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散文】春风暖阳照古城

精品 【绿野散文】春风暖阳照古城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505发表时间:2014-03-21 13:04:47

三月的泉州,冷空气似乎已经退避三舍了,特别是在18日这天,气温甚至高达26度,动一动,不由得就是一身淋漓大汗。为了再探泉州东门外的宋窑遗址,我与老师蔡飞跃再次来到位于华大街道城东社区的碗窑村。城东与华大片区正值城市改造,举目所建皆是在建的高楼,运载土方的车辆从各个工地里出出入入,在这样干燥的天气里,风一鼓吹,顿时尘土飞扬、恍如黄龙乱舞!
   沿着华园北路顺左侧的一条内沟河往北直走,就这条长满了杂草、堆满了垃圾和淤泥的内沟河,历史上竟是运送瓷器出海的主要河道,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太出人意外了,谁曾想,就这样一条最宽也就不过五米左右的内沟河,竟塑造了泉州历史上的一种奇迹。是的,泉州真的处处皆传奇!走在泉州,不论是城区,还是乡野,与“海丝”有关的古迹星罗棋布不胜枚举。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的泉州,中外交往以海为路以山为证源远流长,早在南朝梁普通间(520-527年),就有印度高僧拘那罗陀自马来半岛泛海前来中国建康(今南京),后辗转至九日山延福寺翻译《金刚经》,今存“翻经石”。唐武德间(618-626年),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遣门徒三贤沙谒储,四贤我高仕传教泉州,死后葬于东门外灵山,俗称圣墓。入宋以后,泉州海上的贸易迅速发展,市场繁荣。《元丰九域志》曾称泉州为全国六大都市之一。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泉州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珍贵史迹。为了深入挖掘、继承、弘扬和传播泉州丰厚的“海丝”文化遗产,为了寻找福建省宋代重要瓷窑之一泉州窑——碗窑遗址,我再一次来到位于东门外华园北路的碗窑村。之前我已经来过几次,从《丰泽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汇编》上了解到窑址的所在地,但来了三次都没有找到确切的地方。
   沿着华园北路走进村落,举目四看,密翠浮天,一大片龙眼林深处的古村处处透出一般灵气,与路口的工地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同,碗窑山脚下的村落,与青山、田园、果林为伴的村民,好象生活在图画之中,让人一看不禁顿时萌生一种归隐的心境。当人们暂离城市的喧嚣和那些缠人的烦琐事务,行走在青山碧水之间时的心情是纯净而清朗的,当人们将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界的一切,与青山绿水,与鸟鸣虫唱融合呼应在一个清宁的时刻,此刻,人的心里可以忘却了一切疲乏和沉重!这个时刻,一种生命的渴望会长出翅膀,向着高远的天空振翼而去!
   在华园北路的末端有一个新开发的生态园区,翠谷清溪,松竹拂风,景致美得有些梦幻,如在画中游,身处其境,感觉很恬静,怡然。在这青山绿水的田园间,有一望无际的绿野,草木的淡香,山风的清凉,一路走来,重峦叠翠,水光荡漾,池塘边杨柳斜依,布谷鸟叫,群鸭戏水,草虫鸣唱,一派世外的田园景像!生态园内奇石异卉、时鲜果蔬,除了可以尽兴垂钓、烧烤,清澈河水上建起得那一栋栋野木屋,一见使人不禁有了萌生了山居野宿的欲望……行至中途,落脚休息。偶然发现前面的一块巨大卵石上面长着两棵树,其中一棵特别惹眼。只见它从石缝里长出,树枝甚为粗壮。只是光秃秃的,没一片叶子,想来它经不住风霜吧。另一棵却长得枝繁叶茂,只是枝条细小些,不知它能否禁得住风吹雨打?两棵树,一枯一荣,一秃一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心里感到莫名的震撼。
