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随笔】世界的“宗教博物馆”——泉州 

精品 【绿野随笔】世界的“宗教博物馆”——泉州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38发表时间:2014-02-19 14:28:26

【海丝系列】之泉州的宗教文化:世界的“宗教博物馆”——泉州
   今年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文化活动年,中国文化义工泉州分会继续通过走访实地,查阅资料等来完成“重走海丝,挖掘海丝遗迹,传乘历史文化”这样的使命。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丰富的传统历史文化,而各种宗教文化在泉州更是兼容并蓄。
   地处东南沿海的滨海城市——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因此,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 。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泉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她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由此可见泉州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
   泉州因其具有丰富的科学研究价值很高的文物和有关遗迹,所以被称为一座“文化科学博物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物与泉州聚集了多种宗教都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泉州享有“宗教胜地”的美称!在泉州地域上的宗教就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摩尼教(明教)等诸多宗教流派,其历史之悠久、史迹之丰富,在海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素有“泉南佛国”之称。早在西晋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泉州就在九日山建了延福寺。唐五代时,泉州佛教处于兴盛阶段。宋代以后,因统治阶级倡导儒、道、释三教合一,泉州的佛教渐趋世俗化。泉州历代建造的佛寺有名称可稽考的多达400多座,现尚存近300座,被列为全国重点佛寺的有开元寺、龙山寺,被列为省重点佛寺的有承天寺、崇福寺、海印寺、铜佛寺、雪峰寺、草庵寺等,泉州历代高僧辈出,如弘一法师等,在海内外都享有较大的影响。
   道教是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于魏晋时期传人泉州。在历史上,泉州建有上百座道教宫观,比较著名的有市区的关帝庙、东岳行宫、花桥慈济宫、天后宫、府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南武当),以及晋江的大道宫、石狮的城隍庙、永宁的龙兴宫、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南安的徐道庵等。道教对泉州建筑、雕刻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清源山老君岩的石雕造像,元妙观的石雕塑、泥塑和城隍庙的麒麟壁。
   而伊斯兰教早在伊斯兰教初创时期,就有一些穆斯林遵照穆圣的教导,翻越崇山峻岭,踏破万顷沙漠,沿着陆上丝绸之路,或冒着惊涛骇浪,扬帆劈波,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们带来阿拉伯的优秀的科学、文化和艺术,又把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精美的丝绸、瓷器传入西亚,并介绍给欧洲。他们把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些人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死后埋葬在中国。泉州灵山伊斯兰教圣墓就安眠着伊斯兰教创立时期航海来到中国的两位穆斯林先贤。明代著名的史学家何乔远《闽书》(1629年)记载:泉州东郊灵山“有默德那国二人葬焉,回回之主也。回回家言:‘默德那国有吗喊叭德(注:即穆罕穆德)圣人……门徒有大贤四人,唐武德中来朝,遂传道中国,一贤传教广州、二贤传教扬州、三贤四贤传教泉州。卒葬此山,然则二人唐时人也。二人自葬是山,夜光显发,人异而灵之,名曰圣墓。”四位伊斯兰教传教士来华,因为他们生前有善行,当时中国人民尊称他们为“贤者”。来泉州的称为“三贤”、“四贤”的这两位穆斯林,其确切姓名已难考证,但是千百年来人们习惯于这个称呼,也说明中国人民对阿拉伯穆斯林的敬重和友好态度。“伊斯兰教圣墓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史迹。”当时,外国传教士、商人来到泉州,在泉州传播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信息,中西文化得到交流。
   基督教在元代时期传人泉州的有两派:一为聂思脱里敦派,一为天主教派,统称也里可温教。1856年英国长老会从厦门派传教士分两路到泉州市区和晋江安海传教。1864年美国卫理公会进入永春、德化传教。1866年英国伦敦公会进入事安传教。教会在泉相继创立南街医务诊所、惠世医院、惠世护土学校、永春医院、惠安仁世医院、泉州培元中学。近来,又发现聂派教会礼拜寺一座。所有这些都反映了泉州与世界经济、文化的密切联系。
   摩尼教(明教)传入泉州始于唐代时期,而在会昌年间泉州已有摩尼教秘密活动,但因摩尼教处于非法地位,故改名明教,并与民间巫术结合,逐渐改变了原来摩尼教的性质,而成为民间驱鬼除魔的民间宗教。晋江市罗山乡苏内村华表山麓的草庵明教寺,是世界上唯一保留至今的元代明教寺。
