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约见石头(散文)

精品 【流年】约见石头(散文)


作者:嘎玛丹增 秀才,192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01发表时间:2014-04-16 15:39:31

【流年】约见石头(散文) 神迹早就准备好了。
   法国人亨利·穆奥看见吴哥窟以前,只是一个普通的生物学家。1861年,他到柬埔寨采集动物标本,无意间在热带丛林中看到了吴哥窟。他当即就被这一建筑群落征服,就像我们置身于吴哥遗迹现场,被震慑得目瞪口呆一样。吴哥窟在世界文明史上所承载的辉煌过往,颠覆了当时世界的所有经验,让先进的现代文明黯然失色。穆奥的看见,只是已知文明被征服的开始,在世界重新看见它以前,这个掩藏在热带丛林的伟大神迹,一直就在原地,从未移动和改变。
   1930年,女王宫在法国远东学院的主持下,采取“原物归位法”得以部分修复,并以精致繁复的浮雕工艺惊艳世界。它不是什么宫殿,而是供奉印度教湿婆神的寺庙,高棉人叫它班蒂斯蕾,意即“女人的城堡”。这座初建于公元967年的寺庙,几乎被浮雕完全覆盖,外墙、立柱、门廊、基石、窗楣,所有立面都刻满了神像、几何纹饰和动植物图案,天工巧夺,密密麻麻,如果米开朗基罗,或者罗丹来到这里,想在其间安插一朵百合,会很困难。而雕刻它们的人,可能只是吴哥时代的普通工匠。
   傍晚时分,游人开始从古庙返回暹粒城的时候,我走近了这座红砂岩建造的神庙。我被当然地震慑,并满怀疑惧,它在安静时刻散发的古代气息,星象般环绕着我,给人一种难以靠近和进入的幽邃。这些石头和石头上的雕像,不是眼睛和耳朵能够感官的。我在其间,不止一次地觉得脊骨微凉,好像无处不在的那迦蛇神像,挺着七只脑袋,悄无声息地爬上了后背。不断掉过头去,想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后面推搡我。什么也没有,夕阳正在远方降落,金银树亮白挺拔的枝干直指天穹,断墙处堆满倾圮凌乱的石头,远处公路上,有汽车扬起的浮尘悬在半空。现在是旱季,满地都是松软的红砂,阳光和红砂石垒筑的女王宫融汇一体,周身发红,有把人燃烧灼伤的错觉。原本希望慢慢地看,在《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史诗故事为背景的浮雕世界,尽可能多的认识几个恒河的神灵,看懂自以为可以懂得的部分。结果,看到的只是形状和实相。要看懂那些石头,听到什么和遇见什么,仅凭尘世经验包装的肉身,显然难以实现。事实上,我在吴哥窟和通王城看了几天的石头,那些神灵和国王的名讳本身就特别拗口,加上翻译上的中文注音差异,即便你记住了名字,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找到对应他们的座位。这样说太矫情了,我只简单地认得几个汉字,离开汉语环境,就是聋子、瞎子和哑巴,如果不能通过文字和语言去理解吴哥,即使站在那些铭文面前,也必须借助别人的嘴巴。我什么也没有看懂,除了浅薄和无知,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间隔我的靠近。
   为看女王宫,我离开团队,自费15美元雇了一辆TukTuk。暹粒没有出租车,使用最广泛的就是用摩托车驱动的三轮TukTuk。我选择黄昏来女王宫,要的就是不被催促。此时,Tuktuk停放在旅游公路等我,司机略懂汉语,个头矮小,古铜色皮肤,赤着脚,戴一顶藤草毡帽,待人很和气。“你要多等我一下,听懂了嘛,在这里等我出来?”不管他听没听懂,我一头扎进了女王宫。而参观这座精致寺庙内部的时间,大概只用了半个时辰,总觉得有什么东西在使劲赶我。法国人和瑞士人为了修复还原它,可是用了数十年时间。很多时候,我并不像在人前表现的那样绅士,这种伪装比事实更阴险,一直在暗害我的心性。想抽烟,确认周边无人,一屁股坐在护城河的残垣上抽了起来。四周都是缺头少腿的石像和古庙倒塌后留下的石头。眼前的护城河积水轻浅,水色暗沉,应该还是当年建造时的样子,几朵紫色的睡莲,孤单地开着。三、两只蜻蜓在莲叶间跳舞,偶尔悬停半空,优雅地清洗起自己单薄的影子。地面上有无数的蚁穴,在靠近残墙和树根的地方,洞口堆垒的泥粒山丘样扎眼,蜘蛛们在草丛里布满了捕食虫蚁的蛛网;有的大树内部已经空了,自然死亡,新的树种居然依附腐烂的枝干,又长成了参天大树。种种迹象表明,杀戮与争斗,在大地的内部一直不曾结束。我一个人坐在那里,烟才抽了半截,裤腿上就爬满了蚂蚁。东南亚国家之所以普遍使用绳索编织的吊床,地上的虫蚁蛇蝎实在太多了。
