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北风情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北】心安无处不故乡(散文)

精品 【东北】心安无处不故乡(散文)


作者:黑虎一文 秀才,2381.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73发表时间:2014-01-21 20:00:20
摘要:年,就是强大的磁场的效应,故乡就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故乡是血脉之根,更是情感归处,无论我们在何方在何地,那怕是远隔重洋、海角天涯,在最传统的节日里总有挥之不去的乡愁萦绕于怀,都免不了被它牵动心弦。

世界再大,风光再美,也割舍不下对故乡的眷恋。路途再远,也要回家过年,回家陪陪父母、见见亲人,一家人团聚。
   年,如同强大的磁石,在牵动着人们。故乡,如同万有引力,在招呼游子的归来。
   看着如潮如涌,势不可挡的返乡过年的大军,我的心直痒痒。羡慕之余而又无可奈何。我的父母早已撒手人寰去了天堂。故乡对于我来说,依然是那样的美好,而回老家过年却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往昔有关忙年、过年的情景,尽管久远,但如今仍历历在目。
   过去那些年,每到过年时都要供奉家谱。家谱是纪念已故长辈亲人的。当时的那个家谱是太爷传给爷爷,爷爷、奶奶病故后,父亲、母亲搬家进城又带进城里。因年久家谱较陈旧了。记得1964年的腊月二十七、八,关里家有人来县城卖家谱挂画,父亲、母亲商量买个新的家谱挂画,以表对已故祖先们的崇拜与敬仰,也好喜庆喜庆。于是买了新的家谱挂画。大年三十那天一早,父亲便将本家爷爷请来誊写家谱。
   家谱挂画是由辈分图表和对联、配画组成。辈分图表最上方是男左女右(在家谱挂画的平面图上看男在右侧,女在左侧,同照相片一样)端坐两位古装人图像,意是先祖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是上帝造人的始祖亚当夏娃。正面按男左女右从中线分开,左侧是男性,从1至20依次排列,序号下面对应处是供填写姓名的空格,右侧是女性,与男性的排列、供填写姓名的空格相同。然后,下面均是如上所述的供填写姓名的空格,足有十几行。最上一行是最长辈分,依次往下排列辈分。左侧序号,指的就是男性本辈分中行排多少。右侧序号,指的就是男性妻室相对应的序号。辈分图表最下面是大莲花。对联,上联是“继世立业文兼武”,下联是“百代存心孝与忠”,横批是“子孙万代”。配画是水粉画。家谱挂画,从艺术角度审视,不是很精湛,但在家人眼里和心目中是件非常严肃和神圣的事情。
   为了誊写家谱,父亲特意从商店买回了小楷狼毫毛笔、砚台和墨块。母亲将独木板做成的长方形饭桌放到炕上。那时住的是火炕,饭桌是矮腿的炕桌。这时我已用砚台把墨研好了。只见,父亲站在炕沿边儿展开老家谱,本家爷爷盘腿面朝东坐在炕梢,从上至下集中会神的一笔笔地誊写。誊写完,父亲又和本家爷爷逐一核对,确认无误了,才将笔墨收起来。新誊写的家谱就张挂到西墙的柜子上面。老家谱在三十晚上接神时用火“升了”。
   记得在这之前,还有一次过年前续家谱。续家谱就是亲人故去三年以后才能在家谱上填写名字。那次续家谱,是将爷爷、奶奶上了家谱。
