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木马】祈请上苍降甘霖(杂文)

编辑推荐 【木马】祈请上苍降甘霖(杂文) ————消逝的舟山“祈雨”传统杂记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375.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45发表时间:2014-04-12 19:50:35

祈请上苍降甘霖
   ——消逝的舟山“祈雨”传统杂记
  
   源远流长说祈雨
   2008年1月30日下午3时,在北京奥组委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大型活动气象服务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针对美国《洛杉矶时报》记者“你们会不会使用一些传统的中国方法,也就是说你们会不会祈雨”的提问,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建捷表示,北京将用科学的角度来做好奥运会的气象工作,不会采用传统的方法来祈雨。
   其实,祈雨应该说一种世界普遍存在的活动。比如美国佐治亚州去年遭遇严重干旱,该州州长索尼?佩尔度计划在2007年11月13日领导议员们举行一场求雨仪式。而南非的巴罗比度部落女王就因有祈雨魔力而称之为“祈雨女王”。
   可为什么美国记者把它作为中国的传统呢?应该说,这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祈雨文化源远流长。《吕氏春秋.季秋纪.顺民篇》就有记载:“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这里讲述的就是成汤以身为民祈雨故事,流传很广,它反映了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用以说明成汤以宽治民的政策。这种行为后来为历代政府所继承,于是祈雨成了古代的一种政府的行为,上到皇帝,下到县令都会举行这种活动。如北京天坛祈雨,那是最著名的祈雨盛典。皇帝焚香祷告,祈求神灵降雨,造福万民。而下面州县祈雨更是数不胜数。如柳宗元到柳州上任,时逢柳州大旱。善于体察民情、观风问俗的他以地方最高长官的身份,和弟弟一起,来当地的雷塘庙祭神祈雨,以保民生。
   民谚云:年年防旱,夜夜防贼。在靠天吃饭的旧时代,往往是种在地下,收在天上。每逢旱灾严重之时,人们便要举行隆重的祈雨仪式,祈求天降甘霖,泽润苍生。因此祈雨更是一种民间活动,是中国特定的农民文化的真实映照,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生活环境中,渴望美好明天,创造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行为,它真真切切的想把“地上没有天上求”的思想变成一种理想现实。所以,百姓的祈雨活动更是情趣洋溢,形式多样,意味深长的,也就更蕴含了传统的文化意义。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情态,自有它特定的内涵,而决不能用简单的“迷信”两字加以否定。
   舟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姆渡时期已有先民。徐堰王守仁义于甬东,越勾践封夫差于甬东,秦徐福寻长生之药于蓬莱,到了唐开元间,舟山设为翁山县……悠久的历史,悠久的传统,多彩的习俗,便代代传承。
