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流年】在台阶上舞蹈(作品赏析三题)

编辑推荐 【流年】在台阶上舞蹈(作品赏析三题)


作者:江少宾 秀才,2579.2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810发表时间:2014-04-19 18:58:03

一、在台阶上舞蹈:江飞散文印象
   因为同是安徽人的缘故,近两年来,我对江飞的散文创作一直非常关注。他的文字纤细而温润,飘逸而丰沛,尤其是在繁复的意象中弥漫出的诗意,使江飞的散文有一种阴柔的简约之美。当然,对于散文来说,“诗意”或许并不是一种特别的赞美,但每个写作者,都只能在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找准自己的定位。诗意,作为散文的一种品质,它毋宁说是散文的,还不如说是写作者自身的,至少在我这个读者看来——如果我可以偷懒的话——我愿意用“文如其人”来形容江飞。
   作为一个“80后”,江飞无疑是幸运的,他的《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一经《散文》月刊发表(2003年第2期),就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并入选了《2003〈散文〉精选集》、《2003文学中国》、《我是农民的儿子》等数种权威散文选本。或许正是这次漂亮得令人嫉妒的亮相让江飞找准了自己的道路,继《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之后,江飞又陆续推出了《日子》、《鱼,飘在空中》、《刀口》以及《那些走着走着就消失的身影》、《一个夜,一场雪》、《角落》等一系列颇具才情的散文作品。
   在这些文本里,江飞将笔触伸向了自己的内心,字里行间仿佛游移着一把小小的手术刀,小心翼翼地剥开时隐时现的虚无和若有若无的疼痛。从这个意义上说,江飞的散文似乎并不超拔,也没有涉及所谓的普世关怀与终极追问,但对于散文写作来说,“虚无”和“痛疼”实在是两个需要警惕的词根,无数散文在虚无的门槛前轰然坍塌,在痛疼的身躯前黯然失声。江飞显然是已经意识到并自觉地规避了这一点,他试图从拷问个体的有限出发,抵达散文写作的多重可能。尤为难得的是:江飞已自觉地屏弃了抒情和高蹈,而是转身向下、向内,使后来的这些文本既有诗歌的简约和柔美,又有散文的丰沛和温润。如在《那些走着走着就消失的身影》一文中,江飞这样描述自己的病痛:
   “干脆坐起身,半靠在墙上,像一截在洪水里浮浮沉沉的树干,摇摆,躲闪,却总是软弱无力。我多灾多难的胃仿佛长满疼痛的触角,向四周延伸开来,很快占据了整个腹部。灼热的潜流在其中左冲右突,一会儿水波缓缓,一会儿又惊涛拍岸:我不知道它们要流向哪里。”
   而在《2005年4月1日·意外的夜》一文中,江飞则勾勒了这样一幅蒙太奇似的场景:
   “我说,多少年后,我们还一定记得某年某月某日零点的时候在一个小餐馆的喝酒与诉说。他说,喝酒的时候会想起在一个小地方喝酒,但不会记得说了些什么。当然,我们或许都会记得那个泡茶端菜的少女,始终微笑着,仿佛一盏素朴美观的灯。”
   这两段文字,在江飞近期的散文中,我以为极具代表性:它是丰沛的,也是简约的;是内敛的,也是昂扬的。——每次读,都让我想起那个戴着金边眼镜的、约略有些腼腆的年轻人。可以这样说,是江飞的内在气质和审美趋向,使他笔下的文字氤氲着阴柔之美,同时也显得极为真实和真诚。事实上,古往今来,那些打动人心的部分,都来自于真实和真诚的裸呈。江飞的散文看似是“小”的,但也是“大”的,这种“大”,就在于他于自己的散文世界里,真诚地关注和抚慰着人心。我尤其欣赏江飞对人间烟火的抚摸与描摹,准确点说,是江飞笔下的罗岭。罗岭是江飞的故乡,江飞的散文里,多次出现过这个地名。事实上,江飞的精神谱系也已深深地植根于罗岭,最初,往往也意味着最终——如果说诗意是江飞散文的第一个标识,那么罗岭,我愿意把它看成是第二个。
