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流年】较量(短篇小说)

精品 【流年】较量(短篇小说)


作者:燕剪春光 进士,10870.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944发表时间:2014-03-20 19:46:30

“光华的娘过世了,马上就要运回村里了。”
   这消息像长了翅膀,还没一袋烟的功夫,就传遍了段家垅的东南西北。整个村子顿时骚动起来,村民们好似看戏一般,扶老携幼,源源不断地涌向光华家老屋前的晒场。连乌鸦似乎也嗅到了某种气息,集结在村口的桑树上,扯着嗓子不停地鼓噪。
   正是初春的傍晚时分,天阴沉沉的,黑夜急不可耐地降临,将村庄裹了个严严实实,让人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觉;空气湿漉漉的,到处散发着一股糜烂的气息。
   村民们一边引颈等待,一边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吧嗒了两口旱烟,努着嘴慢悠悠地吐出一圈圈的烟雾,然后露出两排残缺不全的黄牙,“杏花嫂子好福相啊,跟着儿子在城里享了二十多年的福。”语气里满含着羡慕嫉妒恨。
   “建功叔公说的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杏花叔婆儿女小的时候吃过不少苦头呢……”接话的是位六十多岁的老年妇女,她眼睛一眨,挤出了几滴浊泪,声音也哽咽着说不下去了。她用衣袖揩了一下眼睛,接着用力擤了一把鼻涕,随手“吧嗒”一声甩在地上,又赶紧伸出脚蹭了两下。
   少平是光华的发小、同学,在镇里的初中当老师,算是个小小的知识分子。他手里拿着高音喇叭,正向屋角的电线杆走去。听到大家的议论,忍不住插了一嘴:“光华是我们段家垅最有出息的,副厅级干部呢,一年下来少说也有几十万的收入。”
   少平的话音刚落,人群中走出一位精神矍铄、鹤发童颜的老者,他正是段家垅的老村长,村民公认的德旺大老倌。他反剪着双手,迈着不紧不慢的方步,利索地站到了光华家大门的门槛上,发出像钟一般洪亮的声音:
   “乡村们,大家静一静。杏花嫂子八十高寿归天,不仅是光华侄子家的白喜事,也是我们段家垅的大事。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的规矩,大家先分头做好准备,一会儿遗体运到,大家便各就各位。母以子贵,我相信光华侄子一定会将老娘的后事办得热热闹闹、风风光光的……”
   老村长的话还没说完,就听见一阵汽车的喇叭声,有人高喊:“来啦!来啦!”
   一辆殡仪馆的白色灵车犁开浓重的夜幕,从村口缓缓开来,明晃晃的灯光将水泥路面照得雪亮,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哎呀不得了啦!走错了!走错了!!”老村长的话里带着极度的惊恐,许多人一时没反应过来,只有几位老人显得大惊失色:
   “这光华也忒大胆了,竟敢让装着死人的车从村里的龙脉上碾过。”
   “快去拦住它!压了龙脉,破坏了村里的风水,村里将不得安宁。”
   ……
   汽车“嗖”地一声,停在了离光华家门口五十米开外的地方,老村长像一位勇敢的武士,高举着双手挡在车前。
   “怎么回事?”光华打开车门,走了出来。
   他,年过五十,中等身材,保持着这个年龄难得的匀称;他,头发有些蓬乱,脸上有明显的忧伤疲惫之色,声音有点沙哑。
   “德旺叔公,您这是干什么呢?”
   “光……光华大侄子,你这车不能走这条路啊!”
   “不走这条路走哪条路?这是村里唯一的一条水泥路啊!”
   “应该走下面那条土路。”
   “那条土路坑坑洼洼的,尽是泥巴,车子过不来呀。”
   “可你的车压了村里的龙脉,谁负得起这个责任呢?”
   “原来是这样!”光华觉得又好气又好笑,都什么时代了,还抱着这些陈腐的东西不放。
   他清了清嗓子,礼貌而不失严肃地说:“德旺叔公,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您是位有着五十年党龄的老党员。共产党员的信仰应该是唯物主义,所谓‘龙脉’、‘风水’都是封建迷信那一套。哪有放着平坦的水泥路不走,偏偏去走坑坑洼洼的土路的道理。您说是不是?”
   如果换做是别人这样教训他,老村长早就跳起三尺高骂娘了,可光华是谁呀,他可是大官,是省民政厅副厅长,就是县长、县委书记见了他,都要毕恭毕敬地鞍前马后。再说去年修这条水泥路,他还从私人口袋里掏了十万元呢。
   想到这里,老村长赶紧拉着光华的手,走到一边赔小心:“大侄子呀,别怪叔迷信,我这不是怕村里人说闲话嘛。”少顷,他又转过身对大伙说,“乡亲们,别担心!光华娘福大命大,肯定会保佑我们段村平平安安、兴旺发达的!”
