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雅韵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雅韵】年味浓情(散文)

精品 【雅韵】年味浓情(散文)


作者:山中树 秀才,236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34发表时间:2014-02-12 10:25:14
摘要:人逢佳节精神爽,快乐新年心飞扬;开开心心过大年,拜年祝福笑声朗。新年春节快乐了你、开心了我、兴奋了他,浓浓的年味、愉悦的心情、丰富美味的菜肴、红红火火的现代化生活气息荡漾在新年的日子里。新年里,走亲戚家拜年成了人们最丰富的话题。家乡人对拜年乐而不厌,岁岁如此,年年依旧,拜的是那份感恩的心,拜的是亲情友情不了情,拜的是长辈晚辈欢聚一堂叙旧迎新,拜的是新年的谋划和生计……然而,拜年或多或少也有点层次之分,拜年的礼品和祝福问侯也有很多民俗讲究。

【雅韵】年味浓情(散文) 人逢佳节精神爽,快乐新年心飞扬;开开心心过大年,拜年祝福笑声朗。新年春节快乐了你、开心了我、兴奋了他,浓浓的年味、愉悦的心情、丰富美味的菜肴、红红火火的现代化生活气息荡漾在新年的日子里。新年里,走亲戚家拜年成了人们最丰富的话题。家乡人对拜年乐而不厌,岁岁如此,年年依旧,拜的是那份感恩的心,拜的是亲情友情不了情,拜的是长辈晚辈欢聚一堂叙旧迎新,拜的是新年的谋划和生计……然而,拜年或多或少也有点层次之分,拜年的礼品和祝福问侯也有很多民俗讲究。
   一、春节拜年
   幸福生活美如画,江山多娇诗万卷。快乐的新年时光总是在不经意间溜走,春节假期一晃而过,相信在这几天假期中,萦绕在人们耳边的除了轰隆隆的爆竹、烟花声,还有就是那亲朋好友们笑逐颜开谈笑声,一遍遍亲切的问候和浓浓的拜年祝福声,把新年美好的祈愿、憧憬、希望寄托在幸福吉祥的马年里。
   拜年是春节的主要习俗之一,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据传,在汉代的时候就已经有拜年之风,唐宋之后十分盛行。在古时,倘若邻居、亲戚朋友太多了,难以全部登门拜访,就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直至今日,春节赠送贺年卡片来表达对朋友亲人的祝福依然是一种主要的拜年方式。
   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首先要向长辈拜年,向长辈表达美好的祝愿,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一些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无论是住在农村还是住在大城市的人,对“拜年”方式的理解比较一致。
   家乡人拜年时,一定会携带礼物,礼物不在多少贵重,也不计较贫贱富贵,礼尚往来贵在亲情友情,贵在团圆相聚看春晚吃团年饭,贵在其乐融融怀揣一份感恩的心,贵在海阔天空取笑聊天和麻将、扑克自娱自乐。给亲戚长辈拜年几乎礼物都-样,有酒水、糖食、水果,也有烟酒茶肉的习俗;给同辈拜年,多是选择一些土特产或异地的干果水果之类。
   家乡人拜年不能空手,礼多礼少据情随意,作此选择者,在居住地上并无显著差异,不然长辈们会说不懂规矩孝心。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居于农村、小城镇,还是居于中小城市或大城市者,全国各地几乎是又达成了一致的传统共识,只是拜年习俗和礼品不同而已。
   川南宜宾拜年的习俗是大年初一早上,首先的是父母家,然后再到祖坟山上去拜已故的本家先辈亲人,若已故的亲人年三十吃团年饭以前已祭拜,那么新年就不再拜已故长辈祖先。新年正月初二走的是岳父母家及母亲的娘家,通常俗称为“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走亲房,初五初六拜姨娘、初七初八朋友同学聚-堂……”在戎州城市或周边乡镇的人家沿袭着这种不成文的风俗习惯,年年如此,人们在那天拜那位亲朋或多或少有着定论,人们也乐意地遵循着。相比之下,邻居、同学、朋友、晚辈等拜年的时间则要随机应变,现代人一家每天要分开去拜年,少则一天三两家,多则有时走六七家拜年。好在通讯电话方便,打个电话有主人在家赶紧过去,拜年落座相互问候祝福,寒暄、叙旧、喝茶、饮酒不在话下。