   提到罗岭,就不能不提到罗岭所属的桐城。桐城自古文脉绵长,文风昌盛,出过一大批优秀的学者、作家和诗人,即便是现如今,桐城派作家在安徽文坛上依然举足轻重,有着几近无法替代的影响和作用。生于斯长于斯的江飞,浸淫其中,说耳濡目染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江飞已经成长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散文新锐,却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客观事实。这让我想到沈从文的湘西和孙梨的荷花淀,两位前辈笔下的湘西和荷花淀其实都不是它们原本的样子,许多时候,作家与故土呈现出的是一种爱恨交错的多元关系。而文学写作,说到底就是想象日常乃至于想象整个世界,并且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重新“指出”和“安排”。
   从这个意义上说,江飞笔下的罗岭既是实的,也是虚的;既是一片行政版图,也是一隅心灵地理。或者可以这样说:江飞笔下的罗岭仅仅只是个人文符号,正如他自己所写的那样:“罗岭于我仿佛真的成了短暂停留的客栈,每次的往返就像是困倦城市时必要的停顿,它更像是我纸上存在的罗岭。”虽然一次次“纸上还乡”,但江飞关注的其实并不是那块土地,而是出没于那块土地上的人!比如父亲、母亲和外公,比如罗岭最后一位优秀的老中医和“那些走着走着就消失的身影”,再比如“曾习惯了的二十多年的声音,现在却成为陌生的甚至让我辗转反侧的噪音”……我没有去过罗岭,对罗岭唯一的认知是那块土地孕育了严凤英。但我想,所有的乡村几乎都是共通的,不一样的仅仅是在其中生活的人。然而,纸上的客观事实又是这样:无论乌托邦似的田园牧歌,还是浮皮潦草的底层书写,作家们仿佛都成了排除论者,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都被抹掉了,既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也看不见他们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说,江飞的此类散文确实是“大”的,至少,他的“感觉器官”不那么媚俗,也不那么跟风,凋敝的乡村在他的笔下,浮现出一群令人唏嘘的生命。
   《那些走着走着就消失的身影》是江飞此类散文的代表作,而我个人,也更偏爱江飞的此类散文作品。我无意于为江飞的此类散文戴上“乡土散文”的帽子,这顶帽子对于江飞以及其他散文家来说,我觉得其实都并不精准。大概是由于中国一直是乡土中国的缘故,从鲁迅对乡土中国的批判性思考,到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对乡土中国本真状态的向往,中国的现当代作家,已经形成了关注乡土,并且借其表达个体认知以及个人价值指向的写作传统。然而,现如今的乡土已不再是那个相对封闭和隔绝的乡土了,乡土也已经失却了其本身的特性,尤其是乡土传统文明的断裂以及乡村伦理道德的溃败,使作家的家园意识变得越来越淡漠。在这种背景下观照时下的乡土散文,我觉得称之为“农村题材散文”可能更加准确。而年轻的江飞,其文字里的诗意既是一种构筑,同时也是一种消解,这注定了他的“纸上还乡”多少显得有些准备不足,力不从心。
   面对几近消亡的乡土,许多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作家都徘徊在怀念与审判之间,像游客一样匆匆到来,又像游客一样匆匆离开。这种无奈既是文学的,也是社会的。事实上,作为一种传统与文明的乡土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营养不良的稼禾、伤痕遍布的大自然和满目苍夷的大地母亲。而江飞笔下的罗岭以及他的“疼痛”系列散文,我以为同样没有真正触及到那些已经消亡的部分。疼痛一旦成为美学,疼痛便有沦为修饰的可能。在一次喝茶的时候,江飞曾希望我能给他的散文提一些建议,我说了,但似乎言不及物,也言不由衷。毕竟,散文是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所有的建议最终都只能空降到人。瓦尔特·本雅明在谈到散文写作时说,“写一篇好的散文有三个台阶:一个是音乐的,在这个台阶上它被构思;一个是建筑的,在这个台阶上它被建筑起来;最后一个是纺织的,在这个台阶上它被织成。”按照我的理解,这三个台阶应该分别是:主题、结构和文字。具体到江飞,设若他能更务实地俯身向下,尤其是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年龄的增长,我相信:他的散文“建筑”必将更为厚重,他的散文“音乐”必将更为动人。
   “所有的天空都是你的”——这既是江飞的代表作,也是江飞博客的名称。我喜欢这个诗意盎然的名称,它显示出这个散文新锐意欲一飞冲天的雄心。他们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说:心有多高,台阶就有多高。那么,江飞的台阶到底有多高呢?我不知道。我猜过,但我猜不到。
  