   车子在光华家的晒场上刚一停住,有人就点燃了一饼脸盆一般大小的爆竹,噼里啪啦的声音持续了将近五分钟。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村里的八个青壮劳力一拥而上,将光华娘的遗体七手八脚地抬下车来,放置到厅里刚刚搭建好的一块门板上,头朝向大门。一张摆满了香纸的小桌子做了临时的供案,横在光华娘的头前。这时,门外电线杆上的大喇叭播放起了哀乐,男人们不约而同地站成一队,依次上前焚香祭拜;女人们则围绕在遗体左右,咿咿呀呀地嚎啕大哭。
   看着这场面,光华被深深地感动了。多么纯朴可亲的乡亲啊!虽然自己三十多年前就离开家乡到城里上大学,毕业后又留在省城工作,难得回来一趟。尤其是二十二年前父亲去世,将寡居的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回来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可乡亲们依旧把自己当亲人相待,把我的事当成他们自己的事,这份恩情一定要铭记在心,来日必将倾力相报。
   祭拜和哭丧的仪式结束后,大伙仍没有散去的迹象,还不断有新的人加进来。光华知道,他们这是打算坐夜。
   坐夜,是当地一种颇具人情味的乡俗。老人故去后,村人当天夜晚会不约而同地围坐在老人的遗体旁,谈论亡者生前的点点滴滴,细数子女们对老人的孝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情真意切,让家属倍感安慰。
   这时间,亡者的家人会热情地泡上香茶,递上香烟,分发瓜子糖果。到深夜,主人会下些面条,备上一些简单的小菜给坐夜的人当夜宵。一般人吃过宵夜便回去了,只有交情深和同族人,会陪着亡者的家属一起坐到天亮。故去的人在家停放几天,大家就得坐上几夜,直至亡者入土为安。
   “节哀顺变!多加保重!”光华像一架机器,僵直地站在那里,接受源源不断的祭拜者千篇一律的问候。他心里在暗暗叫苦,自从娘病重住院以来,他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好好地睡一觉了,好几次,他站在那里就差点睡过去。如果还要不停地迎来送往,还要连续几晚陪着坐夜,他的身体如何支撑得住?
   “光华,老村长叫你到隔壁我家里开会。”光华正站着打盹,被少平突然这一喊,整个人不禁一惊。
   少平家的房子是一栋三层小洋楼,被包围在一个宽敞的院落之中。如果是白天,红色琉璃瓦的屋顶看上去流光溢彩,外墙一色的乳白色马赛克,显得素雅又高档,简直比城里上千万的别墅还要气派。相比之下,光华家那栋八十年代盖的四间砖瓦房就显得寒酸极了。
   光华家的老屋建于八十年代初期,他的爹就是为了建这栋房子,在山里的石塘里用火药炸石头出了意外。刚刚大学毕业的他和娘一起草草地埋葬了爹以后,又花了两年时间,才将这栋房子勉强地盖起来。后来,两位妹妹先后出嫁,娘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就将老娘接到城里与他住在一起。二十多年了,屋子一直空闲着。他托同族的堂兄照看着点,一年打扫一两次灰尘,屋顶漏雨请人翻修一下。每次回家,堂兄和乡亲们都建议他在家里盖一栋漂亮的楼房,说那样才与他的身份相称。
   “你只要拿出几十万元钱,想建成啥样子我们就帮你建成啥样子,绝不要让你操半点心。”
   光华只好笑笑说:“说实话,我还真没有那么多钱用来建房子。”
   “骗小孩呢!像你这么大的官,几十万还不是在牛身上拔根毛。”
   光华知道跟他们说不清楚,索性一笑置之。
   到了少平家,除了老村长和同族一个堂兄外,还有刚才八个帮忙抬遗体的在座,似乎就是传说中的八仙。
   会议自然是由老村长主持。他亲热地将光华拉到自己身边坐下,不无疼惜地说:“光华,你看上去瘦多了。你不要过于悲伤,禾老自佝头,这是自然规律,自古以来谁也躲不掉。”其他人随即附和道:“是啊,光华,别难过。在生尽了孝道,死后将老人风风光光送走,便算尽到了为人子的本份。”
   “光华,叫你来开会,是想商量一下你娘丧事的具体安排。你先谈谈你的打算吧。”老村长不愧当了几十年村干部,说话有板有眼。
   光华自己并不抽烟,他按照乡里的风俗给在座的每一次依次递上烟,并掏出打火机一一点上,然后坐回自己的位子。
   “我打算响应国家的号召,丧事一切从简。在家里放两个晚上,再拉到县里的火葬场火化,然后将骨灰……”
   还没等光华说完,在座的所有人的嘴巴已经张成了一个大大的O型,那惊愕的样子不啻于见到了外星人。
   “光华你说笑吧?”老村长不温不火,“据我所知,在我们整个县城,还没有农民死后火化的先例。”
   “那我不可以开个先例吗?”
