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权力崇拜与爱智慧

精品 权力崇拜与爱智慧


作者:石板上清泉流 布衣,27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75发表时间:2014-05-07 20:53:09

翻开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一道抹不掉的血迹:那就是围绕争夺皇权而进行的谋杀和屠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诱惑下,一次次王朝更替,都伴随着刀剑斧钺的血腥。所以,“权力”从来都是血淋淋的。但即便如此,人们对权力仍趋之若鹜。
   权力虽然是个好东西,却也不易取得。武则天有一句话,叫做“欲成大业,必有痛失”,这好理解,舍得舍得,不舍哪能有得?但如果痛失的是利益也就罢了,如果失去的是人性,将如之何?这位看似柔若无骨实则野心勃勃的武媚娘,为了成就所谓大业——无非就是自己当皇帝罢,先是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嫁祸王皇后,继而毒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为自己当皇帝清除障碍。可见,权力这东西,是可以灭绝人性的。历史上,像武则天这样为争夺皇位而丧心病狂的人可不在少数。
   就说那个吟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回故乡”的刘邦吧,你别瞧他成功后志得意满、意气洋洋,他干的那些龌龊事,说出来也真够丢人的。用现在的话说,刘邦是一个“权力控”,满脑子装的都是他的“帝王梦”,为了满足攫取权力的野心,他时不时玩一次“壮士断腕、丢车保帅”的把戏。有一次,刘邦被项羽的骑兵追急了,惊慌失措之下,几次三番地将同车的儿子和女儿推下车去,以便自己轻车逃生。幸亏被大臣滕公救起,否则就不会有后来的孝惠帝和鲁元公主了。是什么让当初的那个沛县亭长变得如此自私冷血?还是那个“帝王梦”。
   有人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为天下者不顾家”。这句话的潜台词是:要想登上权力顶峰,必须极端自私并极其无耻。俗语曰:“人不要脸,鬼都害怕。”王朔有一句讽刺语——我是流氓我怕谁?颇带嬉皮士意味,时下颇为流行,被一些人奉为圭臬并发挥到极致。这说明,厚颜无耻的确是一种利器。关于这一点,还是刘邦做到了极致。有一次,项羽捉到刘邦的父亲太公,想用烹杀太公要挟刘邦投降。谁知刘邦嬉皮笑脸地说:“你我都是受命怀王的结义兄弟,我父即你父,如果你非要杀掉你的父亲煮汤喝,那就请分我一杯羹。”你瞧人家无耻得多么彻底。而项羽呢,尚有羞耻之心,他兵败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仅凭这一点,便可看出他注定不是刘邦的对手。后世李宗吾治《厚黑学》,对刘邦之脸厚心黑佩服得五体投地,常引以为经典范例。
   昊昊乎皇天,郁郁乎后土。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生活在皇权文化的笼罩下。权力崇拜作为一种价值观,已经渗透到民族的种性之中。文臣的最高理想就是“为帝者师”,武将的最高理想是“封万户候”。说到底,都是以攀附皇权为荣耀。孔子在政界不得志,曾酸溜溜地说:“夫天不欲平治天下,若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欤?”学生们看他整天之乎者也,问他愿不愿意出来做官?他毫不隐讳地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意思是说,如果可以找个差事干,即使给个赶马车的职位他也愿意。当然,中国历史上也有不畏权贵的有气节者,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等。他们都以各种方式试图摆脱皇权对自身的束缚,虽不够彻底,却也尝试过抗争。抗争的结果,使他们的命运都涂上一抹悲剧色彩。屈原被楚王放逐,所以才写出《离骚》。陶渊明仕途坎坷,才会去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李白个性张扬,也有点愤世疾俗,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仕途一旦柳暗花明,他便意气风发地说“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政治上失意后,他又悲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苏东坡比较达观,虽不得志,却不消沉,能够寄情山水,怡然自得。相比而言,司马迁做得最好,他身虽汉臣,却敢用理性客观的笔触纪录汉史,这不仅需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雄才大略,更需要不媚不阿、实事求是的品格和勇气。电影《汉武大帝》里刘彻曾对司马迁说:“你是唯一一个在精神上没有臣服朕的人。”皇上治的是权术,司马迁治的是学术,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境界也不同。要求学术臣服于权术,就好比要求科学服从于政治,好没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司马迁或许可以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屈从皇权的“爱智慧”者。时值今日,现代文明虽然早已阳光普照,但“官本位”思想仍然甚嚣尘上,爱权力仍然甚于爱智慧。一个几千年留着长辫子的脑瓜,即便剪掉了辫子,短时期内也摆脱不了脑袋中残留的封建性。
   “爱智慧”这个词,来源于西方。古希腊把智力思考和哲学活动叫做爱智慧。西方社会也有权力狂人,如拿破仑、希特勒之流,曾在民众中刮起过权力崇拜的风潮,但这股潮流远不如“爱智慧”潮流之深入人心、浩荡持久。西方的知识分子,对科学有一种纯粹的、本能的热忱,这种热忱与科学能否带来实惠无关。罗素曾提倡在青年中开展一场“无所事事”的运动,比如享受闲暇、欣赏艺术等。倘在我国,这种教育方法必被视为“不务正业、荒废学业”而引起公愤,遭到广大老师、家长们的一致反对。至于孩子们的想法,谁会在乎呢?法拉第用两个线圈和一根铁棒,发现了电磁感应定理,一位贵妇问他:“你发明的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反问道:“刚生下来的孩子有什么用呢?”法拉第致力“无用”的科学研究受到人们尊重,而贵妇对待科学的功利态度被人们鄙视。与此相反,中国人对待知识和学术则采取功利主义态度,所谓“学以致用”、“经世致用”、“修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等等,总之,着眼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总想着从知识里刨出“颜如玉”或“黄金屋”来。所以,中国少有像爱因斯坦那样把整个生命献给科学事业的科学家。对于中国人,科学的吸引力远没有权力的吸引力来得那么强烈。这或许是近代中国长期徘徊在自然科学殿堂之外的原因。
   “爱智慧”还在于从追求科学与艺术中获得的自足感。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临终前,表示要把两道物理难题带到天堂去问上帝。可见他对科学的兴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减少。维特根斯坦回顾自己的智力活动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相比保尔.柯察金的那句名言,我更喜欢维特根斯坦的。诺贝尔搞炸药实验,几次险些丧生,仍乐此不疲,与其说是受科学家使命感的驱使,还不如说是“爱智慧”的兴趣使然。还有那位想用杠杆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当残暴的罗马骑兵攻进城市,市民皆惊慌逃窜,只有阿基米德仍呆在原地专心研究他的几何图形,无知的士兵挥起短剑冲向这位科学巨匠,阿基米德只留下最后一句话:“不要破坏我的圆!”这些西方科学家从科学中获得的自足,实非刘邦吟唱《大风歌》的自得所能比拟。
   权力崇拜为什么在中国能大行其道?除了权力能左右社会资源的分配、给人们带来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之外,还因为当官掌权能带来荣耀。《聊斋》里写道:“何以为官?出则舆马,入则高坐,堂上一呼,阶下百诺。见者侧目视,侧足立,此名为官。”你瞧,多有派,多威风。当然,有了派头,免不了要炫耀一番。项羽曾说过:“富贵不回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在权力通吃一切的社会环境里,虽然钱能通神,但光有钱是不可靠的。西晋首富石崇可谓富可敌国,他与王恺斗富摆阔的故事无人不知。据说他与王恺斗富比奢时,排场大得令人咋舌,惹得京城大小官员直至皇帝都来围观,着实风光了一把。但好景不长,后来因为舍不得一个叫绿珠的宠妾,得罪了权贵,被别人找茬灭了三族。现在的款爷们似乎从中悟出了道理,虽然住着别墅,开着豪车,拥着美女,但他们总觉得不够踏实、不够过瘾,于是想方设法弄个沾点官味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当当。
   权力虽然猛如虎,但关在笼子里就行了。所幸者,当今社会,理性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已成共识,政治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党和政府正采取措施有序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公权力也将受到有效制约。相信假以时日,权力将逐渐除去其神秘面纱,回归其本来的朴实面目,而普通百姓再不用去仰视膜拜了。或许,只有权力崇拜衰落之日,才是“爱智慧”时代兴起之时。我们期待着。

