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江南】童年记忆之过年(随笔)

精品 【江南】童年记忆之过年(随笔)


作者:涧松 进士,7674.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61发表时间:2014-01-23 10:48:24

一、做年糕
   从做年糕开始农村里就有了过年的味道。
   收了晚稻,种好油菜,哥哥再不用去老板家干活了,爸爸还是会去宁波行一点鲜咸货到泗港赶市,但是,他俩大部分时间都会和邻居的叔叔哥哥们一起去给人家做年糕。虽然我们家不但有一整套做年糕的必备工具:捣臼、捣子头、长桌板、印糕板,蒸和蒸伞等等,而且爸爸和哥哥都是做年糕的好手,但是我从来没有看到他们在自己家里做年糕,只是他们带着一个年糕班子在附近的村庄忙碌地为别人家做年糕。妈妈说这是因为我们家的灶头太小,自己又不可能做很多年糕,所以只得出去给别人做年糕赚钱。
   我们家贴隔壁就是大户人家,不像我家是单眼灶,他家可是三眼灶,所以每年我们的年糕都是由他家带着做的。我们把自己磨好的粉埋在草灰里抽干了,揉细了,拿到他们家等待上蒸。
   做年糕用来烧火的在我们这儿大都是菜籽杆或者麦秆,因为它们燃烧的火力比一般稻草旺得多,听着灶洞里那噼噼啪啪的响声,望着母亲那被火照得红彤彤的脸,鼻孔里不停地钻进年糕间飘来的阵阵香气,这是小伙伴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做年糕讲究吉利,不管我们怎么顽皮,大人都不会骂的。爸爸是大师傅,站在灶台边一声高喊:“上蒸了!”然后将满满的一笼热气腾腾的米粉倒进捣臼里,身强力壮的二哥用腹部顶着捣子头的木把,不停地碾磨着捣臼里的米粉,一个扒臼的过来,用蘸过水的手掌打一下捣子头的石头,于是两个人就开始椿年糕了,捣子头在二哥手中上下飞舞,那个人见缝插针地翻动着捣臼里的米粉,他们俩配合默契,看得人眼花缭乱。
   年糕粉椿“就里”了,二哥就将它捧起来,一边不停地交换双手,一边一小团一小团地摘下来丢到长桌板上,让其他的人不停地揉捏、搓长,最后用印糕版一按,一条年糕就出来了。
   看二哥做年糕大家最喜欢的还是它能将年糕团捏成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动物:卧在地上的水牛,云中腾飞的玉龙,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和憨态可掬的大肥猪等等,主人家为了谢年,还会让二哥给他们做大大小小的元宝呢。
  
   二、祭灶
   做好年糕,我们就盼着早点祭灶了。
   说起来真的很可笑,小时候常听大人说起“祭灶",还以为是圈鸡的“鸡罩”,这罩子圆圆的高高的,用竹子编成网眼状,顶上有一个入口,可以用一只竹编的盖子扎住,家里养的鸡啊鸭的有时候就被关在这里边。大人们也常常对我们说:“来来来,到鸡罩里罩一下,你就大一岁了,我给你吃祭灶果。”长大一点才知道祭灶就是用一些“吃场”在灶君菩萨面前祭祀一下。
   说实在话灶君菩萨在那么多的菩萨里边那是真够寒碜的了,土地菩萨还有个土地堂,还公公婆婆在一起,而灶君菩萨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笼子,给他用泥土或木头雕塑个神像算是好的了,更多的就是一张灰不溜丢的纸画,孤孤单单的一个人,天天被烟熏火燎,赃得灰头土脸。大人说我们小人脸上很脏的时候就会说:你看,你看,脸弄得像灶君菩萨一样。他一年到头“生看见,熟无份。”直到祭灶那天才有那么一点点祭品,这菩萨当的也真是!
   对于我们来说,祭灶就是有祭灶果吃。每年盼吃祭灶果那可是一天、一天,又一天,一盼就得一整年哪。这漫长的一年里,时不时能听到大人们信誓旦旦地对我们说:“乖乖过,过年给你吃祭灶果。”好容易盼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在上香、祭灶。烟渠上,灶君前,敬一杯清茶,点二支蜡烛、烧三根棒香,放四盘果品,这就是祭灶。大人们说,吃了祭灶果后,灶君菩萨就回到天上去了,他要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主人这一年来的情况,然后到明年正月十四(我们乡下元宵就在这一天,而不像其他地方是正月十五)再回来传达上天的旨意。这就叫“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照例说祭灶果一般应该是由外婆家送过来的,我的外公外婆早就去世,小舅舅也是孤身一人,住的离我家很远很远,所以没人给我们送祭灶果。虽然家境贫寒,但是祭灶总还是要祭的吧,没有人给我们送,自己又买不起,那就只得用自己炒的年糕干、砂炒豆、胖菩和荸荠等装盆代替咯。
   稍后几年哥哥他们出去给人打工挣回点钱,我们总算也能到小店里去称一点零星的祭灶果,如:油果、黑白芝麻糖、红球、白球什么的;再后来也就吃上了过去有钱人家那样的整包的祭灶果了。
   如今,离祭灶日子还远着呢,而超市里、地摊上琳琅满目的祭灶果早已竞相上市了,不少人也都在准备以不同的形式祭灶。可是灶君菩萨在哪儿呢?如今家家户户不是煤气灶就是电磁炉,老式的大小灶头早就不见了,厨房里根本不再烟熏火燎,处处窗明几净,......现代化的灶间还会有灶君菩萨的安身之地吗?再说,当今的孩子们也已不像我们童年时那样板着指头盼望祭灶的日子了,他们天天零食不断,洋的、土的,花色繁多,色味俱佳,要啥有啥,不怕吃不到,就怕“吃太好”(“营养过剩”)他们还会稀罕这么老土的祭灶果吗?
  
