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一个人的自由

精品 一个人的自由 ——学会对生命抱以理解和尊重


作者:刘雨点 布衣,116.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12发表时间:2014-03-24 23:01:50
摘要:每个人都有权利且应当有意识地去追求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不受性别界限的束缚,也不为社会期待所压抑。尽管我们仍是不自由的,但只要意识到我们所缺乏的自由,努力去冲破限制共同追求它,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能让我们过上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通往我们所期待的自由。

莱布尼茨曾说过一句十分隽永的话:“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它蕴含了这样一种告诫:在人类世界里,纵然每个必经社会化的人在某种程度上会经历相似的发展轨道,但是每个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和丰富性,决不能被某种同一性所强制地取消。然而,在我们生存的社会里,确实缺失了对这种差异的尊重以及表达自己的自由。这种自由的缺失所带来的结果便是人类生活中横亘着一条深不可测的性别鸿沟,以及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态度的匮乏。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们都没有对这道性别鸿沟做出任何离经叛道之举。男人和女人被依据生理意义烙上了性别角色的印记。然而不论是波伏瓦的惊人之语——“女人并不是生就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的”,还是米德研究的印证,即两性在性别和气质上的标准化和差异,都受到“秩序和文化的制约”,又或是卢宾一语道破“社会性别是社会强加的两性区分”,这一切似乎都在向我们昭示这样一个事实,即性别角色的塑造,并非社会或者个人一厢情愿的事情,而是社会秩序按照性别规范的标准和期待来建构的。
   如果说这种性别角色实质是社会力量强加的产物,那么庆幸的是,尽管在从前的社会基础上,人们尚能忍受这种对男性和女性气质的硬性划分,但是在工业文明和女性觉醒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已经逐渐地寻求关注自身并意识到这种传统的以生理意义界定性别角色与气质的不合时宜之处,渴望寻求自由,打破传统社会性别角色的金科玉律。
   这是一份在社会所强化的性别差异下失落已久的自由,而寻回这份缺失的自由,不可避免要伴随着阵痛,因为性格的刻板印象虽日渐式微,但仍有待男性与女性共同而持久的努力,反对一切偏见和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才能使两性都可以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传统建构的性别气质对女性是一种压迫,之于男性同样是一种压迫,无法置身事外。我们时常会有这样的感受,“传统的性别文化总是不失时机地告诫着女人,独立是需要以让渡自己的幸福为代价的”。女性的果敢冷峻、野心抱负、忽视孩子时常备受指责,一位成功的女性,想要赢得异性的认可和同性的羡慕,仍需要以男性的期待来塑造自己。这无疑是当下女性极力想要摆脱的一种偏见和束缚。男性又何尝没有呢?男性时常被冠以拥有胆识才气、责任以及卓越的头衔,可是并非所有的男性都能扮演好这一社会角色,他们在当下面临着来自同性和异性的双重竞争压力,迷茫和孤独也无处安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社会性别角色所带来的不公不仅是对女性的,同样也施加于男性。因此,在女性觉醒,并试图打破性别气质这一限制的当下,男性也应该意识到并肯定女性的价值,承认自身所谓的异性性格,共同去追求和塑造自己的命运,这才是对两性共同的解放。男性和女性是束缚之绳索的两端,只有共同挣脱,才能卸下男性肩上的重负,斩断女性脚下的束缚,获得真实表现自己的自由。
   尽管打破两性性别的双轨、消除这道横亘的性别鸿沟仍有待一些时日。然而令人惊喜的是,我们时常能从社会生活里存在的那些打破性别模式的现象中探寻到自身的包容和理解、甚至是支持。湖南卫视的一期《变形记》中,《勇敢的心》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性别气质的多元印象,它向我们展现了对异性气质的理解和感动。主人公邓振东是一个极度自恋、胆小怕黑、舞姿妖娆的三亚少年,曾被三亚的同学笑作“娘娘腔”,然而在变形之旅中,他的性情在每一个行为的表现中都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理解和感动。在这个淳朴的偏远山村里,孩子们没有将他的异性气质视为异类,纯粹而友好的交往。他散发出一种坚韧的品质,快速适应了山村生活,帮助初到小山村倍感不适并且暴躁敏感的同伴欧玛适应新环境,他理解山村孩子们的期待,勇敢指责同伴的错误,主动地承担农活家务,开导和帮助同伴,他的个性中有着细腻体贴的温情,同样也有那份曾被不理解的眼光所忽视的勇敢担当。正如歌词所呼唤的那样,“这世界总是有很多不同,我们也有不一样的梦,抛开主观,试着接受”,当我们以一种不同于刻板的性别气质的角度去看待那些兼有双性气质的个体时,时常会为那种异性特质的魅力所感动。
   我们可以预见,在我们所缺失的自由复得之时,性别界限也必然将不复存在,任何人都不会因自己的性别而感到压抑。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性别之差,只有个性的独特,且其个性中的美好不为男性或女性所独有。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表现那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异性性格,而这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无疑是美好的。