   在老家农村拜年更有讲究,拜年凌晨钟声未敲响就拉开了序幕。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初二拜年到岳父母家或娘家长辈,并须带精致-点的礼物……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邻居,素日没有多大来往,但见面都说得来,在院子里见面彼此一抱拳,“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再在屋里坐一会儿。虽然对象不同,拜法也不同,但有一点——必须得登门拜访,当面礼贺。 每逢节日,特别是大年春节,打开手机,总会收到一大堆文字带着笑“脸”笑“声”的笑话、祝福等喷涌而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国人的手机也朝着人手一部突飞猛进。短信拜年便也潮水一样涌入人们的生活,于是,拜年短信震天响,出现通讯网络“井喷”年年可见一斑。
   然而,短信拜年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也会受到质疑或非议。中国是个传统的国家,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历史意义或美丽的传说故事。短信拜年的方式超越了传统,人不见面,几句话了事,是不是太随意、太浮浅?不如登门拜年更有人情味。其实,人们用短信拜年,并不影响登门拜年,我们总不会给父母长辈发个短信拜年吧。
   对于至爱亲朋、知己当然还是一定会登门看望,加深感情的。再有,现代人的流动性比较大,交往多,一个人一年里新认识的朋友,比过去多几倍甚至十几倍,天南地北,散布四方,过年时发个短信拜年,彼此加强联系,也是现代生活的需要。拜年的本意就是人情相牵;短信虽短,至少表示还记得对方,再送上一份祝福,拜年就多了很多人情味!如春节时间充裕,再备上一点薄礼登门拜年问好,皆是两全齐美的礼仪。 在漫长的传统社会里,我们使用的是传统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当传统方式不在能尽情尽兴时,自然就会找来一些新的方式。比如给四面八方的朋友发个短信,拜个年。我喜欢带点玩笑的拜年短信,它可以使我们的传统年即增添氛围和乐趣,附带调侃祝福语言为拜年来了新的活力。
   多有趣的短信拜年啊,它可以眨眼间穿越飘渺的空间,传递友情,与心沟通,我很享受这个过程,真好!一般,家乡的春节要直到正月十五过了元宵节才算是过完了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所以,要是您还没有来得及和亲朋好友道上一份新春的祝福的话,就赶紧拿起您的电话,向他说一声“新年快乐”吧。 虽然春节还没结束,但国家法定春节假期已经结束了,工薪阶层、上班族、外出打工者、商场生意人该拜的年,也陆续拜完了。但在家乡农村,闲恬的人们依然还沉醉在拜年、走亲戚、访老友长辈的氛围里,畅谈在浓浓的春节中。
   二、回味春节
   新年临门,戎州的大街上处处呈现一片繁华的景象,大街小巷车水马龙,广场上、超市里、步行街可谓是人声鼎沸,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春节将至的喜悦,从琳琅满目的商品中挑选着自己称心如意的年货。老大爷、老婆婆笑得合不上嘴,小孩们笑得活蹦乱跳,姑娘笑的像鲜花一样,年轻小伙笑得个个春风满面。走在大街上,一种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着农历旧历年结束告别,新的一年冉冉升起,人们展望、憧憬、期盼着崭新的生活又重新开始。
   春节古时叫“元旦”。“元”者始也,“旦”者晨也,“元旦”即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汉武帝时,司马迁创造了《太初历》,确定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为新年。此后,农历年的习俗就一直流传下来。感谢先祖古人们把过年放在冬季,使原本萧条寒冷的季节多了一分热闹和暖意。
   小时候总扳着指头数日子,期盼春节快点到来。常常还离过年还有近一个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着置办年货,打扫卫生;宽裕人家的屋檐底下又挂起酱肉、腊肉、香肠和一些惹人眼馋的过年货。对于孩子来说,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糕点零食香东西,更重要的是可以拿压岁钱来买自己喜欢的玩具和鞭炮快乐一番。那些岁月说过年,我们这帮孩子们是最开心的节日,用最贴切不过的形容就是天天盼着过新年!
