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杨柳春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杨柳】马谡因何被杀(杂文)

编辑推荐 【杨柳】马谡因何被杀(杂文)


作者:波澜 童生,798.7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0发表时间:2014-01-29 09:32:29

马谡因何被杀?
   都说马谡志大才疏,诸葛用人不当,其实不然。
   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正处在一个人才凋零青黄不接的年头,刘关张先后谢世,赵云垂垂暮年,诸葛亮也年事已高,而他们的继任者如刘禅张苞关兴之流,又难当重任,所以诸葛亮必须找个合适的接班人,以便在自己去世之后,蜀汉的基业不至于颠覆。
   然而由于诸葛亮过于优秀,内政外交军事政治样样精通,而且偏偏又事必躬亲,事无巨细都要操心,用他的话说,这叫“鞠躬尽瘁”,又喜欢搞些“锦囊妙计”之类的小动作,凡事不论大小,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连最细微的地方都考虑周详。不过这除了证明诸葛亮确实高明之外,实在是意义不大(当然,这些手段在刚开始的时候帮着诸葛亮建立了足够的威信)。以至于大家都觉得既然“领导早有安排”,咱们也就乐得清闲,不动脑筋,久而久之,使得了诸葛亮手下众人完全没有了锻炼成长的机会,蜀汉朝野集体患上了“孔明依赖症”。所以蜀汉后期缺乏能独当一面的大将,与诸葛亮的用人为政方式是分不开的。在天才的指导下可以不用任何思考战略、战术,照着做就行了,而且诸葛亮调兵遣将,极其喜欢用他最熟悉的旧将,前期就是关张赵云,后期加上了黄忠马超,其他人基本上就是闲置不用,以至于到后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如果从这个角度想想的话,诸葛亮无论军事战略、战术策划、外交、政治、用人,甚至生活上都如此不遗余力发挥自己的大聪明和小聪明,虽然天赋异禀,又有十年的养精蓄锐,但也经不起这么折腾,英年早逝已在意料之中了。
   俗话说,岁月不饶人,蜀汉老将们的逐渐离世,使得诸葛亮渐感不支,他迫切的需要培养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当时诸葛亮的人选有两个,一个是姜维,另一个就是马谡,两人都是自幼熟读兵书,都有成为诸葛亮接班人的才干。相比较而言,马谡擅长谋略,能订大计,姜维擅长军事,可带兵士,换句话说,马谡是个谋略家,而姜维是个军事家,倘若两人合作,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而且姜维的性情比较谦和且怀兴汉大志,当能与马谡相容。
   可惜诸葛亮不这样认为。
   专制体制下,如果没有一个强力君主或首脑,那么当权各方之间为争权夺利必然会势成水火,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山不容二虎”,其之谓也。大家可以参照曹魏的情况,当时魏蜀吴,当属曹操手下人才最多,可谓济济一堂,但是曹操一死,曹氏天下便渐趋混乱,少了一个能够统御各方的强力领袖之后,各方开始争权夺利,直到最后,司马氏篡权,便与此有关。
   诸葛亮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
   我们不妨按照常理推测一下,正常情况下,诸葛亮出山,应该投奔实力最强的曹操,共谋大业,最不济也要投奔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在东吴当个谋士,以图发展。
   但是诸葛亮却选择了刘备,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不过,从诸葛亮的性格思想来分析,当年诸葛亮之所以选择力量最弱的刘备,而不去投靠更有前途的曹操,就是因为不希望有人掣肘,使自己能有一个完全的空间来发挥,换句话说,他不喜欢有人跟他分权,虽然直到最后,他也没有完全掌控蜀汉的权力,蜀汉的权力仍然牢牢掌握在刘关张及其后人手里,甚至连司马懿都说他“好兵而无权”。
   但是,诸葛亮似乎又对于处理危机情有独钟,不得不承认,诸葛亮有着鬼神不测之机,他最大的长处就是应处理危机的快速能力。在吴蜀夷陵之战蜀军大败之后,蜀国局面极其危险,魏国得到刘备死的消息后,发兵五路进攻蜀汉。魏曹真,兵十万,取阳平关。反将孟达,兵十万,取汉中。东吴,兵十万,取峡口入川。蛮王孟获,兵十万,取益州。羌王轲比能,兵十万,取西平关。
   蜀汉生死悬于一线。!
   然而诸葛亮轻松地退了这五路大军,甚至都不用从中央派遣任何官员、部队。赵云扼守阳平关力拒魏军;马超、魏延以疑兵骇退羌族、蛮族;利用李严和孟达的生死交情,诈书退孟达军;放弃深仇大恨,派遣邓芝结好东吴。留张苞、关兴各三万军以做策应。轻而易举化解了这次的危机。
   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再想到诸葛亮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以及其他危机面前的淡定处理,不得不让人赞叹,诸葛亮确实是千古一人啊!