   我从懂事时起,父亲就经常说起,大约在清末光绪年间,你太爷他们闯关东,从祖籍山东文登出来时是他们哥仨个。当出了山海关,走到辽宁地界时,有一天走进了一眼望不到边的芦苇荡里,走着走着,天空突然下起“大烟泡”雪来,西北风刮着雪花像刀子似的打得睁不开眼睛,天地一片昏暗。起初他们哥仨个还相互照应着、呼喊着艰难地往前走。待夜色降临,风停了,雪也小了。你太爷便停了下来,说歇歇脚,吃点东西,然后再赶路。这时才发现少人了。开始以为在后边,可是等了一会还不见人影,这下子可急坏了大家,一边喊着,一边找着。茫茫芦苇荡,白白遍地雪,黑黑寒冷夜,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没有办法,你太爷他们只好在雪地里守了一夜,第二天天亮后仍没找到。出来时是哥仨个,现在剩下哥俩了。你太爷打了个哎声说,不找了,命大活着以后还能找到。就这样,你太爷他们两股一直往北走,最后在离哈尔滨东北一百多里的松花江北岸的依山傍水的屯子落脚,开荒种地。走散那股在东北,很有可能在黑龙江。因为你太爷他们出来时哥仨个商量就去黑龙江北大荒。也就是从那时起,你太爷说东北的本姓可能是近支家族不可通婚。
   年前,父亲、母亲总要忙一阵子,办年货、扫卫生、洗衣被。等到了年三十,一家人老早就起来了,穿上整洁的衣服,吃过冻饺子,父亲带着我们便屋里屋外贴对联、贴福字、贴挂钱;院子里用冰雪埋上灯笼杆,挂上彩纸糊的灯笼;打扫院子,并把水缸里挑满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将封存一年的家谱“请出来”挂到屋里显眼的地方(东西方向),俗称供奉老祖宗。按照祖上传下来的规矩,供奉家谱要在大年三十这天的中午12点前完成。供奉家谱的供品,每年都是母亲亲手做的。有油炸粉条,菜名叫不上来。一小把粉条用线将下半部系上,油炸上半部后坐在饭碗里,像玉树一样。有用熟猪肚做的大象。将熟猪肚弯部切下来倒扣在饭碗里就成了大象,肚弯似象鼻子,用绿豆做象眼睛,用绿葱心做象牙,一个活生生的大象就做成了。还有蒸猪肘子肉和红焖鱼。油炸粉条和大象身上还撒上红绿丝。还有蒸的开花大馒头,馒头上按上小红花。供品依次摆在家谱前的小柜代替供案上,并对称摆上两个瓷酒盅、两双新筷子、两只蜡台并插上两只大红蜡烛,正中间放上香碗,香碗里装满小米。蜡台和香碗是用木头旋的。中午12点吃饭时,给家谱上香,斟白酒并点燃,家人从长辈开始依次向家谱磕头跪拜。这顿午饭是岁末的陈年饭。
   从祖上传下来,过年从初一到初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所以,母亲每年在腊月二十七、八就特意捞一大盆干饭,用饭碗一碗一碗的扣在秫秸帘子或干净的木板(也用过柜盖里面)上,放到仓房冻饭坨,准备过年烫水饭。在这之前,母亲就忙着发白面蒸馒头、面鱼(用模具造型)、豆沙包、糖包、芝肉包,发黄面蒸粘豆包,还要剁饺子馅包冻饺子。一切主食都备的很充足。
