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司马懿的空城计(杂文)

编辑推荐 【杨柳】司马懿的空城计(杂文)


作者:波澜 童生,79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291发表时间:2014-01-16 20:30:59
摘要:有历史学家考证说,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只不过是小说家之言,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各位不必深究。)

(有历史学家考证说,空城计不是诸葛亮的计谋,而只不过是小说家之言,这里只是就事论事,各位不必深究。)
   世人多认为是诸葛用兵如神,惊走司马,其实只怕未必。司马懿是曹操极其看重的一个谋臣,是曾辅佐曹氏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位至骠骑将军,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后追封宣王。在当时的曹魏集团中,唯一能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的,唯有司马懿而已。但也正是因为他位高权重,功高盖主,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曹氏家族的地位。
   曹操在世的时候,其实就已经逐渐察觉到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回护司马懿,而得以无事,后来由于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地工作,遂使曹操安心。公元217年,曹丕被封魏王太子,公元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时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
   司马懿用兵如神,仅举两例。其一,大约公元219年的时候,关羽趁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之际北攻荆襄,围魏将曹仁,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一时间“威震华夏”,吓得曹操差点迁都河北,后来曹操听从司马懿的计谋,密会孙权,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江陵,关羽被其俘杀。其二,曹操死后,曹丕即位,黄初六年(225年)春二月,司马懿转任抚军大将军,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曹丕驾崩,享年四十岁。临终时,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曹丕对太子说:“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魏明帝即位,改封司马懿为舞阳侯。
   孙权得知魏文帝去世后,于八月出兵攻魏。命吴左将军诸葛瑾部兵分两路进攻襄阳,亲自率军进攻江夏郡。孙权一路为魏军所败,遂撤兵而走。而诸葛瑾则被司马懿击败,并斩杀吴将张霸,斩首千余级。十二月,升任骠骑将军。
   由这两次用兵,可见司马懿用兵之神,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司马懿对诸葛亮简直是了如指掌,在五丈原对峙的时候,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曾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可惜,司马懿的才干在曹操和曹丕手下才能充分发挥,所谓英雄相惜,只有英雄才能识英雄用英雄。然而换了曹操的脓包子孙执政,又怎能对这个不世奇才放心?所以曹氏家族自然欲除之而后快,这个在曹丕手下呼风唤雨权倾一时的军事奇才,到了曹睿时期已经被渐渐架空。
   这是个让人沮丧的传统,力集团统治的王朝,其当政者最关心的不是国家的强大与否,更不是自己死后是否大浪滔天,而是自己家族的统治能否长久,所以宁肯把江山留给自己哪怕是白痴的儿子,也绝不肯留给有才干的下属。
   别说曹睿,就是刘备,对诸葛亮也同样是极其不信任,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哭着对诸葛亮说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大家看“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又“叩头流血”,这反应恐怕有点过分吧?其实以诸葛亮的智慧,马上就明白刘备已经对他有戒心了,倘若诸葛亮感激涕零,点头应允,只怕接下来就是人头落地,呜呼哀哉了。因为就连司马懿都看出来了,诸葛亮“好兵而无权”。
   刘备死后,诸葛亮迅速稳定下蜀国大局,然后用马谡的计谋,离间曹睿君臣,使得司马懿被迫暂时下野,辞职在家。但是曹睿仍然不放心,派人上门探查,以至于司马不得不依靠装病来欺瞒魏主,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这次下野让司马懿明白了,除非自己把持朝政或者篡权,否则随时有生命威胁,如同后世的袁世凯一样。
   司马懿退位,诸葛亮得到了最好的一个机会,他立刻与孟达联系,准备再出祁山,进攻魏国。曹氏集团抵挡不住诸葛的攻击,才不得不重新启用司马懿。司马懿刚刚被启用,就斩杀孟达智取街亭,粉碎了诸葛的进攻,进而进兵追击诸葛,几乎要致诸葛于死地,显示出自己在对抗诸葛亮上的绝对地位。这样的一位军事天才,小小的空城计岂有看不出来之理?
