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世博行杂记

编辑推荐 世博行杂记


作者:石板上清泉流 布衣,279.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50发表时间:2014-05-08 23:13:37


   出于对法兰西文化的景仰,我毅然加入了法国馆前浩浩荡荡的排队大军。人流缓慢地蠕动,在迷宫一般的铁栅栏里画着“N”字曲线。几个小时之后你会绝望地发现,其实你仍站在原地。这种天才的设计对于维持参观秩序无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足以消磨人的耐心,将人们参观世博的兴致一点一点地撕成碎片。无聊。疲惫。麻木。晕眩。
   大约3个小时之后,我终于从外环排到内环。仿佛只在那么一瞬,清晰的感觉骤然复活,沉睡的生命被重新唤醒。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法国馆门外陈列的一排巨幅油画。油画共十余幅,每幅画高约2米,宽1.5米左右,呈一字排开。画面上是表情各异的中国儿童肖像。这些儿童大约有七八岁,他们的脸上,或木讷、迟钝,或无助、惊惧,或苦闷、忧郁,或迷惘、讪笑。这些复杂的表情出现在孩子童稚的脸上,让人感觉压抑、沉重。看得出,这是一群农村孩子,仿佛就是我在老家看到的那几个邻家孩童。在世博会这样一个流光溢彩的庞大的博物馆里,他们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显得那么孤单、凄凉、孱弱、无助。我不知道法国馆在门外摆放这些中国儿童肖像是何用意。或许,在这个有着浪漫主义传统的国度,却诞生了一位关注中国农村的现实主义画家,他是在用他的画提醒人们,在享受城市美好生活的同时,请不要忘了农村,更不要忘了那些被贫困和愚昧困扰着的中国农村孩子?或者正如上海一位叫屠国宁的文化研究者所说,那位法国画家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想以此丑化中国年轻一代的形象?这些我无法知道。但撇开动机不谈,我还是要感谢那位法国画家,因为他的作品的确反映了部分中国农村儿童的精神境况。同时,我也要感谢法国馆,因为他们在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加美好”的世博舞台上,为中国农村儿童留下了方寸之地。这才是我所最关心的。曾几何时,我们像许多人一样通过一番打拼,走出了养育自己的乡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城市的奢华。家乡对于我们,只剩下少许零碎的回忆。我们何曾想起,还有一群孩子,他们和我们一样出生在那个美丽而贫瘠的乡村,却因了命运的种种际遇,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磨难。贫困、疾病、伤害、孤独,这些魔鬼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轻易而举地夺走这些孩子童年的欢乐。知道这些的人,你们又为他们做过什么?我想起一首小诗,名曰《离殇》:
   父母在很远的地方,
   奶奶说,那里是城市,
   有霓红的灯光和全家的希望。
   爸爸久违的电话,
   是世上最好听的音响,
   阿妈亲切的脸庞,
   只在多次重复的梦境里怀想。
   看到被父母抱着宠着的婴儿,
   他常常后悔——
   为啥自己要这么快的成长?
   他困惑、痛苦、迷惘。
   然而,这些个心事,
   只属于自己那颗小小心房。
   我感谢那位法国画家,是他让我重新记起那些可爱可怜的农村孩子,是他在我日渐麻木的心灵上重重地撒了一把盐,让我感觉到切实的疼痛,以此证明,我还活在这个世上。
   不过,如果碰到那位法国画家,我会告诉他,其实,他对中国农村、对中国农村的孩子,还是有许多误解。他所看到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为,就我认识的,就有许多农村伢,面对生活的困境和磨难,他们没有像大人那样抱怨命运的不公,相反,他们似乎一点也没有觉察到生活的苦和累,依旧活得那么坚强、勇敢、快乐、阳光。
   二
