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绿野】从南埔魏氏家庙谈泉州风格的古民居(随笔)

精品 【绿野】从南埔魏氏家庙谈泉州风格的古民居(随笔)


作者:烟波放钓 进士,7151.2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218发表时间:2014-04-24 15:02:50

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南埔社区的南埔魏氏家庙,俗称“下大厝”,建于清康熙年间。“下大厝”是魏氏南埔开基祖魏靖宇(俗称:靖宇公)的五世嫡孙“下大厝公”所建,“下大厝公”生于明朝万历庚子年(公元1600年),卒于清康熙庚戌年(公元1670年)。“下大厝”至今已历三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重新翻修后,现已作为敬奉南埔魏氏先祖“木主”的家庙。
   “南埔魏氏家庙”为闽南典型风格的传统民居——“皇宫起”大厝,大厝建筑布局的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大厝坐南朝北,为二进五开间带双边护厝,大厝的厅堂、天井、房间由走廊连通一体,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据其族人介绍,“下大厝”原为封闭式建筑,大厝门前铺有宽敞的石埕(翻修后为水泥埕),大埕的面积约有371.18平方米。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入门处有下厅,左右的两间下房翻修后为了方便族人祭祀已经打通。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为通廊,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为正厅,厅堂左右的大房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现也已经打通。厅堂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厅堂前的石埕天井长5.84米,宽4.03米,约计23.5平方米,天井的石埕分为三块,每块由10块长1.43,宽0.35米的石板、表面经过雕平、有规则的石板横向铺砌,每块之间用相同尺寸的石板竖向铺砌分开。所用的石料均来自南安石砻,即“砻石”,其色泽白皙,不易受污;尚有蓝绿色青滑石,其颜色艳丽,石质坚硬滑亮,故居所选杉木,均来自武夷山,即称“福杉”,由闽江上游流至福州,再转海运至泉州。木料粗壮耐用,价格十分昂贵。
   主厝内外雕梁画栋,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主厅外两根圆形石柱和厅前的一对石柱上都各雕刻有对联。厅外石柱对联为“前珠石,后舟山,以此诗书昭世业;左源洞,右浔海,鹤山讲学振家声。”此联是“下大厝公”后裔魏少民所撰,这一副对联是介绍了南埔魏氏家庙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书香传第的家风。而在大厅的另一对石柱上,魏少民老先生另撰有一联“汉唐两朝名相无双品,宋元两代英烈唯一家。”据魏少民介绍,魏家先祖出个两朝名相,一为汉朝宰相魏相,一为唐朝名相魏征;在宋、元时,魏了翁、魏国佐、魏天忠祖孙三代为抵抗元兵壮烈殉职,故有“汉唐两朝名相”和“宋元两代英烈”一说。南埔“下大厝公”生有六子,分为六房,至今繁衍子孙十四世七百多人,去世后“下大厝公”葬于清源山。每逢祭祀之日,“下大厝公”嫡传后裔成群结队,按辈份排列祭拜,场面浩大,可见其族兴旺。
