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天涯】长江故居行(游记)

精品 【天涯】长江故居行(游记)


作者:一滴墨香 秀才,2729.6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46发表时间:2014-04-01 20:27:05

【天涯】长江故居行(游记) 这次的长江故居行,已不再是我的第一次了。本来,周末难得的好时光对我而言多数是懒懒的像只猫咪一样躺在被窝里一动不动的度过的,可这个周末的我似乎变得像只活泼可爱的小狗狗早早的乖乖的起了床。吃过鸡蛋和牛奶,妻子和我不约而同并排站在阳台上无所事事的闲望着窗外的世界,看得见远处的青山绿水和云淡风轻的景象,俯着近处小区内的花花草草妖艳的摇曳在春风中,心情顿感十分的激扬舒畅。于是,便决定出去走一走,兜兜风。妻子用温柔的手拂了拂自己修长的秀发,明亮顾盼的眼睛盯住我,那略显微笑的脸上泛着红晕,轻柔的声音温温的漂浮在我的耳畔:“老公,去哪儿呢?”看她婉约可人的样子,我不免有些略加思索地回答她:“去范长江故居看看如何?”妻子抿抿嘴笑意不减,高兴地点着头放出两个字:“依你!”其实在我的意想中我就知道她一定会倾然同意的,因为,一直以来她和我一样都很固执的喜欢着故乡的文化和风情,大凡提及到那些想去的赋有特色的风光圣地,脚Y子比我还翻得快。我与妻子拍板敲定后,赶快去车库开了车,像恭候中央首长似的等候在车子边,妻子像个聪明的小花猫快速地妆饰打扮了一番,戴着耳环穿着幽幽蓝衣便随我一同出发了。
   说起来范长江先生的故居离我们的住所并不远,就那么20来里地,曾在去年的10月我们还去过啦。此次的再度前往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因一时兴起想借春天之韵律出去赏赏景,散散心,搞一次故地重游罢了,不过,这样的做法对于我们夫妻来说也的确是一种宝贵的馨香与快乐的别样了,因为我和她都身处异地工作,很多的时候我们是牛郎织女遥天相望的人,像这样幸福的同行,的确为数不多。妻子满身飘逸着淡淡的香气挨在我的身边,眼眸温温的像个小乖乖,我小心翼翼地开着车,生怕有半点的闪失。一路上,看见车窗外山清水秀,阳光明媚,菜花金黄,分外飘香,树木葱翠得像把伞,新颖的农家庭院一座座在无限美好的田园风光中一闪而过,妻子很放松,说笑有声,心情变得格外的明澈爽朗。当我们的车行至途中,忽见路边有一寺,妻子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似的,突然一声令下——停车!我赶紧踩住刹车。下的车来,我拍拍身子便跟随她款款走向那寺,穿过一条短短的曲径,周遭的环境十分的优美,清新的空气夹着清香迎面扑来。经察看,原来这里便是小有名气的“报恩禅寺”,看样子有些年头了,寺里有两株硕大的腊梅,很香,寺堂前还聚了为数不多的香客,看那琉璃的寺,仿佛刚维护过不久,显得新颖魁丽,引人瞩目。
   妻子在寺堂前丢了香钱,玲珑地躬着身,虔诚地拜着菩萨。我走向一旁,看了碑石上锈刻的文字,大概这报恩寺兴建于元朝,明朝宣德年间经过高僧广善增修。嘉靖、隆庆年间大学士赵贞吉曾多次来寺里研修心学,修建了青莲台和藏经阁。明末毁于兵火。清代康熙年间重建,乾隆四十年僧云映增修,进入全盛时期,寺宇僧舍,东西连绵七、八里。僧众之多,西寺的僧人不认识东寺的僧人。时称中川第一宪丛禅林、西蜀报恩禅林。这座寺不是很大气很开阔,但也芬芳着故乡独有特色的文化气息。在“报恩禅寺”逗留了片刻,感受了一番别样后我们走出寺庙,继续开车前行。大概三十多分钟后,我们便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范长江纪念馆,不禁心里涌动着一阵阵的兴奋。对于范长江,当我们谈及到他的时侯,或许,你对他早已了如指掌,或许,你对他还知之甚少,甚至处在一种十分陌生的状态。
   不过,范长江先生的确是我国新闻界一名很出色很了不起的领军人物。范长江号称新闻巨子,我与他同属故里人。四川内江(又名甜城)乃是我们的故乡,城池坐落于美丽富饶的沱江之滨,辖内不仅有秀美的山川田园风光,还有清新迷人的文化风情。故乡除了许多的高楼大厦、休闲的园林、自然的风景带、膜拜的古寺、庙宇外,还有赫赫有名的张大千纪念馆和范长江纪念馆。国画大师张大千和新闻巨子范长江就出生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故而,故乡素有“甜城湖畔,文化之乡”的雅号。历年来,故乡的人民精心装扮着充满浓厚文化气息的领地,使社会各界人士倾情向往、活跃采风、幕名朝圣,亦曾得到了世人们倍加的敬慕与爱戴。范长江,原名:希天。他出生于1909年,青少年时代就追求革命、追求进步,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他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采写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经典作品。1939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新华社总编辑、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等新闻宣传单位重要的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党的新闻事业作出了积极而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纪念范长江同志,国务院把每年的11月8日,即他创建“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的日子,确定为“中国记者节”。以他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成为了我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9年10月16日是我国现代著名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之一的范长江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了缅怀范长江先生的光辉业绩,秉承和弘扬“长江精神”,政府投资6000万元,在范长江原故居(四川内江东兴区原内江县田家镇赵家坝)修建了范长江纪念馆。