   从生态园拐回碗窑的路上,路边有一块泉州市政府立的“宋代碗窑遗址”石碑留影的时候,遇到了北窑所在地后路村的一个老人家,闲聊后,热心的他告诉了我们找了好几次都找不到的碗窑南窑遗址的位置。按着这个方向,钻入满地褐色落叶的龙眼林,沿着依稀可见的小径深入进去。在林外的时候,方向把握得对,可是一旦进入林里,顿时就迷失了方向。急性子的我一直重复着说:“我来了好几次都找不到路了,如此摸索下去也不一定寻找得到。”我的言下之意不外乎就是中断寻找打道回府,但蔡飞跃老师闻言笑笑也不置可否,直顾凭着感觉左转右拐,从一个我一直认为不可能的地方跳了下去,三拐两转,竟然真的让蔡老师找到了南窑真正的遗址。真的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此时,蔡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别有深意的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想说的是:人不管做什么,绝不能半途而废,人生的许多目标往往就在自认为最不可能的拐角处!想着刚才进来时,林外面阳光灿烂,刚一进去,里面只有些碎光,走在模模糊糊的树丛中,仿佛预示着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路阳光,但也不会永远黑暗。小径窄窄而逶迆延伸着。没有他径可走,生活中有些事情也是如此,踏进去后往往没有回头路,没有后悔药,有的是你必须积聚全身的意志,再经历一次艰难之旅……走出迷茫,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历经艰难与黑暗后的重生。
   来到碗窑村南窑的遗址。说是遗址,但这里除了零落在地的一些碎瓷片,已经找不到曾经的碗窑了。尽管如此,站在这片土地上,我已经可以感受曾经创造出到那段辉煌的历史。泉州为我国古代重要港口所在地,泉州窑的兴起和发展与泉州港有密切关系。泉州瓷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便发现青釉的原始瓷器。宋元时代,是泉州经济、文化鼎盛发展的阶段。<<宋史?地理志>>记载到:“民安土乐业,川流浸灌、田畴膏沃,无凶年之忧”。泉州港的崛起,海外交通异常发达,更加刺激陶瓷手工业的发展,窑场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旺,遍及全区各地,现发现已经有160多处,产品琳琅满目,各具特色。作为较具代表的泉州碗窑村窑遗址面积大,地下堆积丰富,以青白瓷为主,瓷胎洁白,以碗类出土最多,地名碗窑村是因产碗而得名。除各类碗之外,还有盘、洗、盒、壶、瓶等器,碗窑村产品的风格、器皿品类以及装饰纹样等与晋江地区德化、安溪、南安等窑都有相似之处。碗窑村烧制的菊瓣式印花盒、浮雕莲瓣纹带盖碗、印花洗以及折沿刻花大盘等器物,在德化、安溪和南安等窑都可见到;碗窑村出土的刻花水波纹壶,壶身凸起6条直线,把壶身分为六等分,每一格之内刻以水波纹,这类壶也见之于广东省潮州窑。在同一个时期之内,不同瓷窑烧制的瓷器,往往具有相似的特征和时代风格。泉州碗窑村碗窑遗址发现于1953年,经多次调查,认为它创烧于唐,盛烧于宋元,废于元末明初,产品以碗类器居多;因此称为碗窑。在生产工艺上,泉州碗窑村所产的器皿装饰手法以刻划花为常见,纹样有莲瓣纹、篦纹、牡丹花纹等,总的来说,纹样题材简单朴素。釉色以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釉、白釉等,与同时期的泉州地区其他各窑址诸如磁灶窑、南安窑的产品基本相近。东门窑因其产品颇具龙泉青瓷的风格,因此有“土龙泉”的美誉,这一类产品较多发现于国外的“陶瓷之路”上,在国内却不多见,通过这些说泉州碗窑在当时主要是作为外销窑场而存在的。
   可惜的是,而今在这片土地上别说看不见原来的规模,即便是历史遗留的痕迹也难于寻觅。踏着褐色的落叶,走上已被推平了的小山丘,这里是碗窑村的南窑所在地,低头遍寻,除了残遗散落零零星星的碗碟碎片,这里已经找不到哪怕一点点“窑”的痕迹。
   问过村民,他指着不远处的小山包说,那里还有一个“北窑”遗址,我们兴冲冲地过去一看顿时大失所望。光阴似箭,一晃就那么遥远。日月如梭,回头又是昨天的时光,那片曾经的北窑遗址,而今早让一片龙眼林所取代了,一群鸡鸭悠闲地觅食游逛着……尽管如此,但这片土地上曾经创造出的辉煌成就却是永远也抹杀不掉的,历史会因为遗址不得保护下来而遗憾,却不会因为遗迹的不存而另当别论。站在这片土地上,我的耳边仿佛听到窑工添柴烧火的呼呼声,从窑孔冒出来的火焰映红了天边!