   “舟山群岛半千荷”,舟山是一个群岛城市。各岛虽然四面是水,却是海水。淡水就显得特别紧张,所以,舟山是最经不起干旱的地方。一旦大旱,土地干裂,饮水紧张。所以舟山的祈雨活动自然也特别浓烈,更有特色。
   海天佛国,佛力无边,保佑众生,南海观音,慈悲为怀救济危难。
   东海水宫,龙潭神祗,龙王神威,行云布雨之责,事司水理水之职。
   于是,在翁山故郡,在昌国城乡,在定海内外,祈雨就显得形式缤纷,情趣各异。
  
   官方祈雨多肃恭
   穿越时空隧道,让我们来到北宋宣和年间,在白泉与北蝉乡交界的龙堂岭上,悬崖绝壁,瀑布直泻而下,而形成的名为“泄潭”的水潭边,衣冠整整的时任昌国县簿刘佖和数十随众,肃然恭立。上香跪拜,祈请降雨。跪拜毕,又展开草黄纸张,上面写有他的祈雨诗,他朗声念道:
   未跃天衢卧寂寥,碧潭流溢海山腰。
   进藏头角虽多日,鼓动风雷在一朝。
   既若有心成变化,岂能无意泽枯焦。
   神踪许为苍生起,愿挚香车上九霄。
   念罢,双手捧诗稿,投之于潭。据说,那诗稿慢慢沉入潭底,天上真的飘来浓云,雨接着飘然而下,来“泽枯焦” 围观民众顿时欢跃鹊起,与瀑布之声共鸣在弄堂岭头。这是历史记载中的虚构,还是真实写照,现在已无法确认,但就是今天的我们也更喜欢这是真实一幕的。而南宋绍兴十一年至十三年(1141-1143)曾在昌国任县尉,后官至右承相、越过忠定王的史浩(1106—1194),任期内发生旱情,也前来泄潭,祈上苍降水落雨,解民之苦。他念的则是他的《昌国泄潭祈雨疏》:
   民亦劳止,莫苏就稿止苗;天毕从之愿霈为霖之雨。恭投鹫岭,祗梼龙渊。洒道清尘,肃花幔而戴地;升云上气,徯水泽以盈畴。凡我有生,敢忘大赐。
   泄潭之水,永不枯竭,且是淡水,从山上而下,可谓是来自天上。因此官方认为此乃真“龙渊”,于是泄潭成了官方求雨的主要场所。随之有民众观望,但祈祗气氛庄重,官员神情严肃,神态谦恭,一派诚挚之意。
   南宋淳熙十四年,舟山久旱不下雨,对于昌国来说,这意味着民生更加艰难。当时的昌国县令是迁建学宫于芙蓉洲和造状元桥的王阮。他顾不得风浪颠簸,路途坎坷,乘着小船,登上普陀山,攀山越岭到得观音岩头,海天佛国,浪涛卷起千堆雪。他面海祈祷,面岩跪扣,观音像前顶礼膜拜,诚心诚意,祈求观音助工,把宝瓶中的杨枝挥洒,解除昌国旱情,施甘霖于万民。
   也许真的是一片为民之心,感天动地,一腔诚挚之意,使得这位救苦救难的百姓菩萨顿起怜爱之情,于是,昌国境内普降大雨,旱情顿消……
   他的《普陀山观音岩祈雨》记下了那一次祈雨:
   南我不为雨,躬即宝陀求。
   地势到此尽,天河相接流。
   鳌舒千丈背,蜃吐数层楼。
   念彼观音力,杨枝洒有秋。
   为官一方,为民解悬。这也许是儒家思想熏陶下,古代官员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所以必然为自己治下的百姓焦虑,为百姓祈雨,解脱旱情,自然是也成了舟山官员的一种神圣的责任。尽管从现在看来,这是不是真正有用,值得探究。但在过去那个时代,那一种为民生民情奔波的内在思想,实在应该传扬光大。
  
   民间祈雨多情采
   舟山群岛由大小岛屿1390个组成,素有千岛之称。那一个个岛屿是散落在浩淼东海之中的一颗颗明珠,在浩浩碧波的云蒸霞蔚间,在茫茫水气的腾挪飘逸际,在涌涌潮浪蔟蔟浪花的拥围亲昵中,不时闪烁光耀。而生于斯长于斯的舟山人,更有着大海的特定环境的影响。龙是中华的象征,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而对于舟山人来说,龙是一种神圣的图腾。而且龙又是海龙王,是龙中之王,渔民们除了敬龙、畏龙,祈望海龙王能庇佑他们鱼虾满仓,平安回家,生活中还有着更多的与龙紧紧相关的事物。故而群岛之中,“龙潭”遍布,桃花龙潭,册子龙潭,岑港龙潭,大展郑家山龙潭,衢山龙潭……不计其数。舟山民间丰富多彩的祈雨活动一般都在龙潭举行。且来看看昌国三大龙潭的祈雨风情。
