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蒹葭苍苍(散文)

精品 【流年】蒹葭苍苍(散文)


作者:江凤鸣 探花,16378.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839发表时间:2014-04-01 21:48:14

【流年】蒹葭苍苍(散文) 细雨过后,天空一片湛蓝。阳光投射在深绿色的湖面上,微风吹皱碧水,水光潋滟的太湖,跳跃起无数的光点。站在这湖畔的水阁中,看近山如螺,远山似黛,一起倒映水中,有朵朵白云与沙鸥掠过。
   三月的江南,有着一年里最美的景色。我邀了同伴一起踏春,不去挨挨挤挤的临水雨巷,不去游人如织的大小公园,那里太过热闹,人总是喧宾夺主的填满了所有空间,所谓看景,也就成了看人。
   于是,我们另辟蹊径,向沼泽湿地进发。沿着弯弯曲曲的河岸前进,岸边的垂柳已经吐出鹅黄色的嫩芽,芦笋也从泥地里探出头来,放出青色的小小叶片。溪水两岸,前边是低矮的灌木丛,盛开着许多橙黄、火红、雪白、浅紫、墨绿……姿色不同的鲜花,我认得的有桃花、山茶、丁香、迎春和毛鹃。灌木后边苍翠的树木,有四季常绿的香樟、石楠、桂花、海桐,还有榉树、朴树、银杏、落羽杉、紫叶李和金丝桃。走在草丛中的小径上,不时有知更雀、金腰燕、黄鹂鸟从林间腾起,仰头看天,有白鹭、池鹭、牛背鹭,这些鹭鸟在蓝天白云间悠闲地翱翔。人无意,意便无穷。这些花木禽鸟仿佛前生便就认定。
   人的一生,总是在追寻良辰美景,相遇与错过都是一种自然地选择。就像有人在这春光里去寻花问柳,而我却要走向泥泞沼泽。
   一路行进,终于走进湿地,眼前是长满水草和青苔的沼泽,褐色的泥地上不时吹起水泡泡。抬头远望,是一片苍茫无际、青翠如洗的“青纱帐”。哦,湖荡里的青纱帐,它与北国的玉米、高粱迥然不同。北国的青纱帐在秋风里卓然而立,充满野性,更像是士兵,他们威武雄壮,更像是国防绿的方阵。年轻时,我曾在太行山下的广大原野里,见识过他们的雄姿,曾在这绿色的海洋中穿行。那时,我还是一名战士,无数次听老兵们讲起抗日烽火中青纱帐里的故事。据说,那时,太湖里也有抗日的游击队,他们用勇敢与智慧和侵略者抗争。
   岁月来去无声,沧海桑田默默地转换,就像这片冬枯春发的芦荡,多少烟火污垢,都能在时间的淘洗下慢慢自净。现在这里春光明媚,没有人能看到过往战争的背影。
   眼前这浸在湖水中的芦荡,苍翠挺拔,细看,每一枝都纤细轻盈,风姿绰约,亭亭玉立,像极了江南水灵苗条的美少女。放眼望去,它们素洁高雅,风姿楚楚,在春风里,起伏动荡,摇曳生姿。像是由无数的吴娃越女组成的合唱团,正在这水天之际,唱响美妙的韵律。
   我静静地谛听,默默地揣想,她们唱的是幸福之歌,和谐之声。这歌声里有阳光雨露,有鸟语花香。
   春暖花开,万物竞发。芦笋也破土而出,拔节向上,几番春雨滋润,它们就在这湖畔傲然挺立。它们不与百花争春,不与岸柳、水杉比美,静静地生,悄悄地长,没有五颜六色的绚烂,却也以雪白的根,碧绿的叶,给湖岸涂上一抹春色。
   美景牵动遐思,我仿佛又回到少年时。顾不得眼前沼泽的泥泞,一脚高,一脚浅地走向苇丛,拿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折一枝青翠的芦杆,细心地在上面开出小口,插一片晶亮的苇叶,做成一枝最简单的芦笛,像少年时那样,轻轻吹奏起来,起先还有些生疏,后来竟也清脆悠扬。
   同伴们一起叫起好来,说这曲子有些像《在水一方》呢。我说,正是,这芦笛简单,却是两千多年前老祖宗的发明。你们还记得《诗经》里的句子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些两千多年前的诗句,还是我在上初中时学的,可惜后来穿上军装,到北国戍边去了,那军旅间嘹亮雄壮的军号,把这些柔美缠绵都吹上了九天云霄。那些懵懂的少年情怀,仿佛灿若云霞的桃花,一夜春雨浇下,瞬间就谢了。
   应该感谢台湾的琼瑶阿姨,现在她应该升级为琼瑶奶奶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她写的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让我们这些军中游子,重新体味到爱情的美丽。也从此知道了,那些在江南家乡随处可见的芦苇,还有“蒹葭”这样一个文绉绉的名字。
