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润心音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音】父亲的故事和我的梦想(散文)

编辑推荐 【心音】父亲的故事和我的梦想(散文)


作者:雨林 秀才,154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6发表时间:2014-03-21 18:06:01

父亲的故事和我的梦想
   ( 代 序 )
  
   在散文集《渴望浪漫》和诗词集《雨林诗草》相继面世之后,我就着手把自己散落各处的小说稿收拢了起来,思量久之,最后决定用其中一篇做了书名——《手眼通天》。心里暗想,等这本小说集出版了,我要烫一壶酒,庆祝自己文学作品的三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出齐。
  
   出这样一本小说集还有一个动因,就是我要把它献给我的父亲。
  
   记得小时候一到秋天,我们家和各家一样,从生产队分得堆成小山一样的山芋,这些山芋就是口粮,但要晒成干子才能储存,于是全家老少一齐上,将山芋刮皮,剖开成条状,但两头相连,便于挂在绳上晾晒。这一干往往三更半夜地不能睡觉,我们小,爱犯困,父亲便讲故事驱赶我们的睡意。不光是这个时段,其他一有机会,父亲也会讲。这些故事有长有短,有古有今,有真有假,偶尔还“有荤有素”,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记忆之中。我相信,学生时代的我之所以作文写得较好,与父亲的那些故事一定密切相关。
  
   但父亲的故事真正化作我的作品的,要从2008年开始,确切地说是从这一年的大寒那天开始。因为从那天开始,我有了大块的自由支配的时间。赋闲无事,便经常回老家去看望年迈的父亲,陪父亲坐在老屋门前的太阳下或阴凉处,一边吃烟,一边听父亲断断续续地说那些很遥远的事。其中一个故事叫《老侉放刀》:山东的一个铁匠,到我们这一带“放刀”——麦收前把刀赊给农户,冬闲来收钱——因和当地一个财主发生争执,老侉挥刀抹了地主的脖子。杀人之后,铁匠一边拭去刀刃上的血,一边对呆若木鸡的围观村民说:“他不给钱也就罢了,还胡说我的刀不快!这下你知道快不快了吧?”这故事稍加演绎就成了我的一篇小说并很快得以发表。和所有的老年人一样,父亲对早年间的事情记忆深刻,并且会翻来覆去地讲,其中“小铜匠”的故事,他就对我讲了多次。但我对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因为如果属实,那文史资料应该有所记载。如果子虚乌有,父亲为什么会经常讲这个故事?我百思不得其解。一段时间我反复思考和求证这个故事,没有人能告诉我真假,父亲是当地最年长者,问别的老年人,只会说“不晓得”、“没听说过”。后来我终于明白,尽管我们都已长大,但父亲还是把我们当成小孩子,他是告诫我们要注意安全,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遇事不能像小铜匠那样好奇、充能、凑热闹。因为父亲每次讲完这个故事,紧接着会说:“人不能马察!”“马察”一词是方言,到底怎么写我还不知道,总之就是好奇、凑热闹这一类意思。也许父亲隐约地感到这世界诱惑太多,太过喧嚣,要我们淡定自然,远离纷繁,过平静的生活吧。后来几易其稿,我写成了《小铜匠和他的两个女人》这篇小说,与父亲所讲的故事相比,我的小说已经是面目全非,主题也不一样了。但在我的心中,却始终要记住父亲的告诫和提醒,记住父亲的本意。而且要说明的是,没有父亲的故事便没有我的这篇小说,尽管父亲的故事只是个引子。
  
   近两年受疾病困扰,父亲行走困难,我们便经常住到乡下照顾他。一个冬夜,我们被门外的声音惊醒,起床后看到父亲穿着单薄,在门前大场上蹒跚而行,瘦弱的身体随时可能被寒风吹倒。我们赶紧扶住他,问他干什么?他着急地说:“刚才几个小孩还在,现在不知道哪去了。你们赶快找找……”父亲爱孩子是出了名的,当年他给我们兄弟姐妹每人起了一个绰号,至今我们聚到一起,互叫这些绰号就成了回忆童年的乐趣之一。此刻的父亲也许回到了若干年前,他记忆中的我们都还小,白天绕在他的周围,夜里就睡在他的旁边,听他讲故事……一觉醒来,身边没有了孩子,于是起床寻找……我们赶紧告诉父亲,现在是半夜,孩子都睡了,你也睡吧……
  
   再后来,父亲的听力和记忆力严重减退,已经无法给我们讲一个完整的故事了,但当他知道我的弟弟在外做生意经常不回来的时候,就一遍又一遍地讲自己早年间捡钱的故事:那一年的腊月二十八,父亲半夜挑起担子到集市上卖草,家里等这柴草换点钱过年呢。这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平时走惯了的道半路上却迷了路,去到了另一个集市上。到了天还没亮,偶尔有早起的生意人家,窗户上透出微弱的光,一身汗的父亲放下担子,不一会就冻得直抖,只好不停地走动以增加热量,这一走,脚下就踢到了一个小纸卷,捡起来一看,是一卷纸币,就着灯光一数,是一个不小的数目。父亲立即挑起担子回家,半道上把柴草送给了我的一个姑姑家,让晨起的姑父大惑不解。后来,父亲用那钱买了肉和粉条,全家过了一个肥年……有村邻听到父亲又讲这个故事,便逗父亲说:“您应该把钱还人家。”父亲解释说:“钱是那些赌钱鬼掉的,早上散场时他们走得急……”意思是赌钱鬼的钱捡了白捡。我听父亲的这个故事想到的却是另外的事,我觉得父亲是在教育我们如何在这个高度物化了的社会里生存,他是希望我们不要过度追求金钱,更要尽量避免商海倾轧。每次故事的结尾,父亲都总结说:“钱这东西,命里该你有你就有,到处跑就苦到了?”
  
