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青年马尔克斯羁旅欧洲的艰难岁月(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青年马尔克斯羁旅欧洲的艰难岁月(散文)


作者:好运你我 童生,68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604发表时间:2014-04-24 15:05:07
摘要:马尔克斯走了。……我们津津乐道于他登峰造极的文学成就,殊不知,曾经饱受的苦难和磨砺也助他一臂之力!

【流年】青年马尔克斯羁旅欧洲的艰难岁月(散文) 1955年7月,28岁的哥伦比亚青年记者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匆匆告别家人和未婚妻,登上了前往欧洲的航班。
   其实,这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高飞远走!原来他采写的一篇关于水手贝拉斯科遭遇海难历险生还的新闻报道,触痛了独裁当局暴戾病态的神经,扬言要查封刊登该报道的《观察家报》,也使得马尔克斯难以在国内立足。
   出于对这位优秀记者的保护,报社决定派他去欧洲采访,借以暂避风头。他开始以为很快就能重返故土,可是世事难料,等待他的将是一段异常艰辛而又漫长的跋涉……
  
   一、工作:永远的“无冕之王”
   马尔克斯在外祖父家和阿拉卡塔卡小镇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以及听外祖母、舅母们讲述的无数荒诞离奇的故事,是他文学创作的丰富源泉,怀旧构成他作品基础的主要原料。他中学时代即开始痴迷写作,一心想当作家。进入大学攻读法律约一年时间,就因国内发生战乱而辍学。步入社会的他做过百科全书销售工作,后经人引荐投身报界。
   良好的写作功底、敏于发现的眼睛和勤奋敬业的精神,很快就让马尔克斯在记者、编辑岗位上如鱼得水。他先后在《宇宙报》、《观察家报》任职,写下大量新闻报道、短评和社论,间或发表一两篇小说,均显示出他卓尔不凡的才华,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已有近十年新闻从业经验的马尔克斯成了《观察家报》的“台柱”。他先奔赴日内瓦采访四国首脑会议,接着被指派到罗马核实教皇陛下是否病危的传闻,结果不过是一场虚惊……考虑到马尔克斯的处境,报社随即作出一个颇为慷慨的决定:让他以报社记者身份常驻欧洲,月薪三百美元。
   他在罗马逗留数月,领略到意大利新电影的艺术魅力,结交了一些电影人,也不时写点影评,而他的主要业绩是深入追踪蒙特丝女士遇害事件的审判进展,以《本世纪的丑闻》为题采写系列报道,陆续刊登在《观察家报》上,轰动一时,受到广大读者和新闻界的赞赏。这14篇报道采用侦探小说的表现手法,文章结构上又颇像中国的章回小说,故事每讲到紧要处便戛然而止,留下悬念待下回分解,因此写得绘声绘色扣人心弦。
   1955年岁末,他从罗马来到巴黎还没多久,就从国内传来《观察家报》已被独裁当局查封的坏消息。一夜之间,他失业了!
   尽管马尔克斯此后长期困顿无助苦不堪言,但作为一名资深记者,他骨子里那忠实记录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的职业精神始终未曾消减。
   1957年年中,他和患难之交的文友普利尼奥阿普莱约.门多萨相伴前往东德,半个来月游览了柏林、莱比锡和魏玛等城市。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所见所闻,给他俩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写成若干新闻报道,发表于波哥大的《万花筒》杂志上。
   哥俩返回巴黎,巧遇一个路径此地,欲前往莫斯科参加青年联欢节的哥伦比亚民间艺术代表团。看到这些来自祖国的亲人,他热爱的昆比亚舞、巴列纳托民歌的表演者,让他百感交集,激动万分。他深情地怀念起故乡和国内亲如手足的朋友,还有像他样浪迹天涯、孤苦无依的拉丁美洲人。他痛恨巴黎,渴望见识另一个世界,远在东方的社会主义国家。
   幸运的是,这对“难兄难弟”被吸纳为该代表团成员并取得了相关签证。1957年6月至9月,马尔克斯随团访问了捷克、苏联、匈牙利、波兰等社会主义国家,布拉格、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华沙和布达佩斯等城市留下他探访留连的脚步,并洋洋洒洒写了11个长篇通讯,相继发表在《万花筒》和委内瑞拉的《瞬间》这两本杂志上,多年后以《铁幕内的90天:社会主义国家访问记》的书名结集出版。这些客观、生动的报道赢得了广泛的好评。秘鲁著名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给予高度的评价:“非常清晰地表现了他的记者意识;掌握信息,机智灵敏,文笔流畅,同时兼有叙事艺术的杰出才华……对他的所见所闻还相当冷静……”
   离开巴黎后,他的记者生涯还在延续,读者们不时能读到他发自委内瑞拉、美国纽约、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的独具特色的精彩报道……
   虽说马尔克斯当初从事新闻行业是感觉它是实现文学理想的捷径,可自从入行之后,他就深深地爱上了它。他在从事小说创作的过程中,常常不失时机地抓住现实生活中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精心构思,巧妙编织,语言生动活泼、叙述引人入胜,开创了哥伦比亚新闻报道的新风格。反过来,新闻工作获取的广阔的社会视野和丰富的生活素材,又滋养和促进了他的文学创作。因此马尔克斯认为,这两种工作不仅不相矛盾,而且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证明,他把文学和新闻均视为终身矢志不渝的事业,杰出的小说家和出色的新闻记者这两顶桂冠他都当之无愧。
  