   三、掸尘
   吃过祭灶果,接下来就得“掸尘”了。“掸尘”就是现代人所说的“大扫除”。
   我们家房子很小,就是那种“连灶连眠床,前头是厅堂”的单间平屋。又破又旧的小屋,外面落大雨,屋里落小雨;瓦片下人家铺的是砖皮,更好的还有瞒天板(就是现在的平顶),而我们铺的是蔑皮,冬天里西北风从板壁缝隙、瓦片之间呼呼地钻下来,不但寒气逼人,还夹带着无孔不入的灰尘,再加上那坛小灶烟囱又短又小,烧饭做菜时整个屋子都是烟雾腾腾,所以屋里边总是“灰尘蒡蓬”,平日里都忙着出去干活赚钱、养家糊口,没工夫打扫悬在房梁上的灰尘,年底了总算有时间了,所以大扫除的首要任务就是掸净结在上面和角角落落的灰尘。称之为“掸尘”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哥哥姐姐先把羹厨、桌椅板凳等可以搬动的家具扛到河埠头的的晒场上,母亲放下眠床的帐子,关紧衣橱的大门,将能遮的遮住,能盖的盖牢,然后二哥就开始掸尘。他头上戴着斗笠,身上披着布栏,双手挥舞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顶端绑着一把新扫帚,随着他手中竹竿的不断舞动,房梁上的蜘蛛网和篷尘纷纷扬扬地落了下来,整间小屋都弥漫在尘雾之中。掸尘完毕,到处都积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母亲就开始由里到外的擦拭。哥哥姐姐就到河埠头去洗放在晒场上的家具。这时的河埠头挤满了人,大家用一根根绳子绑着大大小小的家具,让它浸泡在河水中,然后用板刷使劲地擦。小孩子是帮不上什么么忙的,最多也就帮他们搬搬椅子、凳子什么的。
   家具洗好了,屋里也打扫干净了,最后就是清洗门窗。那时的门基本上都是木门,脱卸下来放到河里先用扫帚扫扫,然后用抹布擦拭擦拭也就好了;而窗户就比较复杂,外边的一道是摇窗,一般上半部分是细木条子组成的花格,下半部分是薄薄的木板,这花格中间会有好多灰尘,所以要浸泡较长时间,再一格一格地清洗。里边的一道是纸窗(那时很少有玻璃窗),洗起来就方便多了,用了一年的糊窗纸不是破了就是发黄了,放进水了马上就会化开,清洗完窗框,等它干透了,重新再糊上一张洁白的糊窗纸就可以了。讲究一点的,再用红纸剪一对窗花贴在纸窗上,显得那么的喜庆。
  