   大年三十,大人们忙着炒瓜子花生,杀鸡煮鸭;孩子们则忙着去集市上买鞭炮或在门口堆雪人。还时不时地跑进厨房抓二把炒好的花生或瓜子塞进衣服口袋,出去与小伙伴们分享。这时侯大人是不会象平时那样责骂孩子的,大不了笑骂一声:“讨厌馋嘴猫,吃在口头拿在手来盯着锅头!”即便就算不小心打碎碗摔坏盆,最多也只说两声:“碎碎(岁岁)平安!”也就罢了。毕竟要过年了什么事情都要图个吉利讨个好的彩头。等天渐渐地暗了下来,家家户户就开始热闹地吃起团圆饭来。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烧年夜饭,我家也不例外,母亲很能干,不消一个上午香喷喷的红烧肉、金灿灿的大蛋饺、豆腐元子等等组成的乡下“老八样”被一一端上正堂间的八仙桌上,这时满屋从里到外都会飘着一股诱人的香味,早已使我们这帮小馋虫垂延欲滴了。
   但听大人们讲,饭菜要让祖先们先吃,这叫做“祭祖和祭神”,这是川南农村里的一种习俗。在中堂间放上两只八仙桌,桌上整齐地摆着酒盅与筷,搬上热气腾腾的鸡、鸭、鱼、肉各种菜肴,还要盛上一大碗年夜饭。但见父母大人毕恭毕敬地点起高香与红烛,顿时屋内烟香缭绕,感觉有一种神秘的色彩,祭完后要为列祖列宗磕头和烧许许多多的纸钱,这可以理解为给逝者发“年终奖”吧,但愿他们在另外一个世界也能丰衣足食。
   过大年,家家户户都有做糕点、蒸猪儿粑、黄粑的习惯,四川人的川普话“糕”与“高”谐音,蒸糕点与吃糕为了来年讨个好彩头。蒸糕要先磨米粉,过去磨粉要靠人工,乡下人称“推磨”,我家院子有一层大石磨,需要三到四人个青少年才能动它,那时大人要出工赚工分,每年的推磨碾粉磨浆的任务自然落到我们兄弟姐妹几个身上。推磨的活儿还挻累的,小小的嫩手总要磨出几个水泡来,可是一想到不多久有香喷喷的米糕、炒米糖、猪儿粑、黄粑可吃,就什么都忘了。
   不用细说,团年餐的饭菜肯定是一年里最丰盛的,忙忙碌碌了一年庄稼人也该好好地慰劳一下自己了。菜中是少不了一盆红烧鱼或一大条脆皮全鱼,“年年有鱼(余)”嘛!大人们美滋滋地边喝着酒边聊着天,兴致所至还一起划拳干杯。孩子们则吃在嘴里盯在碗里,筷子夹不到自己喜欢吃的菜,就干脆跳上凳子伸出五个爪子去抓。趁大人不注意,还调皮地拿来酒杯偷偷地品上一口。好辣好醉哦,直喝得皱眉伸舌一脸怪相,大人们看了更是大笑不已。于是,快乐的气氛洋溢在热闹的屋里,荡漾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吃完团年饭,一家人收拾好碗筷,就摆好吃的零食和水果坐着守岁。唐人诗云:“九冬三十夜,寒与暖分开。坐到四更后,身添一岁来。”宋时孟老元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可见守岁古而有之。那时不象现在这样,可以边吃东西边悠闲地坐在电视前面看精彩的“春节晚会”,在享受一番美味的年夜饭后再享受一顿好看的精神大餐。当然那时守岁也不会真的坐上一夜等到天亮,孩子们强打精神坐着,是为了十二点新年凌晨那一刻,距凌晨钟声还差些时刻,早早地用晒衣竿将鞭炮挂好,当钟声敲响就催促大人到门口去放烟火和鞭炮。
   清朝诗人孔尚任《甲午元旦》诗曰: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当响亮的爆竹和着我们快乐的笑声,绚丽的烟火映在我们红红的小脸上,我们又大一岁了。放好最后一只表示辞旧的“关门炮”,于是关上家门一家人带着一年的满足美美地睡觉了。
   正月初一大早,被一声声寓意迎接新年的“开门炮”吵醒后,于是在母亲的喊声里懒洋洋地起来。穿上早就准备好的新衣服,再把放在枕头底下的压岁钱放在衣袋里,吃好甜甜的芝麻汤圆后,就去外婆、爷爷等诸多长辈那里一家家的拜年了。