   2014年2月16日下午,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父亲生于马年,卒于马年,享年97岁。记得那年我们全家为父亲过90大寿的时候,本城著名诗人柏林为父亲作了一副祝寿联:“师禅而永寿六合凡襟生佛意,添闰已期颐九如俗袖普仙风”。先生之联古色古香,为寿宴增色不少。如果说90岁时“添闰已期颐”,那么父亲离开时更是高龄,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但想到父亲一生操劳,吃尽艰辛,如今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还是十分悲痛。父亲安卧灵床之上,我一边在灵前为父亲烧化纸钱,一边构思了一副挽联:“松龄鹤寿仁义传乡梓,嘉德懿行耕读惠儿孙”。父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父亲会讲故事,用故事中的道理教育我们,让我们懂道理,做好人;我们和我们的子侄现在大多离开了农村,脱离了土地,但父亲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劳作,养育了我们,让我们始终保持了对土地的向往,保持了对“根”的亲近和对“耕”的敬重。
  
   ——愿父亲在遥远的天国安息!
  
   几年前出版第一本书的时候,作协领导要求在扉页上写上这样的一行字:“谨以此书献给……”当时我就想起钱钟书先生《围城》“序言”里的那句话:“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第二本书出版时便略去了这样的“不老实”,这次很想写上“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但思考再三,最终以这篇短文代替序言,来纪念我们的父亲。我想说的是,没有父亲早年讲的那些故事,我的文学之梦便不会发芽;没有父亲后来讲的那些故事,我也不会坚持写下去,也便没有了这样的一本书;经常回味父亲讲过的那些朴实无华的道理,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从而走得更稳,活得更好。
  
   这里所选的20多篇作品,最早的写于1990年,绝大多数写于2008年至2013年。从篇幅上来说,最长的有22000多字(《画嫱》),最短的只有1200字(《内急》)。从故事发生年代来说,最早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空白》),最近的当然是眼前的事。可以说它是一个“杂烩”,是一个“拼盘”,如果您偶尔遇上它,作者不求您“品尝”每一道,阅读每一篇,如果能有一道“小菜”符合您的口味,有一个作品能入您的法眼,那么作者的愿望也就满足了。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共 288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整篇散文就能看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对父亲的爱戴,以及骨肉相连的亲情。他通过一些小故事,歌颂父亲的美德,赞扬父亲,折射出父亲一生的艰辛和坎坷,也是时代的缩影。父亲就像一条远航的的船,载着全家人走过大风大浪,走过一段段难忘的岁月,是这些小故事激发了作者创作激情,就像放刀,无形之中使读者看到老侉的诚实,诚信,一直见血地指出地主老财的贪婪,从而使自己丧命。父亲的时代是个艰难的时代,也是个困苦的时代,为了纪念和颂扬父亲,作者将这些小故事写出来,让读者知道一个农村父亲的在艰难的岁月里挺起胸膛,勇往直前的精神。他远去了,驾鹤而去,是飞上天宫,像一代禅师,归于佛意,进入仙列。 作者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父亲,回报父亲,纪念父亲,作为中华儿女,谁都有父亲,而作者恰恰以这样的方式纪念自己的父亲,是绝无仅有的,也是空前绝后的,看着这篇文章,我也想起父亲,想起好多父亲的往事,却没有想过用这样的方式,就像作者写的:“没有父亲早年讲的那些故事,我的文学之梦便不会发芽;没有父亲后来讲的那些故事,我也不会坚持写下去,也便没有了这样的一本书;经常回味父亲讲过的那些朴实无华的道理,我们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从而走得更稳,活得更好。”写的好,拜读,推荐,祝作者更上一层楼。【编辑,邹满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邹满文        2014-03-21 18:10:39
  一个沿着父亲背影走过来的作家,会写出朴实,有水准的文章,他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随便地去崇拜一个明星,一个歌唱家。因为,父亲和母亲给了自己的一切,言行和举止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心灵里。问好作者,再接再厉!
无能的烂文人。
2 楼        文友:冰梅        2014-03-22 17:29:02
  父亲是山,亲情是爱。缅怀父亲,成就梦想。问好雨林。
自幼酷爱文学,笑看世间百态,广交天下朋友,共谱华丽辞章!
3 楼        文友:冰梅        2014-03-22 17:30:53
  想念父亲,感怀父爱。感谢满文的辛苦编辑,问好,辛苦了。
自幼酷爱文学,笑看世间百态,广交天下朋友,共谱华丽辞章!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