   二、黑色的火焰:陶然散文印象
   解读一个人的作品,其实就是解读一个人的内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不仅是他的个人观察史,同时还应该是他的个人心灵史。这一点,在散文写作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中,散文始终更接近于心灵,它对作家灵魂的拷问以及对于凡尘俗世的体悟,一直更为震撼人心。
   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究竟该如何解读散文的内核,从而贴近作者本人?所有的误读其实都来自于对作者的误读,它让我感到,要想真正体察一篇好作品,仅仅局限于文字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回归和进入——回归文本本身,进入作者内心。无论是网络还是纸媒,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朋友们的作品更容易震撼自己的心灵,尽管事实上客观仍然存在着其他一些好的文本,但那些解读大多停留于文字表层,即便是触摸到了作者的内心,也很难真正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样的共鸣事实上仍停留于文字表面,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技法,是审美,是写作的欲望或冲动。
   另一个不能不说的事实是,时下的散文写作已经滑向极端的个人体验,这些难为人知的体验常常被标新立异,被标上什么什么主义,但极端的个人体验往往会对阅读造成伤害,尽管这些文字确实极为向内,似乎也更为真实的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心灵,然而,这样的阅读很难引起真正的共鸣。即便是在读到如格致的《转身》、祝勇的《旧宫殿》这样的好作品时,我仍对这样的写作存有疑问。那就是:这样的写作,究竟打动了多少人的心灵?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陶然(原名刘纪广),我很快就进入了,我相信我不仅进入了他的文本,同时还进入了他的内心。《皖西北秋天的经典》是我第一次留意到的陶然的作品,这个作品带给我的不是震撼,相反的却是释然,他的皖西北事实上就是他的家乡——安徽淮南,我相信没有人这样写过淮南,也没有人这样审视过这些经典,他文字中充盈的冷,让我触摸到了一座冷冷的煤城。这座煤城与我近在咫尺,我曾在无数个夜晚从中穿越,但我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它黑色的核心。但陶然以他的文字把握住了这些黑色,并试图告诉我们,他笔下的淮南的秋天,有着另一种温暖的色泽。
   接着,陶然又抛出了《在黄昏拥挤的街头我为什么忧郁》、《失稳的房间》、《疼痛的南京》、《一个少年与一把菜刀的叙述与慌乱》、《内心的空白》、《光阴在破碎中发出声响》、《落星散记》等文本,它们无一例外地成为了黑色,成为作家观照自身、观照灵魂的黑色读本。他似乎始终是孤独的,似乎始终在一个地方徘徊,同时也似乎始终是一个忧郁的少年,“在黄昏拥挤的街头”无所适从。他的心灵似乎一直在这样的文字里氤氲,你能读到的总是他别样的内心,那里有一丝忧郁,还有一丝伤感,更多的还是对他自己的心灵的拷问。
   我之所以喜欢并极力推荐这些文本,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人的内心,这个同样的冷色远离了新异,也远离了无病呻吟。他始终都行走在这样的路上,偶有偏差,总是在下一个文本里及时纠正。有人说他一直在探索,是的,但他的探索一直未曾远离自己的内心,或者说未曾远离黑色,未曾远离孤独和浸淫。即便是象《疼痛的南京》这样的文本,他也有着自己的“疼痛”,他孤独而揪心的影子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场病症,更多的还是内心的伤感和疼痛。尽管这个文本并不尽善尽美,也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我依然相信,这个文本足以让人相信,这个病症中的写作者,正燃烧着黑色的火焰,它灼人的光芒,在文本中闪现。
