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燕王扫北的历史

编辑推荐 燕王扫北的历史


作者:1121672144 探花,12581.1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818发表时间:2014-03-22 11:05:02


   关于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一词不见正史,只在华北民间口口相传,说法不一。
   “燕王扫北”,是老人们经常念叨的传说。传说只传事件中的某种现象,只言片语,越传越模糊,最后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名词。
   人们谈论家族的先祖,往往追到山西洪洞;论起为什么大移民,又往往说到“燕王扫北”,说是由于燕王扫北把这带的人全部扫光了,才有了从山西洪洞的大移民。至于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又很难有人说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德州第一轮编修地方志,搜集资料时,就有很多老人关心地问:“‘燕王扫北’到底是怎么回事?”为解开“燕王扫北”之谜,笔者曾努力去探寻过,在历史资料匮乏的条件下,只知道元末中原农民大起义曾遭血腥镇压,朱元璋为推翻元统治者进行了多次血战。元朝统治者被赶回北漠后又屡犯北境,朱棣受封于北平称燕王,防御与反击北元的入侵成为主要任务。
   然而,“燕王扫北”是往北扫,远在北平之南的德州为何会遭此灾祸?朱元璋死后朱棣曾为夺权当皇帝而兴兵,那也是从北往南打,为何是“扫北”呢?朱棣夺取皇位后在南京也曾发兵北击北元,也没在史书中发现在德州曾有大战的记载。百般求解,仍是个谜。
   后来,笔者又从山西洪洞县寻到关于大移民的资料,心中谜团稍解,而现在搜求到数百年在德州失存的旧志,这段模糊的历史传说才逐渐清晰起来。
  
   “燕王扫北”实为“燕王扫碑”
  
   在明万历《德州志》中,有从清代始就失传的史料。在此书的“古迹~十二连城”条目下说,德州城北三里有十二连城,洪武三十五年,总兵王元虎统兵十万征北,曾在那里屯兵,至今有城堡,是德州的一处景胜,名曰“空营夜月”。这条记载是德州旧志中唯一一条关于燕王征北的记载。洪武三十五年其实是建文四年(1402年),也就是朱棣赶跑建文帝而夺取皇位之年。朱棣当了皇帝后否认建文帝的资格及年号,于是把建文四年顺洪武纪年而改为洪武三十五年。也就是在这年,刚做皇帝不久的他就部署征北,总兵王元虎率兵来到德州,屯兵于十二连城。万历《德州志》关于此事的记载到此为止,没有关于十二连城修筑的记载,更没有关于在德州搏战的记载。如果当时真的在德州与北元作战,甚至杀到德州百姓大部分都灭绝,以致永乐年间向德州大移民,如此重大历史之变,德州旧志是不可能不记载的。如此看来,王元虎屯兵德州并不是民间传说的“燕王扫北”。
   那“燕王扫北”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2001年,笔者寻找到山西洪洞县县志办主任张青主编的《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书中介绍到,明洪武、永乐年间大移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燕王扫碑”造成的。笔者此时如梦方醒,“扫北”其实是“扫碑”!由于“北”“碑”二字同音,加之朱棣有征北的史实,于是就将传说中的“燕王扫碑”误解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碑”,其实就是朱棣的“靖难之役”,是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进行的惨烈的夺取皇位之战。原来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皇太子已死,皇太孙朱允炆继承了皇位。朱元璋生前对诸子封王,诸王分布全国各要地,拥有王府的军队,朱允炆怕诸王拥兵自重,就听从了近臣齐泰、黄子澄的计谋而削藩,于是诸王被一个个灭掉。轮到北平燕王朱棣的时候,由于朱棣是势力最大的王,曾与南京周旋,试图保住王位,但形势岌岌可危,于是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或许说书艺人、民间传说将“清君侧”演说成杀奸臣以祭扫皇祖之碑,于是“靖难之役”就被传说为“燕王扫碑”
  