   四、办年货
   辛辛苦苦一年做到头,好容易盼来了过年,不但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地坐在一起,唠唠家常,吃吃年糕,而且四亲八眷也会趁此大好时光,相互走访走访,一是看望彼此的老长辈,二是联络联络年轻人的感情。为了让这个春节过得有滋有味,既对得起自己,又不在亲朋面前显得过于寒碜,所以不论富贵贫寒,都会极尽所能置办一点年货。
   结婚多年来,我都是当的甩手掌柜,基本不过问家中的事,办年货更与我不搭界,再说近年来平日里又不缺衣少食,年货的概念似乎越来越淡薄了,甚至可以说我都忘记什么是年货了。
   真想要忘记年货吗?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晚上我睡在床上辗转难眠,多少往事犹如一幕幕电影在脑海里呈现,多少甜酸苦辣一起涌上心头.
   我幼年丧父,平时母亲对我关爱有加,给人打工的哥哥姐姐更是喜欢我这个小弟弟,虽然缺吃少穿,一家人倒也能苦中作乐,每到过年大家聚在一起,享受着母亲准备的年货。
   做新衣服是办年货的重头戏,新年新世走亲访友总得穿得体面一点,特别是哥哥是身强力壮的大小伙子了,母亲会到集市上去扯一块蓝布,让村里的裁缝师傅做一套像样的衣服;姐姐的衣服就由母亲自己动手缝制了,我的吗?也算是“新”衣服,就是将哥哥替换下来的旧衣服,拼拼凑凑做成一件没有补丁的长衫,往身上一罩,谁还看得到里边的破旧衣服呢?!当然和哥哥姐姐一样我也有一件全新的东西,那就是鞋子。那么多双的鞋子都是母亲和姐姐一针针一线线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出来的。
   办年货的第二件大事就是准备“过年下饭”。我们家平时基本上都很少到集市上买下饭,只有到了过年时不得不去买一点,比如:一斤五花肉,一只咸呛蟹,一斤蚶子,几条带鱼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在春节的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而自己家里又不可能像变戏法那样变出来。至于其他的下饭,我们全可以自己搞定:每年冬天农闲,哥哥他们就会帮人家“捻河泥”,这活又累又冷,可就是有许多“外快”,在捻河泥的同时能捻上很多鱼虾:黑鱼、鲤鱼、河鲫鱼以及大虾、小虾,日常吃掉一些小的,将大的留下来养在水缸里,一个春节都吃不完;母亲的蛋甏里一年到头都不会空,老鸭、母鸡下的蛋吃不完就自己腌咸蛋,再有多就到集市上去换好下饭,过年了,这些蛋当然是既方便又实惠的最佳选择,不生蛋的公鸡到年底是难逃被宰的厄运的,时新蔬菜那更不用说了,当然是自产自销。
   小孩子最关心的“年货”是“吃场”,也就是零食,现在美其名曰“休闲食品”。其实家长都会千方百计地给孩子们准备一些“吃场”的。因为过年过节的,不但自己的孩子想吃一点解解馋,左邻右舍的孩子们过来拜年、游玩,你也得给一点吃的意思意思吧。那时最大路的糖果是小糖、小王糕、甘蔗,橘子、高档一点的还有“金柑白糖球”(使用一根细竹干将金柑串起来,外边包上白糖衣,就像冰糖葫芦那样,那时,乡下可没有冰糖葫芦的哦)这些买来的东西一般都放在饭篮里,盖上盖子,吊起来,有邻居家的小朋友来时才拿下来,分给他们,我们自己分到的就是砂炒倭豆、年糕干,胖菩和荸荠。不过这也没关系,我们去别人家拜年,一样也可以分到好吃的东西啊!
  
