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圆形童话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圆形童话】留得青史阅古今

  【圆形童话】留得青史阅古今


作者:麦楚 白丁,50.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54发表时间:2014-02-14 18:59:37

明人陈恭尹所作的“读秦记”里有一首诗:“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这首诗所叙述的时代背景是:秦始皇为了不让六国人有恢复故国的念头并随便议论朝政,听信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六国典籍藏书丧失殆尽,中华文明第一次出现了断层。而张良是一位出身韩国旧贵族之家,其祖世代为韩相贵族之后。秦灭六国后,张良国破家亡,流落民间。他招募死士在博浪沙谋刺“南巡”途中的秦始皇,误中副车,事未成。遭通缉后亡命天涯,隐匿下邳。博浪一击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如何十二金人外,尚有民间铁未销?说的就是这个惊险的传奇故事。在下邳,一天张良无事闲逛,在桥边遇见一位褐衣老者,老者几次三番将鞋丢下河让张良帮捡上来,命他帮穿上,张良虽满腹狐疑但一一照办。老者几次试探后,在几天后的一个夜里将一部奇书赠与张良,此后张良隐居下邳养气读书十年。后追随辅佐刘邦,成为高级谋士,从此“言必从,谋必果,”成就一番“开天辟地”伟业。刘邦盛赞他“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张良传奇的一生绝不只体现在金戈铁马的沙场上,他在手段戾狠、猜忌心重的汉高祖手下能够自保,得以善始善终,不知是否得益于那部神奇的《太公兵法》?这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韩信被杀,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虽善于伐兵但拙于“韬晦”以自保,将战功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犯了帝王大忌。古人云:“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衿”字。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使立下了盖世奇功,如果他恃功自傲、自以为是的话,不光功劳消失殆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萧何虽没看过《太公兵法》,但他还能听得进门客规劝,低眉顺眼,唯唯诺诺,甚至假装贪财好货,侥幸未被诛杀,但也受到不小的惊吓。只有张良,深得奇书真传,了身达命,有先见之明,深谙帝王心思和保命之术。在封建治术下,聪明人知道敛藏,而反炫耀。道家云:风斜雨急处,立得脚定。花浓柳艳处,着得眼高。路危径险处,回得头早。登高思危,少言勿躁。曾国藩说的“你纵有不世之功,盖世之才,也须让三分与天”大概也是这个意思。
   张良为表明自己没有野心,独创了一套“道引”、“辟谷”“从赤松子游”的道家做派。他寻幽探胜,访仙问道,炼丹服气,似乎醉心于探寻长生不老之术,“淡如云水僧”,只求延年益寿而无心问政。这一招果然奏效,刘邦、吕后都基本没找过他的麻烦,最终得以老死床头。但在皇权重压下,张子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不敢有片刻松懈大意,活得并不轻松惬意。
   张良的韬光养晦之术不知是否得益于黄石公授予他的那部谋略奇书,已不可考。张良这样的英才,聪明才智不得发挥,所学到的智术不过用来自保而已。每当夜阑人静之时,独自枯坐于油灯之下的张良,会不会忽而想起那些从前并肩作战、甘苦与共的兄弟?他们如今大多身首异处,自己虽能苟且偷生,心中的感慨与凉意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
  
  
  
  
  
  
  
  
  
  
  
  

共 120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是啊,张子房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不敢有片刻松懈大意,活得并不轻松惬意。【编辑:连及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