   新年是一种兴奋?是一种激动?记得孩童时候总是盼过年,为的是有一件新衣服穿,有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吃,有一串大红的鞭炮玩,有一个盼望已久的红包入账……那时从亲戚长辈那里加起来能拿到三二十元压岁钱已经是很不错的事了,给长辈拜年只要拿到一张“炼钢工人”或“大团结”(伍元、拾元纸币),足可以在小伙伴面前炫耀一番。小孩的压岁钱大人们一般是不会用的,除了一小部分给孩子以外,其余的都收起来平时给孩子买一些书或文具等学习用品。
   每当过年,大人都要为小孩添几件新衣裳,可能因为新年有走亲戚的习俗,某家的小孩穿得不像样大人们也觉得没面子,所以一年能穿到新衣的机会也只能在过年时候。再有一个记忆非常深刻,大年三十,父亲、母亲会给我们兄妹几个发“压岁钱”,虽然“数量”有限,但兴奋之情却不能言表,总会与隔壁邻居家的伙伴们躲到房后去比比“家当”。过年最开心的事当然是和几个小伙伴用“压岁钱”去买鞭炮玩,从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感觉一种新年的气氛,又在不知不觉中大了一岁……
   当然,过年除了孩子们最快乐外,还有那些身在他乡的游子。游子是放飞的风筝,走得再远,那一头总还连着温暖的故土。过年了,远方的游子带着一身的疲惫和思念来到生他养他的故乡。看着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熟悉的家门上,迎着喜气洋洋的对联、中国结、门神、彩灯,看着日思夜想的父母健康地在门口迎接着远道而来的自己,那是游子眼中最美的一道风景,是心里最大的一种安慰。是呀!还有什么能比得上回到故乡看到父母健康生活着还开心快乐的事情呢?虽然我体会不到游子的心情,但难得在过年的时候能合家团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这肯定是其乐无穷年味了。

共 765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味浓情,要的就是这个味,享受的就是这份情。新春佳节,浓浓的年味、愉悦的心情、丰富美味的菜肴、红红火火的现代化生活气息,处处都彰显着拜年的氛围,新年欢愉的心情。虽说拜年就是自古以来沿袭下来的习俗,可现在真正意义上的拜年,也只限于至亲之间,一般的亲戚朋友采用短信拜年的方式也不足为奇了。作者分列了三个小标题,以三种不同的拜年方式和习俗,罗列了至今仍在乡村流传的许多民俗民风。文字于朴实中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感谢赐稿雅韵文学!佳作推荐共赏!问好作者!期望拜读更多精彩!【编辑:幽兰萦梦】【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214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幽兰萦梦        2014-02-12 10:27:25
  文树弟的字于朴实中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让人感到亲切可信。拜赏树弟温馨感人的文字!问好!遥祝雅韵精彩无限!
人品若山崇俊杰 情怀如水共清幽
2 楼        文友:乐痴        2014-02-14 23:31:54
  浓浓年味浓浓情,温馨感人的文字令人回味无穷。问好树弟!双节快乐!
记住美好,忘掉烦忧,开心快乐每一天!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