   “不行!如果你在省城火化了再送回来,我们自然无话可说。可你现在已经把遗体运回了村子,就得按乡里的规矩办。入乡随俗,这句话你该懂吧。”那位同族的堂兄毫不客气地说。
   “对,入乡随俗,入乡随俗。”其他人异口同声地附和。
   光华知道自己遇上了一道难解的题。如果按照村里的规矩办,花几万块钱,赔上自己的时间和身体事小,而自己作为一位民政干部,不能带头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以后还有什么说话的权利?何况现在从中央到地方都在执行“八项规定”,如果这时候自己顶风作案,大肆操办老娘的丧事,不仅要受到党纪的处分,说不定还要受到国法的惩治。然而,如果不按乡里的规矩办,又如何能过族人和乡亲们这一关?
   光华将求救的目光投向一直坐在那里沉默不语的少平。他们不仅是发小、同学,还是几十年一直保持联系的好朋友。他跟一般村民不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从平时闲聊中可以感觉到他的观念还是比较先进的。
   少平走到光华身边,轻轻拍拍他的肩膀:“兄弟,我知道你很累,怕麻烦,也怕影响不好。大伙不会为难你,会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我给你先提个建议,你看合适不?”
   光华用目光鼓励他继续说下去。
   “我粗略地估算了一下,整个流程下来,大概要八万块。你就负责出八万元钱,其余什么事不用你管,只要当好你的孝子就是。另外,你不接受送礼,哪有违犯党纪国法之说?”
   “少平这个方案可说是两全其美,既遵守了乡规民俗,政府那边也没啥问题。”看得出,这个方案老村长会前已经知道。
   “八万块?在农村办个丧事要八万块?怎么要这么多?”光华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只知道城里人都在抱怨死不起,一块墓地就得要好几万、十几万,还有火葬场各种名目的收费,没想到农村现在也要这么贵。
   “八万块只是个中等水平。我来算给你听。”少平没有理会光华的诧异,仿若一个专业人士那样娓娓而谈,“首先要买个过得去的棺材吧?一般的杉树棺材,至少要五千;全村人和亲朋好友吃一顿,少不了一百桌,一桌的标准算三百元,要三万块;你娘是有福的老人,在家里至少要停放八天以上,每天来吊唁的、帮忙的,烟酒茶饭加起来,至少要三千,八天就是两万四;八仙会上的人最辛苦,不仅要负责给亲戚把信,还要挖坑、抬棺木,每人每天的花销少说也要200元,八天下来共一万六千元;另外,还要请道士看风水、看日子;请音乐队、腰鼓队表演,请人晚上唱曲、放电影,加上买爆竹、买香纸……总之,杂七杂八,名堂多了去,剩余的五千元还不知够不够用。对了,还有那个高音喇叭,是我从学校里借来的,每天也要一百元呢。我看不省着点花,八万根本不够哩。不久前王村王文道的父亲去世,他还只是县里一个股级干部,听说光买香烟就花了五万多呢。”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身为一名民政干部,平时的工作基本上是浮在上面,没有沉到底下,去了解民间真实的情况。想到这里,光华感到脸上一阵一阵的燥热。
   他想起埋葬爹那时的情况。1984年光华的爹在打石塘被石头砸死,家里一贫如洗。她娘养了一头不足百斤重的猪,队里出了几十斤粮食,马马虎虎给乡亲们做了一顿饭吃。买棺材的一百多块钱,是他当时全部的积蓄。
   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了,农民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许多陈规陋习也沉渣泛起,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殡葬业形成了一条产业链,各种花样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听说还有给死人送二奶、小三的,这世道真是乱套了。几十年来,国家一直在强调移风易俗,丧事从简,国家领导人去世了都只搞个遗体告别,可城乡居民办丧事却越来越繁琐,越来越奢侈,攀比之风,甚嚣尘上。有的老人生前备受虐待,丧事却办得无比风光。
   不行,我一定要破了这个风俗,一定要将自己的理念贯彻到底:遗体火化,不用棺材,不请八仙,不摆酒席,不收礼金。
   一经打定主意,光华的心里就不那么纠结了。他打定主意要做一件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
   “德旺叔公、堂兄、少平兄弟、各位乡亲,我光华可能要得罪大家了。死去的是我娘,我必须按照我娘的遗愿和我自己的意愿处理后事。我之所以将母亲的遗体运回村里,是为了满足母亲的遗愿,让她的亲人、朋友、乡亲能最后见她一面……”

