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怀念一棵榆树(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怀念一棵榆树(散文)


作者:孙方之 秀才,1599.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65发表时间:2014-04-09 23:39:49

五十多年前,母亲给我抛过一个谜语:姊妹二人一个娘,一个团团一个长,一个死在春风热,一个死在秋风凉。我猜不到,就缠着母亲告诉我谜底。母亲说,榆树啊,你看一棵榆树结得榆钱子是圆吧,长得榆叶是长的吧,榆钱子在春风渐热的三月就落了,榆树叶子在秋风凉了的时候枯黄了。
   我不知道这个谜语的创作权是否属于母亲,但是50多年过去了,至今刻骨铭心地记住了这个深含着哲思与谶意,拟人化情绪及其强烈的谜语。因为,在母亲给我抛这个谜语的那一刻,正是我被一场饥荒折磨得三根筋挑个头,端一个破碗,疯狂地往空空的肚腹里猛灌一碗榆树皮碾成的粉打的粘粥的时候。这碗榆树皮熬成的粘粥,是以一棵老榆树的生命为代价的。因而,那棵老榆树对我而言,因了母亲那个温情、忧伤的谜语,和在我快要饿死的时刻,曾吃着它的皮,使我苟活于世的救命之恩,我用一生的热情感恩它,敬重它。每年的清明前后,我都要吃些榆钱子,来强化对它的念想。
   调动工作进城以后,很少见到榆树,每年清明前后,我总要回故乡老宅去采摘榆钱子。前些年因为工作忙,有时候不能回去,夫人会到集上买上一斤,为我蒸一锅榆钱子窝窝头。
   近年来离岗有了闲暇,每年清明节都要回故乡为父母亲添坟土,顺便去老宅采摘榆钱子。今年的清明,携妇将雏,再次回到故宅。45年前我亲手栽下的那棵榆树,正结满一树翠绿饱满的榆钱,在春风里招展。硕大的树冠已经遮住大半个院子,久无人气的庭院里长满着蒲公英、荠菜、苦菜、益母蒿等野菜,正烂漫、自在地开着黄紫白蓝的花朵儿。我借来一把梯子,让儿子爬到高高的大榆树上采摘榆钱子。我和夫人捡拾着落满一地的长满着榆钱子的榆树枝子,一把一把地把榆钱子撸下,装满一大袋子。带回城里,分给了左邻右舍一部分,余下的放到冰箱。我上顿榆钱窝窝头,下顿榆钱玉米粥,过了一段吃榆钱的舒畅日子。
   今晚吃着榆钱窝窝头,又记起母亲那个关于榆树、榆钱、榆叶的谜语,和那段差点儿饿死的岁月,忽然袭来一阵灵感,等不得把嘴里咀嚼着的一口窝窝头咽下,便跑到电脑前敲打出了这样四句话:
   也许你生得太晚
   也许我走得太早
   这一场生死追随啊
   只有春雨和秋风知道
   这四句话,其实是为母亲那个谜语作的阐释,更是我对一棵老榆树的忏悔和怀念。一种哀怨,悲悯,隐疼,期冀的情绪萦绕在胸。那棵死于我手的老榆树,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棵老榆树,我记事的1960年初期,亭亭站立在我家老院子一角,已经合抱粗细了。大饥荒的头一年,全家吃糠咽菜,甚至吃过玉米芯、荆秧种子。邻居家有的把院子里的榆树活活扒下皮来吃了。父亲就是不允许我们打这棵榆树的注意。因为这棵榆树是准备用来为大哥盖新房做栋梁的。可是,当我知道了榆树皮可以用来充饥的秘密,饿极了的我偷偷地用一把破镰刀,对准那棵老榆树斑驳苍桑的老皮,死命地刮啊刮啊,终于把惨白的韧皮部刮下一块,急急地填到嘴里吞下,疯狂地一阵咀嚼,一团黏糊糊甜丝丝的东西,顺着食道滑下。饿瘪了的肠胃,一阵剧烈地蠕动,一种从未有过的快感在干瘦的身躯里蔓延。