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作品赏析 >> 山川风光丽 人民日月新

精品 山川风光丽 人民日月新 ——读东方老师《游走三峡(七律组诗)》赏析


作者:林儿 探花,15764.2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788发表时间:2009-04-01 11:36:35

山川风光丽 人民日月新 读东方老师“七律组诗”《游走三峡》。欣赏、学习之余,想谈谈自己对老师的诗组理解,也是对美的一种享受吧。古人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我的理解不见得就符合老师原作的创意,也就算抛砖引玉吧。
  
   (一)原作:[磐石城]
  
   磐石成城岁月遥,双江环抱寨奇娇。
   临川万仞崖悬险,绝顶千层桔浪娆。
   霁月光风神秀盛,地灵人杰蜀天瑶。
   云阳县治图宏构,咏入平湖百里嘹。
  
   [赏析]
  
   解:磐石城,又名大石城,俗称磨盘寨,位于云阳县双江镇绝高处。由此看来磐石城是老师“游走三峡”的第一站。
   首联,老师从时间和空间的特点上来介绍磐石城。并且是远眺。
   从时间上看,老师说,磐石建城的历史是很悠久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淳。
   佑二年(1242),为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当局采用“因山为垒,棋布星分”的守备战略始筑此城,距今已有760多年,故老师说它建“成城”的“岁月”是很“遥(远)”的了。一个“遥”字,也就点明了所游之地是一处古迹了。
   “双江”,指长江、澎溪河,两江环抱的“双江镇”因而得名。老师见此山寨形如巨大磨盘,故啧啧称“奇”;山寨上面平坦如砥,总面积约3.5公顷,约相当于53市亩,又实在太小,故用“娇”来形容它。当然也透露出老师对它的喜爱之情。
   颔联,老师则从山川形胜和特产丰饶来介绍磐石城。这次是登上山寨以后,可以说是近看。
   站在磐石城上往下看,山寨下临大江,说它“万仞(一仞相当于8市尺)崖悬”,当然是夸张,但并不脱离实际。磐石城四面绝壁,垂直高度30~50米,不可谓形势不险要了。云阳县盛产橘(俗写作“桔”亦可),山寨当然也应如此。老师放眼四望,周边的高山绝顶之上,生满了橘树。丹橘的丰富,让老师觉得那橘树更见“(妖)娆”了。
   颈联,老师神骛古“蜀”(四川古称),思接古今,高度赞美磐石城的“地灵人杰”。
   地是风水宝地,人是杰出之人。“霁月光风”这个成语,字面意是:雨过天晴,风清月明。老师用诗歌赞美当地群众在改革开放时代的精神面貌:心胸开朗,眼界开阔,智慧多才,瞻望愿景,胜利在握。也许老师在瞻仰了张飞庙、先人抗击侵略者留下的炮眼等遗迹,参观了新城建设的成就之后,既“发思古之幽情”,又“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对云阳、磐石这块英雄热土上古今杰出的人物,油然而生仰慕之情。人称云阳是“三峡明珠”,那么,说磐石是一块“(琼)瑶”,大概不为过吧?
   尾联,老师高度赞美了新云阳,当然也是在赞美新磐石。
   当三峡大坝建成,二期蓄水达135米高程,包括云阳老城在内的一大批三峡古镇,也就沉入了滔滔江水之中,而包括云阳新城在内的一座座三峡新镇正在崛起。老师高兴地告诉我们,建设新云阳的“宏(伟)”(蓝)图”已经“构(想)”好。“高峡出平湖”以后,当地的人民群众,意气更加奋发,建设更加努力,家园更加美丽,心情更加开朗。听,他们歌声是多么地“嘹(亮)”!
  
   (二)原作[龙洞]
  
   龙洞双庭隙径通,奇观妙趣显神工。
   峋嶙钟乳凝帷幕,锦绣梯田映彩宫。
   碧玉龙床藏梦幻,清麈泉水汇情融。
   天开图画如仙境,争说云阳胜景丰。
  
   [赏析]
  
   题解:龙洞位于云阳县城80公里处,是一大型石灰岩溶洞。
   首联,老师对龙洞总的观感。
   龙洞有前后两座“(龙)庭”,两“庭”之间有狭窄的通道,如一“(缝)隙”。所以老师称之为“龙洞双庭隙径通”,指明了龙洞的结构特点。神奇的景观(“奇观”)、得功于造化的鬼斧神工(“神工”),是对龙洞景色总的评价,赞美大自然的无穷化力;妙不可言的趣味(“妙趣”)则是老师游览龙洞总的感受。
  