   这些宗教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在泉州逐渐生根。唐代初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泉州,这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在泉州建造了7座清真寺。目前,尚存有一座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泉州清净寺;又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伊斯兰教圣迹-----灵山圣墓;还有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伊斯兰石刻近300方。接着,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摩尼教、印度教等教派相继云集泉州,这些都有力地证明了泉州不愧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19世纪末叶,基督教、天主教再度传入,日本教和犹太教也曾经在泉州传播。
   泉州不仅有“泉南佛国”之称,也有“闽南蓬莱”之名。佛教、道教于公元三世纪(西晋太康年间)传入泉州,并开始有寺观的创建。早在西晋太康年间(280-289年),道教就在泉州府治南建置白云庙(元妙观),佛教也在南安九日山下创建延福寺。当时,佛教传入中国后尚处于译经阶段,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之玄孙张盛才移居江西龙虎山。唐、宋时是泉州佛、道教兴盛时期,寺庙宫观兴建众多,气势宏伟,建筑艺术精致。一千多年来,泉州相继建造了佛、道教寺庙宫观数以千计。其中道教的元妙观、泉州府城隍庙、马甲仙公山、东岳行宫、法石真武庙、晋江崇真殿、深沪宝泉庵、石狮城隍庙、南安郭山庙、安溪城隍庙、永春百丈岩、德化石壶殿、惠安青山宫等。在这里特别一提的是在古城泉州的老城区东街那处气势恢宏的传统建筑——元妙观,本地人称其为“天公观”。这是道教传入福建后的第一座道观,始建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距今已有1731年,有“八闽第一道观”之誉。据史书记载,秦汉时,就有方士在清源山修炼;晋代,道教早期重要流派“五斗米教”的第四代传人张盛迁居江西龙虎山,“道民”也随之往南迁,其中就有一部分流入福建。元妙观初名“白云庙”,历代以来曾多次修葺、扩建,且数次易名。清乾隆《泉州府志》云,“元妙观,在府治南。晋武帝太康(280-289)中,为白云庙。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建观,初名中兴。开元间(713-741)改龙兴观为开元,而以观为隆兴。宋大中祥符间(1008),改天庆。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改玄妙”。清康熙七年(1668),为避圣祖玄烨之讳,又易名元妙观,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历史上的元妙观占地1万多平方米,观前在照壁塑有太极图、星象、日月,观内外凿有七口丹井,布列成北斗星座状,称七星井,传为道士炼丹所用。但自民国以后,元妙观屡遭破坏、占用,日渐废圮,在“文革”中毁坏殆尽,全观只存中殿左脊一角四间。直到1996年,泉州市政府规划出10亩地复建元妙观,至2007年年底先后建成三清殿、凌霄殿和灵宫殿等。与道教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信仰,辖地旧称的“铺”、“境”、“都”,无不建有供奉乡土神祗的神庙达数千座之多。
   而佛教中以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宿燕寺、晋江龙山寺、南安雪峰寺、惠安科山寺、安溪清水岩、永春普济寺、德化灵鹫寺等最为著名。这些寺庙宫观,成为文人墨客雅集以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朝拜礼敬或游玩观赏的地方。一千多年来,这些寺庙宫观不仅在泉州民间影响深广,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泉州人口向海外、港澳台的迁徙与繁衍,泉州众多的寺庙宫观也不断分炉出去,从而在海内外产生很大的影响。 说到佛教在泉州的兴起,不能不从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在南安丰州九日山西二里建的延福寺说来。延福寺是泉州最早的寺院,也是闽南最早的寺院,更是与河南洛阳的白马寺(东汉年间)齐名的中国一南一北佛教最早传入地之一。佛教传入泉州也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北方战争连年不断,百姓生活艰难,为佛教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晋末年诸王混战,中原士族和百姓南迁时,也把佛教从中原地区带到泉州。由于年代久远且无迹可考,延福寺由谁所建也无法考证。这座寺院初建时名为“建造寺”,距今址有一公里远。唐时移建于九日山南麓,宋初由陈洪进增建,才改名为延福寺。南朝时,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泛海来中国,在金溪古港登岸,曾驻锡延福寺三年翻译佛经,至今在九日山西峰“一眺石”前方有一片磐石,据传为拘那罗陀翻译佛经的地方,故名“翻经石”。据史料记载,延福寺到宋代已达“院落54座,21座皇帝赐匾”“千僧千尼”的规模,占据九日山前整片地块,民间则用“五百和尚,五百尼姑”指代延福寺僧尼之众。但从元朝开始便开始衰落。到了上世纪30年代,只剩下一座重檐的破落中殿了。“文革”开始后,有1700多年历史的延福寺被废,彻底从九日山下消失。