   燕王扫北历史渊源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的“燕王归北”。
   山东河北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区,尤其是鲁西北重镇德州成了主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山东德州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很重要,它是北上北京的咽喉之地,也是当时明朝国都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德州因属山东与河北的交接处,又是运河交通和陆路交通枢纽,朱元璋称帝后,就在德州设卫建仓,修筑砖城,精心经营。
   朱元璋去世后,他的长孙朱允文即位当皇帝,引起了他的诸位叔叔的不满。尤其是具有文才武略并立有战功的四叔朱棣,早已是对皇位垂涎已久。侄子希冀通过削藩消除和剪灭叔叔的势力,叔叔却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靖难之役。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几省,就成了朱棣叔侄大战的棋盘。
   起初,朱允文派老将耿炳文讨伐燕王,经过一两个回合,战争进入胶着状态。作为拥有天下的皇帝,求胜心切,改派年轻气盛但少勇寡谋的李景隆任大将军,率50万大军讨伐燕王。李景隆将交通便利的德州作为北伐基地,征战的粮草和军队,从四面八方纷纷向德州集中。经过简单的集训,队伍就浩浩荡荡的出发北进了。李景隆的部队和燕王的军队在北京附近一交手,就败下阵来了。李景隆丢下军队,带领亲信跑回德州。黄子澄是李景隆的推荐者,害怕前线失败的消息被皇帝知道会受到处罚,竟然掩盖失败的事实,说是因天气寒冷,暂时退兵休整,以图来年春天再战。结果,打了败仗的李景隆,不仅没受到处分,反而加封太子太师并得到了大批赏赐。但是,李景隆在领教了燕军的厉害后,他与黄子澄肯定也明白这场战争打赢是很难的,不得不做长期打算。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想守住德州这块阵地和设在德州的皇仓,在没有大山大川作天险的德州,只能是人为地构筑工事做守城的打算。修建十二连城的计划就这样被提上了议程。
  
   血雨腥风的拉锯之战
  
   建文二年(1400)春天,德州十二连城开始修建。它南起现在的北营、张庄,北至哨马营,西倚运河,东至长庄王家道口,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2.5公里。从南至北依次为:鲍家城、夏家城、王家城、何家营城、肖家城、顾家城、瞿家城、白贺城、钱家城、哨马城、边家城、陈家城。因十二连城是驻兵打仗的军事堡垒,故老百姓口语相传中,就称其为"十二连营"。
   十二连城大部分刚刚建好,甚至有的才建了一半,二次北征的膏梁竖子李景隆,率60万大军在白沟河一带被燕军打得一败涂地。李景隆单骑跑回德州,燕军穷追不舍,一直追到德州城下。还没有完全建好的德州十二连城,也就仓卒间应用于战斗。建文二年(1400)四月三十日,燕王开始进攻德州。德州的朝廷军队凭借十二连城,与燕军展开了生死搏斗。虽然史书对这场战争记载不详,但从后来此处不断出土的铜炮和铜火统来看,战争应该说也是十分惨烈的。因为连城是土筑的,城墙下又有取土的壕沟,战亡士兵的尸体和武器就随着城墙的坍塌,被自然掩埋在壕沟内。可惜,德州保卫战才打了几天,燕军就迅速占了上风,李景隆也放弃德州逃奔济南。五月初九日,德州被燕军攻破,得粮100万担,大大壮大了燕军的实力。后来,盛庸、铁铉收复德州,并仍以德州作为抵抗燕军的基地。建文四年(1402)正月,燕军再次占领德州。
   拉锯式的争夺战,使德州这个名字与靖难之役一样响亮。但德州在朱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不知死去了多少儿女,这里的土地荒芜了,家园化为了灰烬,就连这刚刚建成的十二连城,也只剩下成片的断壁残垣。五个月后,朱棣打败自己的侄子后,终于登上了帝位,成为盖世的明君英主。朱棣登基后,在德州设立左卫,修建行宫,加大对德州的移民力度,疏通运河,扩建仓廒和扩大州学等发展德州的举措,使德州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重新恢复了元气,并很快成为鲁北和冀南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但是经过这次惨烈的战争,鲁西北一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留下了许多悲惨的故事和传说。
  
