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尘封旧照话变迁

精品 尘封旧照话变迁


作者:清泉之韵 进士,8876.6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27发表时间:2014-02-10 16:06:29
摘要:俗话说,枯木逢春犹在发,人无两度再少年。一张尘封将近三十年的照片,宛似枯木逢春后绽开的一片树叶,在氤氲温暖的春风里,向我述说着照片上的每一个人。她们的故事虽没有传奇般的起伏跌宕,然而在真实又平淡人物中,却让我看到了改革开放前后,山里那些事,山里那些人所发生的变迁……

尘封旧照话变迁 风轻云淡绿水如蓝,群峰逶迤叠嶂无边;山城故乡不时传来闹春的喜炮,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迎春的对联;爆竹声声代表丰年同庆,大红对联寄托了良好的祝愿。
   濂河上下虽不见桃红柳绿,然,老槐展枝已经萌生出点点嫩芽,沃土下冬眠的虫豸开始蠕动,轻轻的鸣唱表达了它对春天更多的期待;载歌载舞的大雁飞越在崇山峻岭,村村寨寨的鸡鸣犬吠,在蓝天下遥相呼应;终年在外忙碌的人们,怀着丰收的喜悦,又将期待下一个好的年景。
   蓝天白云下,红门漆紫的庙宇、佛堂早早地敞开了大门,每一尊神位的菩提都含着欣然的微笑,迎来一拨又一拨虔诚进香和朝敬拜神的人们。在真君庙一侧的仙人峰鸟瞰山下,一排排崭新的村落在广袤的濂河河畔拔地而起,房前屋后茶花吐艳,乡野田畴正孕育着又一轮新的生机。
   看,纵横交错的国道、省道、县道,城镇路道和村道,轿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在驰骋中来来回回,走亲访友的人群穿红戴绿,都讲究不一样的面料,不雷同的款式;人群中,还可以看见肩挑背扛,进城做买卖的山农,他们将一担担时鲜,一筐筐蔬菜挑进了农贸市场,既保正了市场供给的稳定也给自家带来了不菲的收成。
   濂河东岸的移民新村,让我看到了很多既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原来他们都是近年来从大山深处迁徙而来的乡亲。新楼房,新庭院氤氲着爱意和亲情。这里一排排整齐洁净的街道人头涌涌,车水马龙,充满了浓浓的过年气氛。专程从赣州赶来的原群艺馆馆长高开文先生,不顾仆仆风尘和沿途的劳顿,在我的陪同下,来到这个具有城市韵味的移民新村。
   高的到来,让我感到诧异。因为明天就是除夕了,他还迢迢百里赶来乡下。原来他是乘着过年家人团聚的日子更好找人。老朋友此行,是专为一张旧照片追根溯源,寻访照片上的那些主人公,他要看看三十年后照片上的老面孔,了解他们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状况,亲眼看看三十年后的今日,山里的老乡们在时代变迁中有什么大的改变。
   发现照片中的主人,还要回到十几年前。那次我参加全区的经济工作会议,专程拜访在赣州地区群众艺术馆任职的老朋友高开文。和从前一样,闲暇之时我们总要对他的摄影作品作一番欣赏,无意中,一幅具有纯朴山村韵味的人物照映入我的眼帘,在众多人物中,我惊奇地发现,其中就有我的堂姐叶传坤。
   “这个从保壁柱里探出头来的女人是我的堂姐,她怎么会在这里?你什么时候到过三百山的发源地黄地湖吗?”我好奇地的问高馆长。
   “哦,是的。这是我还在安远文化馆工作时,跟随采茶剧团‘送戏下乡’到仰天湖时的现场抓拍的。照片中的人物真实而自然,那些表情憨厚,衣衫褴褛还面带微笑的女人,是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真实反映,你看看她们一个个面黄肌瘦,却依然睁着大大的眼睛,看上去是多么的自然,多么的淳朴,又是多么的天真!她们才是生活的真正强者,是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主人!”高显得有些激动地夸赞着。