直到1988年,印尼华侨黄和合先生捐资135万元重修延福寺大殿,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大约在陈天嘉二年(561年),印度高僧拘那罗陀抵达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在这座有着“中国南方佛教最早传入地”之名的寺庙里(北方为白马寺),他翻译了大乘《金刚经》——这是世界上有关《金刚经》从梵文翻译成汉字的最早版本,拘那罗陀也成为福建省五代至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抵达的外国人。西天竺优禅尼国(印度)拘那罗陀少时学通佛典三藏,尤精于大乘之说,后来泛海到了扶南国(今柬埔寨),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曾派人送扶南国使返国,访求名德和大乘诸论,后来华。梁武帝大同元年(546年),拘那罗陀到达南海郡(今广东南海),太清二年(548年)八月,他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后来因为侯景之乱,拘那罗陀辗转到江浙等地,在陈永定二年(558年)到达晋安郡(今福州),天嘉二年(561年),他又从晋安郡到达梁安郡,翻译《金刚经》等佛家典籍。拘那罗陀到达的梁安郡在哪里?据记载,南朝有三个梁安郡,一处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另一处在今湖北黄安县南,此两处梁安郡都在内地,非拘那罗陀发舶的港口。因此,拘那罗陀到达的梁安郡,应为南朝中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其位置在福州至广州之间。
   我国著名佛教史学家汤用彤认为,梁安郡在海边,是南朝时中印交通的重要港口。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家章巽认为,历史上存在一个梁安郡,故址就在福建泉州的南安丰州,存在时间从梁天监年间(502-519年)到陈天嘉五年(564年),之后改名为南安郡。根据考古人员发掘的西晋太康五年墓葬推测,西晋初期就有中原士人在晋江流域中下游平原定居。南北朝时期,泉州一带几乎没有动乱发生,从中原入泉的士族从寻找安身立命之所,转向了安居乐业,从以前少数的流亡地主,发展为较多的分散的富裕型定居地主。他们更多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争奇斗富,厚葬成风。考古人员在泉州发现的这一时期随葬品中,生活器皿种类繁杂,饮食生活器皿不仅有日常容器碗、碟、钵,还普遍流行酒具和茶具。
   今天福建的福州、泉州和闽西北三方鼎立的局面,在南朝时期已经奠定,尤其是地处沿海的泉州,发展只能是通过海上交通。南朝时期,泉州已经有大船通航南洋。据记载,最早来到泉州的第一个外国人——高僧拘那罗陀曾两次想由泉州乘大船到今天的马来西亚,都因遇到风浪没能成功。拘那罗陀在中国23年,翻译经论记传64部,278卷,他讲述《摄大乘论,为中土僧人弘传讲习,形成了摄论学派。而拘那罗陀翻译的大乘《金刚经》,成为世界上有关《金刚经》从梵文翻译成汉字的最早版本。而天嘉三年,拘那罗陀在南安丰州翻译《金刚经》一事,在北宋端拱年间(988-989年)曾会撰的《重修延福寺碑铭》中记载:“古金刚经者,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传授及今,后学赖也。”《泉州府志》(乾隆)九日山翻经石条也记载:“《名山记》梁普通中,僧拘那罗陀,赏翻《金刚经》于此。”九日山有“翻经石”,相传拘那罗陀在此翻译经文,此处视野开阔,从石头上往下眺望,山下风光一览无余,因此石头又名“一眺石”。拘那罗陀两度来九日山,都住在延福寺内。“延福寺在北宋初期漳平节度使陈洪进关照下,才有千僧千尼的规模,拘那罗陀来翻译经文时,规模应该没那么大,但这里的香火鼎盛,加上独特的依山傍水地理位置,确是翻经的理想场所。”拘那罗陀能抵达丰州,在九日山上翻译大乘《金刚经》,也和九日山的独特地理位置有关。“梁安港(现在的金鸡闸)是有记载的中国南方最早通商口岸。晋江两江汇合点叫双溪口,离九日山只有两公里。以前这里是内海,现在每年农历八月大潮,潮水还能涌到金鸡新闸下。”乘风破浪渡海而至,借着良港登陆,一座香火鼎盛的山中寺庙,一块凭海临风的山顶石板——高僧拘那罗陀为中国乃至世界佛教作出的贡献,烙上了泉州的印记。

共 749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今年是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文化活动年,所以在笔者的墨汁里所流淌的出来的,自然是关于泉州的全方面地贯穿之纹路线描比较多。然而一路走在笔者的文字林里,竟然让人找不到所担忧的繁琐、累赘之迹象的流露。瞧,笔者现在不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位虔诚的圣徒吗?看这虔诚的圣徒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哦,是泉州的灵魂所在:“文化科学博物馆”,世界的“宗教博物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摩尼教(明教)等诸多宗教流派;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各种宗教云集,历史悠久、传播广远;和睦相处、蔚为奇观;史迹丰富、灿若繁星;文化艺术、世之瑰宝。哦,这些都是真实的吗?且听这虔诚地圣徒慢慢把历史河流脉络引来给你,你就知晓何为虔诚地圣徒了!清晰,精湛的文风结构,新翼闪亮的文魂风采,独到的笔锋力度,给读者带来又一次新鲜十足地游览机缘!好一座泉州城市,好一个妙字了得!欣赏,问候。推荐阅读。感谢烟波哥在此深度挖掘泉州这美丽之都,带给读者难能可贵的享受机缘!辛苦了,烟波哥。【编辑 琳璃】【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22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琳璃        2014-02-19 15:30:16
  问候哥哥,感谢哥哥带伤期间如此用心良苦地耕耘着文学国度,敬佩!奉上一杯铁观音!
我骄傲我是江山人,我自豪我是江山签约作者。用余生来耕耘江山守护江山此乃使命所归。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