   反过来想,如果司马懿真的只是害怕中计,那么派几个神射手,远远放箭,诸葛亮岂有不死之理?或者,只需派一支人马攻进城内,假如真有埋伏,大军在外接应便是,十五万大军再脓包,又岂有不战而退的道理?最不济,那一支军马不要了便是,有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问题是,司马懿真的把诸葛抓住之后怎么办?招降?这当然是不可能的;放掉?那还抓他为何?杀掉?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军事家,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他岂能不懂?诸葛一死,曹氏集团最大的威胁就没有了,那么他司马懿还有什么存在价值?而此时羽翼未丰的司马懿,又如何抵挡曹氏集团?换句话说,诸葛亮是司马懿权力的来源和保障,只有诸葛亮存在,那么司马懿才能继续手握重权,然后才能逐渐的把持朝政而至最终夺权。自己的身家性命掌握在自己最大的敌人手里,司马懿心里的滋味,恐怕也是郁闷的紧吧?
   在中国,权力集团的斗争不仅仅局限于敌对国之间,也存在于集团内部,集团内部的斗争的激烈残酷程度,并不亚于敌对国之间。尤其是当权力核心集团的力量不足以压制其他集团的时候,常常会有及其惨重的杀戮,其残忍程度甚至于超过战争。几乎每个朝代建立之后,都会有这样的一次权力清洗。所以此时的争夺已经不限于曹刘孙之间,而是又多了一个司马氏,司马氏必须要借助孙刘的力量才能巩固自己的势力。这种依靠外来威胁巩固自己势力而最终夺取政权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数见不鲜,比如赵匡胤(还会让你想到谁?)。当我们把历朝历代的当政者分成一个个权力集团的时候,纷繁的中国历史会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梁启超先生云:“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家谱也。”诚然!
   大家可以再看这么一个问题,按照当时魏蜀吴的力量对比,魏国势力最为强大,蜀国最为弱小,尤其是火烧连营之后,蜀国差一点就一蹶不振了。但司马懿终其一生不言进攻,只是防御,似乎是怕了诸葛亮。其实不然,司马懿再傻,恐怕也不会傻到自毁长城,自断后路的地步。他进攻蜀汉,胜也不是,败也不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旷世奇才,对彼此的处境自然心知肚明,心有灵犀。诸葛亮攻的放心,司马懿守的暗喜,就在这攻守之间,司马懿渐渐羽翼丰满。所以当司马懿带领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的时候,看到诸葛亮稳坐城头,只怕心里也是五味瓶翻倒。不但要装模作样的大惊失色,还要假惺惺地仰天长叹:“吾不如孔明也!”又派出一支必败的军队,来证明诸葛用兵如神,自己料事如神,哥俩各有所神,平分秋色。
   让人不由得想到当年的苏秦张仪。苏秦张仪本是师兄弟,一起从师于鬼谷子门下,苏秦先出师,说服赵国相约连横。但是他恐怕秦国攻打诸侯,而诸侯无力抵抗,他这个宰相就得卷铺盖卷滚蛋。想来想去,他想到自己的同窗张仪,此时的张仪,被楚相诬陷偷窃白璧,杖责数百下,几乎断送了性命,养病在家。于是苏秦派人私下劝告张仪投奔自己,张仪果然听人劝告,到赵国投奔自己的师兄苏秦,却被百般羞辱,《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记载:“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这还不算完,席间,苏秦又多次讽刺挖苦张仪说:“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换成现代话说,就是“你小子想靠我取得富贵,做梦吧你!就凭你那点小才,我都不值得帮你!”