   “是啊,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农民是最淳朴也是最无助的人群,她们就像蜜蜂,愿将香甜留给人间,她们也像蜡烛,将点点光明照亮别人。我一直以来总是把镜头对准她们,总想将农民纯朴自然的微笑奉献给观众。”一个高馆长的同行深有感触地附和着。
   “在当年,山里人食用假,工夫真,你可以从照片上发现,她们一个个皮肤粗糙,头发枯黄,这是严重的缺乏营养。岁月的困乏和无奈,过早地带去了她们的青春年华。然,这些坚强的女人,好似那傲雪凌霜的腊梅,即便是天地芳菲都消尽,也无愧红颜守山村,她们没有怨天尤人,依然勤勤恳恳的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她们就像一头默默奉献的雏牛,相夫教子服侍长辈,忍饥挨饿也无怨无悔;她们就像那扶助众生的菩提,历尽艰辛终无悔,只怕将年华虚度。”我接过话头赞许着。
   “这些大嫂嫂、大姐姐,小弟弟、小妹妹们笑对人生的态度,与生活抗争坚贞,是我们的后人所难以企及的,每当我手捧‘旧照’就会深情地想起她们,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常常触及我的心灵……”说到这里,高馆长的眼眶里已经有些湿润。
   “当年,我回到赣州将照片冲洗出来放大,与其它的几幅作品在群艺馆展览。展示后,不但感动了我们的上层也感动了很多的欣赏观照的普通群众。在后来历次的展览中,它一直都是全省乃至全国的摄影作品中的精品。后来也是我们群众艺术馆收藏的珍品。”高颇有感慨地回答我。
   不料将近三十年过去,高还会再次提及这张已经发黄了的照片,而且还专程从赣州赶来,寻找那些照片中的主人。当我领着高馆长寻找到我的堂姐时,她刚刚忙碌完秋收冬种,正在濂河东岸移民新村自家的屋里制作年糕、米果,晾晒那一竹篙又一竹篙的野味山珍。
   二十年不曾相见的堂姐,看见我的到来显得异常激动,弟弟、弟弟地叫个不停,眼睛里噙着忽闪忽闪的泪水。姐姐她除了变得较从前富态,额头和眼角多了几道皱纹,其神态和颜容还如同从前没有变,变了的只是更加的善良与温存。
   当我跟堂姐介绍过高馆长并说明了来意,高随即从挎包里掏出了那张陈旧的照片问:“大姐,看您还记不记得当年的情景?您认识照片上这些人吗?”
   堂姐接过高手中的照片,戴上老花眼镜,借助暖融融的日光,逐个辨看着,仔细端详着。瞬间,只见堂姐悲喜交集,热泪盈眶地对高馆长说:“谢谢高馆长一直珍藏着这张写满了记忆照片,虽然时间过去了将近三十年,而回眸往昔我仍记忆犹新。照片中的这些女人和孩子,除了两位大嫂病逝了,其余的都健在,而且多数居家在我们这个移民新村。这些个人啊,今非昔比咯!她们个个子孙满堂,生活滋润,终于在晚年圆了劳动致富梦。”
   “太好了!有请大姐帮我同他们联系,我要去拜访照片上的每一个人,让这张旧照说出曾经的困苦与艰难,用活生生的实事来进行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对比,为教育后人不忘本,承前启后做好人。”高馆长语重心长并带有几分动情地述说着。
   “高同志,那一年你们到我们山村时,刚过了立秋,忙碌了大半年的我们正偷偷摸摸到山里去采撷一些香菇、野菌什么的。当时我还在岽背,远远就听闻到采茶戏乐队那委婉动情的琴声,我三步并这两步朝着祠堂那边跑去,还好,《哨妹子》还刚刚开始,《补皮鞋》还在后边。”叶传坤绘声绘色地说着。
   “我当时身上穿得很破也很脏,所以我不敢走到众人前面,只能躲在祠堂保壁柱的背后探头探脑。当你们的演出结束之后,我的二嫂李传英还专门为你们唱了一首山歌。遗憾的是这个被我们称之为‘山歌皇后’的嫂子却因为饥饿和疾病,让她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叶传坤显得有些哀伤的说着。
   “嗯,那位大嫂唱的真棒,本次特意从赣州赶来也很想看看她,不料她竟然去世了。”高馆长显得有些惋惜的说着。
   “既然您来了,就由我来给你唱唱当年的那首山歌吧。”堂姐话音刚落,用委婉而清亮的嗓音唱道:
  