共 316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采用了对比论述的方法,从中国古代的帝王说到今天的一些权术者,抨击他们为了“权力”的极限不择手段的行为。与此相反,西方古代不少科学家们则不是爱权力,而是“爱智慧”,正是因为他们对智慧的执着才让整个人类科技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文章讲述的故事,增强了该文的说服力,也增强了该文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文章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好文!【编辑:春雨阳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0508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5-07 23:02:53
  崇拜权力而不是“科学“,这也许就是中国落后外国的原因。
语文教师
回复1 楼        文友:石板上清泉流        2014-05-08 16:59:29
  谢谢春雨阳光。
2 楼        文友:一身郑气        2014-05-13 16:17:47
  文章内容丰富,列举材料翔实,有深刻的独立思考。通观整篇文章的逻辑,似乎不够严密。
   出口:只有权力衰败之日,才是“爱智慧”时代兴起之时。前面还必须冠以“也许”,再带一个“我们期待着”的尾巴,呵呵。
   我认为,真正的出路还在于追求民主,尊重每一个个体的民主,让权力接受严格的监督。把权力关在笼子里是不够的,还要看笼子的钥匙掌握在谁手里。
农村人,不算笨,也不懒,吃过苦,遭过罪。喜欢阅读,喜欢写作,喜欢音乐,喜欢朋友,喜欢孩子!
回复2 楼        文友:石板上清泉流        2014-05-13 17:28:18
  我写东西不事先设定逻辑,笔随心走,时常显得杂乱。至于建立公民社会,宜从个体开始,我深以为然。钥匙一语,观点独到,兄台高见,吾不及也。欢迎批评。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