   二、生活:从幸运儿到流浪汉
   对于马尔克斯心目中,他这一时期主要的居住地——巴黎,既是天堂,也是炼狱,让他爱恨交加。
   起初,作为一名衣食无忧生活体面的旅欧记者,得心应手地做好本职工作之余,还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写作。在那些梦寐以求渴望来欧洲游学的拉丁美洲作家看来,他简直是个因祸得福的超级幸运儿。
   然而,好景不长,《观察家报》突遭独裁政府查封!换了其他人,大概会用报社寄来的路费买张机票一走了之,可是他却选择留在巴黎。
   从此,一无谋职的凭证,加之人生地疏,求助无门,语言不通,失去经济来源的他陷入穷困、孤独、无依无靠的煎熬之中。他一度栖身在巴黎拉丁区雅斯大街一家破败的客栈——“弗兰德旅馆”一间顶层的阁楼里,当那微薄的路费花光之后,维持起码的温饱都变得格外艰难。平日被迫四处流浪,靠捡拾废品破烂卖几个钱换几块面包,有时买牛排搭上一块骨头,肚子大唱“空城计”时只能熬汤救急。
   巴黎,风情万种的时尚之都,她是富人们的天堂,对穷人却是一副铁石心肠,极端冷酷无情。
   年轻的马尔克斯——记者中的佼佼者和小有名气的作家,在这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里却一直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有一次,饥饿难耐的他向路人讨要一枚硬币,对方倒是施舍给他了,但表情充满轻蔑和厌恶,不听他解释就扬长而去。
   他在巴黎的朋友门多萨形容当时的他“骨瘦如柴,面孔瘦得像个阿尔及利亚人,常常引起警察的怀疑……”
   “那个夜晚真长啊,我无处过夜,便坐在长靠背椅上,靠着地铁通风口偶尔散发的热气打盹儿,同时躲着追打我的警察,因为他们总是把我当成阿尔及利亚人。”如此饥寒交迫还担惊受怕的夜晚,就是马尔克斯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的真实写照,读之令人心酸。
   生活残酷到了极点,不经意间又会向你露出一丝笑脸,给伤痛的心灵以安慰和温暖。他蜗居在某处连女佣人都不屑一顾的糟糕透顶的客栈期间,曾和一个西班牙小妞一见钟情,“有过一段虽然短暂,却也似疾风暴雨般的恋情。后来这种恋情转变为诚挚的友谊”。
  