   在距离女神庙有两道矮墙的护城河边,才真正看清它的全貌,主建筑群的塔楼和藏经楼由三层院落合围,象征印度神话里的世界中心须弥山。供奉湿婆神像的主塔并不高,精巧别致,较之于差不多同一时期建造的茶胶寺和比粒寺,女王宫太袖珍了。神庙后面是枝叶繁茂的原始丛林,暗绿沉沉,与色彩鲜亮、周身泛红的的神庙互为背景。这种强烈的明暗对比让人恍惚起来。我的身体和神庙都倒映在水池里,看上去交相融汇,感觉却咫尺天涯。一个人坐在异国他乡的傍晚,嘴巴和耳朵只是摆设,突然觉得这个混沌的现场,曾经出现在某个暗夜,当我怀拥妄念睡去的时刻,或在冥想中曾经相遇。暖黄的夕阳走过大地,跏趺在神庙的石头上,执意要和光同尘,好像也在朝觐一场即将结束的久别重逢。想起格桑梅朵说的话来:“懂来每个牵住目光的风景,都是心底旧痕。”只是,我坐不成一尊石像,也懂不来吴哥的石头。
   很多人都喜欢石头。我帮无数朋友拾捡过石头。岷山、横断山、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喜马拉雅、唐古拉……旅程所过之处,习惯怀揣几块石头留念或送朋友,久而久之,我的居室也放置了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有的源自山川河流,有的源自雪山戈壁,不为收藏,也不把玩,只是觉得那些形色各异的石头,并不像惯常感觉的那样寒冷、坚硬和恒久。历史上,很多族群是喜欢石头的,他们对石头的敬畏和崇拜由来已久。在青藏高原,到处都可以看到石头堆垒的玛尼堆,不管是居住在世界屋脊的藏族人、珞巴人、门巴人,还是拉伊人、夏尔巴人,人们在穿行大地的时候,习惯把各种石头从不同的地方,集中搬运堆放在山顶、路口、湖畔、河边、村庄和寺庙,既有宗教的象征意义,也有传统的路标作用,可以指引路上的旅人走在正确方向。羌民族的白石崇拜,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相关研究表明:他们是氐羌的后裔,最先开始畜牧放羊和种植小麦,据说大禹也是其先祖之一。这个于今居住在岷江流域的古老部族,一直把石头作为神祗,家家户户的石头房顶上,什么装饰和植物都可以忽略,唯一不能少了白色的石头,“白石文化”因此被命名,并一直延续至今。
  
   多年前,正处于我世俗人生的低谷,认识了一个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教授。那时,他刚辞去公职,皈依佛门三宝不久,在家带发修行。我曾经坐在他的居室,感受他的焚香抚琴、净手触石和修行心得,虽无暗香盈袖,也是心有灵犀。某天,我赤脚踩在一块陨石上,手里握着水晶,教授站在一边默诵着什么,或其它我不清楚的经文咒语。不知因为石头本身蓄积的电子场量,还是教授多年修为,我先是周身发抖,继而混沌无觉,好像被人催眠一样。教授说这种状态类似于禅定,对于禅修者很简单,也无需借助任何物质,禅定就是放下,弃万念可及恒远无限。后来,我又多次去过教授摆满水晶和陨石的房子,但我起念不净(念念关乎平安和财智),即便一块沉默的石头,轻易就把我识破了。
   石头开花,扁担发芽,曾经作为形容,意指不可能的和反物质的实相,通常用来诅咒发誓。另外一个喜欢石头的朋友告诉我,一块石头,万千尘粒,幽封一意万端微消息。石头不是哑巴,会说话,能表形,可会意。他说过,终极不会开口,沉默就是一切。我们相交久矣,他对石头的慈悲就是慈悲本身,无所祈无所求,从小就习惯和石头相处。他家里也摆满了来自不同地方、海拔、材质的石头,连衣柜、洗衣机和鱼缸,都用来装了石头。他觉得任何一块石头都有来处,是沉默着的神祇。他给每一块石头命名,按时给石头们洗浴拂尘,而更多时候则安静地和石头约见。听上去有点匪夷所思,这种能和石头长相厮守的坚持,是极致的孤独,也是常人难以理解和响应的幸福。正是石头累积的万千信息,使其心向纯然,有无一体,智识和德行皆卓尔不群,但从不主动示人,好像在对石头的慈悲中,自己也成了一块慈悲的石头。
