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烧蜂轶事(散文)

精品 【笔尖】烧蜂轶事(散文)


作者:山水耕夫 举人,3247.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40发表时间:2014-02-22 21:42:44


   我的家乡在闽西南的群山之中,这里山高林密,鸟语花香;溪涧环绕,流泉欢歌;一年四季,山林蓊郁,碧水长流,无边的风景如诗如画,透闪着绮丽诱人的魅力。凝望苍莽的山林间,似乎其中隐藏着许多神秘莫测的东西,使人总会有揣摩和探究的欲望,天性的好奇会陡然闪现你的脑际,使你产生去领略一番的冲动。确实,在旷阔的山岭间,物种异常丰富,动植物品类十分齐全,与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紧密的联系,为人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只要你有心深入去体验、去发掘、去寻访,定然会演绎许多动人的故事,使你感到新鲜和刺激,吸引你的好奇心,让你久久地回想起其中的情趣和韵味。下面,我就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撷取野蜂的轶事回忆一番,聊作笑谈吧。
  
   (一)
   我们山区长大的小孩子,性格一般都很野。这是山区特有的环境所造就的,也是当地的生存条件迫使你如此作为的,如果不具备一些必要的野外生存手段,实在很难在大山里生活。所以,我们从小上山捉鸟、下河抓鱼、爬树采野果、落田逮田鸡等等,在青山绿水之中讨生活,摸爬滚打,嬉耍喧闹,不一而足,可以说没有什么惊险和窘迫的事情没有做过。不管你是敢做的或是不敢做的,好做的或者不好做的,如偷人家菜园里的瓜摘庭院里的果之类的事情,或多或少总干过了一些,至今想起来常常觉得令人捧腹、贻笑大方。客观原因是因为当时长年饥荒,粮食困难,食不裹腹,必须上山下河找一点“营养补贴”,充实一下辘辘肌肠。主观原因是小孩子贪玩的天性使然,加上大人们比较少时间对我们加以管束,忙着抓革命促生产去了,家里留下一伙“二流子”,只要谁的鬼点子一出,立即瞎起哄起来,拿大人的话说:这些小鬼头点火烧天都不怕!还有什么事情干不出来?所以,做一些稍微出格的、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就不足以为怪了。
   在我脑海里留存的记忆最长久,可以说最难忘记的,还是我小的时候,也就九岁吧,当时在小学读二年级。其实当时读书,好些时候纯粹是做做样子而已。那时文化大革命刚刚过去,学校到处乱哄哄的,老师们一个个都像是严霜打蔫的茄子,缩手缩脚,说话都不敢大声,哪敢认真教书?我们也乐得贪玩,课余时间的大多数时候,都找一些自己认为喜欢做的事情干一干,打发过于宽松的时间。
   某星期六的上午,在学校的操场上,我的一个读六年级的堂叔,人称“树头古”的走过来,对我说:“今天下午,我们去挖石老鼠(学名防杞,一种中药材,块茎有点像老鼠的形状,生长在深层土中,可治毒蛇咬伤等)好吗?”
   那时,星期六下午和星期天是休息日,学校不上课,我正愁没事干呢。我一听邀我去干有赚钱的活,连忙爽快地答应:“好,好,我去!”我早就知道,将防杞从地里挖出来,刮尽外皮切片晒干了,供销社每斤五角六分钱收购呢!当时五角钱何止相当于现在的五十块钱呵!此前我跟他去挖过几次,共分到了壹角半钱,还正在天天想着这件好事情呢。
   中午放学回家,我草草地吃过中饭,连忙找了一张锄头,挎了一个半旧竹蒌,跑到了堂叔家里。他也刚刚吃完饭,喝了一碗冷开水,顺手塞给我一条番薯叫我吃了,就背上锄头和竹蒌子,带着我出门了。
   我和这位堂叔特别投缘,他会经常带着我帮他做一些事情,如灌老鼠、抓泥鳅、摘牛哈卵(木通)之类。可能他见我自幼比较聪明,识字能力较强,一年级时就能够读完《老三篇》,也稍微比其他小孩子“老实听话”,所以对我特别的关顾。虽然我们是隔房的堂梓叔,我们之间年纪也差了五、六岁,但我一直把他当成至亲,经常找他玩,常借他看过的一些小说、连环画之类的书本浏览一番,实际上对我读书识字等,也确实起到过一些好的作用。
   我们先到了一个叫双坝塘的地方,一边沿着大水圳走,一边找着“石老鼠”的藤蔓,一旦发现了就顺藤找到落脚处,用锄头用力挖。这种藤本植物喜欢长在山脚下的荆棘丛里,而且长的特别深,要挖到它地下的块茎,那个才是有用的药用部分。因为大多都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所以,是需要花一点硬功夫的。要不然每斤五角多钱的收购价,相当于当时正规劳力一天半的劳动价值呢!