   颔联和颈联,是老师对龙洞景观的具体描绘。
  
   龙洞前庭呈圆形,面积4800多平方米,高40多米,开阔轩敞,遍布纯白的钟乳石,极像龙王的宫室,神奇莫测的龙床、龙帐具备,这就是“峋嶙(似应作“嶙峋”)钟乳凝帷幕”、“碧玉龙床藏梦幻”了。此外还有“天鸡报晓”、“游龙”、“飞瀑”等景观,似幻似真;后庭呈五边形,面积与前庭差不多大。天然生成的镜、伞、壶、椅、凳,样样齐备,造型逼真而生动。洞壁钟乳石有的呈层叠状,似层层梯田,老师于是说:“锦绣梯田映彩宫”;有的呈波浪状,万顷波浪中,幻化出狮、象、龙、凤等形象,有的张牙舞爪,有的展翅欲飞,有的交颈嬉戏,千姿百态,令人惊叹。龙洞中有石钟乳下垂如麈尾状,滴滴清泉汇成洞中的暗河。在老师笔下,这点滴泉水汇聚成的不仅是河水,更是游人对大好河山的浓“情”。
   尾联,老师既赞美龙洞景观浑然天成,更夸赞云阳胜景多多。是的,龙洞有如瑶琳“仙境”,是“天”,即大自然所“开(辟)”,所绘制的“图画”。
   然而云阳又何止这一处胜景呢?龙洞只是龙缸国家级地质公园的一部分。公园内还有岩溶天坑、石笋河、老龙口峡谷、草场生物等自然景观和土家族人文景观。所以游人游罢归来,都争先恐后地夸说“云阳胜景丰”了。“丰”,丰富也,多多也。
  
   (三)原作[太白岩]
  
   西山夕照景情牵,太白岩悬五彩鲜。
   俯视一江原动力,环观万县向荣天。
   川东门户欣开放,蜀鄂云衢唱凯旋。
   锦绣春秋龙凤起,辉煌百业璨无边。
  
   [赏析]
  
   题解:太白岩位于重庆市万州区西南郊,背负西山,面临长江,全长3公里,占地约60公顷,海拔为232—405米。自古就有“西山夕照”、“白岩仙迹”、“万州第一山”之誉;今有“三峡奇景”、“立体公园”、“文化园林”等美称。今已辟为“太白公园”。
   本诗是老师游览太白岩之作,抒情多于写景。登临送目,万县以至四川以至神州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首联,两句总揽全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西山夕照”为太白岩景区著名景点。夕阳无限好,为霞尚满天。老师的情愫为此景吸引,遂登临山顶,发思古之幽情,览万州之全景,赏江山之秀美,抒奋发之豪情。太白岩以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曾经登临而得名。此地既可怀想李白足迹,也有烈士墓可供凭吊,又可以欣赏草木之秀,林泉之美。一山如“悬(浮)”空际,景色呈“五彩”而“鲜(艳)”。放眼四望,这“五彩鲜”又何止眼前景物,当亦包括全万州,甚至更远的地方。
   颔联,老师由对景物的描绘,过渡到对新时代的讴歌。
   如果说首联是平视的话,这里就是俯视和环视了。“俯视”滚滚长江,夸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环观万县”是一片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的新“天(地)”!
   颈联,则是老师的“远眺”和“耳闻”了。
   万州以“万川毕汇”、“万商毕集”而得名,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亦是川东运输枢纽港和物资集散地,素有“川东门户”之称。如今又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由四川到湖北的三峡水道早已是畅通的大道了。大江上下,汽笛阵阵、笑声喧哗、凯歌高奏,一派繁荣景象。
   尾联,老师抒情与景,景以情合,祝愿万州宏图大展,前程似锦。
   四川古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如今更是续写着如“锦”似“绣”的“春秋”新篇章。老师祝愿万县,祝愿四川的事业“辉煌”、“百业”兴旺、愿景“(璀)璨”、风月“无边”!
  