共 85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光华的娘过世了,马上就要运回村里了。”故事以此展开,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好奇心:光华是什么人?光华的娘是怎么过世的?又是从哪里运回村里的?这件事和“较量”又有什么关系?一句话,许多的疑问,不得不佩服作者铺陈的功力,设置悬念的功力。随着故事情节的开展,疑问一点点解开:光华是省民政厅的副厅长,一个村民眼中不折不扣的“大官”。光华的娘在光华的老父亲去世以后一直跟着光华在城里生活,八十高龄寿终正寝,是要叶落归根了。淳朴的村民对光华娘的后事热情相助,在老村长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切看似顺利,谁知在遗体是否火化的问题上光华和村民的意见相左,站在了全体村民的对立面。光华坚持自己的意见,火化了母亲的遗体,村民拒绝继续相助。一场党纪国法和陈规陋习的较量似乎到此结束了,谁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两位远房娘舅出面阻拦,并口口声声以“孝”为挡箭牌,要挟光华说如果他不给老娘买棺材请八仙下葬,他们自己出钱安葬。光华面对刁难毫不妥协,凭着他对两位铁公鸡娘舅的了解智斗取胜。这篇小说,是立意很高的充满正能量的小说,结合时代要求,可谓与时俱进的典范之作。小说事件简单,但情节曲折有致,步步推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坚持原则的党的干部形象。文章没有直白地写光华较量取胜,而是设计了一个情节:县民政局局长、乡长、现任村长、还有几位带着长枪短炮的记者一块送回了被娘舅带走的母亲的骨灰。光华去安葬母亲的时候,他的身后除了家人、亲属外,还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其中有不少的村民。上乘之作,倾情推荐!【编辑:石语】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321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石语        2014-03-20 19:50:01
  姐姐,斗胆按你的作品,心中忐忑,有不到处,姐姐谅解哈。姐姐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极耐品,品味再三,很受益。问姐姐好!
回复1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0:38:05
  谢谢花儿的美按!文章写得粗糙,辛苦你了!抱抱。
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4-03-21 08:39:13
  昨晚用手机看过,今天又来看,姐姐选择了一个极为贴切的切入点来描写一场白事,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描写孝道,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其实,什么是孝道,看过的人自然心里有自己的评判。
   支持光华,大孝至爱。
回复2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0:42:30
  2011年婆婆去世,我就想写这个题材,但找不到切入点。
   这次公公去世,感触更深,便写就了这篇小说。
   不是很满意,因为自己离开农村太久,对农村的风俗人情并不是十分熟悉。
3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4-03-21 09:26:45
  颇有深度的文字,燕子这一篇与你前一久回老家所见所闻有关,没有亲临一线是写不出来的。这就是活生生农村现在的习俗。其实,人只要别在乎他人的看法,自己行事就方便了。那些习俗还不是人定的,自然也可以人改。
   当下,农村有的地方有的人,爹妈生前不管不问,甚至连一顿吃的也没有给父母做过,偏生在父母死后大做文章,大搞排场,借机敛财,这是典型的伪孝。把农村一些不好的习俗推波逐浪,越搞越繁杂,越搞越让普通百姓承受不起。
   本命问作者燕子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人物光华,他就不顾别人说啥就办啥,而是本着节约、简洁、遵照国家规定办理了母亲的丧事。母亲子父亲走后被她接到城里自己家里赡养至今,他已经做到到了一个好儿子该做的事,完全没有必要做一些虚伪的事。那只能亵渎了对母亲的孝道。
   事实上,村民是打心里赞许的,因为光华去安葬母亲的时候,他的身后除了家人、亲属外,还跟着一条长长的队伍,其中有不少的村民……
   赞!本文从构思到写作到行文到语言运用,都有独到的一面。文字特别触及到了当下农村丧葬习俗,颇有烟火生活味儿,非常接地气,能引人思考,实属佳作!
回复3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0:56:58
  谢谢山地的精彩评论!