   陶然还写其他的文本,以前写过诗歌,现在也写小说,但我一直没有系统的读过。印象里那不是陶然,那是另一个在码字的人。我还是喜欢他的黑色,这样的黑色来自于一个作家对于灵魂的自审。这样的黑色也让我安慰,写作原本就是一种冷峻的事业,沉积得越深,爆发得越烈。
   陶然来自淮南,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煤城。在这座城市下面,堆积着无边的黑色,它们的燃烧,有着冲天的火焰。我也愿意相信,陶然也是一块黑色的煤,只不过依然被埋藏在地表下面。
   ——燃烧或者是沉寂,需要时间来发现。
  
   三、青铜的颜色与重量:周宗雄诗歌印象
   我一直对诗歌心存敬畏。在我有限的阅读经验里,诗歌的本质是苍凉的,观照的,灵魂的,神性的,有着风暴的穿透力。她不仅是一种人与万物相互传递的声音、人在俗世当中最为真实的一种生命呼吸,更是那些心怀梦想的人们,藉此与世界发生的隐秘联系。因此,我更青睐于那些抵达本质的诗歌写作,这样的诗歌至少具备了这些品质:诗句的指向是多维的,诗歌的语言是自我的,发现和叙述是独特并且充满张力的。
   但自1999年以来,作为一个曾经的爱好者和练习生,我已经逐渐地疏离了诗歌,更为有限的阅读,大多来自于网络,或者是朋友们的馈赠。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我偶然地注意到了铜陵市的诗人周宗雄,以及他的散文诗集《醒着的歌》、《无主题变奏》和诗集《咸味的风》。应该说这三本薄薄的集子恰好契合了我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地引起了我对周宗雄先生本人的认同。

共 645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好的赏析,精准生动,高屋建瓴,是导引读者高效阅读的一盏路灯。三篇赏析,挖掘思想内质,把脉艺术视界,真率,生动,简约,传神,江老师不愧是鉴赏大师。【在台阶上舞蹈:江飞散文印象】以诗意与罗岭两大标识为文眼,条分缕析,剥开文本时隐时现的虚无和若有若无的疼痛,正视其中投射出的丰沛温润与阴柔简约,兼备散文与诗歌之长。也挖掘了江飞潜隐于内的精神谱系。在江老师的视界里,80后的江飞,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有更高的台阶期待他的上行。人心是向上的。心有多高,台阶就有多高。【黑色的火焰:陶然散文印象】陶然的散文,文字中充盈的冷,让人触摸到了一座冷冷的煤城。淮南的秋天,有着另一种温暖的色泽。陶然的黑色,来自于一个作家对于灵魂的自审。于是,陶然其人其作,进入了江老师的心。因为,这样的黑色让人安慰,产生共鸣。写作是一种冷峻的事业,沉积得越深,爆发得越烈。文字的魅力,不能停留于技法,审美,写作的欲望或冲动。江老师的体悟,带来的不仅仅是安慰,也是一种期望与劝勉。 【青铜的颜色与重量:周宗雄诗歌印象】铜陵市的诗人周宗雄,散文诗集《醒着的歌》、《无主题变奏》和诗集《咸味的风》,其人其诗,有着一种深入灵魂的生命体验。有“青铜情结”,源自于他本人有过十余年的井下工作经历,也是对于矿山和矿工的真情流露。也因此,周宗雄笔下那些铿锵的乐章,就是诗人心中激荡的鼓点,亦是带着青铜的颜色与重量的抒情长诗。但,江老师也谈及了诗作存在的瑕疵与不足,还需要形而上的挖掘。又比如,对古铜都历史的美学塑造与诗意呈现,也或多或少地流于直白与浅显。江老师的赏析,有褒扬,有劝勉,也有质疑,并结合当下散文、诗歌存在的问题,纵横捭阖,深刻高远,朗然明快,确然是一盏引航的明灯,之于写作,之于赏析。感谢江老师赐稿流年,带给读者美味的盛宴。【编辑:芦汀宿雁】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芦汀宿雁        2014-04-19 19:00:17
  在精巧而深邃的赏析平台上,精神跟着起舞。
   感谢江老师。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2 楼        文友:银杏树        2014-04-19 22:09:51
  从标题就看的出作者的用心。都说'散文是奔跑着到达目的地,而诗歌是跳跃的舞蹈'。而在台阶上舞蹈,也可说是独出心裁了。喜欢这种直达心底、毫不造作的[作品赏析]。赞!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