   “南埔魏氏家庙”的屋顶为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档。屋顶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出一种曲红的传统审美风格。翻建后的“南埔魏氏家庙”总长35.35米(含双护厝),宽18.82米,建筑面积计约有665.29平方米,占地总面积约有1036.47平方米。大厝外面墙体红砖密缝铺砌,墙裙采用细磨六角青草石装砌,大厝室内的地面铺设红色地板砖。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是闽南人所崇尚的色彩。所以,红砖不仅大量用于砌墙,而且广泛地用于铺设室内地板,形成室内室外无处不见“红”,无比温馨,“南埔魏氏家庙”在翻建时依旧延续红砖古厝的这一种地方建筑特色。“南埔魏氏家庙”厝体以木料和砖、石混合为主体结构,木质构件多为杉木,砖瓦选取本地红土绕制的产品,石材为各种花岗岩,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木、砖、石混用兼容的构造特色。
   水乃生命之源,在自来水进入寻常百姓家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井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饮用水。因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过很重要的角色,人们以“市井”表示人口聚居处,所以很多古民居都有古井。“南埔魏氏家庙”(下大厝)也不例外,在其厝前右侧就有一口古井,井口圆形的石栏为整块凿空的砻石,井口圆石的直径达1.25米,内经0.87米,高0.55米,古井的井壁为规则方石磊砌。井栏由整块石头打凿而成,这样既美观又耐用,但对当时的施工增加了难度,全靠着人力把千斤重的井圈石从别处搬来并准确安放到井口,所以一口古井浸透了其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据魏氏族人介绍,这口井的井水甘甜清冽,当年的祖辈们每天就是从这些井里,汲起一桶桶清泉,洗漱浣衣,净菜煮饭;汩汩涌出的清泉,曾经滋润着一代代魏氏族人。但是,由于近年来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保护不善,这口井已经废弃不用,慢慢的被人为淤堵,现在的井深约达4.8米。古井的井埕长2.9米,宽3.15米,占地约13.92平方米。
   1967年秋,“南埔魏氏家庙”大厝主体失火,南埔村民以及闻讯赶来的华侨大学师生数百人,奋不顾身,肩挑手捧,用各种桶盆接运水灭火,但因为火势太大,大厝主体建筑物还是被烧毁。
   “南埔魏氏家庙”虽然已经翻建,但与后落的“魏捷玉故居”成前后呼应,自成魏氏古居特色。从建筑风格上,依然体现出泉州地域建筑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其建筑是魏氏一族人文精神和生命血脉的一部分,凝聚着世代传承的亲情,承载着浓厚的人气。通过其建筑,既涵盖了科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项内容,又突出了其先人在兼顾地理环境、经济利益和文化传统三方面需求的高度智慧。
   “南埔魏氏家庙”古民居只是闽南一带,特别是在泉州区域内古民居的其中一座,但是它的建筑沿袭中原汉族古民居建筑的风格特征:其一,沿袭北方汉族四合院住宅布局,左右均齐配置;其二,屋顶人斜面皆成凹曲线,两端为燕尾脊;其三,木、砖、石等建筑构件装修装饰花样繁多;其四,建筑着色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其五,建筑用材以木材与砖石混合为主。而由于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近代以来在建筑材料、建筑形式上也兼容海外的建筑特色。但是,即使是现代私人别墅仍然具有传统古民居的建筑风格特征。典型传统民居为“皇宫式”大厝,这种“皇宫式”大厝民居建筑特征与古代由中原南迁的族姓大多是官宦人家有直接关系。“皇宫式”大厝建筑布局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这种建筑布局特点至少从秦朝起就一直沿袭下来。如秦代被项羽一把火烧了三月之久的阿房宫就已经有这样的建筑布局特点。“皇宫式”大厝一般为四柱三开间或六柱五开间。大厝诸房必然左右均齐配置,厅堂、天井、房间必然由走廊连通一体,体现中华民族的对称、连络的审美意识、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