   (四)原作[西山碑]
  
   鲁直东归南浦过,殷勤郡守礼高贤。
   流杯咏唱名山麓,触景生情妙语联。
   笔走龙蛇惊旷代,神凝气韵壮山川。
   碑文镌刻天然壁,翰墨淋漓代代传。
  
   [赏析]
  
   题解:西山碑位于重庆城东北327公里处万州区,是镌刻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字鲁直)《西山记》的碑碣。碑体高1、米,宽2、6米,与石壁相连;全文21行,173字,字径约12厘米。此碑距今已经有900多年历史。
   首联,介绍了西山碑诞生的缘起。
   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诗人、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黄庭坚(字鲁直)贬官后又被召回朝廷,路经万州,受太守高本仲之邀游南浦西山,作《西山记》。后刻于石上,即为著名的西山碑。这是一篇记游南浦西山的散文,融记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其文曰:
   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西山者,盖郡西。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木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有僧舍五区,其都名名曰“勒封院”,楼观重复,出没烟霏之间,而光影在水。此邦之人,岁修禊事于此。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焉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寺僧文照喜事,作东、西二堂于茂林修竹之间,仲以为不奢不陋,冬烟(燠)而夏凉,宜于游观也。建中靖国元年二月辛酉江西黄鲁直题
   颔联,表达老师赞叹《西山记》内容的丰赡。
   文中称“庭坚蒙恩东归,道出南浦。太守高仲本置酒西山,实与其从事谭处道俱来”;叙游西山缘起,是为记事也。文中称“渡大壑,稍陟山半,竹木柏荟翳之,门水泉潴为大湖,亭榭环之”;写山林泉湖,是为写景也。文中称“凡夔州一道,东望巫峡,西尽郁焉阝,林泉之胜,莫与南浦争长者也”;极言形胜之美,是为抒情也。
   黄庭坚写作《西山记》的情形大类王羲之之写作《兰亭集序》。一样有山,一样有水,一样有酒,一样的“曲水流觞”,一样的唱和,一样有文豪;即一样的“流杯咏唱名山麓,触景生情妙语联。”只是会稽山换作了西山,王羲之换作了黄庭坚,《兰亭集序》换作了《西山记》,秋天换成了春天。虽然文中甚至也出现了“修禊事”、“茂林修竹”,但整体内容仍是泾渭分明的。
   黄庭坚的《西山记》足以上追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比肩而立。
   颈联,表达老师赞叹《西山记》书法的高妙。
   西山碑保留了黄体行书真迹。贬谪四川的黄庭坚从川江艄工搏风击浪的洒脱雄姿中受到启发,运笔圆劲灵动,超逸脱俗,又不失骨肉停匀的丽质,形成了以长撇长捺、中敛外肆为特征的“黄体”行书的独特风格,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存世黄书第一”。这些就是“笔走龙蛇惊旷代,神凝气韵壮山川”的具体内涵。
   清代时修了一座六角亭,将西山碑覆盖起来,予以保护。去年(2008年12月)重庆启动修缮万州西山碑工程,使黄庭坚真迹更加得到妥善保护。
   尾联,介绍碑文镌刻的地点,表达老师的心愿。
   原来“碑文镌刻”在“天然(石)壁”之上,与高山连为一体,也许这就是它逃过文革劫难的原因吧?诗人希望这挥洒自如、“淋漓”尽致的优秀“翰墨”(优秀的书法艺术)能“(一)代代传”下去,直至永远!
   东方老师运用他如椽之笔,将西山碑这一历史陈迹介绍给我们。让我们感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起我们爱我中华的万丈豪情。
  
   (五)原作[过渝州]
  
   雄碑闪射雾都春,胜迹红岩分外亲。
   二水环流情切切,双泉温泳意津津。
   松坡芳草陪忠骨,渣滓烽烟痛敌人。
   歌乐悠扬飘万里,渝州无处不精神。
  
   [赏析]
  
