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楚风湘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湘韵】旧时王谢,江左风流 (野史钩沉)

编辑推荐 【湘韵】旧时王谢,江左风流 (野史钩沉) ——东晋名相王导、谢安 外一章


作者:龙在江湖 秀才,1172.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027发表时间:2014-04-10 13:25:04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古诗脍炙人口。所谓“王谢”,指的是东晋的两大名门望族。东晋是个很特殊的朝代:就连皇帝,也不敢得罪那些出身望族的大臣,因为朝廷能偏安江左,正是靠着这些家族势力的支撑。而这其中,“王谢”两家的代表人物王导和谢安功不可没。
  
   挚友君臣,天下与共
  
   西晋末年,外有胡族兴兵,内有诸王争权,北方战乱不断。在一位谋士策划下,琅琊王司马睿离开首都洛阳,继而舍弃自己在山东的封地,跳出浑水坑,跑到建康(今江苏南京)来开辟新天地。
  
   然而江东士族不买账,司马王爷来了一个多月,也没什么人去拜见他。于是谋士又支一招:趁当地搞祭祀时,请司马睿乘轿子、带仪仗,上街游行,并让他手下的北方名士都骑马相随,充分摆谱,树立威信。这排场一出,江东的士族、土豪们再不敢小觑司马睿,纷纷登门叩拜。
  
   出主意的谋士,正是司马睿的挚友---时年31岁的王导。王导,公元276---339,字茂弘,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有他辅佐,司马睿很快在江南站稳脚跟,与公元318年在建康登基,建立东晋,史称晋元帝。登基当日,为了表达感激,元帝竟力邀王导跟他一起坐御座。民间从此流传一句歌谣:“王与马(指”司马”),共天下。”
  
   能让皇帝自愿与之平起平坐,这可不是一般大臣能有的待遇。其实这对君臣渊源颇深,司马睿的世袭封地在琅琊(今山东南部),而当地第一大族正是“琅琊王氏”,向来与司马家交好。王导从小就是司马睿的铁哥们,为他谋划方略,追随他下江南,助其立威、纳贤、优化内政,青春都献给了司马睿的事业。可以说,晋元帝的皇位,一大半是王导的功劳。
  
   王导与元帝既是君臣,更是朋友。由于深受元帝信任,王导就连立嗣这种敏感问题都能插手。元帝曾想废长立幼,找王导商量,王导坚决反对,发现元帝没听进去,就“日夕陈谏”,反复在他耳边唠叨直到他接受为止。民谣说他们“共天下”,虽有讽刺王家权势的意味,却也可以看作对他们“另类”君臣关系的赞叹。
  
   东晋之前,尚无群臣拜谒帝陵的习俗,但元帝病逝后,身为其挚友的王导,每逢受赏或升迁,都会跑去元帝陵墓前祭拜,不胜哀戚。后来百官拜帝陵的习俗,就是由此而始。
  
   三朝元老,简朴惧内
  
   元帝登基后,曾不满王家权势过大,自己培植了一些亲信。王导的堂兄王敦以“清君侧”之名起兵,得到了王导的默许。然而王敦清完君侧,野心膨胀,想换掉皇帝,王导便不干了。他巧妙周旋,坚决抵制,使王敦未能得逞。元帝在这场权力斗争中忧愤病逝,留下遗诏,让王导辅佐他的长子明帝。
  
   明帝短命,只当了三年皇帝,就把烂摊子留给了5岁的成帝。王导此时不过49岁,却已是“历仕三朝”的老臣,忠诚地守护着小皇帝。公元328年,地方大员造反,叛军一度攻陷皇宫,却忌惮着王导的威望,没敢加害他和成帝。勤王部队因此争取到了逆转局势的时间。
  
   王导几次守护东晋度过内乱危机,皇帝们感恩戴德,一路擢升他的官职和荣誉称号。年幼的成帝格外敬畏他,君臣相见时,不仅王导不用下跪,小皇帝还要向他行礼,甚至每次给王导下诏书时,也都加上敬语。
  
   王导虽身居高位,但为人低调,生活上“仓无储谷,衣不重帛”,十分简朴,行事上谦虚谨慎,很懂得规避“功高震主”的风险。比如元帝登基那天邀他共坐这事儿,虽然影响巨大,但当时他也没敢真坐上去,而是坚决推辞了。明帝给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特权,王导坚辞不受。成帝下诏送冬祭的祭品给他,他也连连谢绝。
  
   不过,威望极高的王导,却非常怕老婆。王导妻子曹氏嫉妒心极强,一日听说老公在外面买房养小妾,顿时大怒,冲出门去找小妾的麻烦。王导隔了一会儿才接到汇报,急忙驾着牛车去追,形象也顾不得了,平时潇洒挥舞的拂尘都被用来“慢牛加鞭”。贵族重臣竟闹得如此狼狈,一时成为朝野笑谈。
  