   人到中年,再次捧读那首《诗经》中的“蒹葭苍苍”,不由得无限感慨。诗中那若即若离的美感,氤氲的情怀,让一代又一代的情侣遐思遄飞。人世间越是追求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它可贵。苇海苍苍,白露茫茫,一位年轻的王子,痴迷地在水边徘徊。他心中的佳人,临水而居,与苇荻作伴,秀美高洁。他远远地看她在水中央的洲渚上,倩影照水,若隐若现,却是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真正的爱情,可望而不可即。想想我们少年时代的初恋吧,爱情就如彼岸之花,永远开在人生难以到达的彼岸。她是那样圣洁、那样美好,看得你神思迷离、神魂颠倒,却永远难以企及,难以得到。而正是这得不到的爱情,才让世间的痴男怨女,更加觉得高洁如玉,魂牵神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样的诗句真是太美了。相比于今人,古人诗句中的情怀更加细腻。现在一般的人们都认为蒹葭指的就是芦苇,其实,这不确切。在古人那里,蒹指的是芦荻,而葭指的是初生的芦苇或者芦苇的统称。芦荻和芦苇虽然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植物。相比而言,芦苇高挺,芦荻粗壮。秋天时节,芦花雪白,而荻花初开却是紫色的。不过,在江南水乡的农民和渔民眼里,它们一样都是烧柴,芦苇被叫做“大柴”,芦荻被叫做“小柴”。几十年前,在缺少煤炭,更不晓得天然气为何物的时代,芦荻和芦苇统统都是农民家里,灶台下的柴草,秋冬时节,水退柴干,人们砍了去,打成捆儿,搬回家去烧火做饭。文绉绉的“蒹葭”就成了烧锅灰。艺术从来都是酒足饭饱后的事,在贫穷的人眼里,美,远不如吃饱更重要。
   说到吃饭,芦苇除了当柴烧,还真的是美食的材料。芦笋炒虾仁,是誉满江南的名菜,不但鲜香可口,除热清火,还可减少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防止动脉硬化,能治疗多种癌症。过了阳春三月,江南的主妇们就要张罗着过五月端午,她们用三片新鲜的芦叶相互穿成一个三角形的容器,把糯米、粳米按了一定的比例掺好,三下两下就能包好一个粽子。我的妻子是个包粽子能手,她包的粽子花样繁多,除了通常的三角形外,还有菱形、多边形、柱形,花色有豆沙、火腿、鸭肉丁、咸蛋黄等,最可口的要数鲜肉粽,黏韧而清香。在江南最好的粽子要数嘉兴粽子了,远销国内,出口海外,名声远扬。
   芦花、荻花都是很好的保温材料。旧时,江南的穷苦人家冬天穿不起棉鞋,就用那雪白的芦花、荻花编成一种叫做毛窝的鞋子穿,保温吸湿、柔软暖和。芦苇还是编织席子的材料。一根芦杆晒干了可以劈成四片,用它编成的芦席,清凉吸汗,是夏天纳凉的好物件。编芦席是个技术活儿,要经过抽草、碾压草、剥草、编织等多个环节,一个编织能手,一天也就能编上三、四张席子。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六张芦席才卖两块来钱。现在,江南人家已很少能看到芦席了。编芦席辛苦,生活好了,没了编席人。
   相比于老百姓对芦苇、芦荻的实用主义,在文人眼里,它们却充满了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对芦苇荻花都有大量吟诵的诗句。屈原、李白、杜甫、刘禹锡、岑参、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都在其诗文中写到过。白居易诗曰:“苦竹林边芦苇丛,停舟一望思无穷。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万事坐成空。此生飘荡何时定,一缕鸿毛天地中。”面对苇丛,生发出人生苦短的感叹。刘禹锡写荻花的诗句有:“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家国之叹。
   在《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曹雪芹写了这样一段冬日芦苇的景致:“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文中的“芦雪庵”正是大观园中女儿们结社联诗的所在。
   走在湖岸观赏一周,沼泽地太烂,只能远看,不得近赏。有人说,弄只船来吧,咱们找个老乡撑船,进到芦荡里看看,怎样?大家都说好啊。很快就有老乡撑了一只菱角小船来,竹篙一点,小船儿就进了绿色的青纱帐。水路浅窄,两边苇丛,绿茵茵,黑压压一片,仿佛给大湖穿上一件绿色衣衫。小船在芦荡里穿行,四面都是高高的苇墙,苇荡无边无际,恣意地在湖水中铺展。越到苇荡深处,芦苇越是浓密,以至于后来只见遮天蔽日的苇杆,不见了天上的太阳。我不由得想起了阳澄湖沙家浜的故事。这样广袤无际的芦荡,不要说藏起十八个新四军的战士,就是遮蔽个千军万马也应不在话下。
   芦苇荡不仅有掩护新四军杀敌的现代故事,也有古时候帮助伍子胥奔吴的佳话。春秋时候,楚王不辨忠奸,偏听谗言杀了伍子胥的父兄,伍子胥负命奔逃,要借吴兵回国复仇。楚王派人紧追不舍,誓要斩草除根。“伍子胥奔吴,至江,渔父渡之,见伍有饥色,曰:‘为子取饷’。子胥疑之,乃潜身苇中,渔父持麦饭、鲍鱼等食物来。呼之曰:‘芦中人,芦中人’,如此再三,子胥乃出。”这个故事,出自《吴越春秋》上。