范长江纪念馆被确定为3A级旅游景区,距离城区12公里,以范长江先生之名命名的长江大道可直通这里。当地政府尊重并接受范长江亲属“惠及百姓”的建议,建设工程将周边的三个村均纳入新农村试点建设,规划设计占地1800亩,核心区域为60亩,其中范长江故居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附属建筑面积1251平方米,水体面积为4879平方米,主要景观核心区域的两边构建为田园风格的景观带。据悉,范长江的旧宅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院落属串架镶板结构,琉璃的小青瓦屋面,显示着典型的川南民居风格。纪念馆的构建,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在原故居基础上予以建设。范长江纪念馆的款款落成,作为了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新闻工作者教育培训基地,由此,更使故乡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故乡的美好特色与独有的文化风情。
   范长江纪念馆是一处免费参观的纪念工程,只需要在门口进行一下来宾登记即可观赏。我和妻子各自拿出身份证作了登记,然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参观。范长江纪念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大气的场景彰显着清新,显露着灵动寓意的雅致。看那摇曳的翠竹、碧波荡漾的荷塘,轻轻环绕着这座黑瓦白墙,这是一座典型川南民居风格的三合院。深知在这里,范长江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也正是在这里,18岁的范长江踏上了异地求学之路,开始了他革命奋斗的一生。馆区主要的景观包括:范长江故居、范长江铜像、毛主席题词以及象征笔和报纸的竹廊等,在石刻景墙的浅浮雕上,反映着范长江的生平、业绩、代表作品,范长江新闻奖历届获奖作者的名单也记载于此。纪念馆根据范长江的工作性质,其中心地带造型为喇叭形,寓意着范长江同志宣传真理、敢于说真话。同时,在中心景观上将笔的形态进行变形,将竹捆扎起来,形成笔筒,中心栽种的竹子,象征笔杆,再用竹廊进行了连接。纪念馆的碑林和景墙很醒目耀眼,均予以合理的装饰和设计造型,借以象征着巨幅的报纸。从纪念馆的整个感观浓缩着一种炽烈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令人感叹不已,陶醉其中。大步流星的妻子挽着我的手,我们从纪念馆正门走进去,抬眼便看到一座高2.5米的范长江全身青石塑像,文气十足的范长江先生矗立在院子正中,栩栩如生地展示着一代文人墨客的英姿丰采。我和妻子数了一数,纪念馆共有10间展厅,按照范长江的出生地到求学之路、西北之行、新型记者、红色报人、科技界、长江滚滚等六大主题进行布展。各展厅展出了记录范长江生平的详细史料,包括范长江生前使用过的物品、各个时期的照片、新闻作品以及手稿等。200多张历史照片、1800多册书籍、30多件珍贵遗物……其内容涵盖面丰富,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其中,最前面的2个展厅是禁止拍照的,故而多少让人感到有些许的遗憾。妻子噜了噜嘴巴,朝着我:“这里不让拍照哩,那我们只好细细的观赏了,尽可能的铭记在心里吧。”接着又慢慢的依次观赏起来,终归对范长江先生的生平事迹有了更进一步详尽的了解和认识。范长江在1927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一”南昌起义。1932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33年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报撰稿。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名义,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进行了为期10个月的考察采访。所写旅行通讯在《大公报》上连载,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红军长征,引起了巨大的轰动。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赴延安,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后发表通讯《陕北之行》等,第一次向人们介绍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1937年11月和羊枣、徐迈进等同志创建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即中国记协的前身),并被推选为“青记”的总事。193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还参加了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工作,担任过新华社华中总分社社长,《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和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等职务。