   其实,吴哥就是一堆堆石头和石头幽封的记忆。建造吴哥的砂石,来自荔枝山的热带丛林,运送它的大象和堆垒它的吴哥人,已经离开600余年。那些石头是有呼吸的,它的心跳和记忆,来自古代和更久远的宇宙时间,或许也来自你的前几世前几生。我再一次轮回人间,因为一直不懂石头。我被我污染了,深陷于经验世界的有形,对存在的无限可能,多时冥而不想,想而不专,专而不纯,一直在错误的道路上错误人生。湿婆在印度的叙事诗里是创造与毁灭之神,也是古印度教认知天体宇宙的象征。之前,我并不知道,他的出生地居然是在我的祖国——喜马拉雅山腹地的冈仁波齐峰,被苯教、印度教、嗜那教和佛教共同敬奉的众神之山,也是我的现在和未来,一直在试图匍匐靠近的远方。
   我们在暹粒城外看到的古庙遗迹,大多是敬奉湿婆和毗湿奴的神庙。《奥义书》上说,守护神毗湿奴睡觉和清醒的时间,均以47亿年为时间单位,睡着,可能就是妖魔鬼怪撒泼作乱和众生受难之际。47亿年,这个漫长得难以想象的空间厚度,对于人生是怎样的眨眼一瞬。守护神毗湿奴,在公元802年,就居住在吴哥窟和通王城的石头上了。只是不知道他是睡了,还是准备醒来?或者他原本就睡着,第三只眼微开,只向善缘者会声会影。
   就在通王城古王宫的门口,我看见一个大约三岁左右的女孩,独自在门头玩耍。出现在正午时分的这个场景很奇妙,让看到她的眼睛无限欢愉。女孩一次次攀越乍而陡的石阶,穿过边门门洞,站在环廊下方暗黑的台基上,小憩片刻,有点吃力地爬进左边的立柱窗棂,消失于环廊。廊壁上有众多表现宗教传说和吴哥平民生活的浮雕,梵天、毗湿奴,湿婆,以及无数的神灵和吴哥人的祖先也在那里。这些图纹和浮雕,可能就是孩子的快乐之源。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我移步到一颗柳树下面,准备坐下,孩子可爱的小脑袋又从右边的环廊窗棂冒了出来,继续重复刚才的动作。孩子的栗色卷发很迷人,在金色的阳光下闪闪发亮,蓝色的碎花衣裙飘移在过去的神庙,有如童话书中的精灵,就像我曾经的某个梦境和冥想,在一个孩子的指引下,被吴哥的神庙打印了出来。孩子发现了我,或者是我的镜头,停止了攀爬,目光纯然,微笑。我看不清孩子眼神的正性,因为我远离了一个人的原初,在孩子的眼睛里,我来自欲望长街的身体,突然希望忘掉那些身份不明的万千杂念,跟随孩子的本真和眼神,愉快地走到墙上去。
   没有看到女孩的家人,估计正在神庙里参观。孩子继续转圈,反复出现和消失在门头与廊道之间,好像和谁做着迷藏。眼下除了明净的天空,沉绿的大地、斑驳的石头和众神的雕像,周遭万籁俱寂,没有风也没有鸟的影子,连树上的枝叶似乎也在准备午休。只有我一个人站在那里,看到了一个快乐的儿童和苍灰的石头。孩子一定在和我看不见的谁在游玩,看上去是如此安静愉悦:轻盈飘逸的身影,不时有清凉的笑声清泉一样,在孩子嘴边流泻。我知道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早就被经验和规训重重遮蔽了(我一直试图刨开它),体会不到古迹里孩子感觉的存在。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可以约见神灵的,而这种约见,可能就是伊萨克.列维坦在姆里湖畔墓地上空,为我们描述过的那个永恒的安宁。
   我确信,在暹粒丛林中的石头寺庙,看到了一个来自西班牙的女孩,正在与众神约会。
   “生命是一个纯然的礼物,是一个奥妙不是难题。”柴米油盐酱醋茶,虽为必须,但不是弃神的借口。因为放弃信仰和敬畏大地,加之现代科技的一统天下,把我们陷入了怀疑一切的窘境,逼迫想象和未来,同时抛弃了我们。海德格尔说过:“无家可归正在成为一种世界命运”。吴哥窟和通王城那些伟大的石头建筑,是不是吴哥人集体遁世之后,留在大地的神谕?人类文明史上,一部宏大庄严的建筑史诗。这些遗迹留给我们的思想空间和美学经典,原本就同诗歌一样,充满智慧、力量和想象,有引导我们抵达世界深邃美丽的多种可能。
   我曾经来过吴哥么,在时间消失之前?如果在时间里消失的只是我的肉身,而我的过去或许会被什么承载下来,并有可能穿越时空重新出现,只是不知道,那是雅鲁藏布江的一条鱼,川西平原的麻雀,还是通王城墙缝里的蚂蚁。换一种说法,我到吴哥不是去朝觐,也不是看见,而是回去,重新走向从前那个模糊混沌的自己。我这样想的时候,正在吴哥窟象征世界中心的须弥山第二层回廊参观,依然被人追赶着,这次催赶我的不是想象,是拥挤的人群。吴哥窟是吴哥人创造的过去和想象的未来,当年人们建造它的时候,用了30亿吨石头,无数的大象和成千上万的工匠,整整耗时37年。这座原本计划用于供奉毗湿奴的神殿,在修造它的国王苏耶跋摩二世死去多年以后,才建造完成,并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陵寝。