   “皇宫式”大厝为封闭式建筑。大厝前一般铺设宽敞的石埕。大厝的墀头大门门位凹入,有的两侧有小边门。入门处有下厅,左右建两间下房。下厅止步衔接天井,天井两侧有走廊并建有厢房。走过天井踏上石阶及廊沿石即到主屋正厝,中为厅堂,厅堂左右各有大房,其后有小后厅及两侧的后房,这部分是主人的起居住房。厅堂和大房前走廊铺设巨大的廊沿石,两侧辟有两个小边门,可通厝外或护厝。规模完整的“皇宫式”大厝出后厅复有天井,两侧有走廊和厢房,后面建有一排平屋作厨房、杂间。主屋正厝两边建有护厝。正厝边门有廊道通护厝中间小厅,其余房间亦为住房。护厝房间前仍有走廊,有的并辟有小天井。这样,就形成了“皇宫式”大厝左右均齐配置,而又浑然贯通的建筑特征。“皇宫式”大厝屋顶为悬山式曲线燕尾脊,屋面顶铺红瓦,间以瓦简压,檐口挂滴水、瓦当。下房、厢房、护厝的屋顶较低,为硬山式屋顶或马头式山墙。这种屋顶斜面成凹曲线,屋脊两端高高翘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曲红审美意识。而且主屋屋顶较倾斜,厢房、下房屋顶较低且缓倾斜,于是大厝屋顶的轮廓就成三段折曲线,即形成中间高,两边低的三段脊和高低檐,重叠向两边翘起的态势,使整座建筑更具有美感。据史籍所载,屋顶成凹曲线自秦代就形成了,而闽南古民居保存了这传统建筑的特征。“皇宫式”大厝大都为穿斗式木构架、柱、梁、枋、檀、椽等木质构件皆用榫卯铰接成为框架式结构,以承载屋顶。墙体反而不甚承重而仅起阻隔作用。如大厅与大房的隔墙,有的用芦苇或竹片编轵而成,外面再涂上灰泥即成墙体。有些厅房隔墙则纯用木材构成。这种墙体由于轻薄,具有抗震力。而闽南沿海一带因明末清初禁海迁界,民居被夷为废墟,故清代的古民居有不少外墙体为“出砖入石”墙,即利用废墟里的旧砖瓦、石、砖混砌成的墙体。这反而成为蕴涵历史文化的一种建筑特色。
   “皇宫式”大厝的木、砖、石构件装修样式在明、清初时较为简朴,用材也较大,如衙口施琅府第的梁柱,池店李五故居的廊沿石等。至晚清及民国,木、砖、石构件越来越讲究精雕细琢,样式富有变化。作为宅门的廊檐,明代少有雕饰,晚清发来,檐桁、月梁均予雕刻。厅堂斗拱、雀替、驼峰等木质构件亦雕刻有花卉、动物、人物等形象,横枋上楣额则装饰各种拼木图案。挑檐支承的垂简木则有圆雕花蓝或倒吊莲花等造型。凹斗式大门门额嵌有主人姓氏郡望的石雕匾额,并装饰石雕“伍员目”。曲墙装贴细磨石板或花砖,以花鸟、动物或人物故事组雕装饰。
   厅堂上有木制格扇门,格扇分格芯和裙板两部分,均有作各种图案木装饰,尤以花鸟木雕透镂窗最为精致。诸房间均有木制窗棂,样式有格扇窗、支摘窗、栏杆窗、槛窗,均有木雕图案。主房正厝有“光厅暗房”的特点,大房、后房天窗小,向外窗位高且小。向厝外的窗棂一般用石雕栏杆装饰。大厝外面墙体裙采用细磨条石装砌,而门墙墙裙则有浮雕、线雕透雕等,图案有花鸟、人物及名人诗文题赠等。墙裙上不当之处还往往配以砖雕装饰。大厝大门有的配置一对门枕石,有抱鼓石、上马石式样,并加以雕饰。木柱石础有砧、盆、鼓、瓶等式样,明代一般无雕饰,清代以来则加以花样雕饰。“皇宫式”大厝室内地面铺设正方形红色地板砖。厅前走廊边沿铺设大规格的条石。天井亦铺设条石,并修设排泄污水的地下涵洞,有的还放养乌龟于涵洞之中,使其保持通畅。宋、明代对民居建筑着色绘彩有严格规范,清代以来民居建筑开始有着绘彩。由于我国自古有阴阳五行之说,因此着色亦配以五行而为五色,即青、赤、黄、白、黑。闽南“皇宫式”大厝一般以青、赤着色绘彩。如梁柱门窗漆以朱红色,墙裙石材喜用“青草石”(绿辉岩),外墙体饰以红砖,屋顶饰以红瓦。
   “皇宫式”大厝以木料和砖、石混合为主体结构。木质构件多为杉木,砖瓦选取本地红土绕制的产品,石材为各种花岗岩。建筑结构上体现了木、砖、石混用的楣式和拱式兼容的构造特色。
   中国自古就有祭天地日月山川草木的风俗,即自然物崇拜。泉州传统民居建筑也有些相关的习俗。建宅,俗称“起大厝”之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地择向。一般民宅忌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大都采用兼字。泉州古民居一般坐东北向西南,为“艮坤丑未”方位,这和闽南一带夏秋常刮东南季风有关系。“起大厝”一般依山势,即顺灵脉。这些都是很有科学性的。但亦有地点方位确定,还要根据岁次“年利”来确定方位及建设时间的。施工之始要 “动土”,祭“土地公”,即用铁锥自东向西沿宅基四周挖一圈,并在宅基的厅中位置设“土地公”灵位,上书“福德正神”。在施工过程中,每逢农历初二、十六都要犒祭“土地公”。一般厝宅的东边留水沟,西边留狗洞。谓之“东龙西虎”。