   农村办丧事,既是传统孝道文化的集中体现,
   也展示了当今农村的面貌和村民的精神状态。
   可惜笔力不足,没有完全把自己所思所想表现出来。
   期待山地的精彩呈现。
   你文思如涌,佳作连连,我欣赏都欣赏不过来。
4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4-03-21 09:29:55
  三楼改错:1,本命问作者=本文作者
   2,母亲子父亲=母亲自父亲
5 楼        文友:泪珠魚儿        2014-03-21 09:36:39
  生老病死,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抗拒。但在这规律的背后,亲人的离去,包含着让人难以承受的生离死别之痛!中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又让晚辈在伤感之余,对逝去的亲人不敢怠慢。但时代在前进,思想观念理应更新,新旧殡葬文化的碰撞,现实与传统习俗的较量,必定会产生一个阵痛的过程,更何况是在土葬还没废弃的农村。
   小说很好的选择了农村殡葬改革前夜的一个节点,具有政府官员身份背景的光华,冲破家族和亲戚的阻碍,掀开了农村殡葬改革的前奏,给偏僻的农村指引了殡葬改革的方向,彰显出正能量。小说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性格的刻画,让诸多新旧孝道思想的碰撞,产生一浪一浪的火花,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独具匠心!
回复5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1:30:06
  谢谢魚儿的深度阅读和精彩点评!
   由于自己比较早离开农村,对农村和农民了解不多,
   文章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望鱼儿不要客气哈!
6 楼        文友:雪飞扬        2014-03-21 10:41:53
  巧设悬念,矛盾跌出,紧紧地揪着读者的心。人物对话的口语话,文笔的老道,为人物形象的逼真塑造提供了保证。
   读完后,光华,这个一身清廉,满身正气,遵规孝母的人民好干部,母亲好儿子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了。甚至那个有点摆谱的老村长,那两个装模作样又一毛不拔的母舅…每个人物形象都是那么鲜明,让人难忘,真是好小说,学习!
回复6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2:57:55
  谢谢飞扬美评!
   飞扬的评论总是能深入到文章的内核,
   挖掘出文章的主题,分析文章的艺术手法,
   深刻而独到,已经成为流年的一道风景线。
   祝福飞扬!祝流年安好!
7 楼        文友:孤独舞者        2014-03-21 10:47:03
  一场葬礼却牵扯出了这么多的事情,乡亲的不解、母舅的反对、村民要求大操大办……这些,无不在直击如今存在的农村陋习——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劳民伤财,却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其实,父母在世时,尽心孝顺,尽心伺候,这已经足够了。何必在离世后苦苦折腾呢?最可恨的就是那种生前不孝顺、不伺候,而死后却是风光大办,还美其名曰“孝子”。这样的人,令人厌恶,令人可恨。
   春光姐姐的小说,很有内涵,又有批判意义。赞一个!
回复7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3:01:38
  谢谢舞儿来读拙文,并留下精彩评论!
   农村办丧事太过繁琐,劳民伤财,真的应该改一改。
   但传统的习俗根深蒂固,殡葬改革任重而道远,我这文权当抛砖引玉吧。
8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03-21 10:53:58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回复8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3:02:04
  祝福流年!与你同在。
9 楼        文友:风逝        2014-03-21 12:21:49
  一个老人的过世引发出老人之子与传统殡葬陋习较量的斗争,尽管不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却危机四伏,稍不留意,主人公就会名誉丧失殆尽。作者极善于铺垫渲染,不断将矛盾冲突引导高潮。
   小说深刻反映了关于“孝”的真正意蕴,引发人们的深思。
   在今日农村,好多儿女对老人是厚葬薄养,老父老母重病在身衣食无着却不闻不问,当老人去世,却装模作样花钱大搞殡葬仪式,装作孝子来挡活人的眼。这种“孝”为人不齿。
   姐姐好文笔,不仅立意深刻,而且文字厚重。拜读学习,深深受益!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回复9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1 13:16:31
  本人经历了几次性质完全不同的丧事,深有感触,便有了这篇拙文。
   其实,后事再怎么风光,与故去的人都没有关系,是做给别人看的。
   可一般人很难冲破森严壁垒的陈规陋俗,像光华这样的人在现实中极其稀少,
   他所遇到的不仅是传统习俗的阻力,承担“不孝”的骂名,还因挡了某些人的财路而受到仇恨。
   谢谢风的理解和鼓励!
10 楼        文友:一米月光        2014-03-22 08:07:32
  欣赏作者引人深思,超接地气的故事!写得不错!学习了!
回复10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3-22 17:59:04
  谢谢一米月光的阅读和评论!
   偶然间看到你们荷塘月色社团,
   跟我很久以前呆过的一个小网站同名,
   感到非常亲切。祝福你!祝福荷塘!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