   这天也不知怎么了,双坝塘竟然没有发现几棵“石老鼠”,可能被人先前挖掉了。所以,大半天我们收获聊聊无几。两个人只好转移到叫“竹山窝”的地方,继续寻找这种对于我们来说极为重要的植物。
   我们在山脚下搜寻着,边找边商量。他说如果连续挖二个星期六、日,等到“石老鼠”达到三斤的时候,他就带我到公社所在地的墟上玩,给我买一本好看的“捉特务”的连环画。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最有吸引力的事情。
   当我们走过几块齐头高的木薯地,转过好几个荆棘蓬,在歪脖子的牛骨柴子树边,我发现几棵赤竹子上缠绕着硕大的“石老鼠子”的藤蔓。终于看到了收获的希望!我连忙叫在旁边寻觅的堂叔过来。
   我们立即释放了刚才的沮丧,脸上高兴地笑起来。“你闪开,我来!”他显得特别兴奋,吩咐我到旁边再去找一找,看看还有没有药藤,自己举起锄头奋力地挖掘起来。看他的功夫,好像一下子就要挖出一大堆的药材来。
   突然,他尖叫起来,扔掉手中的锄头,捂着脑袋后退过来,眼睛惊恐地看着前面。
   “怎么了?”我连忙问道。“土蝎蜂(马蜂在我们当地的叫法)!有土蝎蜂!”他惊恐失色地向我站的地方跑过来,蹲在地下。
   只见他口里“嘶、嘶、”地喘着气,小声地呻吟着,看来不是一般地疼痛,我们连忙蹲在地下。他松开了捂着的手,叫我看一下头上被马蜂蜇到的地方。我数了数,他的头顶上三角形地分布着三个被马蜂蜇伤的小疙瘩,不一会儿功夫,就长成了拳头大的包。
   “你看一下土蝎蜂是从什么地方飞出来的”!他命令似地对我说。我答应着,仔细地朝刚才他撤出来的方向搜寻。终于,在稀疏的木薯地里,一个人头般高的土坎上,发现了一个锄头把大小的洞,几只黄腰虎头蜂正在飞进飞出,这正是蜇人的罪魁祸首居住的巢穴。可能因为两个地方相隔不远,刚才举锄头的动作惊扰了这些黄腰虎头蜂,所以它们实施了防御性的自卫行为。
   他瞪着蜂巢的洞口,口中停止了呻吟,气愤得双眼冒火,嘴里骂了好几句脏话。突然,他双手操起了我身边的锄头,弯着腰匍匐地冲上前去,倏地站起身来,举起锄头向蜂巢的洞口狠狠地砸过去!