1949年7月,与胡乔木等新闻界知名人士在北平成立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委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通讯社总编辑,《解放日报》社社长,政务院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务。范长江开朗热情,善交朋友。他常说,做记者重要的是交朋友,而且要交各式各样的朋友,上至军政要人,下至黎民百姓,什么人都要交,朋友越多,新闻来源越多,越能写出有份量的报道。从他的代表作《中国西北角》可以看出,范长江的朋友甚多,无所不有:从政府的部长,军队的司令,以至土司、活佛、喇嘛、纤夫、水手等。他去采访时,还尽量帮助人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经常同被采访对象保持联系。正是他这种广交朋友的气概,使他采访的路子越走越广,新闻触角也愈来愈多,那些同时代的记者,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正当范长江英年盛名、大有作为的时候,腥风血雨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范长江受到了“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他长期被关押,受尽了各种折磨和摧残。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的一个井里,人们发现了范长江同志的遗体,他的死,至今仍然是一个谜,无人能破解真相。1978年12月27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范长江同志追悼会,党中央亲自为他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当时的胡耀邦同志亲自主持了追悼会。范长江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鲁迅的诗:“横眉冷对众虎狼,俯首甘随牧牛郎。层层迫害骨愈坚,种种欺蒙瓦上霜。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坚持真理勇战斗,先生火炬照四方。”这首诗足以成为那些坚持真理,清正廉洁,正直正派的新闻工作者继承的座右铭。1991年,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奖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这是表彰奖励我国中青年新闻工作者的全国性最高层次的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范长江新闻奖”是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中青年记者的优秀成果最高荣誉奖,也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常设的全国性新闻奖。
   范长江先生作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先驱者和新闻巨子,不仅是内江人民的光荣和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和骄傲。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勇于探索,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为我国新闻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和标杆,他的精神源远流长,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长江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的人们奋发拼搏,勇往直前。我们从展厅的最后一个部分,可以清楚的看到陈列并介绍的各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的个人资料和获奖作品,在这里显示着后来者的奋搏与殊荣。随着范长江纪念馆的建成开放,一系列纪念范长江的活动也随之在内江展开,其中包括建设范长江主题公园、命名范长江学校和场馆、组建范长江新闻学院、征集整理范长江史料、协助拍摄范长江电视纪录片和电影、申办2009年长江韬奋新闻奖在内江的评奖和颁奖等一系列活动。据范长江的儿子介绍,范长江的夫人沈谱(沈钧儒之女)对于纪念馆的修建工作非常重视,90岁高龄的她在医院中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曾感到十分欣慰。对于纪念馆的落成与开馆,范长江的长子范苏苏激动评价:“这是对父亲一生最完整的再现,收集的资料也是最全的。”范长江纪念馆的修建,对加强新时期新闻队伍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具有深刻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人们弘扬“长江精神”的摇篮,也是为有理想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朝圣”的地方,更是一种继往开来的秉承与精神之力量的延续。这一次与妻子共度长江故居,大约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夫妻双双细致地一一欣赏,感觉时间如流一般。妻子温婉地挽着我的手臂,我们一同走出了纪念馆。她深有感触地说:“范长江先生真不愧为故乡的英烈豪杰啊,他的精神会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们!”我点着头,肯定地回答:“是的!”