   大年三十中午这顿饭,按照传统习惯家家都很重视,每当这时总是要做最好的吃。母亲的菜做得很好吃,通常这顿饭有红焖鱼、蒸肘花、炖排骨、溜肠肚、糊猪手、肉皮冻,再配两个素菜。在过去那艰苦的年代,平日里是吃不到那么多好东西的,作为孩提的我们,都盼着过年。当年大人哄小孩就这么说过“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大寒就是年。”那时,杀年猪是件大事。进城后,我家养了几年猪,头两年,养的都是白猪,不等长大就死掉了。以后,母亲说咱们改养花猪,于是父亲买回了花猪。有一年,家里养了一个黑色花的“荷包猪”。由于一家人精心喂养,“荷包猪”长得滚瓜溜圆。进腊月了,父亲、母亲商量把猪杀了,准备过年。于是,求了个会杀猪的师傅,和前来帮忙的邻里,大家抓猪、杀猪、吹气、退毛、开膛、拽水油、倒肠子,忙乎的热热闹闹,可当劈开猪肉半子,卸猪肉准备煮肉招待客人时,一看傻了眼,瘦肉里有“米身子”。父亲、母亲一见杀出了痘忽地一下就上起了火,我们也眼巴眼望地白盼了。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将整个猪烤晕油了。正是,精心养花猪,企盼过大年,意外杀出痘,无奈把油烤。
   从年三十中午起到初三,祖上传下扫地、扫炕都往里扫,不能往外扫;不准往外倒泔水,倒在泔水桶里。现在看来是民间的陋习,但那时人们都很讲究这些。
   午饭后,家人围在一起,吃瓜子、花生、冻梨、糖块等,有说有笑地在一起玩扑克牌。夜幕降临后,屋里屋外灯火通明。那个年代尽管生活不宽裕,但父亲、母亲总要将平日里用的15瓦小度数灯炮拧下来换个大度数的。院子里点的灯笼,头些年用的是蜡烛。
   除夕夜要守夜(也可理解为守业)。晚上不吃冻饺子还要现包,通常是韭菜或芹菜肉馅的。记得有一年父亲的朋友给了两扎蒜苗,三十晚上包了蒜苗肉馅饺子,可真是好吃极了。母亲老早就把面合好装在饭盆里“醒着”。到晚10点开始包饺子。其中要包一个放一枚一二分钱硬币和放一个糖块的两个饺子。意谁吃到放硬币的饺子谁就有财运,谁吃到放糖块的饺子谁就“嘴甜”。大约到晚上11点多钟,接神开始了(要在半夜12点前完成),父亲带着我们给家谱上香,点燃红蜡烛和酒盅里的白酒,院子里用木柈柴草点燃篝火,燃放鞭炮,还要烧上一些黄表纸。还要按方位跑出家门100多米去迎财神,回来进屋喊着“财神接回来了”以求家里日子越来越好。有一年的大年三十,父亲带我们迎财神,按照迎财神的方位跑出了家门。父亲带我们从院子里出来后就一直往西跑去。当路过西菜地壕沟时,我们从壕沟的积雪上面跑了过去。可父亲因身体较重,扑哧一声掉进了齐胸深的雪瓮里。我们赶紧把父亲从雪瓮里拽上来,继续往前跑。回到屋里,大家喊着“财神接来了”,以企盼日子越过越好。正是,除夕迎财神,掉进雪瓮里,开心高声喊,财神接来了。
   迎财神的方位都是年前四姨的公公,姨姥爷给测算的。姨姥爷是个盲人,从小就学的易经算卦,在县城方圆百里很有出名。每到腊月二十七八,父亲、母亲派我们去问姨姥爷“今年的财神在何方?”
   年三十,母亲按照迎财神的方位下饺子,把饺子煮好后,先给家谱上供,用两个小盘各放四个饺子,饭锅里用盘子留四个或八个饺子,意“四平八稳,年年有余”,然后再把饺子端到桌上。一家人先长后幼依次向家谱磕头跪拜后,便开始吃饺子了。这顿饭叫年夜饭。吃完年夜饭后,一家人还要继续玩一会儿。小时候,我们通常就一夜不睡。
   从年三十到初二半夜12点要合衣睡觉。初二半夜12点送神后就可以脱衣睡觉了。送神程序与接神程序相同。按家族传下来的习惯,是初二这天晚上半夜12 点给家谱上完供后,将家谱卷起来,撤下供品,只留香碗,每天早晚一炷香,到正月十五这天将家谱再放下来,重新上供,正月十六半夜12点送神。搬到县城后,母亲同父亲商量,也进行了简化,改为初二半夜送神了。纪念先祖形式多样,但要简化。现在看来,父亲、母亲当年改为初二送神还真是一种进步和改革呢!