   他是想用锄头将蜂洞堵上,将黄腰虎头蜂活活捂死。但这一锄头并没有砸中洞口,砸得稍微偏了。“轰——”被惊扰的蜂群呼呼地从洞口挤出来,朝我们风一般席卷过来。他见状连忙伏在地下,叫我快跑!说时迟那时快,我瞬间觉得头顶上被蜇了一下,吓得连忙趴在地上。只觉得头顶上密密麻麻地纷飞着被惊扰的马蜂,在到处寻找攻击的目标。我的头皮一阵阵发麻,心里紧张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缩着头埋伏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事后,大人们说,你好在没有跑,否则,那就惨了。
   过了许久,头上的大部分飞贼渐渐归巢,空中只剩下小部分马蜂还在逡巡。我们一前一后向后面退去,小心翼翼地爬到了旁边那棵歪脖子的牛骨柴子树下,痛苦地低声呻吟着,相对着默默流泪。蜂群依然在头上不时掠过,我们心里松一阵紧一阵,完全被恐惧和疼痛包围着。
   我们的头皮肿了起来,已经看不太清楚被蜂蜇的具体数目和位置了。稍微数了一下,我好象被蜇了一针;他最少被蜇了十八针!他伤心地对我说,他这下可能要死了;吩咐我赶快回去报信,快点找到他的父母,派人来救他。
   我哭着惊恐地答应,连忙爬过木薯地,一直到老远的地方才敢站起来,一边抺着泪水,一边捂着益加沉重的头皮,朝家里的方向跑回去……
   后来,他被弄回家里,躺在木榻上,人都快要休克了。经过认真地治疗,在被蜇的伤口上敷上黄泥水、野芋荷等治疗蜂毒的秘方,四、五天后才逐渐康复,终于可以去上学了。
   这天以后的很长时间,我想起这回遭遇都心有余悸,身上的野性也收敛了不少,不太敢贪玩寻事了。别人问起事情的经过,都有意回避话题。父母吩咐我再不准出去撒野,不要去和别人搞七搞八,要么就好好读书,尽量不要和撒野的同伴们来往!
   过了半个多月,在傍晚放学回家的路上,我被住在我家隔壁的几个读五、六年级的大哥哥们截住。他们允诺了许多条件,有点恐吓的意思,要我一定要带他们去挖"土蝎蜂”。他们要求我只负责带路,能够远远地指出蜂巢所在的方位就可以了,不需要我打前站。我让他们去找“树头古”带路,他们说不行,“树头古”的父母看得紧,死都不让去。我经不住他们的连哄带骗,软麿硬泡,实际上是惧怕他们以后为难我,所以只好答应他们,晚上远远地去指一下路。
   当天晚上,我找了一个理由从家里溜了出来。他们早已准备停当,在约定地点等着我。我们一行六个人来到竹山窝,点燃了松明火把,向蜂巢的方向逐渐靠近。突然,两只放哨的马蜂一前一后飞窜过来,扑到火把上烧死了。他们小声地欢呼起来,说是早就算到了会出现这个情况。原来他们咨询了经常烧马蜂窝的亲戚,已经把马蜂的生活特点了解得十分详细。
   果然,接近蜂巢洞口时,并没有见到有其他马蜂立即飞出来。他们将熊熊燃烧的火把马上堵住蜂洞口,用锄头开始挖起来。洞里的马蜂听到动静拼命涌出来,但无奈遇到熊熊的烈火,全部被烈火烤炙而死。不死的也全部被烧掉翅膀,蜷曲着身子在洞口打转了。
   经过半个钟头小心翼翼地挖掘,挖开蜂窝外面厚厚的泥壁,眼前的景象让大家惊叹起来,只见里面垒着的蜂巢层层叠叠,如同迭起的一层层巨塔,非常精致和壮观。马蜂窝内部的结构可谓完美无缺,复杂精巧而且异常牢固,显示出马蜂超高的生存本领,给我少年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晚,我们获得了意想不到的丰收,一行人满载而归,取出的蜂巢足有两大畚箕。整个过程虽然异常紧张,但实在是既新奇又刺激,使大哥哥们非常地兴奋,出发时的忐忑不安顷刻间化为乌有,转换为满脸的得意和兴奋,他们情不自禁地为胜利欢呼起来!
   回到家中,我们把蜂巢中的蜂蛹挑出来,用猪油在锅里一炸,顿时一粒粒蜂蛹色泽金黄剔亮,油渍渍香喷喷,用筷子夹到嘴里,满口流油,香腻酥脆,真是太好吃了!以前似乎从来没有吃过如此好吃的东西,是我品尝过的最令人难忘的山珍美味。
   我在这次惊险奇异的遭遇中,经历了惊恐、伤痛、紧张、兴奋、收获的全过程,使我幼年的心理得到了锻炼,心智得到了提高,形成了对人类与自然界关系更深层的认识,晓得了面对险恶环境时,必须采取积极应对的手段,同时还要讲究科学的态度。虽然从认识的层次来说,还十分的幼稚和粗浅,也许还没有达到高深的境界,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次实实在在的难以忘怀的经历,将使我终生回忆。
   (二)
   仲夏的一天,上午八点多钟,我从家里出来,来到祠堂门外的大坪里。因为前几天连续降雨,到处都是泥泞和水渍,地上一片湿滑。
   今天是星期天,昨天从学校回来,下午又要返回学校读书。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每周回家一趟,带足粮食和蔬菜,然后到学校混一个星期的日子,几乎雷打不动。
   上午去干嘛呢?有点百无聊赖的我,正在兀自想着。突然听到有人打招呼,我定睛一看,啊哈!屋檐下正站着五、六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伙伴!看来他们也是无聊,在哪里找人玩耍呢!