   正在这时,一个农民抗着锄头从我们身边走过,他的嘴里哼着《在希望的田野上》,那热烈激扬而熟悉的歌声深深刺着我们的心,只见他很快走进了路边一块花卉满园的果园,眨眼之间便消失在葱葱密林的深处……我和妻子对视着,笑意泻在脸上。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长江精神”给予人的鼓舞与力量……

共 531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笔者从家居甜美生活入笔,步步流淌渐入主题。而在向往目的地的过程又插入一段夫妇二人联袂拜佛拜菩萨,也很自然的顺笔写出寺庙历史渊源。随后,又极为详细细致的讲述范长江其人其事,不厌笔墨的细细说来,让观者对范的生平有了极为全面的了解,其中对范的为人和性格特点及其在各时期所做贡献描写尤为细致,并从中受到感悟启发。笔力精到,按照时间发展,空间转换等顺序一一道来,其中所阐述之精神力量几可迎面破纸而出,让人品读之余热血沸腾心向往之。好一篇游记,好一篇散文,推荐共读之,游记里的正能量。【编者:一川寒月寒】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403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凌凌        2014-04-01 20:46:19
  墨香老师你写的好幸福!遥祝春日安好!生日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1 21:21:23
  问好凌凌,幸福永恒!
2 楼        文友:雪落黄河边        2014-04-01 21:08:09
  墨香老师的这篇游记写得真好!不仅让读者、欣赏了美景还看到了作者的幸福生活,还有很多知识,呵呵,欣赏!力挺加精!
雪花飘落黄河边,融入笔中写华年。
回复2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1 21:22:40
  谢雪儿美评,喜欢就好!
3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4-04-01 21:15:21
  故乡总是这样的让人留恋,故乡人和一草一木总是这样的令人追忆。问好墨香!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回复3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1 21:26:38
  谢老师留墨,故里就是家,在天涯歌颂文化风情,欢迎各位朋友甜城湖畔做客。
4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4-04-01 21:30:03
  欣赏墨香老师美文,念好,馨儿有些很累,少写几个字吧……晚安……
馨语馨愿
回复4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1 21:30:54
  晚安!
5 楼        文友:云舞蓝天        2014-04-01 21:58:44
  祝墨香老师生活幸福!
回复5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2 08:21:17
  问好云舞,谢你的祝福!
6 楼        文友:心旷        2014-04-02 17:16:27
  游记,游了心境,游出了画意,游出了诗情,美哉!
我的诗集《相知集》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欢迎喜欢我诗歌的文友们订购,联系方式:QQ:396559828
回复6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2 19:24:35
  谢心旷造访留墨!
7 楼        文友:雨筝        2014-04-05 17:44:47
  欣赏墨香美文,知识与趣味并重,学习,问好!
一只风筝,却追随雨的人生,被一次次的打成落花,却又一次次的挣扎,向广袤的天空,投出炽热的情话。
回复7 楼        文友:一滴墨香        2014-04-05 21:15:09
  雨筝过奖啦,互相学习吧!
8 楼        文友:陨石        2014-04-07 00:59:03
  欣赏学习,祝贺加精为天涯诗语增光。
共 8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