   新建的大厝,一般习惯在天井的廊檐下悬挂“天地灯”,每年更新一次。此即是自古沿袭的对于天地的崇拜。在厨房灶壁一般设置小神龛。贴有灶君图像,并以红纸书上“灶君司令”,按规定时间祭祀。一般民宅不绘“门神”,但民间有贴神符护厝宅的习俗,还有在门顶上悬挂“八卦图”以御凶辟邪的习俗。在一些三岔路口的墙壁上,还嵌有“石敢当”石碑。“石敢当”最早出自西汉《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最著名为“泰山石敢当”。民众信其能镇鬼怪,消灾祸。此外,还有忌厝宅门窗相对向的习俗,要建照墙堵隔。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泉州民居出现了融合海外建筑风格的华侨民居建筑,但仍然保留浓郁的民族特色。及至六、七十年代,泉州民居涌出了大量结构单一的石头房屋。一方面反映历经劫难的泉州乡村资源的枯竭,经济的衰败,一方面也反映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落。泉州古民居建筑是中华民族文明结晶之一,其严谨、精致、实用、美观,即使在现代化别墅面前,也毫无一点点逊色。
   泉州古民居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和泉州地域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文化资源。泉州古民居建筑有其共同建筑特征,即均为布局严谨的形式,具有中轴明显,左右对称,主次有序特点的封闭型建筑,在木、砖、石建筑构件上均有着精美花纹图案雕饰。泉州古民居瑰丽多彩。泉州的古民居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即于大门门额嵌有镌刻主人姓氏郡望堂号的石匾。
   目前,许多从事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传统古民居建筑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以前地方史缺少这方面的记载,而目前由于自然的淘汰和人为的破坏,这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亦即将趋于消失。
  

共 515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作者开篇点题,位于泉州市丰泽区华大街道南埔社区的南埔魏氏家庙,俗称“下大厝”,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已作为敬奉南埔魏氏先祖“木主”的家庙。在福建方言(闽语)中,“厝”一词用来表示具体的居住地。“南埔魏氏家庙”为闽南典型风格的传统民居——“皇宫起”大厝,大厝建筑布局的特点是轴线对称,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均齐配置。大厝坐南朝北,为二进五开间带双边护厝,大厝的厅堂、天井、房间由走廊连通一体,形成以厅堂为主轴,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格局。作者用详尽的笔墨,给读者呈现了一个远古的建筑群,厅堂布局,建筑材料上的使用,建筑物的雕饰具体细致描绘,从而让世人领略了南方建筑的特点。全文记叙细腻,引人遐思,一份对古建筑的眷恋之情,跃然纸上。作者提醒世人传统古民居建筑是一个远未被现代人充分认识的智慧宝库,我们应该珍惜保存这些知识。推荐阅读 【编辑 宇蓝】【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4251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何蓉        2014-04-24 18:08:33
  ( ⊙o⊙ )哇 烟哥这儿钻着修炼呢O(∩_∩)O哈! 首领哥哥都不叫上格格哈 嘿嘿 来支持你一下子 祝贺您老成为什么什么林业大家 让绿野更加沸腾 O(∩_∩)O~
用心感动一切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