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乐为杨巧做专辑(散文)

  【木马】乐为杨巧做专辑(散文)


作者:艺术家雷达 布衣,39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44发表时间:2014-05-03 06:57:32

乐为杨巧做专辑
   ——我被她的“报恩”行为所感动
  
   雷达
  
   杨巧与我相识,已有40多个年头了。
   那时,她在陕西省歌舞剧院合唱队唱歌,我在省文化局文艺处做干事,由于从事她这一行的,多在幕后,不常露脸,因此与她没有什么来往。但一首《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领唱,却使她走到了前台,也使她一下子红了起来。特别是随着“五首民歌”电影的拍摄、发行、上映、传播,更使她成为誉满全国的大明星。这也许就是她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好机遇,大转折。我真为她高兴!
   然而,因了她为人的本性,使她一直处于“低调”状态,并没有因此而傲居艺坛,盛气凌人,倒是默默无闻地采访艺人,学习民歌,进修深造,积累作品,正常参演,为群众歌唱。
   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位不甚露脸、不喜张扬、颇显朴实的歌者,甚至是与我们文化机关官员们都不常照面的歌者。只记得在我任处长的时候,她为了一件什么不平之事、领了几个演员来反映意见。开门见山,直言谏语,颇有点激昂慷慨的泼辣劲儿。这时,我竟被她那爽朗的性格所感动,答应立即向上反应,尽快解决。当领导听了我的汇报后,给了杨巧等人一个满意的答复。自此,觉得她与我才算是拉近了距离的朋友。后来,我退休了,干别的了,也不知她到哪里去了。
  
   想不到,前些时在一个启动陕西三十首民歌创编工程的会议上,我们有幸重逢,还挨位子坐着。打开的话匣子,哪能关得住?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五首民歌”的创编、演唱、出版歌集、拍摄电影,一直谈到这次的“陕西民歌三十首”工程。我对她说:“现在,该是发挥你民歌优长的时候了!”她淡淡一笑,只说出了“尽力吧”三个字。问她的年龄,说“六十有九”。“啊!”惊愕间,竟忘记我们都已经是两鬓斑斑的老人了。
   她突然附耳问我:“你知道于喆吉的电话么?”我说知道,并讲了我去年应邀参加“老于”八十寿诞的盛况。说到这儿,她显得异常兴奋,说很想见见这位“老领导”。
   于喆吉,吉林朝鲜族人,解放军某部师级干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系陕西省文化局局长(时称文化组)。工作积极实干,待人热情诚恳,为人朴素平和,从政功绩赫赫,没有一点官架子。去各艺术单位,总是骑着自行车,见了演员,拍拍肩膀,随意拉话,甚至还不经意的骂骂咧咧,反倒给人一种亲切之感。大家都亲切的呼他“老于”,而他也呼对方“小张”“小王”的。直至离开了文化工作岗位,退休,人们还不时地念叨他。
   他的最大功绩是,在“文革”的非常时期,竭力保住了所有的文艺团体,因此文艺生产从未停止。“五首民歌”的诞生,就与他的积极领导分不开。当时,虽然是与中央电台、陕西电台合作,但具体的组织工作,都是在他的亲自领导下逐步开展的。从选题改编、确定演员,到排练录音、拍摄电影、出版发行,都是亲自实干、身体力行的。当时,以关鹤岩同志为首的创作班子就是由他负责组成,办公室设在由他领导的“文化组(局)”,经费也是由他负责落实的,审稿会,排练场,录音棚,都有他的身影。其苦应铭记,其功不可没。遗憾的是当“五首民歌”在全国唱红了以后,在许多场合和文章里很少有人提到他。
  
   可是,作为演员的杨巧,时隔四十余年,并未忘记他。
   为了感恩,她与我通话,一定要约请这位对她有恩的“老于”见见面,叙叙旧,吃顿陕北家乡饭。这时,我被她的这种感恩行为感动了,觉得应该予以支持,就很快把老于的电话告诉她。于是,我们就在北关的“红花花”餐馆会面了。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有多么的烈了。
   尽管天气很冷,但心里很热。又是说笑,又是唱歌,真的疯了一阵子。当我听到杨巧高兴地扯开嗓门唱着信天游的时候,我被她甜美、高亢的嗓音惊呆了:一位年近七十的歌者,竟然唱得是如此之好,这是我从未料到的!
   出于这些年我从事非遗保护工作职业的习惯,我已经把她视若“珍珠宝贝”了!
  
   我说:“我1962年去陕北采风,走了延安、榆林,三边、清涧、洛川一大圈,向艺人学了许多民歌。今天听你一唱,就想起了当年给我唱歌的姑娘和婆姨们了。你咋唱得这么绝,简直与她们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哟!”她听后不解地问我:“你是咋的啦?!”我大声吼道:“你这才是地地道道的陕北味!我要把你作为一项重要的非遗项目加以保护哩!”于是给她讲了保护陕北方言、保护陕北民歌风味、特色的道理,要她配合我做一些应该做的事,其中包括要她参与原生态陕北民歌录音、录像及其改造加工、保护、发展的工作。说得她似乎坐不住、立不定的了。为此,她为我小声唱了一拉拉的曲儿来。醉了我,醉了她,也醉了主客老于和餐厅围观的小姐们!”
  
   这时,我已有了在我博客上为她制作“演唱专辑”的想法。而计划中的专辑,是一集接一集的多层面、多形式和多风格的。如果促其实现,他将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陕北民歌的保护、发展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对此,我有充分的信心!
   其理由是:
   其一,她所唱的民歌,多数是从艺人那里一句一句学来的,是最能体现陕北特有的、土风原味,最能体现陕北民歌的内在美的。
   其二,她的陕北方言(绥德话)说得最地道,音质最纯正、音色最清亮,唱的也朴素无华,自然如流。
   其三,由于有长期的演唱实践,和进京深造的优越条件,她具有丰富的专业音乐知识和驾驭改编陕北民歌的技能,可在保护的前提和基础上,使其创新和发展成为可能。
   鉴于此,我已提出要她与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长期合作的意见,共促其成,得到了她积极的共鸣。我们就这样地携手干起来了。
   由于他不熟悉电脑应用,我们陕西秦域文化传播中心先整理、编辑、推出了她的第一个演唱专辑,发表了她演唱的16首陕北民歌和有关文章(见本博及【秦凤园】的【杨巧演唱专辑】),借以听取反映,总结经验,以利今后工作的开展。不料,得到网友们的关注和支持,这对我们是一个鼓舞和鞭策。
  
   我们以有限的视频形式为歌唱家杨巧女士做专辑,既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更是乐而为之的。深信这棵扎根于陕北黄土地的民歌之树,一定会开花结果!
   目下的第二步工作,已经启动。我们想,这对非遗保护,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也是我们在欢度晚年之时发挥一技之长、一定能够办成的事。这对她,对我,也可谓是对我们的艺术之母——民歌——的一种具有另一层意义上的“报恩”吧。
  
   愿与杨巧共勉!
  
  
  
  

共 25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艺术家雷达老先生介绍“誉满全国的大明星”杨巧的为人:“低调”、“不甚露脸、不喜张扬、颇显朴实”;她对老领导非常尊重,知道感恩。回忆了和杨巧工作交往以及现在为她做音乐专辑的理由和过程。我们从中了解了到老一辈艺术家为音乐事业所作的艰苦努力和他们的卓越贡献。这是一篇珍贵的资料,欣赏推荐!谢谢赐稿!【编辑:神秘老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艺术家雷达        2014-05-07 15:04:41
  像辛勤的编辑神秘老太致敬,您最近很辛苦啊!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