   三、创作:奋斗与奖赏
   在来欧洲之前,马尔克斯已相继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蓝宝石般的眼睛》和长篇小说《枯枝败叶》,成为在哥伦比亚文坛初露锋芒的新星。
   从新闻职业中成长为名作家的例子不胜枚举:杰克.伦敦、吉卜林、欧内斯特.海明威、阿尔贝.加缪、井上靖、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索尔.贝娄……当然还有马尔克斯!他从业初期,抓紧业余时间勤奋创作,几篇才华横溢的短篇小说发表后,得到文坛前辈的赏识和勉励,更加坚定了他追求文学梦想的信念。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马尔克斯羁旅欧洲时期,在为生存而苦苦挣扎的同时,依然笔耕不辍。
   走进弗兰德旅馆狭小寒酸的陋室,只有用大头针固定在墙上的未婚妻梅赛德斯的照片陪伴着他。每天晚上他闭门写作,常常写到天亮才倒头睡下。这部长篇小说便是日后几经周折才问世的《恶时辰》。
   1957年10月,马尔克斯为了学英语前往英国伦敦。在天寒地冻的两个月里,他呆在肯辛顿南部一家旅馆里,创作了几篇酝酿已久的短篇小说。
   这一时期马尔克斯最值得称道的创作成果,当属1956年岁末完成的中篇小说名作《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全无他后来作品中汪洋恣肆的魔幻隐喻和曲折诡异,一个以自己外祖父为原型塑造的被社会遗弃而贫病交加陷入绝境的小人物,一个再朴实不过的故事,在马尔克斯极富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笔下,他最纯粹的得意之作诞生了,“上校”这个悲剧性人物也无可争议地成为其人物画廊中刻画得最为成功的一位。
   马尔克斯曾自豪地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我写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无懈可击的,可以面对任何敌人”。想想看,在巴黎严寒的冬天,这位经常忍饥挨饿的年轻人在一间不供暖气的房子内,边冻得瑟瑟发抖,边呕心沥血重写或修改文稿,这种为文学艺术付出的宗教般虔诚、执着的精神,恐怕上天也会感动的。诚然,它是马尔克斯天才加勤奋的结晶,同时,不也熔铸了他因当年的凄凉境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可以说,这部杰作也是对他30年人生全部磨难的丰厚补偿和嘉奖。
   1957年12月间,马尔克斯接到了好友门多萨寄自委内瑞拉的信,这位在巴黎时期同甘共苦的哥们在担任《瞬间》杂志主编后没有忘记他,诚邀他去做该刊编辑,并答应为他提供去加拉加斯的旅费,他欣然同意。年方而立的马尔克斯将新写的书稿塞进行装,告别第一次流亡异域的生活,大步迈向人生新的征程,去施展文学上的雄心壮志。十年后,他向世人奉献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百年孤独》,以及相继推出的精品力作:《一桩事前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迷宫中的将军》……
   在1957年那个春雨绵绵的日子,在巴黎街头,马尔克斯与自己崇拜的偶像——美国文学巨匠海明威的邂逅早成文坛佳话,想必为大家所熟知。我只想说,当年轻的马尔克斯将双手凑成喇叭形状对远处的海明威高声呼喊:“艺——术——大——师——”并得到海明威热情的回敬:“再见了,朋友!”在那一刻,大器初铸的马尔克斯与精神导师之一的海明威的心灵和血脉已经贯通,由此对他激发的巨大能量和深远影响,已绝不局限于文学方面。
   这是两代文豪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幸会”。四年后,不堪病痛折磨的海明威自杀身亡……
   1981年,在海明威逝世20周年之际,马尔克斯怀着崇敬之情写下题为《与海明威相见》的纪念文章。在文中他深情地回忆了和海明威相见的情景,回顾了海明威作品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同时指出了海明威在创作上的疏忽和不足之处,表现了一位作家对另一位作家的仰慕、敬重和坦诚相见的态度。
   第二年即1982年,马尔克斯因“他的小说以丰富的想象编织了一个现实与幻想交相辉映的世界,反映了一个大陆的生命与矛盾”而登上海明威曾经站立过的位置,接受瑞典国王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致辞中他阐述了对人类和民族命运的终极关怀,以及向帕布罗?聂鲁达、威廉?福克纳等前辈大师致以由衷的敬意。
   马尔克斯走了……我们津津乐道于他登峰造极的文学成就,殊不知,曾经饱受的苦难和磨砺也助他一臂之力!

共 43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用文字讲述了马尔克斯的经历和他的职业理想和人生理想。这样让人心潮澎湃的经历铸造了马尔克斯非凡的文笔和故事,其实有故事的人大都是经历丰富的人,他们都会在生活中找到文学的养分,然后将这些经历化成文字。马尔克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一个有着执着理想的人为着自己的文学而坚守着,让人敬佩。本文全景展现了马尔克斯的一生,让不了解他的人对他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想,真正了解一个作家,还是要走进他的作品。让这篇文章作为打开马尔克斯神秘世界的窗口,我们用文字走进他。好文,倾情推荐!【编辑 东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东东        2014-04-24 15:07:27
  我一直很喜欢马尔克斯。加油。
一纸一年一年华
2 楼        文友:好运你我        2014-04-24 15:28:07
  谢谢东东文友的点评和热情肯定!遥握,问好!
   马尔克斯是天才加勤奋的典范,是无法超越的文学高峰,但他的奋斗精神和光辉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成功之花,人们往往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满了牺牲的血雨!”这首小诗就是马尔克斯以及所有杰出人物一息尚存奋斗不止的伟大精神的真实写照。愿与江山文友共勉!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