   公元338年,63岁的王导登上相位,集朝中大权于一身。但他已年老体衰,次年就在任上病故,成帝为他办了规格极高的葬礼。他的后人中出了很多高官显贵,琅琊王氏成为东晋权贵世家之首,家族兴盛百余年,影响力一直持续到南朝。
  
   东山隐者“淡定哥”
  
   公元383年底,建康城乌衣巷的一座大宅内,一位花甲老者正与客人对弈。突然有人送来急报,老者只打开看了看,便随手丢开,继续下棋。客人忍不住问他出了什么事,老人平静地说:“孩子们已经打败敌人了。”
  
   如此轻描淡写,说的却是彪炳史册的“淝水之战”,这位老人正是战役总指挥、东晋名臣谢安。面对这场力挽狂澜、拯救了东晋的大胜,谢安其实也没那么淡然----送走客人,转身回屋时,激动的他立刻被门槛绊了个大趔趄,脚上木屐摔坏了都没发现。
  
   陈郡(今河南周口)谢家,与琅琊王氏一样,也是东晋名门望族,出过许多风流人物。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人。他自幼谈吐不凡,4岁就“风神秀彻”,是当时最被看好的谢家子弟之一。等他成年,朝中很多人都想招揽他,就连王导也对他颇为器重。但谢安对官场没有兴趣,唯一一次勉强应招,也只做了一个月的芝麻官就辞职了,从此隐居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山,与友人吟诗赏曲,逍遥度日。
  
   谢安这一隐居就是20年,直到公元360年,权臣桓温又召请他到自己手下做官。由于谢家几个官居要职的子弟去世,此时谢家在朝中的地位有所动摇。为了家族,谢安应邀出山了。他声名极盛却隐居多年,这一入仕,顿时舆论沸腾,成语“东山再起”就由此而来。桓温也忍不住炫耀,说谢安是自己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客人。
  
   桓温虽是谢安的首任老板,但谢安的人生巅峰,却正是从对抗他开始的。公元372年,傀儡皇帝简文帝去世,桓温本以为他死前会禅位给自己,结果人家却立遗诏传位给儿子。桓温恼羞成怒,召集了奉遗诏的谢安等人,准备杀人灭口、武力夺权。别人紧张得冒冷汗,唯有谢安从容机智地与之周旋,让桓温放弃了使用激烈手段,最后带领一行人全身而退。
  
   接着,桓温想迫使朝廷赐予他“九锡”(象征最高礼遇),作为夺权的跳板。谢安发现桓温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就让新皇帝跟他玩拖延战术,结果桓温等到死也没能如愿。
  
   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桓温死后,谢安逐渐总揽朝政。他调和朝中各派关系,使其相互制衡而稳定,同时加强建设,提高综合国力。时人将他的治国才能与前辈王导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他更胜一筹。
  
   公元376年,氐族首领苻坚的政权“前秦”一统北方,继而打起东晋的主意。谢安迅速反应,任命侄子谢玄负责长江下游防务,组建起一支战力极强的“北府军”,在与前秦的小范围冲突中不断试炼。
  
   然而若论军事实力,东晋与前秦还相差甚远。公元383年,前秦派出87万大军,分三路大举南下攻晋。苻坚扬言:“我军每个士兵都把鞭子丢进长江,就足以截断江流!”战争开始,西路秦军很快攻下四川,中路、东路接连拔除东晋在江北的据点,势如破竹。
  
   苻坚亲自率领东路30多万秦军,很快攻到淝水(今安徽寿县),与8万晋军隔江对峙。兵临城下,东晋朝野一片恐慌,唯有谢安镇定自若,有条不紊地给众将分配任务。当时,守备长江中游的将领得知下游危急,一面袭扰敌后,一面调拨精锐去支援下游。但谢安竟把援军打发了回去,表示:我有把握,你给我盯好中路战场就行。
  
   淝水晋军的前敌指挥是谢玄,他依谢安之计,派使者去游说秦军:“你们不是要一鼓作气吞掉南方吗?如今两军隔江对峙,这是要打持久战啊。不如你们稍微往后退,让我军过河,在对岸阵地上一决胜负。”苻坚想了想:秦军兵力有压倒性的优势,让出一点地方有利于速战速决,没准还能在晋军渡河时大占便宜。于是答应了。
  
   没想到,后退命令一下,就出了大问题。晋军在秦军中安插了不少卧底,到处散播谣言:“前面已经败了,大家赶紧逃吧!”当时可没有现在这样发达的通讯设备,数十万大军,后阵根本摸不清前阵啥情况,不明真相的士兵以讹传讹,顿时军心大乱,从战术后撤变成疯狂溃退。
  