   可惜,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诸葛亮走了极端。
   当时诸葛亮并不准备让马谡姜维两人一起来担当蜀汉大任,他只希望有一个人能“千斤重担一肩挑”。
   我们去揣测一下诸葛亮这样想的缘故,大概是对自己一生用兵的反思,也是对自己一手造就蜀汉继业却始终不能完全掌控局势的遗憾,所以他担心两人一旦不和,将会导致整个蜀汉的倾颓。而后来蜀汉的发展也印证了诸葛亮的担忧,当诸葛亮去世之后,姜维多次想要趁着魏国内乱大举伐魏,但当时统事的费袆却不肯多给兵马,直到费袆死后,姜维才得以重图前谋,但是早已经失去了最佳时机。
   但当时诸葛亮对两人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相比较而言,马谡和诸葛亮两家世交,关系更为密切,而姜维毕竟是降将,所以诸葛亮更希望马谡继承他的衣钵。他派姜维驻守,带着马谡出战,其实就有培养马谡做自己接班人的意图。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随军出征”,在专制时候,随军出征,尤其是随着德高望重或者手握重权的老将出征,常常意味着要继任大权,因为家天下的国家,掌握军队权力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得不到军队的支持,屁股底下的龙椅往往坐不稳,随时都有被人踢下去的危险,甚至有掉脑袋的可能。中国封建社会的政变往往就是军变,或者有强力的军队首脑做后盾,最典型的就是赵匡胤,还有李世民。如果没有军队的支持,即使政变,也经常会引起混乱和杀戮,甚至是天下大乱,比如说王莽改制。而新皇帝即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搞好跟军队的关系,如果搞不好,就干脆把军队首脑杀掉,以绝后患,比如霍去病,还有鳌拜。
   这样的例子简直不胜枚举,嬴政大帝派公子扶苏守边,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建立军功,同时跟军队高级将领结交,从而顺利接替他的皇位,可惜嬴政一辈子精明过人,却没想到自己暴毙,大概也算是“人算不如天算”吧!
   这番心意,马谡岂有不知?
   所以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马谡要急功冒进,甘冒奇险,甚至不惜以身家性命做赌注,来得到守街亭这个机会的做法了。
   在街亭一战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马谡的意图,诸葛亮是要他“守”,而马谡满心是要“攻”。从马谡所说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论述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之所以他才要在山上驻兵,是希望能背水一战,击退司马懿,并顺势进兵,与诸葛亮两路夹击,一举攻陷长安。一旦伐魏成功,他就是首功一件,自然可以在竞争中压倒姜维,顺理成章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
   可惜马谡的对手是司马懿,他太高估自己低估对手了,而且马谡也不是项羽,背水一战是需要有一个能征善战,武艺超群的将领做前锋,一举撕开敌方的阵脚,才能出奇制胜的,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项羽做到过。
   可惜马谡不是项羽。
   其实马谡并不是无能之辈,否则他也不会受到诸葛亮的器重。他是一个谋略家,计谋过人,眼光独到。马谡在诸葛亮南征孟获之时,曾于出兵前向诸葛亮提出“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将为下”的战略方针,而在作战中,诸葛亮也是采用了这种战略方针的,最后南疆终蜀之世未再有战事,这可说其中有马谡的功劳。
   在诸葛亮出兵伐魏之前,马谡的反间计成功的离间了曹睿君臣,使得司马懿赋闲在家,为诸葛亮伐魏扫开了障碍,这也使得诸葛亮对马谡刮目相看,才最终决定带马谡伐魏,姜维守家。而且马氏兄弟在荆襄一带素负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称的马良与诸葛亮的交往中称诸葛亮为“尊兄”,裴松之认为“良盖与亮结为兄弟,或相与有亲,亮年长,良故呼亮为‘尊兄’耳。”无论如何,马氏兄弟与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诸葛亮把马谡当作接班人来培养,不是没道理的。
   但马谡只是个政治家,不是军事家,他不是诸葛亮,也成不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政治家兼军事家(同样,姜维也成不了诸葛亮,他是个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而诸葛亮希望找到的是一个像他那样,能全面托起蜀汉的奇才。可惜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旷古难逢,可遇不可求,那里是一个马谡可以胜任的?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诸葛亮一定要杀马谡了。不仅仅是他立了军令状(赤壁之战的时候,关羽也曾经立过军令状,但是诸葛亮还是放过了他,而且两个时期都是急需人才的时候),更深层的原因是,马谡没有严格按照诸葛亮的计谋去做(诸葛亮似乎更喜欢听话的手下,和曹操能容反对意见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点书中有论,不必多言),这让诸葛亮感到了威胁,因为一旦诸葛亮去世,而马谡又手握重权,他想按照自己的意见来做,岂不天下大乱?一个暗弱的刘禅,又有什么能力统御这样一匹千里马?让诸葛亮怎么能放心的离去?连魏延这样的一介武夫都要除掉,何况马谡这样的人才?