   当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传统社会性别对于两性的发展轨道做出的苛刻划分是一种莫大伤害之时,同样不可忘记,社会特性与个性的矛盾同样也会限制每个个体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基本成员,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受缚于社会流行的价值追求。我们可能有这样的困惑,个人是社会潮流中的一粟,如此微不足道,因而个性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遭遇忽视、甚至压抑。这种忽视,带来的结果便是我们缺失了一种自由做自己的勇敢,遗失了一种我们所珍视的特立独行的气质。
   里思曼在《孤独的人群》中曾向我们揭示这样三种人群,即“传统导向者”、“自我导向者”、“他人导向者”,这种社会特性的理想划分给我们探寻特立独行的人生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启示。在日新月异的今日,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导向者的那种遵照传统行事、顺从的个性,以及固执地接受社会化所规定的角色,越来越为现代人所鄙弃,且意识到这种墨守成规地继承传统的行为是缺乏独立个性的,它使我们被动地接受生活。我们向往一种能够保持独立与理性的态度去思考的人生,而不是遵从传统所设置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以此来决定我们过何种人生的生活。这种追求独立、不囿于传统的品质是令人欣慰的,是一种进步的创举。
   可不幸之处在于,我们的美好设想却没有因此而实现。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好不容易摆脱了传统的顺承的吞噬,却被席卷而来的社会潮流所淹没且迷失。这种社会潮流时常企图将每个社会成员的追求引至一条相同的轨道,每个人都并非被强制地因循它,却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努力过上一种追随同伴,且让自己看起来不属异类的生活。仔细回想,或许我们都能从记忆中挖掘出这样一种羞怯的感觉,当我们发现自己与大多数人一致时,我们庆幸自己站在了那个“符合常规的阵营”,一旦发现某个“格格不入者”固执地坚持他自己那一套时,不出意料,我们从心底首先会压抑惊奇地将他归为不安全范围内的异类。这种寻求同一阵营的归属和安全感,来源于对他人看法的极度重视,我们都成为了“他人导向者”,以同龄人作为自己的导向,我们所受的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皆源于对他人期望和喜爱的敏感程度。
   在生活中,这种人生价值一元化的刻板印象并不少见。就大学生而言,尽管大多数人都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可总有人会由于专业偏差、心理落差和能力兴趣等诸多问题而无法继续学习,普遍存在的价值追求总是不失时机地告诫我们“忍耐,坚持四年吧”。倘若有人提出辍学或另谋发展时,多有可能为周围群体所不认同。在这种对他人的期待的敏感中,许多人选择平淡地去忍耐和虚度大学时光,放弃了适合自己的更多种可能,可是人生经得起多少平庸的等待和容忍呢。这种将评判的标准交付到他人手上的人生,是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我们应该容许且坚持遵循个人特性的表达,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和需求。莫言曾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的致辞中有这样一段话:“当所有的孩子都哭时,我们应当允许有的孩子不哭。”哭与不哭都是人性本质情感的流露,我们应该大声地反对迷惑而复杂的表象将单纯的言行判定为一种是非,应该允许不哭的存在,这种特立独行的表露与哭一样,都应当是自由且符合个性的,不应予以区分和异化。我们的人生追求同样如此,每一种方式与可能都理应受到尊重,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导向,寻找自身的“回转仪”,以合乎自己个性的特立独行的方式去追求。在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每个人也都是这个广阔世界里与众不同的一个,我们应该且需要自由地展示我们生命中独特的部分,“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过一种特立独行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权利且应当有意识地去追求一种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生,不受性别界限的束缚,也不为社会期待所压抑。尽管我们仍是不自由的,但只要意识到我们所缺乏的自由,努力去冲破限制共同追求它,哪怕是细微的变化都能让我们过上一种不同以往的生活,而这种生活正是通往我们所期待的自由。

共 336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的观点很明确,作者在文章中倡导着一种社会人的个性自由,在人的发展上不要受约束,应该追求自由而全面的人生发展。限制我们这种自由发展的因素,文章论述了两个方面,一是传统的性别划分,作者在文章中具体论述了这种划分给社会男女在职业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也扼杀了人的才能的发挥;第二个约束力量就是现在的社会趋同性,文章分析了这种社会趋同性带来的个人发展危害。文章结尾对这两方面进行了归纳,提出了警示性的建议。文章条理清晰,剖析清楚具体有说服力,主题有社会深刻性。好文!【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325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3-24 23:32:10
  文章指出的约束一个人的才能自由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提出的建议也值得我们思考。怎样让我们更为优秀?这是该文的目的。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