   “每个文物的背后都有属于它们的故事。”在海上丝路起点之一的泉州城,有着数量庞大的具有闽南传统建筑风格的古厝,这些民居建筑是历史凝固的语言,它见证了主人的艰辛和辉煌,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古民居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正变得岌岌可危。据了解,在泉州地区单单华侨建筑小洋楼就有两三百处,加上散落在各乡镇的一些古大厝,保守估计也有数千座之多。而这些古民居只有极少数被列为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多数古民居的生存环境实在令人堪忧。
   不久之前的一次偶然路过,我们发现了藏身于现代民居之中的一座古大厝,门楣上的一幅“武魁”字样的牌匾吸引住了我们的目光,从字面上理解,这座古厝的先人必定是中过“武状元”,不然起码也是个“武进士”,不然如何敢挂上这块“武魁”的匾。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里面就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了。基于此,我们决定对这座南埔古民居进行探访。由于这座古厝的主人没有在,所以再次探访就在我的计划之中。从碗窑村出来的路上,没有多远就是南埔社区,我邀蔡飞跃老师一同来到南埔,古民居主人的后裔魏宗宝先生刚巧准备出去,一听我们来此的意图非常热心,一边立即让人去叫负责南埔魏氏文史资料整理和族谱编撰之一的魏少民老先生前来,一边亲领着我们参观这座古厝。
   据魏宗宝先生介绍,这座古厝是其十一世祖杨鼎公于乾隆年间所建,是泉州东门外第一豪宅,大厝雕樑画栋,真金油漆,浮雕堆塑,飞禽走兽,奇花异草,栩栩如生,豪宅富丽堂皇,虽历二百余年沧桑,至今保护依旧完好。当年,有一晋江磁灶卖磁器的人经常到门前驻足观望,其先祖常常施于饮食。卖磁器的晋江人见魏家非常富有不禁起了贪念,便沟通劫匪乘夜越屋入宅抢劫。四子硕飞取大刀抵抗时被埋伏于屋脊后的匪徒药枪射中身亡。其先祖发财公被劫至新埔村口,幸遇同村阅叔等奋力救回。南埔魏氏古厝门匾上“武魁”牌匾源于其先祖魏捷玉,居随后赶来的魏少民老先生介绍,其先祖魏捷玉并没有中过武状元,而只是中过武举,中武状元的是其高徒黄培松。因为感念传艺恩德,便赠状元府旂杆挟一对,立于家门口埕,至今尚存(2002年经泉州市文管会现场摄影存档,并评为市文物景点)。
   泉州城东南埔魏氏古厝虽然保护完好,但申报文物保护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尚没有批下来,对此,魏氏后人感到担忧。由于环境与气候等等外因关系,他们对保护古厝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非常希望政府能够将古厝列为文化保护,由政府来对古厝进行科学的保护。
   从魏氏古厝出来后,我们的心里感到沉重,现在越来越多的古厝由于遭遇白蚁侵袭而渐渐败落,像魏氏保护这样完好的古民居若是不能继续科学地保护,谁能料想接下来的败落不会是它呢?若是这样的话,对其后人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损失,对社会同样更是一种的损失。
   作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泉州,诸如此地还有许许多多,虽然我们不可能一一走到,但为这个城市,为自己的家乡尽一点绵薄之力,却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春风暖阳下,举目远眺,古城正在复苏……

共 424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为了寻找福建省宋代重要瓷窑之一泉州窑——碗窑遗址,来过好几次了,这是第四次来到位于东门外华园北路的碗窑村泉州东门外的宋窑遗址,就这样一条最宽也就不过五米左右的内沟河,竟塑造了泉州历史上的一种奇迹,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泉州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与此相关的珍贵史迹。作者以前都没能找到,这次心情特别的好,边找边细致观察一路的景色,生动的描绘了这个宝地。作者走到新开发的生态园区,描写到翠谷清溪,松竹拂风,景致美得有些梦幻,如在画中游,身处其境,感觉很恬静,怡然。草虫鸣唱。青山绿水的田园间,有一望无际的绿野,草木的淡香,山风的清凉,一路走来,重峦叠翠,水光荡漾,池塘边杨柳斜依,布谷鸟叫,群鸭戏水,作者的寻找碗窑遗址的一路用尽了最美的语言,描绘了美丽壮观的迷人景象,还阐述了许多人生哲理:生活中有些事情也是如此,踏进去后往往没有回头路,没有后悔药,有的是你必须积聚全身的意志,再经历一次艰难之旅……走出迷茫,感受到的就是一种历经艰难与黑暗后的重生。这次不负此行终于找到了。而且还有好多的宝贵遗址,这些遗址都需要更好的保护和认识。作者敬业精神和韧劲,妙笔生花的文采。都令人佩服。推荐阅读问好烟波放钩执行社长。【编辑 心栔相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322001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飘零        2014-03-21 22:11:12
  文章的题目优美!作者的文笔优美!描绘泉州的翠谷清溪,开发区的生态园,松竹佛光更优美!欣赏美文!问好烟波弟!
用心做事做人做文为人行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