   每年除了过年供奉家谱纪念祖先外,还要按照节令给祖坟上坟。后来,父亲将太爷、太奶的坟迁到河东屯子的东南山,埋在爷爷、奶奶坟的上头。父亲说,给太爷、太奶迁坟时墓坑里蹦出一个大蛤蟆。父亲、母亲每年都要去老屯上坟。有一次,父亲回老屯给爷爷、奶奶和太爷、太奶上坟。上级要求平坟,可生产队没有很好通知就将这片几十个坟全给平了。父亲已无法准确地辨认爷爷、奶奶和太爷、太奶的坟了,就是在本屯住的舅舅、姨夫也不敢叫准。于是,父亲在爷爷、奶奶和太爷、太奶坟的大体位置上,点燃了纸钱,左边扔一些,右边也扔一些,嘴里不断地说,“不是我爷我奶,不是我爹我娘就别收‘钱’”。正是,祭祖形式多,何必烧纸钱,勿忘恩情重,永存心田间。
   以后,我们兄妹逐渐长大了,就代表父亲、母亲去给亲人上坟。记得,那时每年上两次坟,一次在旧历七月十五前,一次在过年前(腊月)。特别是腊月这次上坟,父亲、母亲特别重视,也是必须的。因为一年到头了总要祭奠自己的亲人。按传统的旧俗,上坟主要准备黄表纸(黄草纸)和香及槽槽糕(蛋糕)等。将买回的黄表纸裁成16开,然后做纸钱。头些年是将明清时期的铜大钱(铜币)放在黄表纸上,然后用短短的木柱压在铜大钱上慢慢的砸印迹。以后,父亲、母亲便借来了别人家的印模,把红钢笔水或蓝钢笔水倒在印台上,用印模一张张印。后来,又改用当时最大面值5元、10元的人民币在一打黄表纸上一捋,就意味纸钱已印好。将印好的黄表纸再一张张的叠好。我们去上坟常常先到屯子里的亲属家,大都是三姨家,将上坟的祭品放在大门外,进屋叫姨父或去叫舅舅陪着,然后便匆忙去屯子东南山的坟地,因为上坟要赶在中午之前。上完坟回屯都在三姨家吃完午饭再回城里。每次从三姨家回来,都不让空手,给带些粘豆包,带一两只杀好的白条鸡。上坟烧纸钱,是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旧习,随着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祭奠先祖与亲人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文明、简洁。上坟,是纪念先祖和已故亲人的一种形式。但最好的形式还是将先祖和已故亲人永存心中。
   我们家族名字按照一辈三个字,一辈两个字的“混三代”排序,与有的家族辈辈三个字的“清三代”排序不同,先祖们之所以这样规定,自有他的道理。
   北方大都是外地移民,不像关内一个姓氏居住集中,都建有祠堂以供奉和纪念先祖。进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北方供奉家谱日渐不兴。因此,家谱传至父亲这辈,自1966年以后就没有供奉过,便包裹好高高地挂在仓房的房梁上。
   父亲为了让后人时刻不忘祖先、时刻思念祖先,便以家谱为依据,拜托本家殿生叔叔于2005年9月撰写谱书,但没有成稿。后来,我把家谱上面的先人按辈分依次抄录下来,编写了家族表。这个家谱是1964年重新誊写的,因为无法继续供奉,随父亲遗体一起火化了。
   自从母亲、父亲辞世后,每逢过年,虽然享受着三世同堂的喜悦与幸福,可仍是无法释怀思念父母的凄苦。
   节前,由二弟弟代表家人专程为父母扫墓祭奠。年,越来越近了。傍晚见到街道十字路口人们为已故亲人烧纸钱,又让我十分纠结,也有了为父母烧烧纸钱加入民俗的念头,可还是放弃了,不仅因为在街道烧纸钱不环保、不可取,更是源于得到父母生前的赞同在他(她)们百年之后不为其烧纸钱,因为母亲生前信奉了基督教,也是出于对宗教信仰的理解与尊崇。祭奠先人,老祖宗留下了一些不成文的规矩,社会文明如此进程,移风易俗又伴有一些旧习。我想,采取什么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日子越好越感恩,年纪越大越思亲。这或许就是对在天之灵的父母最好的慰藉。
