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梧桐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

编辑推荐 【梧桐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 ————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21发表时间:2014-05-11 13:27:00

【梧桐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秋高:秋深。
   (2)挂罥(juàn):挂着,挂住,缠绕。罥,挂。
   (3)长:高。
   (4)沉塘坳(ào):沉到池塘水中。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能,如此,这样。
   (6)入竹去:走进竹林。竹,竹林。
   (7)呼不得:喝止不住。
   (8)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9)秋天漠漠向昏黑(hè):指秋季的天空浓云密布,一下子就昏暗下来了。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渐近。
  
   (10)布衾(qīn):棉被。
   (11)娇儿恶卧踏里裂:指儿子睡觉时双脚乱蹬,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
   (12)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3)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向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4)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5)何由彻:意思是,如何才能熬到天亮呢?彻,通,这里指结束,完结的意思。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宽敞的大屋。
   (18)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蔽、掩护。
   (19)寒士:“士”原本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
   (21)见(xiàn):同“现”,出现。
   (22)号:叫
   (23)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
   (24)向:渐近,将近。
   (25)茅屋:这里指草堂。
   这首古诗的译文大意如下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在我眼前做出盗贼的事来,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感叹自己的不幸和世态悲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胡蹬乱踢,把被子蹬破了。屋顶漏雨,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穷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高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这是诗圣杜甫非常有名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我自幼习读的唐诗中,特别喜欢的一首。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死于公元770年。杜甫,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唐朝另一位大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活于大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出身 “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杜甫崇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写下大量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丑恶行径作品,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忧国忧民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传世的作品大约有1500首,大多分集于《杜工部集》。
   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八月所作。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今甘肃成县)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大家资助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由自身遭遇联想到战乱以来的万方多难,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是属于杜甫的晚年作品,作品中表达的丰富情感令人感动。一个自顾不暇的落魄诗人,在秋风怒号,卷走自家靠筹借银两造起来的茅屋屋顶之时,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仅此一句,已经可以叫当今天下所有的执政者无比汗颜!今天,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有多少各级官员,自己拥有数套,十数套,甚至是数十套房产的时候,会想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会想到有多少老百姓挤在简陋不堪的破屋子里,经受风风雨雨的煎熬?
   这就是笔者尤其喜欢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由了。当然,喜欢的不仅是作品中,折射出来的忧国忧民现实主义情怀;同样也十分欣赏诗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这首长歌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采用了句句押韵的手法,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感觉到阵阵秋风越刮越急。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的起势就非常迅猛,“风怒号”三字,越急让我们切身体会到秋风咆哮的巨大声响。尤其一个“怒”字,用得极好。把秋风拟人化,诗人好不容易千方百计筹借银两,盖了这座茅屋,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屋顶层层茅草。上下两句联系紧密,又极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焦急万分的心境,刻画得十分生动。
   第三句“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接在上句“卷”字的后面,“卷”起的茅草随风“飞”走,一直“飞”过江去,然后像雨点似地“洒”在“江郊”。一共不过七个字,却为读者形象生动地画出一幅动态的画面。“高者挂罥长林梢”,高处的挂着树梢,很难弄下来;“下者飘转沉塘坳”,低处的沉入河塘,再也收不回来。“卷”、“飞”、“渡”、“洒”、“挂罥”、“飘转”,六个动词一个接一个,构成了一幅幅动态的鲜明画面。这些画面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情怀,心境,更是紧紧抓住了我们的视线,让读者随着诗人拨动的心弦不断起伏跳动。
   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他并没有抽象地去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景,在十分客观地描写过程里,给人们展示出这样的场景:一个衣衫单薄、破旧的干瘦老人,拄着拐杖,站立在屋外的瑟瑟寒意里,眼巴巴地望着怒吼的秋风,把屋顶上的茅草,一层又一层地卷了起来,一直吹过江去,稀里哗啦地,洒在江郊各处。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立刻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部分也有五句,这是对前面第一部分的发展和补充。
   前面已经写了“洒江郊”的茅草大部分已经无法收回了,可总还有些落在平地上的茅草,却不料被“南村群童” “公然抱茅入竹去”。为什么这些村童敢这么做?是“欺我老无力”。如果诗人不是“老无力”,而是年富力强十分强壮有气力,又怎么会受这样的欺侮? “忍能对面为盗贼”,意思是,群童竟然忍心在他的眼前做盗贼。我们不能把这句诗理解为真的给“群童”加上“盗贼”的罪名,告到官府里去办罪。这样的诗句,不过是表现出诗人,因年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而已。最后也只是“唇焦口燥呼不得”,把一位老人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实在也是诗人已经贫困潦倒到极致的无奈。诗人在另一首诗,《又呈吴郎》中写道“不为困穷宁有此”,不到十分困穷,有岂会因为对大风刮走了几捆茅草而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因为家中同样十分困穷,又岂敢冒着狂风抱走那些不值钱的茅草?这些看似白猫的勾勒,已经为尾句打下伏笔:因为四海皆贫,才会产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伟大胸怀和崇高愿望。
   “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严格上分析,是对前面两个部分的总收。诗人听到北风狂叫,非常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拄杖出门,直到眼睁睁看着风吹屋破,茅草再也无法收回,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倚杖”,的一个“依”字,与“老无力”三字遥相呼应,充分表现出一位老态龙钟的诗人。结尾三个字“自叹息”,其中的“自”字,是那样显得沉痛,如此不幸的遭遇也只独自叹息,世风的淡薄,已然意在言外了。我们更加从全诗看到,诗人的独叹内容十分深广。他在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了类似处境的无数贫苦百姓。
   第三部分共有八句,实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有户外转向屋内。这八句诗,完全就是一首七言古风: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开头两句:诗人那用饱蘸浓墨的巨椽,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氛围,暗淡而愁惨,从而烘托出诗人同样暗淡愁惨的心境。这样的昏天黑地,接下来必定是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落。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是穷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既生动又形象,没有真实生活的体验的断然写不出来。被子又旧又破,被睡相不好的小儿子已经蹬破了被里。成都的八月,天气并不“冷”,为什么会冷?一是即将下雨,阴雨天气是很冷,二冷,是人情冷。
   马上又是五六两句:“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多么可悲的生活,屋漏无干处,淅淅沥沥的秋雨如麻,没完没了。这是多么深刻的描写?在这样的悲惨世界里,有多少贫苦之人在苦苦挣扎?
   这一部分的最后两句,自然而来“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前一句“自经丧乱少睡眠”,诗人没有停留在自己的贫苦生活,而是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在这种状况下,又岂能睡得着?如此忧国忧民的胸怀又遇到“长夜沾湿”的现实。彻夜不眠显得那样真实自然。 “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无论怎么都必定是一个长夜难眠的日子。这里的“何由彻”又和前面的“未断绝”相互照应,把诗人急切盼望雨停,盼望天明的心情,充分表现出来了。
   诗人通过这些真切的个人艰苦处境联想到更多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自然而然地发出了最后结尾部分的心声与呐喊。
   作品的高潮第四部分
   这部分是整个作品的精华所在,一共也是五句,又分成前三后二,两个部分。前面的三句是自古以来人们最为赞赏的,一共23个字,却表现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无比宽阔的胸怀,他似乎是在苍天发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第一句用了七字句,中间却用了九字句,然后,又一个七字句。句句递进,句句蝉联,采用了许多胸襟宽阔,愉快情感的词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这是与前面部分的笔调完全不同的,而正是这样才可以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痛苦的贫困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激情和希望。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欢歌,这也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诗人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贫苦,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恰恰相反,诗人对未来充满美好的理想与渴望。所以诗人才会在最后两句吗,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诗人的最高境界,不仅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同时也表现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每当笔者读到这首诗歌时,总是无法压抑内心澎湃的激情。为什么在古代,在所谓的封建时代,我们有这么多胸怀天下百姓的文人,像杜甫、像范仲淹?他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属性,都不是广大百姓的代表,然而却在上千年之前,已经具备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怀?试看今天高居庙堂之人,有几人做到?又有几人可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很想知道今天的权高位重之人,还有那些不断为了一己私利推高房价的商人们,读到伟大诗人杜甫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会做何感想?尤其是当你们读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时候,会不会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呢?
   2014年5月10日于
   上海九亭绿园斋

