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梅豆(散文外一篇)

精品 【流年】梅豆(散文外一篇)


作者:雪飞扬 举人,4701.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61发表时间:2014-01-25 19:48:26
摘要:如今,梅豆已经极少上人们的饭桌了,但它那不择条件、朴实无华、不与诸菜争宠,以及在饥荒年代给人解了无数次饥荒之急的优秀品质却常常映现在我脑海。

梅豆,其实就是扁豆角,在我们老家,对任何事物的称呼自有我们当地一套。把扁豆角叫做“梅豆”,我想可能是因为它的花儿像梅花吧!
   每年的春节刚过,经过短暂休整的人们又开始忙着往地里推沤好的自制肥。当各种瓜果种子被人们小心地散在平整好且撒上丰厚肥分的土壤上时,梅豆常常像弃儿一样被农人遗忘了。当那些被小心翼翼侍弄的宝贝(红豆、西红柿、茄子等蔬菜)需浇灌上无数次水才可以成活时,梅豆,这种乡间最为朴实的小精灵,被姗姗来迟的春雨召唤到了岸边地头。人们随便刨个坑扔进去几粒梅豆籽,它就会就着仅有的一点春雨的滋润不屈不挠地、蜿蜒地生长。田间地头、路边、墙根、甚至石头堆的缝隙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种在田间靠岸的梅豆,往往把长长的藤条伸到上岸别人的地里,于是有时候会遭被掐头的厄运,尽管这样,它还会从被掐的地方滋生出新的枝蔓,毫不畏惧、不屈不挠、勤奋地向上爬。
   当那些娇嫩的蔬菜争先恐后地纷纷跳进人们的篮筐里时,梅豆一副不与人争宠的模样,依然淡定着,不急不忙地开花、结豆。各种蔬菜的季节性都特别强,每种也就是结上几批就似完成了它的神圣使命似的罢果、枯萎。而梅豆从夏天开始结了一批又一批,直到下霜了,上冻了,还傲然挺立在风中,尽管此时叶子已经被霜得垂下了头,但它的果实依然缀满枝头,甚至还有被霜打得变了颜色的小花在试着开放。
   小时候常常跟着奶奶到田间地头摘梅豆,那成串的梅豆夹配上淡紫色的小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是那般妖娆、美丽,微风吹过,那随风而舞的样子,像极了玩得正酣的孩童,柔媚极了,可爱极了。
   由于从不计较生存条件,其果实之丰硕煞是喜人,每次采摘都让我们肩挑手提还拿不完。每到梅豆成熟的季节,每家都堆着小山似的的梅豆。除了必要的做菜之外,还用来喂猪喂牛,更多的都要晒成干菜。梅豆干菜也分生熟两种,生的直接撕片去茎,熟的也像榨菜一样,要先把它煮熟再晒。记忆中,常常跟姑姑、母亲、奶奶她们到村子外的石滩上晒熟豆角,每个小石子都被摆上,多者三五片,少者一两片,要是偶尔出现个长石条就更好了,不但摆放时省劲儿,收取时也省劲儿。其实我们小孩子就是去凑热闹,虽然总被大人叫嚷着快点干活,我们总是捡那些籽粒饱满的豆角摆,这样趁机把那饱满的豆子吃掉。成熟的豆粒吃到嘴里是面的,伴着一股梅豆的特殊的清香。每当忆起那边摆放梅豆边吃豆子的情景,梅豆的香,童年的乐总会涌满心头……
   新鲜的梅豆做菜时会有一种别致的味道,无论是配大米还是面条,味道都不大好,但人们正好利用它这种别致的味道来做小米干饭和面条汤,反而出奇的鲜美、诱人。无论是小米干饭还是面条汤都需要把梅豆撕成片,把上面的茎去掉,跟萝卜条放在一起煮,萝卜的醇香,梅豆的清香交织在一起,饭还没做好,香味已经飘出去很远。至于晒干的梅豆片,放到来年春天缺菜时,作为蔬菜的补充可以被勤劳的乡下人翻着花样地做成各种别具风味的菜品。在我的记忆中,干梅豆也是适合做小米干饭和汤面条的,尤其是汤面条,那种干菜的特殊味道和着梅豆的特殊味道搅和在一起,那是一种原始、亲切、厚道的醇香,闻着就教人垂涎欲滴。现在,我们当地的小旅游景点的农家饭庄甚至把梅豆小米干饭和干梅豆汤面条作为招牌主食隆重向外来游客推荐,虽然价格不菲但人们还是趋之若鹜。那次去一个地方玩,我甚至大有品一下久违了的梅豆饭的冲动。
   如今的梅豆在市场上都鲜见了,一贯朴实的它,其价格远远超过了娇贵的红豆。作为菜农,都不不肯去把这扯着长长藤条的梅豆种在菜棚里。而乡下已经半城市化了,极少再见像当年的农民那样勤劳的农民了,人们习惯了吃娇贵的、昂贵的菜品。梅豆这种最为朴实的菜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偶尔有仔细的老人在墙头撒下一点,似乎也只是作为点缀或者风景被人们观望。
   如今,梅豆已经极少上人们的饭桌了,但它那不择条件、朴实无华、不与诸菜争宠,以及在饥荒年代给人解了无数次饥荒之急的优秀品质却常常映现在我脑海。
  