   小船儿在芦荡里穿行,走过几条狭窄的水巷,前边渐渐开阔起来。有那芦莺、庄鸡一群群的在芦丛里扑腾腾的飞起落下,不断地发出“呱呱”的鸣叫。偶尔也有较大型的野鸭子,贴着水面飞行。撑船的老乡说,来看芦苇荡,你们要秋天来,要等到芦花、荻花一起开放,那时候,秋风萧瑟,灰白色的樱子穗儿在风中飘动,很有一种沧桑感的。我说:老乡,你说话很有诗意啊。老乡不好意思的笑了:你可别小看我,我俚还真的会写诗呢,你信不?我笑着说,信,我信。一船人都跟着乐了。
   我们在芦荡里盘桓,流连忘返。有几个同伴捉住了小鱼,还有的捉住了小螃蟹。每捉住一条大家就嘻嘻哈哈地嬉闹,仿佛又到回到童年时光。芦荡成了一个童话世界,里边藏着一群老小孩。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暮色渐浓,黄昏降临。我们的小船匆匆地从芦荡中驶出,此时湖岸上的灯光,已经红澄澄地泻入水中,倒映着片片芦苇在水中摇动。放眼湖上,盏盏渔火与满天星斗交相辉映,晚风吹起涟漪,湖面上流光溢彩,宛若仙境。我们不断地回头张望,心中充满浪漫情怀。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把芦笛吹起来,把歌儿哼起来。在这美好的春天的傍晚,在这迷人的芦荡,真希望能有一个美如天仙的女子,飘起雪白的裙衫,袅袅婷婷,出现在水中央。
   她是个幸运女神,看到她的人都会快乐、幸福。
   这或许是个永远的梦想,然而,有梦想才有希望。

共 41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默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这样的句子,极其容易让人的思绪飘飞至一片茂密的芦苇丛中。这些芦苇,素洁高雅,是飘落尘世的天使,是涉水而至的伊人,在远离世俗的淡泊中,独守江畔,以清瘦纤长的身姿,将尘世的苍凉意味浓缩成亘古的静默。 江南三月,繁花似锦,春深似海。凤鸣避开这一抹绝美的春光,不去寻花问柳,而是步入沼泽去寻那芦苇的芳踪。这是隐匿在江南深处最清素的景致,只需一阵春风,便可令千株芦苇摇曳生姿,并发出“沙沙——沙沙……”迷人的天籁之音。只需轻轻一念一吹,那沉寂在时光里的青葱往事便桩桩件件漫过记忆的河岸,立体且鲜活。 散文格调高雅,语境极美,那是凤鸣以一颗美的心灵绘景传情、咏物抒怀。于是,凤鸣笔下的“蒹葭”——江南水乡常见的芦苇,便沾染上了无边的诗意。于是,这散文就有了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内涵。在这篇散文中,凤鸣赋予芦苇以生命的意义和不俗的意蕴,凤鸣由苍苍蒹葭,状写了一种隐忍、谦卑、和善的性情,一种与世无争的超然境界,一种对生命的感恩之心, 在我的眼中,本文的作者江凤鸣先生是心灵的写作者,他的灵魂是自由的,他以稳健的步子行走在江南沃土上,看尽春花,赏过秋月,江南的花草树木,他早已熟稔,早已相知。 凤鸣的散文是美的,美的存在,只在灵魂深处,而浓郁的象征意味,赋予文本极强的带入感。很欣喜,又能沐浴在江南的春光下,阅读凤鸣的笔下关于江南的风情美文。一直庆幸,我们能与文学作伴,文学这门艺术给予我们的,便是可以通过深层次的阅读,真诚的互动交流,开始灵魂的濯洗,启动情感的抚慰,进入诗意的徜徉,这就是散文的魅力。 此篇散文有着典雅的文风,独特的视角,空灵的意境,纯熟的语言,美文,推荐给江山文友阅读。【编辑:纷飞的雪】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402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4-04-01 22:04:18
  春风沉醉的夜晚,有二哥的美文相伴,真好!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2 13:56:17
  雪,谢谢你精美、诗意、激情的按语。江南的美,诚如你所说,不仅仅美在山水,更美在人心。激荡是一种美,沉静也是一种美。相比于年轻时的激情澎湃,在有了些年龄后,我更钟情于沉静的美。中华之美,正是五千年春华秋实的积淀呢。江南,在数千年的斜风细雨里,已经沉淀为一种文化符号,她的美丽,不在张扬,而在静思。谢谢你的一再鼓励,我愿意将我对江南的爱情,继续写下去。
2 楼        文友:别有洞天        2014-04-01 23:53:17
  作者用出自《诗经•国风•秦风》中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蒹葭苍苍”为题目。通过对江南和以及曾经北国军旅岁月的经历、见闻、联想、触景见情的回忆等描写和叙述,将情景交融推上了一个审美的台阶,为阅读者展示一个男子汉站立在这些土地上的心境,暗寓了作者处景处物轮廓分明的气象。