   五、分岁与谢年
   平日里勒紧裤带过日子,好容易盼到过年,就是再困苦的人家,也会“借借易易”凑点钱到集市上斫一刀猪肉,哪怕只有“猫拖来”那样狭伦伦一条,然后再将家中养了整整一年不舍得杀的鸡或者鸭子一把抓来给宰了。
   大户人家过年时都用堂镬来烧煮鸡鸭鹅和猪肉,这镬很大,上面还焊上了一圈高高的白铁皮,一次性就能烧煮很多很多肉食,从里边飘出来的阵阵肉香大人说这就是过年的味道。特别是猪头肉(应当叫利市肉)那奇特的香味,真的只有过年时才那么充满诱惑。
   我们家没有堂镬,也没有那么多东西要用这么大的镬子来烧,母亲就用尺八镬分几次将要烧熟的鸡、肉等烧好了,然后将汁水一起倒在一只小缸里。这是我就能吃到的就是一只“鸡心”,因为母亲说吃了“鸡心”记性好,读书就会乖一点。
   晚饭时,哥哥把堂哥和邻居大伯、大哥等五六个人请到了我们家,说让大家吃年糕汤。大家谦让一番之后就坐了下来,母亲将切好的一碗白切肉和一盆子鸡爪子、鸡脖子和鸡翅膀端上了小圆桌,再用小碟子倒一点酱油,就先请大家喝老酒,大人们很高兴,到后来还大声的豁起了拳来。母亲给我盈了一碗年糕汤,又往里边放了二块肥肉和一块鸡肉,让我自己坐到小凳子上慢慢吃,年糕汤本来就是用汁水烧的,又放进了白切肉,碗边一片油光,味道真是好极了。接连几天,大家就这样互相请来请去喝酒、吃年糕汤。
   这么简单的邻里之间的互动,当时就叫“分岁”。也算是作别旧年,迎接新年吧。
   接下来,大户人家还要“谢年”,就是五更起来请菩萨,听说必须五性俱全:全鸡全鹅、利市头(全猪头)、全鱼、元宝、长面等等,点上大蜡烛,燃放炮仗,一家人还得恭恭敬敬地伏地叩拜,很是排场。而我母亲却是从来不谢年的,因为我们家是“五更饗熹,百无一件。”所以也就免了,所谓“人家放炮仗。阿拉敲破甏。”只得用一桌简单的羹饭(碗羹碗饭)来祭祀祖先了。
  
   六、正月初头
   枕着母亲给的压岁钱,熬过三十年夜这个不眠之夜(我们不叫除夕)一觉醒来就是新年了,我们童年时没有“春节”这个概念,就只知道正月初头。
   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不再像平常那样赖着不肯起来,只要一听到外面的爆竹声,孩子们全都抢着起床了。虽然我们买不起爆竹,只能远远地扪着耳朵看人家玩,可是这震天的响声和浓浓的火药味还是那么的令人兴奋。(俗话说:“人家做糩做年糕阿拉心头咋难熬;人家放炮仗阿拉敲破甏。”就是当时我们这些人心理的真实写照)我身上穿的“新”衣服,其实就是没有补丁的长衫和用哥哥穿下的破裤子改的夹裤,不过那一双布鞋倒真的是新的,“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烂阿四”,没有补丁就算是新衣服,感觉已经很不错了。吃过昨天晚上母亲早就准备好的又甜又糯的酱板汤果,就得开始出去拜年了,当然先给母亲拜年,母亲摸着我的头说:“你又大一岁了!以后要听话.”然后到“堂前”里去参拜挂在正中上方的列祖列宗的神像(就是一些穿着清朝服饰的画像),很多人还会一群一群地结伴去庙里拜菩萨。最有趣的是去给长辈以及左邻右舍拜年.这时见面可不许说“你早!”母亲说:说了“早”字今年就会生“跳蚤”。出去拜年收获可就大了,一件小小长衫的前兜装满了大人们给的零食,虽然差不多全是农家土产,但偶而得到的一小段甘蔗、几=二个橘子或一把金桔,就会令我欣喜若狂。

共 807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又是一年新春佳节,浓浓的年味飘荡在大街小巷、村庄院落,容易让我们回忆起童年的春节。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孩子的世界只需快乐地感受着过年的丰盛与热闹,只是贪婪地蹦蹦跳跳着四处玩腻,根本无需担心过年的花销与忙碌。在作者幸福洋溢的笔下,童年记忆中的年味,家家户户做年糕、祭灶、掸尘、办年货、谢年、听书看戏……忙得不亦乐乎,却乐此不疲。是的,辛苦了一年,奔波了一年,家人团聚了,终于可以歇歇了,年布置得怎样盛大都不会过分。只是,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旧时年味渐渐淡去的今天,那年味愈行愈远了。这样的文字无疑是对传统民俗的一次亲切纪念,读着作者非常写实的朴实文字,心中的温暖油然而生。全文叙述流畅自然,场景的描写相当细腻,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将浓浓的年味刻画得淋漓尽致。好文,倾情推荐!【编辑:简希】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24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简希        2014-01-23 10:49:48
  欣赏涧松老师笔下温暖美好的文字,祝新年快乐!
简希
2 楼        文友:鬼无影        2014-01-24 14:37:37
  祝老师新春快乐!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