   故乡,距离省城不足一百公里,可对于我来说又似乎很遥远。踏上回故乡之路的大多数游子,一年到头在外忙碌,盼的就是回家陪陪父母,而且就那么寥寥可数的几天,然后又匆匆返程,都是为了回家过个团圆年。去年,配合春节,网络上出现了亲情计算题,就是联系自己的实际,计算一下每年过年回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天数,有的减去朋友聚会的时间,细细算来,数字少得可怜。当然,各自的情况不同,其计算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我从小受父母的教诲,养成了一个乐观向上,积极作为的心态,干工作有些投入,那些年离开故乡,也就少了多陪陪父母的时间。真是忠孝不能两全。今天看来,我无怨无悔,但却有些遗憾。父母和岳父母在世时,每年再忙也得回故乡几次,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近些年,我只是羡慕别人回故乡,看望父母亲人团聚。而我回故乡,为的只是到父母和岳父母的墓碑前擦拭浮尘、粘挂绢花、感恩在心、默念祭奠。
   故乡,那是我成长的摇篮,一脉相通的松江水网,驼峰映照少陵的凸起,沃野平原的粮仓……在那依山傍水的小山村,熟悉的田埂,攀爬的山梁,淌过的小河,没人的草甸,洗澡的水渠……,更有那威严屹立的城门,见证沧桑的古牌楼,井字布局的街道商埠,环城二十华里的城墙残垣,六次搬家的旧址,闭上眼睛都能找到家门的半截子胡同……。
   年,就是强大的磁场的效应,故乡就是万有引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故乡是血脉之根,更是情感归处,无论我们在何方在何地,那怕是远隔重洋、海角天涯,在最传统的节日里总有挥之不去的乡愁萦绕于怀,都免不了被它牵动心弦。我渴望回故乡,但一想到已故父母、岳父母,罹难早逝的三弟弟这些亲人,又怕回故乡,因为已经找寻不到往昔的快慰,更嗅不到当年过年的味道。
   乡情亲情难割舍,如今只能聊以自慰地说,心安无处不故乡!
  

共 587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心安无处不故乡】每逢佳节倍思亲。正逢新年之际,作者忆起曾经久远的过去,还有自己的亲人。那时候每逢过新年,父母亲都要忙火好一阵子,而且一切事务都是按照祖上流传下来的习俗来办,尤其是供奉家谱、续家谱之事,更是讲究颇多。而且正逢除夕当晚,北方人以其固有的习俗来迎接新的一年,包饺子,放鞭炮,迎财神,这些在老辈人眼里都是有讲究的事情,而且还要按照程序来进行。这一切的一切让作者记忆犹新,感悟颇多。这篇文字作者以质朴的文笔,记起自己与亲人一同迎新年、过新年的欢乐场景,那份记忆根深蒂固于岁月深处。故乡那一草一木也深深地印刻在作者心底,挥之不去。无论在外多久,相隔多远,自己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惦念永远不会改变,而且会随着时光的推移弥久留香,记忆犹存。正如文中作者所言:心安无处不故乡!的确如此,对于远离故乡的人来说,只要心中装着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牵绊,自己又安于那一份现世的安然,无论走到哪里,故乡都在心底深处静静地珍藏着。欣赏黑虎大哥的真情文字,创作辛苦了,倾情推荐!【东北风情编辑:彧儿】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22001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彧儿        2014-01-21 20:01:00
  很细腻的文字,学习了,问候黑虎大哥!祝一切安好!
精彩是寂寞开的花!
回复1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4-01-22 12:08:00
  感谢彧儿社长精彩编按!问候妹妹!
2 楼        文友:彧儿        2014-01-22 10:25:03
  心安无处不故乡!再次赏读!恭贺作品加精!问好黑虎大哥!
精彩是寂寞开的花!
回复2 楼        文友:黑虎一文        2014-01-22 12:10:02
  感谢彧儿的鼓励!欢乐就在文字间!
3 楼        文友:木剑有锋        2014-01-22 19:43:18
  恭贺作品加精!祝福创作丰收!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