   白泉干揽海峡中有一道峡门,十分险要,俗呼灌门。在这灌门中,有大石“悬峙中流屹然砥柱”,看去如人拱立样子,潮水在这里“回旋冲激若鼎沸”,那大石之下有龙窟,人们称之为灌门龙潭。天大旱,头人传言,人们便集聚而到灌门龙潭边,手持贝铁篆之类,一边祷诵祈求,一边把这些东西投于潭中,据说雨随至。这是古人以为投铁篆可镇龙,因为民间传说龙是怕金属的。看来祈雨之时,民众不是一味哀祷,竟夹杂着镇服之法。
   桃花山龙潭居桃花山之腰,洞口瀑布冬夏不竭,欲雨先布云雾遍罩山顶。传说中的小龙女就在此潭中。据记载,某年宁波遇大旱,郭巨人想到了小龙女。因为龙女从小在郭巨长大,到十八九岁,洗了七石缸的水后,化而为龙,辗转回到了桃花龙潭。于是他们结队,来到桃花龙潭边,跪拜祈祷,领头朗声请求。然后用撩篷请去一条小鳗苗作龙灵,带回去供奉宗祠,后来果然降雨了。于是郭巨人在桃花龙潭边上建造了龙王宫。桃花人祈雨先在龙王宫中祭拜,然后依照郭巨人的礼节行事。
   岑港双狮岭高耸,悬崖上山水倾泻如瀑布,山下有一神洞,洞内有山水冲出的一个深潭,名叫“龙潭”,此洞幽深,直通海中暗礁门,可虽通大海,洞却是干燥无水。万历二十六年 ,舟山大旱,虽多次祈祷,还是没有下雨。那年六月初一,有一位姓施的先生,愿舍身为一方请雨,人们闻信,纷纷追随而来。那施先生进入龙洞,来到潭边,跪拜祈祝以后,便起身投入潭中。人们纷纷在潭边跪下,不一会儿,施先生尸体浮起,而大雨顷刻如注。后来官方就定例每年六月初一祭拜灌门、桃花、岑港三龙王。舍身祈雨之行颇多悲壮,而其精神确是可歌可泣,感天动地。
   但是在岑港龙潭,却还有情趣别具的民间祈雨活动。据说岑港龙潭住的是白老龙。天旱去龙潭求雨请龙,请龙方式颇有趣。人们用松柏扎成轿子,轿子内放面盆,锣鼓,还有祭龙的三牲福礼,尤其要有糯米团。传说白老龙最喜欢吃糯米团。人们会聚一起,抬着轿子前往龙潭。把糯米团丢入潭中,等一会儿,就会有小鱼,或是水蛇,或是蟹浮上来,不管是什么东西,人们把它捞起来放入盛水的面盆里,用轿子抬回来绕岙走一圈,算是请了“龙灵”回来,碰得巧,第二天就下雨了。下雨了,人们把请来的东西还给“龙潭”;不下雨不还,逼龙下雨。有的还放在太阳下晒,叫“晒龙”,晒得龙难受了,只得下雨。看来这祈雨不是一味乞求,而是还有“智斗”啊。
   敬龙与逼龙,这是一对矛盾。却正是人们一方面期盼龙神降雨济苍生,一方面却有着对上苍施旱的不满那样一种二律悖反的情绪。这可以说与《窦娥冤》中的窦娥一方面怨埋天地,一方面又希望天地显灵昭示冤情一样的一种矛盾复杂的情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心理反映。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就已不是一味的祈求,也有着强烈的抗争的意念和行动,“晒龙”正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衢山祈雨大行动
   衢山岛是祖印寺的原始地,大黄鱼的故乡,是岱山蓬莱乡的一个岛山;有着河姆渡历史遗迹的岛山,自然就更有这别样的祈雨活动,这些活动一定在传承中发展、充实、丰富。
   且来看看1914年秋季的那一次祈雨活动。
   那一年天下大旱,昌国难免。隔海悬孤的衢山岛犹甚。梅雨无雨,白露无露。赤日炎炎,树叶枯焦,那一条贯通上半个衢山的“长河”河底早已裂开了口,可老天还是没有下雨的意思。各村的头人就聚集到挂花蛟潭的二圣殿开会,商讨求雨的事宜。在那个时候衢山的岛斗是政治中心,而桂花却是文化的中心。大家讨论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祈雨活动,并特请当时衢山的秀才乐声和主持。乐声和出生于1880年,是衢山仅有的晚清秀才,学识渊博,乐行善事。声望正日盛。1908年衢山紫金山陈姓农民挖出《大唐程夫人墓碑》后,就忙去找乐先生问讯,乐声和秀才就把动员陈氏把那碑送到观音山保护。可见当时他的声誉。乐先生听得此等事情,当然慨然应允,和总柱手一起挑选好吉日,排定议程,然后由总柱手通知各村岙的分头准备。各村岙选派50名丁男参加,吉日前先要斋戒三天。