   陈家庄的来历
  
   在今武城县老城镇(原武城县治)东北约5公里处,有一片广袤平旷的原野,距离这儿最近的一个村庄叫陈庄。在这片平坦旷野上,有一大片南北近800米、东西900多米,高出平地约1至2米的隆起地带,人称岗子。这片高岗上瓦砾成堆,农民耕地十分困难,有永远捡不尽的碎砖瓦片。当地人相传,这是明代燕王扫北夷平的村庄遗址。
   相传岗子早年是个较大的村庄,该村元代时被唤为明家庄。明初,燕王朱棣与其侄子建文帝争夺皇位,他的靖难之师攻到德州武城一带,与派来的李景隆率领的政府军展开鏖战,反复征战,3年打败了南军后,又一气打到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做了皇帝,即明成祖。之后,他又带兵杀回北京,一路上对华北一带曾驻过、支持过南军的村庄烧杀无度。明家庄人被靖难兵杀了个净光,房屋被焚毁,整个村庄变为废墟。后因华北一带人烟稀少,土地荒芜,不能恢复生产,从永乐二年始,明成祖从山东即墨、莱阳、文登及山西洪洞等地大量向华北迁民。
   从登州府莱阳迁来的陈通、陈凤兄弟二人,看到明家庄一带地肥水美、草木茂盛、良田万倾,是个安家的好地方,于是便在废墟东南有庙的地方圈地建房。后来又有一位姓衣的长工来此,因其农活好,人也实在,就被长期留下来。这位长工后也娶妻生子,代代繁衍生息,按姓氏取名叫衣庄。因陈、衣两村相邻,连为一体,两村人关系又密切,后来两村合称为陈衣庄,或直呼陈庄,
   如今,附近祝官屯村的人们,不时地在这片满布瓦砾的土岗子上发现古迹和文物:如村民张某曾在平整土地时挖出过古代的墙基、砖砌的锅台;徐某深耕地时曾耕出一古油瓶(也称油注);妇女张某平整土地时,曾在一个大蓝砖下挖出一个小金壶;村民元某用托拉机耕地,耕出过一古代的瓷缸;陈庄村民陈某在此遗址挖出一坛古铜钱……
  
   朱家坊的传说
  
   传说朱元璋在南京当了皇帝建立了明朝之后,头一件事便是封燕王为扫北将军。为什么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后要扫北呢?这得从他小时候说起。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穷,要吃没粮,要穿没衣,要住无房,只好在山东会稽山一带给人放牛过日子,受尽了万般困苦,后来逼得出家当了和尚,又受到当地人的欺负。因此他认为山东稽山无好人,并传令“山东稽山不留”,而燕王却听成了“山东一县不留”。这下,山东的百姓可就遭了殃,在陵县至今还流传着一段燕王扫北的故事。
   那个时候,,在现陵县于集乡北边有一个小村子,有三十多户人家,村里的人多半都是姓孙的。村里修了一座庙,里边挂着一只大钟,大钟上刻有“大连”两字,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村子叫成了“大连孙”。
   再说这燕王,来到山东的地盘之后见村就烧,见人就杀,吓得庄户人家到处躲藏。大连孙有个人在逃难的路上正巧碰到了燕王的队伍,被燕王的手下逮到了燕王面前。他不知眼前这个人就是燕王,跪在地上哭诉说:“大人大人听俺言,俺是穷苦的庄稼汉,燕王带兵来扫北,杀人放火真凶残,俺是为了逃活命,还请大人积德饶了俺。”燕王听了之后居然还真发了善心,说:“我就是燕王,我不杀你了。”这人连忙磕头作揖,并说:“大人今个不杀我,可往后让你的队伍碰上,我还是脱不了死。”于是燕王随手在地上拔了一颗朱家草(一种野菜)对他说:“只要你门上有朱家草,我的队伍就不杀你了。”随后燕王向他的队伍传了这一令。
   这个人回到家里,就把燕王的话告诉了村里人,于是全村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朱家草。后来,燕王的队伍来到村里,看到家家门上都挂着朱家草,也就没烧杀这个村子。燕王不好违背自己的承诺,可又怕落个抗旨不遵的罪名,就留下话来:“村子留着,但只能这么大了。”后来,为了纪念燕王不杀之恩,这个村子的村名就改成了朱家花,时间再一长,在人们的口口相传里,村名不知怎么,慢慢被叫成了朱家坊。
   到现在已经不知经过了多少年,村里的人口还是一直增加不了,村子也还是从前那么大。村里的老人们都说,村子是当年燕王的一句话给封死了。
   “靖难之战”后,冀鲁豫广大地区的人民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史书记载“村庄毁去十之八九,民仅存十之一二”,特别是河北这块地方,到处是“青燐白骨”,满目荒凉。“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明政府不得不兴起又一次的移民高潮。从洪武元年到永乐十五年,这种大规模的活动持续了长达五十年之久,明初的这项移民屯田振兴农业的措施,对恢复和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巩固明朝政府的封建政权是有积极意义的。

共 514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文章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考察,把燕王扫北的历史真相还原了出来,通过典故把扫北的情形展示了出来。该文具有历史真伪辨别的价值,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作者行文中最大的特点,是把战争过程和历史典故讲述了出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3-22 21:45:55
  文章把历史故事场景写入文章,让文章从枯燥的历史考辩中生动起来。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