   晋军趁乱出击,杀死了敌方的前锋将领,秦军更是兵败如山倒。等苻坚一口气逃回洛阳,身边只剩下不到十万残兵,再也无力南征。
  
   永不过时的“男神”
  
   谢安带领族中子弟,轻松打赢淝水之战,一时间,谢家声望如日中天。然而这却招来了皇室的猜忌,战后甚至没对谢家论功行赏。谢安毫不介怀,踏实地做自己分内之事。他的人品作风影响着整个家族,谢家在江南有“德门”的美誉,崇尚谦退自守,不居功自傲,更不以权倾朝野为福。
  
   这样飘逸潇洒的谢安,在当时是“全民偶像”,一举一动都能引领潮流。有一次,他为了帮老乡卖掉滞销的蒲扇,就自己拿了一把,“招摇过市”,结果京城上下争相抢购,把蒲扇价格炒得翻了好几倍。谢安有鼻炎,说话带鼻音,人们为了模仿他,也纷纷捏着鼻子去朗诵诗文。公元385年,65岁的谢安因病辞世,举国一片哀痛。
  
   东晋之后,谢安的魅力依旧不衰。对文艺青年来说,他是“魏晋风流”的重要代表,深受追捧。就连诗仙李白都是铁杆“谢安粉”,他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净胡沙”,写出了谢安的神韵,被广泛传颂。政治家们则推崇谢安的治世之才,毛泽东也称赞他“文韬武略,机智沉着”。完美的谢安,是人们心中永远的“男神”!
  
  
   孟婆---洗脑女神.大风之母
  
   一遗忘之宴
  
   “阴间有条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桥。白发孟婆守桥头,过桥投胎先喝汤。”-----这是古装剧里常有的桥段。一碗“孟婆汤”,能让灵魂彻底失忆,开始全新的人生。因此孟婆所主持的,是一场庆祝新生的遗忘之宴,她所站之处,就叫“醧忘台”(“醧”音“玉”,意为宴饮)。
  
   我们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很早就对“死后的世界”有所想象。商周时丰富的随葬品,奴隶殉葬的习俗等等,都是为了让墓主在另一个世界过好日子。两汉之后,随着佛教在中国传播,“轮回”、“地狱”等概念普及,死后灵魂的去向也有了更明确的说法。到明代,民间传说里已有了一套完整的“阴曹地府”体系:人死之后,灵魂去往阴间,由冥府清算恩怨功罪,再投胎转世。在这个体系里,既有佛教鬼神,又有许多中国本土的鬼神,各司其职,管理着神秘的死后世界。
  
   但如果真有阴间,活人为何不记得自己在阴间的经历?佛教的轮回理论没有明确解释这一点,中国人为了把故事说圆,就在灵魂的“回炉再造”过程中,增加了“强制遗忘”的环节,并为此专设了孟婆这位神灵。
  
   二美少女阿婆
  
   在影视剧里,孟婆总以鸡皮鹤发的老妪形象出现。但根据古人的说法,她的年纪或许不小,外貌却不苍老,没准还是绝代佳人呢。
  
   介绍幽冥诸神的清代书籍《玉历宝钞》,对孟婆有一段具体描述:她是一位生于西汉的老太太,一生饱读诗书,积德行善,到了81岁,头发白了,面容却还像少女一般。当时阴间的管理机制尚不周全,常有活人知晓前世,甚至泄露阴间机密。于是上天任命这位老太太为幽冥之神,专门负责管理记忆。这段记载里的孟婆,算是中国本土神灵的经典款:凡人得道,容颜不老,官方委派,工作稳定。
  
   而在民间传说中,还有“靓汤西施”版的孟婆:某位擅长煲汤的江南美女被皇帝掳去,冤死宫中。阎王心怀怜悯,给她安排工作,让她发挥特长去熬汤。传说虽各有千秋,对孟婆的美貌却堪称众口一词。
  
   三“国饮”孟婆汤
  
   按照传说,我们每个人降生前都喝过“孟婆汤”,说它是中国的“国饮”也不为过。据说这孟婆汤似酒非酒,乃是用人间五味熬成。看来,孟婆熬汤的原料没准是植物“五味子”:它的果实兼具酸、甜、苦、咸,还有微微的辛辣味。
  
   也有人说,孟婆的汤料是血红的“彼岸花”----也就是草本植物石蒜。这种花在南方很常见,喜欢生长在背阴潮湿之处,因此被人与阴间挂上钩,称其为忘川彼岸接引亡魂之花。石蒜的鳞茎含有多种生物碱,有一定的毒性,服食会导致呕吐。假如用它熬汤,喝下去吐得昏昏沉沉,大约也有“洗脑”效果吧。
  