   同时总柱手组织把二圣殿中供奉的龙王菩萨抬到院子里,曝晒三天。龙是雨水之神,行云布雨、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但是,龙对做自己份内的事情,有时自觉、及时,让老百姓喜闻乐见;有时就不自觉、不及时,背离老百姓的意愿:要雨时不雨,该晴时不晴。老百姓一方是祭祀祈请,但有时也采用惩示。让他也吃一点干旱的苦。体味百姓之难。
   吉日那天,各村岙带着自己的队伍,汇聚到二圣殿。岛斗的先在南陀岙的宋朝宫集中,然后到桂花蛟潭。总柱首点齐各路人马,一千余人,黑黑一片。乐声和宣布出发。八个身强力壮的男汉抬上龙王菩萨,一千余人的队伍分两列浩浩荡荡出发了。前面大旗挥挥,铜锣开道,后跟旗幡回避牌,被抬着的龙王,形同官员出行。再后面是乐先生从观音山请来的经诵队,接着就是各村岙的分队了。各村岙的分队都有自己的一个特色项目,有舞龙、舞狮、花船、马灯、花灯、高跷、铳会、大刀会、铜锤会、跳蚤会、大头会、地戏会、蜡器会、板凳会等等,胜过迎神赛会。一路上围观的人群跟随而行。队伍就更现庞大。一路上锣鼓喧天,铳炮震耳,夹杂着悠扬的弦乐声,五彩缤纷的队伍的两旁和后面,包裹着黑压压的围观人群,煞是壮观。行过鱼耕碗,登上龙潭岗,下到海滩边的天后宫,大队停步歇脚。乐先生和总柱手及八位僧人,各村岙头人等30余人带上撩盆木桶,坐船前往龙潭。
   从龙潭村岙口出去,近千米外面海中有块较大的礁石,很像一条大鲨鱼,所以名“鲨鱼礁”。礁上有一小池塘般的水潭,这就是“龙潭”了,非常灵异,据说那龙潭的水是谈,却又跟大海相通,长年不涸。
   那三十余人到了鲨鱼礁上,乐声和先生诵读祭文,其他人在龙潭旁焚香跪拜,僧人在边上诵经护佑。接着就由总柱手用撩盆到龙潭里去捞,几撩篷下去,终于捞到一条小鳗几个小虾。把它们放到带去的木桶里,请到“龙灵”了。一行人捧着木桶重又坐船回到龙潭村,与大队人马会合,重新敲敲打打回二圣殿。据说那次祈雨大队从龙潭回来,经过外高涂村时,天上就浓云会聚,晴传多云,回到二圣殿,把龙王请上座后,木桶中的“龙灵”在殿中供奉好,外面的雨就飘下来了。据传20年后有一次的祈雨活动规模还要浩大。
   看看那浩浩荡荡的队伍,热热闹闹的景象,欢欢猛猛的人群,也许祈雨灵不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的那一种用于跟干旱争斗不屈的追求,那一种在祈请上苍时表现出的敢于对神灵惩罚的勇敢和机智,那一种在困苦中积极乐观的以自娱激励自奋的精神,以及那一种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寻求希望的意志。祈雨的形式正在消逝,而那些文化蕴藉的精神却应该传承下来,发扬广大,让舟山文化更具海味,更有龙韵。
  

共 535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祈雨作为一种民间或者官方的公益活动,除了那些目前尚没有构成科学依据的说法之外,作为现当代的人来说,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最快捷的判决:科学是硬道理。本文作者在列举祈雨的过程里,把那种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情结,缔结在一种感性和理性的思维角度。文字清新、笔法老辣、语句优美、观点鲜明。欣赏问好!倾情推荐!【木马社团编辑:山形依旧】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