   张仪本打算依仗苏秦捞个一官半职的,结果是受了一顿挖苦,这岂是心高气傲的张仪所能接受的?他琢磨半天,天下能够给赵国苦头吃的,唯有秦国,于是一气之下来到秦国。
   苏秦对他的门人说:“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然贫,无因以进。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张仪是天下最有才能的人,我大概比不上他呀。如今,幸亏我比他先受重用,而能够掌握秦国权力的,只有张仪才行。然而,他很贫穷,没有进身之阶。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把他召来羞辱他,用来激发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
   于是,张仪派人带着金钱、财物和车马暗中跟随张仪,和他投宿同一客栈,以车马金钱奉送,凡是他需要的,按需供应,却不说明谁给的。于是张仪才有机会拜见了秦惠王。惠王任用他作客卿,和他策划攻打诸侯的计划。苏秦又暗中派人帮助张仪得到秦国宰相的职位,因为他知道,只有秦国保持对六国的进攻,才能保证自己的六国相印,而唯一能和自己对抗的,自然是与自己棋逢对手的张仪。
   张仪得到地位之后,苏秦的门人要辞去,张仪说:“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直到此时,门人才老老实实回答说:“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合纵联盟,认为除了您没有谁能掌握秦国的大权,所以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您钱财,这都是苏先生谋划的策略。如今先生已被重用,请让我回去复命吧!)”
   张仪不由得感叹道:“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是我研习过的范围而我却没有察觉到,我没有苏先生高明啊!请替我感谢苏先生,苏先生当权的时代,我张仪怎么敢奢谈攻赵呢?)”所以,张仪在秦国之时,全力谋划楚国,而对赵国只是保持军事威慑。
   无独有偶,赵匡胤也是用这一手。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崩,八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时候,契丹兵也不见了,赵匡胤班师回朝,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可怜孤儿寡母,只好把皇帝宝座拱手相让,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遥想诸葛当年,轻抚瑶琴,看着来势汹汹的司马大军,不由得心中暗笑:“小样,看你敢攻?”
   司马心中只好暗暗长叹:“罢了,怕了你了!”
   然后还要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急叫“退兵”,这一对难兄难弟,合谋上演了一出双簧,直骗得曹氏集团无可奈何,最后让司马氏集团一步步蚕食了曹操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
   我们不由得会感叹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机智和他们对于权势斗争的洞察,可惜这种用聪明机智,却全部消耗在如何为自己的集团争夺权力,而不是如何让国家强盛上面。专制政府,永远只是一个个利益集团权力阶层间的争权夺利,不论这个集团打着多么堂皇美丽的旗子。
  

共 439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曹操在世的时候,虽然知道司马懿雄心壮志,心里却很忌讳,但因曹丕和他关系很好,总是回护司马懿,得以无事。后因司马懿勤于职守,用兵如神,授以重用。司马懿用兵之神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而且对诸葛亮了如指掌。但英雄才能怜惜英雄。司马懿的才干只有在曹操和曹丕的手下才能充分发挥。司马懿早已识破诸葛亮的“空城计”,但因自保,只能适当佯敌。权利集团的斗争不仅局限于敌对国,也存在于集团内部斗争,也是残酷至极。比如苏秦和张仪的故事,赵匡胤的故事。我们不由得会感叹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机智和他们对于权势斗争的洞察,可惜这种用聪明机智,却全部消耗在如何为自己的集团争夺权力,而不是如何让国家强盛上面。文章用司马懿和诸葛亮等具有奇才的古人故事,具体论述专制政府,永远只是一个个利益集团权力阶层间的争权夺利。描写论述系统条理,分析明确,语言流畅。佳作赏读推荐!【编辑:雪伶珊】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雪伶珊        2014-01-16 20:33:15
  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艳不求名陌上花。
2 楼        文友:雪伶珊        2014-01-16 20:34:39
  司马懿实际上自己设了一个奇妙的“空城计”,为自保和发展保存了实力。
艳不求名陌上花。
3 楼        文友:雪伶珊        2014-01-16 20:35:37
  祝波澜写作愉快,佳作纷呈,精彩不断!
艳不求名陌上花。
回复3 楼        文友:波澜        2014-01-17 08:11:32
  谢谢点评,祝冬安!
4 楼        文友:天天天蓝        2014-01-16 22:10:14
  拜读智慧文字,感受丰富思想。
爱好广泛,待人真诚,追求真理,营造高质量人生。
回复4 楼        文友:波澜        2014-01-17 08:11:58
  天蓝过奖了,谢谢,祝冬安!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