共 5194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安得广厦千万间》原著是诗圣高尚情怀的具体体现。他身处“江湖之远”,破茅寒屋被狂风摧毁,又遭顽童作剧,还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 除痛苦,身居陋屋,心怀天下,甚欲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本赏析紧承原文之意,情意真切,文字朴素, 未作刻意的经营布置,但由于写出了诗人由极为潦倒不堪之中推开自身往大处着想的思想境界,仍然显出了波澜起伏的转折变化。赏析的最后一段表现大庇天下寒士的苦乐情怀 理想,情感与原文完美结合,音调抑扬舒展,收放自如。世上苍夷,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赏析的是作品,体现的是人品。古人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今人因感叹时势而鸣。作者虽处江湖之远亦忧国忧民。情系江山社稷,心怀黎民百姓。所抒情怀真切,所表志向高远。可佩可敬!欢迎赐稿,推荐共赏。【编辑:晚霞晓文】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晚霞晓文        2014-05-11 14:07:25
  精彩剖析,欣赏,问好江南老师。祝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5-11 23:43:38
  感谢晚霞亲自捉刀编辑。
2 楼        文友:老百        2014-05-11 21:33:55
  何社写的好,这篇是较为典型的作品欣赏,文章分析就应该变样,逐字逐句的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篇文章就是模范,估计大学教授讲课也就是这样了。感谢江社的精彩!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5-11 23:44:14
  问候老百
3 楼        文友:老百        2014-05-11 21:35:46
  是老百的笔误,是江社的文章。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4 楼        文友:布衣蓝裳        2014-05-12 10:12:2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种从心底发出来的泣血疾呼,是最能撼动人心的!哀的是眼前景,悯的是天下人,杜甫不愧是爱国主义诗人,原有的就是一颗慈悲之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句没有“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广博和承担,是发不出这样的声音的!
   向杜甫先生致敬,向析作作者致敬~~
绿之韵生态纺织招商代理聂韩 联系扣扣2646505474电话15073141137 18755115269
回复4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5-12 12:49:25
  谢谢你的共鸣。
5 楼        文友:特尔斐        2014-05-12 16:37:41
  少时学习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文时,记住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想着长大了要学习盖房子,没成想读了建筑类大学。
   铁鹰老师从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高度解析了诗圣杜甫及其此诗文的意境和内涵,如同坐在教室学习大学语文。理解铁鹰老师和诗圣杜甫的情怀以及社会责任感,向铁鹰老师和杜甫致敬!
回复5 楼        文友:江南铁鹰        2014-05-12 22:17:25
  我可不敢与杜甫并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