   更重要的,诸葛亮想要为他的接班人扫清道路,不论这个人是不是姜维。我们甚至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测,如果当时马谡没有失败而确定了要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的话,那么姜维极有可能成为被清洗的对象。
   几乎所有的专制政权在进行权力交接的时候,都会有一轮又一轮的清洗,以便为将来的政权扫平道路,尤其是建国之初时的权力交接,因为在夺取政权时,需要聚集大量优秀人才,但是当政权稳定之后,又必须把这些人才清理干净,因为他们的接班人常常没有能够统御这些人才的能力,这些人便往往成为王权的威胁。
   中国历朝历代中,做的最彻底的,当属朱元璋,他几乎将能对自己的后人形成威胁的所有手下清洗殆尽;次一等的比如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诸如此类,几乎莫能外。
   但这也正是蜀汉的问题所在,因为内部清洗需要在政权稳定之后,或者说,在清除外部障碍之后,再清除内部威胁,从而保证权力的安全。但当时刘禅暗弱,而诸葛亮已近暮年,虽然魏吴仍在虎视眈眈,诸葛亮却不得不提前开始清洗。
   当时蜀汉的“一言堂”和曹操手下人才济济各尽所能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曹操并没有进行清洗活动,所以最后三国统一于魏。但也正是因为没有清洗,最终司马氏篡权,也与此有关。
   顺带说一下刘禅,“乐不思蜀”只怕是刘禅给世人留下的最大的笑柄。不过,平心而论,刘禅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人。他懂得如何有效地重用并牵制诸葛亮,又很好地限制了姜维权力的扩大,在成了阶下囚之后,又能聪明地韬光养晦,如果他没有这样的头脑,只怕早就成了刀下之鬼。当时司马昭安排酒宴上表演蜀地歌舞,明摆着是要试探他,或者干脆说,就是挖坑陷害他。刘禅的随从泣下沾襟,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其乐陶陶。倘若他当时流露出一丝半点思念蜀国的意思,司马昭岂能容他?只怕思念未完,刀斧手已到面前。后唐主李煜就没有他这样的精明,在失去了权力之后,还对故国念念不忘,以至于赵匡胤不得不把他毒死。
   专制政权的人才选拔都是近亲繁殖,上级指定,也就很难保证所选拔人才的质量,又不得不清洗优秀人才,导致国家渐渐人才凋敝而趋式微,所以专制政权难以长久,道理大约也正在此。
  

共 439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站在历史的角度,给我们分析了在蜀汉末年,一代名将马谡被诸葛亮杀死的原因。从文章中,我们知道了马谡被杀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诸葛亮在为政方式上的一手遮天,在选定接班人上的观念错误,诸葛亮想要为他的接班人扫清道路,马谡要急功冒进,甘冒奇险,好大喜功等等,都造成了马谡必死无疑。作者从当时的外部内部环境,从诸葛亮、马谡性格个性、才华、理念、所处的环境等诸多方面一一为我们做了解剖,悠思怀远,高瞻远瞩,笔触细腻,见解深刻精辟,令人解惑,很深入人心,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1-29 09:37:32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1-29 09:38:08
  作者从当时的外部内部环境,从诸葛亮、马谡性格个性、才华、理念、所处的环境等诸多方面一一为我们做了解剖,悠思怀远,高瞻远瞩,笔触细腻,见解深刻精辟,令人解惑,很深入人心。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14-01-29 09:39:20
  祝作者创作丰收,佳作不断,江山红火1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波澜        2014-01-29 20:15:25
  多谢刘老师点评,远握,祝冬安!
4 楼        文友:潮仙        2014-01-30 09:47:06
  专制政权的人才选拔都是近亲繁殖,上级指定,也就很难保证所选拔人才的质量,又不得不清洗优秀人才,导致国家渐渐人才凋敝而趋式微,所以专制政权难以长久,道理大约也正在此。欣赏。祝新年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波澜        2014-02-01 07:49:44
  多谢点评,祝春节好!
回复4 楼        文友:波澜        2014-02-01 07:49:49
  多谢点评,祝春节好!
回复4 楼        文友:波澜        2014-02-01 07:49:50
  多谢点评,祝春节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