸舌头,赶紧偷偷摘下头上的宝贝,远远的朝草堆上一扬——小爷子们没有不知道的,大人们都把“黄荆棍下出好人”的名言奉为至理!那满山满坡的黄荆,枝条儿柔得赛皮条,随便撅下一截,朝小爷们的屁股上一抽,红红的绝对少不了一条火辣辣的印痕儿!
   小爷子们都怕黄荆棍儿。
  
   三、《渔歌子》教学赏析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作者不仅把美景与情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而且暗含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中有理……诗词教学,如果仅仅是让学生理解了,会背了,会写了,是远远不够的。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从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也就是领略其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热爱与向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提高了素养,升华了人格理想……
   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梁老师把这种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把教学设计成两条线索:一是理解词意,体会感情等;二是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这两条线索先是二水奔流,最后融为一体,在对比朗读和表演中把学生的情趣引向高潮,从而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第一条线索中,梁老师设计了“初读,读懂词意;想象读,读出画面;示范读(包含了指导学生读),读出意境。”三个环节。这几个环节,可谓丝丝入扣,层层剥笋,逐步把学生引入到最佳境界。在第二个环节中,梁老师先让学生找景物,再找色彩,然后用简笔画画出来。这样,景物的美通过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烟雨图,喜爱之情油然而生,指导朗读喜爱的景物也就顺理成章了。在第三个环节中,老师通过配乐范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来领悟词中的意境。学生不仅多种感官得到了训练,而且锻炼了发散思维,在联想和想象中,脑海中的那幅图画又增添了很多情趣。
   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梁老师插入了对作者人品的领悟。在教学伊始,老师由介绍自己的姓名入手,引出张志和姓名的由来,学生对作者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他很有才华,曾很受皇帝的赏识。在第二个环节,老师通过颜真卿的赞誉,说明他的词是“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学生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第五个环节,老师介绍了作者官场失意后寄情山水的境况,然后通过对比朗读体会“不须归”的原因和他寄情山水的决心。至此,学生已基本了解了作者高尚的志趣和情操,同时,对词中隐含的美好情感也有所感悟。梁老师设计的两条线索也融合到了一块。但老师并没有就此结束,通过追问“他钓到了什么?”把学生的想象引入到一个更高远的境界。这样,学生不仅吃透了词中的意境、情感,而且受到了作者人格魅力的感染,将诗品与人品融为一体,从而在塑造美好心灵上上了一个台阶。那么,当他们再读这首词的时候,里面隐含的高尚情操就会在他们脑海里浮现出来,他们的朗诵也会更有感情。这种理解诗词的方法也会影响到他们学习其他的诗词,对培养他们古诗词的素养是很有帮助的。

共 818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浮萍的诗:陶醉在宁静中的心灵,是不会计较阳光的多少,不会责怪光阴的厚薄的,因为心灵已经得到了满足。超然物外,与自然融为一体;与阳光、飞鸟、落叶、流云和谐统一。这就是诗人所追求的人生价值,抛弃功利的诗意的栖息。三、读殷蓝的《柔柔的黄荆》:作者的意图也似乎藏在深水下面,必须透过文字仔细体会。作者仅仅是在写孩子的乐趣吗?当然不是,她是在怀念儿时的欢乐,也许她当年就和那些野小子们一起编过黄荆。她也是在思念父母,也许朗朗地呼唤里就有母亲的声音。她更是在眷恋那一去不返的乡村岁月,只能回味,却无法再现。三、《渔歌子》教学赏析:从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和思想的熏陶,也就是领略其中的美,从而产生一种热爱与向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丰富了知识,锻炼了能力,而且提高了素养,升华了人格理想。作者文笔不凡,好文推荐欣赏!【编辑:平凡的世界】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1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凡的世界        2014-01-11 20:40:24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2 楼        文友:平凡的世界        2014-01-11 20:41:02
  欣赏作者文笔,愿你佳作连连,精彩不断!
3 楼        文友:平凡的世界        2014-01-11 20:41:37
  问好作者!天寒地冻,注意保暖。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