   题解:渝州,重庆的古称;过,过访、拜望。“过渝州”,就是参观访问重庆。
   首联,参观红岩村。
   重庆(重庆多雾,故有“雾都”之称)是一座建有很多纪念碑的城市。本诗中提到的这座“闪射”光辉的“雄碑”当是红岩村的周恩来纪念碑了。
   红岩村原名红岩嘴,因其地质成分主要为侏罗纪红色页岩而得名。红岩纪念馆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化龙桥红岩村13号,距市区8千米。红岩村之所以成为了革命“胜迹”是和近代史上的大事件分不开的。
   老师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设于红岩村。周恩来、董必武、叶剑英、博古、吴玉章、王若飞、邓颖超等中国共产党著名领导人曾在此生活、工作,历时8年。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同志莅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在红岩村度过了41个日日夜夜。红岩村以它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享誉海内外。
   老师参观了红岩村八路军驻渝办事处大楼。这是一幢3层木结构楼房。二楼有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办公室、卧室,陈列着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同志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和毛泽东同志所著词《沁园春•雪》的手稿。三楼是办事处干部的工作室及宿舍。这里架有一部秘密电台,可与延安直接联系。各房间内有许多反映当年生活和工作的物品及照片。
   老师来此参观,缅怀革命先辈,自然感到“分外亲”了。
   颔联,介绍重庆的水:江水和温泉。
   重庆号称“山城”,下临长江和嘉陵江。老师面对母亲河长江和她的女儿河嘉陵江,心中油然而生热爱之情。此情殷殷,此“情切切”。“双泉”是指重庆著名的两处温泉。南温泉地处重庆市东南郊花溪河畔,距市中心21公里。重庆北温泉位于北碚区,北濒嘉陵江,南倚缙云山。
   老师下温泉畅游,想必是“意(浓浓,味)津津”啦。
   颈联,老师来到白公馆、渣滓洞旧址,缅怀革命先烈。
   渣滓洞是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与美帝国主义特务机关合办的,专门囚禁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监狱。位于重庆歌乐山麓。原为人工采掘的煤窑,因渣滓多而得名。距离白公馆2.5千米。1939年国民党将此地改为监狱。白公馆原是四川军阀白驹在重庆沙坪坝郊区的别墅,后作为囚禁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监狱。中美合作所成立后,“犯人”被迁入渣滓洞关押。
   重庆解放前夕,为了抵抗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屠杀,“犯人”举行了暴动,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写纪实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和长篇革命历史小说《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就是大屠杀的幸存者。
   老师来到这里,看到了敌人迫害先烈的各种刑具,听到了先烈们不屈斗争的事迹。想到昔日监狱外边的山坡上如今已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松树,而芬芳的花草陪伴着烈士的忠骨,老师心中感到欣慰。想到当年敌人在渣滓洞疯狂屠杀革命先烈的暴行,老师表示了对敌人的极度“痛(恨)”!
   吟诵此诗,我们认识到,虽然时代变了,国共有再合作的可能,这是因为我们的强大,迫使对方不得不低头。但是历史是不该忘记的。记住历史才能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前进之路。
   尾联,老师用高亢的歌喉,讴歌今日的重庆的繁盛景象。
   “歌乐”在诗中具有双关的意义。“歌乐”是重庆的山名,当年是国民党反动派囚禁革命者的地方。“歌乐”,也是歌唱快乐生活的意思。一语双关,包含了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庆不仅经济发达,而且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东方老师满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用瑰丽的语言描绘了三峡中的磐石城、龙洞、太白岩、西山碑和重庆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赞美了勤劳智慧的当地群众,对当地人民美好的未来寄予了巨大的期望。这是一组情者景之情,景者情之景的好诗,韵律铿锵,形式奇功。显示出老师对律诗这种艺术形式的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的文学修养,甚为我辈惊叹不已!
  
   (林儿,2009年3月30日)

共 58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对通过对诗词的赏析更是让我们对这些诗词有了十分透彻的了解,从诗词中我们也看到了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编辑:月下笛声】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4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李笑凤        2009-04-01 15:26:02
  东方老师“七律组诗”《游走三峡》令人大开眼界,显示作者对律诗的驾驭能力。林儿的《山川风光丽 人民日月新》评论文章,开江山评论之新风,以及其细腻的手法,从作者诗的结构、技法、意境,全方位的展示诗的魅力,既是评论,又是一篇精到的散文。学习中。
2 楼        文友:林儿        2009-04-01 17:06:48
  谢谢李笑风朋友的点评,谢谢,林儿向你问好!
3 楼        文友:月下笛声        2009-04-02 17:10:58
  读罢林儿对东方老师七律组诗的赏析,感受颇深,一是对东方老师的诗词有了更进一点的了解,再是对林儿对诗的理解度让月下笛声佩服。向林儿问好!
让文字融入生活!
4 楼        文友:林儿        2009-04-02 19:34:09
  谢谢月下的编辑和点评。谢谢了。
5 楼        文友:杨忆军        2009-04-06 13:28:53
  赏析很精彩,陈述了自己的真实阅后感。问好林儿!
一个人静静地走进写作的氛围,这样的孤独不会寂寞。
6 楼        文友:林儿        2009-04-06 17:06:37
  谢谢杨忆军老师,问好老师!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