   进入法国馆之后,我才知道馆里展出了法国“七大国宝”,这七件国宝分别为塞尚、米勒、梵高等印象派名家的油画和罗丹的雕塑《青铜时代》。我缺少绘画天赋,对印象派油画更是一窍不通。然而,我终究被米勒的《晚钟》吸引了。我相信,真正伟大的艺术会眷顾每一颗爱美的心灵。画面表现的是一对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夫妇,听到暮色中远处的教堂里传来的钟声,便自然地停下手中的活计谛听钟声并进行祈祷。画中的人物平静、满足、普通、神圣。只要你有足够的感受力,你会听到——在一片静谧之中,肃穆的钟声由远及近,穿越画面撞击着人们的心灵。就象康德所说的“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那样,真正的信仰,总是让人内心安宁、充满虔敬。我正欲细看《晚钟》旁白文字,耳边传来一声低低的惊呼:“啊,米勒的画!”我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纤细高挑、长发批肩的少女,伫立在《晚钟》前,仰望着画面中的人物。桔黄色的灯光下看不清她的面容,但却能感受到她脸上的惊喜和满足。她是那样地安静、专注、虔诚。身边不断涌入的人群、人群中兴奋的交谈、交谈中夹杂的“咔嚓咔嚓”拍照声,仿佛都与她毫无干系。这是一位艺术的信仰者!她已和《晚钟》融为一体。为了不破坏这圣洁的美,我悄然移步走开。
   三
   返程途中,顺便游览上海市郊的七宝古镇。由于是捎带的景点,加之许多所谓“古镇”实际上都是旅游开发的“新镇”,形似而神离,所以并没抱什么期望。临行前一小时,却意外发现了“刘开渠、张充仁雕塑展览馆”。刘开渠、张充仁是我国现代雕塑艺术的先驱,素有“北刘南张”之说。《毛泽东胸像》、《周恩来头像》及人民英雄纪念碑部分浮雕就出自两位大师之手。
   在张充仁雕塑作品展厅内,有一尊青铜雕塑,命名为《渔夫的妻子》,尤能夺人眼球。这是一位中年妇女,探着头巴望着大海的方向。女人脸上布满了海风刻下的皱纹,眼中装满了期盼、焦急、猜疑、恐惧甚至绝望。也许,在这样风急浪高的暗夜等候丈夫归来并不是第一次,可是,面对反复无常、暴戾乖张的大海,她每次都会产生不同的猜测和担忧,直到丈夫安全归来。等待,成为她此刻存在的唯一理由。刘海粟说:充仁兄能在大理石上表现人类的苦闷。说得真好。我从张充仁先生的其他作品上也读出了这种苦闷。那件圆润流畅的青铜雕塑《少女》,俨然一尊东方的维纳斯,浑身散发出“安宁、祥和、秀美”的气息,但细细端详,也隐隐地透着无奈和叹息。史铁生说,人的限制是神的给定。周国平说,看到人的局限是智慧的起点。我想,艺术和哲学大约是相通的,张充仁先生若不是看到了人生的限制,又怎能胸含万千气象,将人生的苦闷刻入坚硬的石头之中呢?我喜爱先生的雕塑,更敬重他的为人。
   四
   刘开渠先生的雕塑展厅内,有一尊青铜雕塑,名曰《踢毽子的女孩》,旁白注明是刘开渠先生以自己逝去的女儿为原型创作的。女孩约五六岁,着对襟小棉袄,扎两个冲天鬏,脸蛋圆乎乎粉嘟嘟的,头微偏向下,专注地盯着毽子,整个造型朴实、憨厚、可爱,充满了童趣。我在小女孩面前伫立良久,仿佛听到她踢毽子时欢快的笑声。我不知道刘开渠先生创作这尊雕塑时的心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先生一定是想极了自己的女儿,想借这尊雕塑得到少许的慰藉。或许,他因极度地思念,终于在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女儿,一边踢毽子一边叫着爸爸。他想抓住女儿的小手,却终究没能抓住,惊醒之后,无论他怎么努力也回不到刚才的梦境中。可以想像,先生是何等的悲恸、绝望。但先生并不甘心让这个美好的梦远去,他更担心时间的侵蚀会让他越来越记不清女儿的脸庞,于是凭着记忆刻下了这个梦,把一个父亲痛彻心肺的爱刻进了这尊雕塑之中。然而,你从雕塑上根本看不到痛苦的扭曲的线条,也看不到孩子眼中阴阳相隔的恐惧。呈现在你面前的,只有这样一个欢乐的生机勃勃的生命。或许,先生正是用这样一种悖离常理的方式表现他的大悲恸。大悲若喜,大概就是这样一种境况。
   前不久,我在一本书里读到,海涅每次来到罗浮宫,都会一连几小时地坐在维纳斯雕像下哭泣。我没有怀疑过海涅的真诚,但以为那或许只是诗人的多愁善感罢了。现在,我才知道自己误会了海涅。因为,在这个踢毽子的小女孩面前,我分明已泪流满面。(2010年6月29日)

共 302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四则文字,写了作者在在法国馆的见闻感受,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观看了一些艺术作品。第一则文字里,作者描写了那一组关于中国孩子的画像,至于这个画家的用意是什么,文章引述了评论语言,作者没有纠缠于此,而是透过这组画写出了作者对中国贫困农村孩子的关心,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这个画家的误解中国孩子的看法。第二则文字,作者写了一个女孩站在米勒的《晚钟》前的神态,写出了艺术作品对艺术爱好者的震撼。第三则和四则,介绍了两位中国雕塑家的作品,写出了两位艺术家的情怀。文章通过细节描写和精当的议论点评,写出了这篇文章的感人魅力。【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4-05-09 00:05:05
  不同的作品作为作者的文字载体,写出了作者的思考,写出了作者的感动,写出了文章的感人点。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