   我一次次抚摸着回廊里那些庄严的佛像,诸神的身体和美丽的纹饰。这里不仅居住着印度教的神灵,也住居着大、小乘佛教的神灵和吴哥人的英雄,甚至包括过去时代人们的日常生活,战争场面和普通百姓也走到了墙上,这和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完全有别。我一直被不同肤色的人推挤着,在吉祥天女斑达拉姆雕像面前,我想停下来。女神胸前的乳房很漂亮,已经被无数的人抚摸得油光发亮,我也想把手放上去。或许,我早就反复抚摸过她了,在变成麻雀或蚂蚁之前。一群俄罗斯的年轻游客,排着长队,我刚刚伸出手,就被挤开了。其实,我是有时间抚摸女神的,担心自己青筋暴突的手,放在如此圆润美妙的乳房上面,一定很难看。片刻的犹疑,突然就看到甬道深处的塔楼中央,站着一尊佛像,好像正用吴哥时代的眼神,安详地望向我。
   虽然,那只是柬埔寨丛林深处,吴哥人遗留在大地上的石头。
   花开是太多的生劫旧忆落在树上了。人所遗忘的,石头一一收记。

共 542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被列为世纪文化遗产的吴哥窟庙宇,位于柬埔寨暹粒市,创建于12世纪,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恢弘的建筑,精致的浮雕,让吴哥窟成为了吴哥古迹中的重中之重。 看这篇文章之前,我特地去搜索了吴哥窟的资料和图片,我知道,面对自己一个不熟悉的圣地,在对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是无法真正领略作者文章中的真正含义。这当然是我的片面想法。 这篇散文,是作者亲临吴哥窟,用心紧贴吴哥窟,感受那里的建筑、空气、沙石、佛像,然后挥就了这一篇恢弘篇章。我看着那些吴哥窟的图片,读着作者的文章,想象和那里的风那里的石头有过一次灵魂的接触,但遗憾的是,我没有产生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述的那种无法言语的感动和震撼,想想也是,如此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古遗址,未临其境的人又如何感知得到。即使有这样一篇难得一见的力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又怎能拥有作者那颗善于与万物对话的心灵,没有这样的心灵,即使我们站在吴哥窟,也未必能感知他所感知的存在。 这篇文章名为 “约见石头”,抛开了一般游记文章的写作套路,他所表达的不是一种壮观的景象,而是景象背后那更值得我们沉思的内在,一种长途跋涉的人们回归的精神,一种超脱自然的约见。 作者有着超凡的驾驭全局的纵观能力,他从提笔开始,就预写了结尾,中间的衔接没有一丝缝隙,即使他插入有关石头的过往,也显得那般相融。 思想深邃是作者一贯的写作风格,还透着一股闲适的禅意,更重要有让人心里一颤未知的某种感动。一如此文最后一句话,“花开是太多的生劫旧忆落在树上了。人所遗忘的,石头一一收记。”这句话是对吴哥窟那些石头的一个见证与肯定,也让读者的心,跟着作者,以及那些不老的石头,一起软了。 恢弘力作,倾情荐阅!【编辑:一朵怜幽】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423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朵怜幽        2014-04-16 15:49:52
  除了震撼,我已然无法表达我对这篇文章,以及噶玛老师写作风格的欢喜。
  
   我心中的绝品。
没有什么比相信更像爱。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4-04-23 16:08:3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