   【酸凉菜】
   想起那酸凉菜,总有一兜或温馨或苦涩的记忆在心头。
   小时候的乡下,人们一年到头总有忙不完的活计。这不,刚收完萝卜,又该忙着黄菜了。黄菜,是作为一种重要的农活隆重上场的。
   所谓黄菜就是把萝卜缨放到大锅里榨。刚开始堆得像小山似的萝卜缨冒出锅沿很高,慢慢地随着榨熟的程度往下塌陷。塌陷到半锅时用铲子翻过来,榨到七八分熟时用铲子抄出来,放在篮子里,或用扁担挑或用独轮车推到井台边,摆上大缸或大锅大盆,用清水淘上多遍,直至清洁为止。
   一般每家都要榨上好几大锅。记得小时候每当家里榨菜,我们小孩子家就要挨饿。因为家里唯一用来做饭的大锅被占用了。记忆中,也有直接吃不上饭就上学走的时候,大部分都是等榨好菜匆匆弄点面糊喝。记得有次饿得实在不行,就去啃掉在锅里的已经被煮熟的一只小萝卜,那冒着萝卜的别致味道的淡萝卜,竟也被我和妹妹吃得津津有味。
   清洗干净的熟萝卜缨放到案板上切丝同时掺上萝卜丝,一层萝卜一层菜。切好后覆盖上塑料薄膜,薄膜上用高粱杆绷紧,上面盖上平整的石块或光滑的鹅卵石。黄菜,这道工序才算彻底结束。
   那时候,也有人采摘红薯叶或杨树叶做酸凉菜,但其味道似乎不如萝卜缨和萝卜做成的酸凉菜味道之纯真和醇香。
   由于那时候吃的短缺,玉米稀饭作为重要的饭食占据了早晚两餐。稀稀拉拉的玉米粥里有红薯,胡萝卜之类,而酸凉菜作为粥中的菜品更是必不可少的。咸咸的、涩涩的玉米粥一旦加上酸凉菜,立刻有一种爽滑的感觉,教人食欲大开。
   每到春天,没有一丁点蔬菜的时候,酸凉菜又作为炒菜扮演了它重要的角色。
   酸凉菜小米饭:事先把小米蒸好,放在炒好的酸凉菜里,几番搅动,一顿喷香的酸凉菜小米饭出锅了,小米的醇香、酸凉菜的绵酸,那种搅合在一起的味道让人闻着就流口水。
   酸凉菜红薯面条:红薯面条和酸凉菜上再撒上芝麻盐,吃起来,香、甜、酸几种味道搅在一起,那个味美,真的无法形容。
   三四十年前,我们当地得食道癌的人数是全国之最,曾引起过国家的重视,后经过调研分析被认为其罪魁祸首就是这家家户户离不了的酸凉菜。据说当时也曾通过无线电大力宣传过,但人们还是照吃不误。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渐渐淡化了对酸凉菜的依赖。黄菜已经不再作为农活的重头戏隆重出场,依稀会有六十岁以上的老人稍微弄一点,年轻人已经把它作为健康杀手非常排斥了。
   偶尔想起那曾经的酸凉菜的日子,总会有无限怀恋在心头。
   那次,忽然心血来潮,特想和孩子们一起忆苦思甜一下。于是到超市买来酸凉菜,做了酸凉菜小米炒饭,但超市买来的酸凉菜几乎闻不到什么酸味,而是甜甜的辣辣的,吃起来简直难以下咽。本来打算让孩子们吃着我小时候的酸凉菜小米饭,听着那些挨饿的故事,好好教育她们一下,也体会一下妈妈苦涩的童年。然而,这样的酸凉菜已经跟我小时候曾帮人们度过饥荒的正宗酸凉菜相去甚远了。哎!怕是这辈子都难以吃上小时候的酸凉菜特色小米饭、红薯面条和玉米粥了。
   酸凉菜作为乡下清贫时代的特色菜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腴,已经像完成历史使命一样逐渐被人们遗忘了。但它作为特定条件下一种特殊的帮人们度饥荒的菜一定会在时代的长河里留下它不可磨灭的身影。

共 292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诱人的文章,同样也让人感到淡淡的无奈。不管是梅豆还是酸凉菜都曾作为家家户户不可缺少的食材,但是在现代的社会中,梅豆的价格越来越高,变成一种旅游的菜肴,而酸凉菜作为食道癌的罪魁祸首消失在了众人的视野。那些曾经存在记忆中不可磨灭的食材也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了不同的命运。不过,曾经存在的美好现在想来还是让人感到温暖,作者用温暖俏皮的语言描绘了这些美味的食材,字字恰当让人垂涎欲滴。温暖的回忆温暖现在,这些好吃的永远都会以美味的形式存在。好文,倾情推荐!【编辑 东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126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东        2014-01-25 19:49:40
  这些美味都在记忆中永恒。读到这些,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特爱吃的菜,如今也难找到了。哎,感叹一声,继续乐观的生活。
一纸一年一年华
回复1 楼        文友:雪飞扬        2014-01-26 12:51:13
  谢谢东东友精准、细致、精彩的编按,辛苦了,祝你新春愉快!
2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4-01-26 08:55:21
  这是一篇生活味儿、田间地头味儿浓郁的文字,非常富有生活的根!赞飞扬,这只兔子很棒!
回复2 楼        文友:雪飞扬        2014-01-26 12:52:44
  哈哈,看到山哥的留言,让我揣上了一兜的激动,谢谢山哥!祝山哥新春愉快!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01-26 13:21:5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