我怕父亲发现了我的罪恶,用一顶破苇笠,把那处惨不忍睹的伤口掩盖住。心里想,就这一次,再也不刮它了。可是当我饿得再也控制不住的时候,又去掀开破苇笠,刮一块嫩皮吃下。从正月到三月,在那棵老榆树离地面一米多高树干上,朝南那面的树皮让我刮了一个干净,裸露出老榆树狰狞的白骨,流淌着斑斑的粘稠的汁液,如同痛苦的眼泪。清明时节,该是长出榆钱子的时候了,可是老榆树没有任何生命迹象,老榆树死了。我的罪恶终于暴露,全家人吃榆钱子的热望成为泡影。父亲一顿鞋底,打得我皮开肉绽。第二天,父亲忍疼把那棵老榆树杀掉了。母亲刀劈斧剁,把那棵足有两丈高的老榆树的皮扒下,晒满一院子。等晒干之后,碾成榆树面,再掺上糠菜蒸成窝头。母亲把一个窝头掰成几块,每顿饭按年龄大小分给我们兄弟姊妹大小不等的一块。那点儿窝头,不等品尝出滋味,就滑下肚里。那种感觉,无以言说。有时候我饿得站立不住,母亲会偷偷地熬一小碗榆树皮粘粥为我吃顿小灶。那棵老榆树的皮,让我们全家活了三个月,承接到初秋下来南瓜、豆角。
   1969年冬天,滴水成冰。父亲死了。上“五七”坟,按故乡风俗出了嫁的大姐需要在父亲的坟旁栽一棵“撼钱树”。撼钱树是用擀面杖粗细的小榆树做成,榆树的枝条上糊上红红绿绿剪成铜钱状的纸条。之所以用榆树,是因为榆树上能“结钱”,父亲在阴间没钱用了,可以从闺女孝敬的撼钱树上摇下一些钱来花。大姐委托我到山上寻找一棵小榆树,做撼钱树用。我在葫芦山上,找到了两棵小榆树,其中一棵,大姐为父亲做了撼钱树。可是,如果闺女的娘家有哥哥弟弟,撼钱树是万万不能活下来的。一旦活了,发得是女儿家,败得是哥弟家。所以,嫂子或者弟媳,总得偷偷去坟上把那撼钱树“撼死”。故凡是坟旁撼钱树长成一棵高大榆树的,那一定是有女无儿的“绝户”坟。大姐为父亲栽下的撼钱树,当然难逃厄运。但我不知道是哪个嫂子撼死的。而另一棵,我随手种在了原来那棵老榆树的旧址上。第三年,长得鹅蛋粗细了,开始结榆钱子。
   1978年三月底,我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背着黄背包走进街头,一眼望见的便是那棵长满一树翠绿榆钱,高过屋脊的硕大榆树的树冠。只四年时间,那棵榆树竟然长成了博山窑出产的三号瓷盆粗细的大树了。久违了的温馨感,立刻涌上心头。继而看到了满头白发,苍老了许多的母亲,在门口伫立凝望着我,我的泪水再也不能抑制,哗哗地流下。进得家门,母亲要包水饺为我洗尘接风。我却爬到榆树上,采了榆钱,叫母亲蒸了一锅玉米面掺榆钱窝窝头。像小时候,母亲攥窝窝,上笼,我坐在一块石头上往土灶里填着玉米秸秆烧火。掀开锅来,白色的热气混合着榆钱的清香,氤氲弥漫了一院子。我就站在饭屋门口,一气吃下两个窝窝头。吃得母亲眼泪哗哗地流淌。我想那一时刻,母亲可能记起了当年我偷吃榆树皮,被父亲毒打的事情。
   我当年栽种榆树的时候,除了深深忏悔当年把那棵老榆树刮死的罪恶,内心里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当母亲“老了”的时候,为悲苦一生的母亲做一副棺木。可是当28年后母亲“老了”的时候,已经实行火葬。母亲被放进一个小小的盒子埋入了二尺坑里。那棵榆树,因了我为它注入了太多的感情,在以后我盖房子、打家具急需要木材的时候,都没舍得杀它。
   而今它又长成如当年被我刮死的那棵一般大了。我进城20余年,它像一个忠诚的士兵,独自站立在荒芜的老院子里,为我坚守着对一棵榆树的深切缅怀:
   三月农家先望榆,
   古来此物早充饥。
   又看满树垂金币,
   回想儿时不胜凄!

