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指间微凉 >> 未知栏目 >> 未知栏目 >> 『指间★杂谈』关于诗歌创作的肤浅化问题(诗歌评论)

精品 『指间★杂谈』关于诗歌创作的肤浅化问题(诗歌评论)


作者:guotia 进士,8054.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34发表时间:2009-04-10 09:17:23


  
   现在,相对来说,诗歌创作没有小说繁荣。小说创作手法的多样性使小说这门艺术更呈纷彩;内容深刻,题材广阔,反映的问题尖锐,为人们普遍关注。诗歌创作虽然也取得了成就,却没有小说显著。有的诗作注重形式的雕琢,忽视“炼意”。内容决定形式,脱离内容单纯追求形式美,离开民族化去搞形式的创新,没有澎湃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用丽词凑句,用浮语成篇,——这时是当前诗歌创作中的一种肤浅化倾向。
  
   二
  
   艺术是社会生活形象的反映,各种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手段表现世界。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论艺术》,第四页)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用语言做媒介,通过语言的元素——词的组合与排列——来描述生活的场景,通过具体物象的有机组合与细节的连贯来反映生活。诗是文学体裁之一种,当然得有形象的特征,遵循形象化的原则(典型化不在这里讨论),不能例外。
   明朝人谢榛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四溟诗话》)古人把写景称作“徵色于象”“无论兴,比与赋,皆有恍然心目者,故诗家写景,是大半功夫。”(李重华:《贞一赉诗说》)诗作以能触景入情,寄情于景的蕴籍美为上乘,“景”和“象”,即今之形象。我们现在某些诗作,既无真情,亦无生动的形象。虽有新词藻,却不是自然流出;罗列了一些形象,并无内在联系。名之诗,实无诗味,实乃散文的分行,语言的空壳。
   是不是有了真切的形象就行了呢?不,要述事以寄情,缘事而铺陈。⑴要有情。“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情挚而词切;⑵形象是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个个别形象都有体现总体的意义和作用,——按意而列象。
  
   三
  
   肤浅化风格特征:浅薄,柔弱,缥缈。
   肤浅化的几种表现:
   ⑴抽象词语,形象单薄。观察不细,揣摩不够,没捕捉住形象的特征、明确象征的意义。形象在头脑中是模糊的,便用抽象词语来演绎思想。
   ⑵词汇贫乏,生造词语。这原因是词汇积累不多,不能随手拈来状物和表意。如果说写初稿时为了不阻思路而临时造词顶位尚可的话,那么定稿时不认真仔细推敲锤练就不对了。若以生造词语自矜,这实在是个坏习惯。
   ⑶形象破碎,少意乏情。诗不感人,没把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去构思,没用内在的逻辑性来贯串形象,只是简单地罗列形象,以为诗就是形象的随意组合。这是对作诗的误解。
   ⑷知识浅薄,清汤寡水。诗歌当然不是科学书籍,可它应该用知识做后盾以思想为内涵。“问题在于,只有通过各种判断(认识论的、社会学的、历史学的、道德的、艺术的、美感的等等)的有机结合,对诗歌现象的审美理想方可实现,并确认其价值。”(杨匡汉:《中国新时期的诗美流向》《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转引自《新华文摘》1986年第7期第147页)这里的诗判断,是以丰富的知识做前提条件的。我们某些诗作,不仅知识浅薄,而且有常识性的错误。
   ⑸欣赏面窄,传而不远。由于忽视民族性和普及性,某些诗作只能在一定的读者群和读者层中欣赏,甚至只能在几个写诗的人中间传阅。如果把这种不正常的现象看作是众多人不懂诗,不懂高级艺术,以为自己创作的是时代的精品,是给下个世纪看的,——这是很为危险的幻觉。
   1987、5、5
   (13年后再看这篇文章,文章所批评的现象仍然存在。2000年6月我在《广州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对时下的诗作提出了比我更严厉的批评。作者说,仅仅批评是远远不够的,对那些自命不凡的所谓诗人,应该饿死他们。——当然,这是作者的气愤语,但表明作者对那些大家都读不懂、无病呻吟、贵族化倾向的诗作多么愤慨。我想,读批评时下诗歌积弊的文章而引起共鸣的决不止我一个。2000、8、3附记。)
  
   诗歌片语
  
   人们说诗歌是语言艺术中的精品,它的语言最精炼,它的意境最美,它的情最感人。50年代至60年代末我读了不少诗,我熟悉的诗作者可以开出很长的名单:普希金、郭沫若、艾青、袁鹰、贺敬之、李瑛、李季、闻捷、魏巍、顾工、严辰、严阵……。80年代以来至今,诗读的少了,读过李松涛、舒婷、公木的诗;近两年只读过汪国真的诗。原因是时下好诗少,大多数诗情调、形式一样,拖沓、软绵、没劲。
   50年代初臧克家就批评过诗歌的散文化倾向,1989年臧克家在报上撰文,批评时下的一些新诗,他都看不懂了。臧克家及其他诗论者对“新崛起”诗歌的贵族化、肤浅化倾向的批评,我有同感。记得80年代初曾有过关于朦胧诗的讨论。把朦胧当作含蓄解,朦胧诗可以以多样化中的一种诗歌形式存在,但偏爱、尊崇过了头,把诗写的像谜语一样难解,诗路就窄了,诗歌读者就少了。汪国真在大学生演讲会上说:我的诗不朦胧。汪国真的诗清新、简短、隽永、易懂易记很受青年人的喜爱,被大中专学生誉为“席慕容第二”,“大陆的席慕容”。当然,有褒也有贬。我认为汪国真的诗精炼、有意境、有哲理性,语言优美,确实是这几年我国诗坛的一股新风,诗林的一根新株,诗苑的一朵新葩。
   马雅柯夫斯基、郭小川和韩笑的阶梯式诗,我很喜欢,还尝试写过。现在,很少看到阶梯式诗了。
   1993、12、2

共 208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对于诗歌的认识,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诗歌不需要什么其他的附带东西,只是单单的把自己内心的真实的情感,或者其他来来用简短的语言来描写,有的人认为要讲究一系列的意境,语言的精致程度,或者说本身对与诗歌的了解,这些都只是个人的理解而已,我们无从去要求每一个人都去那么认真的对待诗歌,但是如果我们本身喜欢的话可以先对自己对于诗歌有一个正确的了解。文章就对于诗歌创作中遇到的几个问题做出了清晰的说明,最后且说明自己对于诗歌的看法以及认识,欣赏!(推荐理由:干脆利落,就诗歌中的问解析清晰,一一阐述,语言不拖拉且有自己的观点。)【编辑:蓝雨轩156】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904102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纤纤丝雨        2009-04-10 09:32:24
  学习了,现在代诗歌注重形式美,这个赞同。
人生大起大落,不如平平淡淡!
2 楼        文友:蓝雨轩156        2009-04-10 09:33:37
  一直以来很喜欢诗歌,感谢作者带来今天关于诗歌的文字,很收益。问好。
想念,无法言语。
3 楼        文友:wesho        2009-04-10 12:35:14
  ~\(≧▽≦)/~!我喜欢这样的评论,个人以为是个应该有内容,有思想感情,不能只流于表面。
4 楼        文友:古渡        2009-04-10 15:52:29
  建议作者将此文发表到《江山诗风论坛》,谢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