   经过反复讨论,在众多提议当中,细古佬的建议得到大家认可:去烧马蜂窝!
   根据安排,大家分头准备。不一会儿功夫,分别拿来了两条竹篙,半瓶煤油,几根绳子。一切准备停当,立即出发!我们沿着泥泞的土路,头顶闷热的日头,来到了龙井寨。这里绿水绕着青山,河水从左边的山中逶迤而来,打了一个回环,又从右边的山脚蜿蜒而去。溪水清澈,浪花翻涌,水流湍激,在蓊郁的绿树之间,响彻水流的清响,像是唱一首永不停歇的歌谣。
   在陡峭的河坎上,长着许多高大的楮树,披拂着参差柔曼的凌霄藤,碧绿葱笼,就像绿色的瀑布倾泻于悬崖峭壁之上。在高大的楮树的树杪上,远远地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挂着四、五个硕大的油乳蜂(我们当地的叫法,学名为黑尾胡蜂)的蜂巢,在轻风中悠悠地晃荡。走近前去看,蜂巢比家里盛饭的钵头还要大,黄褐混杂的颜色,外观浑圆浑圆的,上面布满了好看的花纹。蜂儿正从蜂巢上部的洞口,自由自在地飞进飞出,可能是出去觅食吧。
   说句实在话,各类蜂群也算是驯良的动物,它们有自己的活动地域,只有在它们自己的领地里,才会行使保卫家园、反击来犯者的权利义务。如果平常不去撩拨它,不影响其生存环境,即使是凶猛犀利的胡蜂,一般是不会主动采取自卫行动去攻击他人的。当然,这是题外话。

共 10982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撷取几个关于取蜂的故事片断。与蜜蜂、胡蜂之类的打交道,对于作者来说习以为常,经历过无数次,远远不止于这些,也确实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当然,这是大山里生活的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上很是平常,相对于一些专门从事烧蜂取食的人来讲,甚至可以说不值一提。但是,当我每每提及这些故事,总不免眉飞色舞,认真地加以叙说一番,这当然不是无聊,或许是一种情结,权且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谈吧。作品选材精当,文笔流畅,故事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在叙事中穿插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的启迪。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做取峰这样一个相类似的事情,年龄不同,感受迥异,感悟也各不相同,很深刻的一篇散文,推荐赏析!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编辑:航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224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4-02-22 23:22:14
  欣赏佳作,祝创作愉快。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14-02-23 00:00:40
  谢谢关心,祝周末愉快!
2 楼        文友:潮仙        2014-02-23 18:41:28
  但是,当我每每提及这些故事,总不免眉飞色舞,认真地加以叙说一番,这当然不是我的无聊,或许是一种情结,权且作为茶余饭后的闲谈吧。欣赏佳作!
回复2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14-02-23 20:13:04
  谢谢潮仙老师!祝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3 楼        文友:平凡文刀        2014-02-23 23:17:11
  童真童趣,回味无穷。很接地气的一篇类似于小说的叙事散文。不错!望再接再厉,多写几篇长些的文章。只是只是……现在讲究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如此情景我看现在的孩子是无法经历啦(嘻嘻嘻想,偷笑)。捉田鸡是要犯法滴……(哈哈)真要是去捅蜂窝,我看一定会“惹蜂着蜂蛰,惹狗着狗咬。”看你以后还敢嚣张不?
我是个喜欢文字而没有文凭的农民工,我喜欢民工码砖一样码字,在江山这个文字乐园构建属于自己的心灵花园。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