   这篇作品从作者的心情和感受上,作为阅读者,我们要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和观摩,举头仰望,要知道作者利用这样一幅春色之景渲染烘托,使高尚的自得情怀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同时,要能感受作者展露出纯真和缥缈的眼神,以及朦胧的美感,艺术感染力的意象,才算认真阅读了此文。
回复2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2 15:26:02
  洞天君看事物总是高屋建瓴,富有哲学思辨。谢谢哈。
3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4-04-02 12:49:19
  看二哥的文,不仅仅是欣赏,更是一种学习。蒹葭,我真不知道其含义,刚刚还给大树读了一下。嘿嘿,我们母子一起学习哈。
回复3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2 16:06:56
  阿真,你有一个优秀的儿子,这足够让你骄傲了。
4 楼        文友:燕剪春光        2014-04-02 14:48:51
  一直喜欢《蒹葭》这首诗,还经常吟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对那若即若离的“伊人”情有独钟。
   其实,“伊人”不一定指的是心仪的爱人,也可以是我们心中的理想信念。虽然秋风萧瑟,蒹葭渐老,
   “伊人”可望不可即,但我们依然没有留下追寻的脚步。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一次春日湿地踏青的经过,
   围绕着“蒹葭”这种普通的草本植物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抒情,抒写了一种沉静高远的人生情怀,
   是一篇富有独特美感与神韵的散文,欣赏之至。
有花皆吐雪,无韵不含风
回复4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2 16:12:34
  春光,非常同意你的这种解读。对,那个在水一方的“佳人”,可以是爱情,可以是希冀,也可以是理想。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人有梦想,才有希望。彼岸之花不可得,寻美之心不可无。谢谢关注。
5 楼        文友:秀子        2014-04-02 17:16:50
  春天出游访问大自然,心情激荡,文也如春般春意盎然,这美景这美文给人美不胜收的惊喜!文中的芦荡酷似我们初中时的一篇关于描写白洋淀的文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一带的人们熟悉水性,借助芦苇的掩护,在白洋淀上打了很多胜仗。江南,出美景出才子佳人,也是文人墨客笔下描摹的最好对象,江南,永远是古今文人永不厌倦的去处。好一篇热爱生活热爱春天的散文,真是古有李杜……今有江风……
回复5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2 22:07:54
  当我还是个士兵的时候,我去过白洋淀。那是北国的水乡,出过雁翎队,有过很多传奇的故事。老兵常常讲起,令人神往。南国的芦苇长在湖沼,长在荷塘,跟大平原上无遮无拦不同,四围里有浅浅的山,长长的岸,裹在树荫里,围在野花中。更多的是阴柔的美,沉静的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要心地善良,哪里的景色都优美。谢谢秀尔。
6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04-02 18:07:45
  心灵的抒写者,对着蒹葭一往情深。
   典故,历史,现实,心绪,融为一体,美轮美奂中,散出摇曳的哲思。
   二哥的文,隽永厚重,诗意芬芳。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回复6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2 22:15:33