   处暑过了白露浓,弥漫山腰盖山顶;
   夜长日短秋风到,日落西山月照明。
  
   仰天湖里山青青,住着几多冇钱人;
   正月刚过喝稀粥,四月唔到粪缸空。
  
   六月里来新谷登,有米人家把酒蒸;
   可怜满妹工分少,借米借谷惦众人。
   ……
   这几首古老的山歌,在村村寨寨传唱了几个世纪,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政府实行退耕还林,我们举家迁出了山村才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随着堂姐动情委婉的歌声,时光将我们带回到28年前。高馆长告诉我,那是上个世纪的1987年国庆节前夕,也是一个溪流淙淙,蝉噪鸟鸣的秋季,送文化进山村的队伍在蜿蜒陡峭的山路上渐行渐停,骄阳下,他们挥汗如雨,翻过了著名的“溜脑岽”和那高耸入云的“三碗斋饭岽”,四十三里的路程,我们走了整整七个半小时才抵达仰天湖。然而,为了让党和政府的关怀带到革命老区,尽早让那些迄今还健在的老同志、老红军,以及烈士的后人看到可望而不可即的采茶戏,戏团的演职人员没有一个叫苦叫累,剧组二十多人,人均值吃了两碗番薯饭,却依然抖擞着精神,一丝不苟地进入戏中。
   仰天湖,是大坝头大队的一个生产队。它坐落在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兵工厂也是与井冈山朱毛红军遥相呼应的游击区,是当年赣南苏区为数甚少的兵工厂。在红军将领罗桂波的率领下,大坝头、仰天湖、檀竹窝等山沟里的青壮年相继参加了红军,抑或是成了兵工厂里一名出色的军工。后来因为叛徒的告密,被国民党在赣州的驻军“清剿”,年轻的红军队伍和兵工厂的工人,在敌众我寡的情势下,虽经将士们顽强的奋战,终因弹尽粮绝而几乎全部牺牲。
   新中国诞生后,人民政府将仰天湖列为革命圣地,这座当年做兵工厂的黄家祠堂,也作为革命文物加以保护,供后人缅怀和瞻仰。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将那场战斗中牺牲的红军将士追认为革命烈士,烈士遗孤和亲属全部被列为优抚对象。
   然,由于历史原因,时光老人带着山里人美好的憧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新中国走过了二十个年头,仰天湖村和所有的革命老区一样,历经了诸如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等运动的折腾,却始终未能摆脱生活的窘境。但是,这些老红军的后人,一直热爱着我们的党,相信我们的党,一定能在摸索中带领我们走出贫困,圆了世世代代的富裕梦。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依山而居,靠山吃山,傍水生存。因为光照短暂,高田水冷,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栽种水稻,也只能勉强有个维持生计的收成。当年因为受文化大革命“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影响,年复一年,山农们不得自由拓展山地资源,发展种、养殖产业,眼巴巴看着富饶美丽的山川忍饥挨饿,靠着那些不讲科学瞎折腾的基层干部,心里敢怒却不敢言。铁的事实证明,有违自然规律,过于集中的生产经营体制,终究改变不了山乡的面貌,更不可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如和煦温暖的春风吹进了山山岭岭,唤起了那些在贫困生活中挣扎的人群。民以食为天,拥有了自己土地的农民,终于盼来了可以自由拓展生产生活空间的大环境。同是一片蓝天,同是这一块块梯田,同是这一层百姓,由于有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人们从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到丰衣足食,年年有余。
   进入二十一世纪初,国家为改变山林和耕地的布局,在山区农村实行“退耕还林”,这一项重大惠民工程,让祖祖辈辈在大山里生活的人们,从过去的刀耕火种向着现代农业转型。也就是那一年,这些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里人,在政府的引导下,有序地开始向宜耕宜林的丘陵地带迁移。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人性理想与现实主义”在新时代的再现。
   照片中的第二个主人公,是当年年龄最长,生活最为贫困的杜世秀老人。老人是大坝头村的客女,喝着东江源头的河水长大,因为家庭生活难以为继,过早地被父母“泼”出了家门,从此与一黄姓小伙儿结为夫妻。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与丈夫恩爱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栖,生儿育女,维持着黄氏家族香火的延续。
   “那一年我家人多老少,在生产队里只靠工分吃饭,加之我的男人多病带痛,常常是冷水止渴,野菜充饥,吃了上顿没下顿。高同志,你迄今也恐怕不会想到吧?照片中的我,穿在我身上的那件打满了补丁的上衣,还是我山下的表嫂赠送给我的……在当年,要添置一件新衣,其难度不亚于上天入地。”说到这里,老人也许是触景生情,竟然泣不成声。
   老人接着说:“当年的种田老表,虽然人均都发了布票,可以凭票去县上裁剪布料。一年四季,日出而作日落而栖,从年头做到年尾,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哪儿有空闲、有闲钱去逛县城!很多妇女和我一样,一套嫁衣要穿上十几年乃至几十年。”
   “理解您老人家的心情,这都已经成为历史了,苦日子终于过去了,如今看见您生活得很滋润,真的为您高兴!”高馆长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向老人家递去拭泪的纸巾。
   “嗯,我这是感动,尤为感动现时的政府开始转变作风。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最近十几年,很少看到的县乡两级干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到山水田园、乡村屋场和群众打成一片,更没想在过时过节有人慰问和看望。现在的共产党的作风又好似回到建国初期那样,习总书记也很像当年的毛主席,他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苏区传人和作田老表。去年迄今,政府不但常有人来看望,工作作风大有转变,不但将我们大家纳入了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让我们这些山野之人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的‘名分’。”
   说到这里,老人破涕为笑。接着说:“打从山里迁来濂河两岸以后,我七八个子女都很勤劳,无论是作田的、做手艺的,还是做生意的,生活都很好!孙子、曾孙都读完了高中,上了大学,毕业后,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握着一技之长,成了种植业、养殖业的贤能熟手。子子孙孙都对我很孝敬,让我在和谐幸福的家庭氛围里颐养天年。”

共 859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的构思自然而巧妙。文章以一张旧照片的寻访作为线索,以主人公的讲述作为内容,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后对比,写出了以照片上的人物为代表的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改革开放路子的正确。同时,文章在叙述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富余了,中国梦才能真正实现。作者叙述手段多样,或照片主人讲述,或作者讲述,或照片中的人物讲述,突出细节,使文章朴实而不单调,具有可读性。【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211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2-10 20:57:48
  照片记录的是三十年前的生活,重访发现的情况,鲜明地表现出了三十年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作者的文章形象地写出了这种感人的变化。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清泉之韵        2014-02-10 21:57:24
  谢谢编辑老师的抬爱,辛苦您了!问好并祝您晚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