   当然,并非所有灵魂都甘愿被格式化,家属也不愿过世的亲人忘了自己。于是民间也产生了一些帮助亡魂逃避孟婆汤的习俗。例如在江浙一带,人们认为茶叶生津止渴、醒脑提神,能抵御孟婆汤的迷魂洗脑之效,于是会在死者手中、口里放茶叶,为阴间旅行做足准备。
  
   四前身:南国的风神
  
   孟婆作为地府洗脑女神,是明代之后才出现在文字记载中的。然而明代以前,南方很多地区对“孟婆”已经很熟悉。那时的孟婆跟阴间没半点关系,而是一位风神。
  
   南宋时有一本记载岭南风物的《南越志》,其中提到:“有云物如虹,见则飓风必发,故曰飓母。飓母又名孟婆。”根据这个说法,所谓飓母应是一种类似日晕的现象。
  
   高空中的卷层云由微小的冰晶组成,当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的折射与反射,就会形成内红外紫的晕环。由于卷层云通常是锋面的“先头部队”,所以日晕一出现,往往很快就有大风骤雨。《南越志》里的“孟婆”,就是暴风雨的先兆。
  
   而在江南地区,人们跳过“预兆”,直接把孟婆与大风划了等号。甚至很多文人吟诗作词时,就用“孟婆”代指风,比如蒋捷的词句“春雨如丝,绣出花枝红袅,怎禁他孟婆合早”,就是说春花禁不住过早来临的大风摧残。若不知孟婆与风的关联,这几句词看起来就有些莫名其妙了。
  
  
  

共 5782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以详实的史料、典故和例证,考究三位历史人物轶事。前两则轶事,从传说中的稗官野史加以剖析和推理,从而印证出王导、谢安才俊天下、卓绝群论、引领风骚之雄才。同时,也借“说史”的方式,警示后世为官者,当具备谦卑清廉、为人亲善、以德服人之高贵品性。后一则轶事,寻章摘句地对孟婆的身份、年龄进行考证,其中包含浓郁的佛学思想。纵观全文,洋洋洒洒五千余字,条理清晰地叙事说理,将读者带进恢弘的历史画卷中,并且举证有力,悦乎人心,弘扬正能量。叹服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严谨的博学态度,读这样引人入胜的文章,绝对不嫌冗长而繁赘。赞!好文字推出共赏,感谢惠稿湘韵!祝福写作愉快!【编辑 郁李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郁李仁        2014-04-10 13:28:24
  华章恢弘,史料详实而令人叹服。嘿嘿,龙大的脑袋,你咋装得下这么多的渊博啊!深深敬仰!问好,祝安!
秃笔写庸,腐纸留浊。郁,愚也!
回复1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4-10 18:54:42
  感谢郁李仁老兄细致精彩的编按,给你上茶!祝老兄春祺,编安!
2 楼        文友:天空微笑        2014-04-10 14:55:36
  楚风湘韵有良贤,追赶古风雅韵,沉迷历史鸿篇。欣赏龙在江湖文章何需酒啊!真乃是震动古代,显耀当世!鼓掌!!
回复2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4-10 18:58:23
  微笑如此谬赞,实在令龙兄汗颜,过誉了,愧不敢当!惟愿追随社长足迹,携手一干社团精英,把楚风湘韵做大做强!祝愉快,问春安、编安!
3 楼        文友:云淡风清        2014-04-10 17:19:34
  对历史人物的考究如此透彻,需要一番功夫,钦佩龙大的博学多才。
回复3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4-10 19:01:22
  谢谢云清老师如此鼓励!很仰慕老师的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向老师学习!敬上香茶!问春祺、编安!
4 楼        文友:万水杜千山        2014-04-10 17:32:50
  这得读多少书啊,这得多么认真读啊,这得费多少脑筋啊,哈哈,洋洋洒洒与王谢交谈,神人也!
回复4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4-10 19:06:06
  也没万水千山老兄说得那么厉害啦,只是喜欢读书,喜欢琢磨而已。很多东西还是查阅了一些史料才完善的,不然我哪记得这么多啊,呵呵,感谢老兄抬爱,上茶!祝老兄愉快,问春安、编安!
5 楼        文友:楚凝烟        2014-04-10 17:44:10
  呵呵,看得出是个爱读书,善动脑筋,好写作的人。
回复5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4-10 19:08:20
  呵呵,这点我倒不谦虚了。的确喜欢读、喜欢写,只是涉猎广泛,然而都不精也,惭愧。谢谢你的鼓励,我会更加努力的!
6 楼        文友:金牛        2014-04-11 20:35:40
  渊博之识,娴熟之笔,尽显龙之威力!拜读学习了!问好!
回复6 楼        文友:龙在江湖        2014-04-11 22:31:27
  朋友过誉了,互相学习哈。敬茶!祝愉快!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