  雁子是个才女,书读得多自然秀气。谢谢雁子的美评。我生活在江南小镇,爱这里的水,爱这里的人。也爱写这里的山和水。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唯有远离都市,躲进自然,才能读懂岁月写就的故事。如今,能够坐下来沉思,也是一种豪华的奢侈。
7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4-04-02 18:26:40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8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4-04-03 08:50:42
  【所谓伊人】
   读《诗经蒹葭》篇,很为诗中的主人公哀伤且因之感慨。你瞧他一会儿“溯洄从之”,一会儿又“溯游从之”,如痴如醉,反复地折腾,而那个“伊人”却一会儿“在水一方”,一会儿又“宛在水中央”;一会儿“在水之湄”,一会儿又“宛在水中坻”;眼看“在水之涘”了,扑过去,却又“宛在水中沚”。
   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为已”,亭亭玉立的的“伊人”始终可望不可即。值吗?这值与不可值还真不好说。纵观历史长河,大千世界,上至智者下至愚氓,甚么时侯停止过这“溯洄”与“溯游”的不懈追求呢?平庸者与奋进者追求的目标固然不同,但他们心中都有个娉娉袅袅的“伊人”。心灵的呼唤,从未有过已时。人类社会就这样矛盾着,冲突着,奋斗着,发展着。至今。
  
   这是江楼以前写的一段小随感。这个“伊人”已经被被文学分析家、思想家、哲学家捉摸(琢磨?)了几千年了,她到底是谁?是礼?是贤?是理想、梦想?还是恋人?现在我返璞归真,说句煞风景的话,就是一丛芦苇,这儿,那儿,在茫茫一片的湿地水中,看花眼了。农民眼中,它就是柴禾,秋天放倒晒干了能蒸熟馒头,窝头、地瓜,也能做建筑材料。“世上本无事,哲人自扰之”,包括本文作者。
回复8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3 10:40:00
  哈哈哈,江楼老哥不愧是教语文出身的老校长,考虑问题的角度就是新奇,不过呢我倒是有点同意。一个失恋或者单相思的小伙子,徘徊在水畔想他的小对象,想到痴迷处,那苗条翠绿,挺拔清秀的芦苇,就在眼前摇曳生姿,虚幻成了小美眉也未可知,当他醒过盹来时,哪里还有什么伊人?哲学家们也说,人就是一根会说话的芦苇。老哥哥,真有你的。春天的芦荡,芦苇荻花,青葱翠绿,摇摇晃晃,春风里,还真像是袅袅婷婷的美人儿。
9 楼        文友:江楼望雨        2014-04-03 09:15:46
  不过,作者说了句实话:艺术(也包括哲思之类东西吧?)从来都是酒足饭飽后的事。其实,每天和那蒹葭相伴的人(当然只有农民!)即使吃饱了,他也想不到芦苇丛会是如此虚无缥缈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是个实实在在的丫头,捉(或勾——像那个抱布贸丝的)来家就是了,如果是看花眼了,一瞬间或者一早晨可以,天天如此,他的精神就有些叫人不大放心了。诗歌的原作者,我想,不过是记录他在水边思念小对象的一段幻觉。
   (又有些抬杠的味道了——凤鸣老弟莫怪)
回复9 楼        文友:江凤鸣        2014-04-03 10:52:37
  这首“蒹葭苍苍”源自秦风。我想啊,更可能来自秦岭汉川,哪儿古时候的气候类似于今天的江南,就是今天也是温湿多雨。诗经的句子,当年在先秦是当做外交词汇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你将在集会的场合连话都不会说。因此,诗经的诗句被赋予发散性、多元其解也就成为可能。诗中的“伊人”,被赋予“美女”、理想、希冀、追求,也就有了无限的合理性。这样的传统被屈原继承,香草美人,就有了新的气象、新的象征。诗无达诂,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的诗的本质,就像西施,我们后人谁也没见过,觉得她美,认定她是个沉鱼落雁的美人儿,是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西施,并赋予了她最美的意象。老哥哥,俺不跟你抬杠,俺拿了你的杠头当船篙,撑起船儿走江湖,继续寻找“伊人”去。
10 楼        文友:孤独舞者        2014-04-03 11:10:40
  二哥的这篇文,写得好诗意、好浪漫,深深地吸引人啊!
   我去过白洋淀,也曾欣赏过芦苇荡,可真的没有二哥这份细腻唯美的体验。或许,真的是北方的东西偏于豪迈吧?总感觉即使有山水的地方,也少了江南的那份优美与灵动。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