共 269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完,唏嘘不止,深深地感动了,眼睛湿湿的。作者满含深情地为读者描述了那年那事那树那人,是那么荡涤人的灵魂!深深地触及人的心灵深处。文字以六十年代初期为背景,解释了那个刻骨铭心的时代,发生的一幕幕!有些事,是永远不能忘怀的,是要永远铭记在心的。就如文中作者当年饥饿难当无法忍受悄悄刮家里院中那棵老榆树的韧皮吃,充饥,且吃得干干净净,而导致老榆树死了!怎能忘记?而作者写这样的文字就是为了记忆,缅怀!老榆树里充满儿时的记忆,透着母亲的味道,父亲的味道,透着生命的延续。母亲的谜底,今天用文字诠释。如今,作者每年这个时候都要爬到榆树上,采了榆钱蒸一锅玉米面掺榆钱窝窝头吃下!永远的记忆,永远的情,永远的忏悔和怀念,正如作者说“一种哀怨,悲悯,隐疼,期冀的情绪萦绕在胸。”语言朴实,厚重,沧桑,感染人、教化人。佳作,推荐阅读。【编辑:山地73182882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地731828829        2014-04-09 23:41:25
  韵味无穷,耐读耐品,撞击心灵之作!
   向孙老师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孙方之        2014-04-10 05:39:13
  谢谢山地老师辛苦编辑和热情鼓励!
2 楼        文友:平淡是真        2014-04-10 08:30:08
  怀念的是一棵树,更是一棵树背后的情感,对于父亲母亲家人的爱,浸润在这小小的榆钱中,真的是感人至深。
   这个年代曾经无数次听父亲说过,可能没有挨过饿的我们很难想象那段日子的艰难,但却不能更改它曾经真实的存在。
   听母亲说:她的爷爷奶奶就是饿死的,在那个年代。
   不管如何,此刻回首,感叹生命之顽强。
回复2 楼        文友:孙方之        2014-04-10 20:37:01
  谢谢点评!
3 楼        文友:假面        2014-04-10 11:39:25
  长这么大还不知道榆树皮可以吃,可是作为树皮再可以吃的东西能好吃吗?我曾尝过多种树叶的,可是大多都是苦苦涩涩难以下咽,可想榆树皮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了!
   说是怀念榆树,不如说是怀念父母亲,怀念那个饥荒的特殊时期。当时,一颗榆树承载了太多的希望;现在,一颗榆树却承载了无尽的回忆。
   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太多的回忆与感恩,也让我们年轻一代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的艰难困苦。问好。
摘下温和的面具,只剩下一张哭花了的脸!
回复3 楼        文友:孙方之        2014-04-10 20:37:46
  谢谢点评、鼓励!
4 楼        文友:云端端        2014-04-10 13:01:00
  对于很多人来讲,这可能是个陌生的时代,但是每一个细节描写,都是那么真实而富有画面感,忍不住唏嘘动容。如果给我母亲读了,相信她也会感念那段遥远而刻骨铭心的时代。
   孙主席的感性细腻,在这片文章里展现的淋漓尽致,真文人也!
回复4 楼        文友:孙方之        2014-04-11 07:09:19
  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为一代人代言!
5 楼        文友:风逝        2014-04-11 09:00:23
  一棵榆树承载了太多的记忆和情感!饥饿的滋味,酸涩的经历,感恩的念想,乡愁的依托……
   孙老师的文数次读出了我的泪水,不由回忆起起童年时挨饿的那些日子。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