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旋转木马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木马】《三滴血》琐议(散文)

编辑推荐 【木马】《三滴血》琐议(散文)


作者:艺术家雷达 布衣,396.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56发表时间:2014-05-15 06:01:07

《三滴血》琐议
  
   秦腔《三滴血》自诞生以来的近百年间久演不衰,脍炙人口,一直被广大戏迷们所称颂。
   此剧反映的是明代末年在山西、陕西一带发生的一则传奇故事。山西五台县人周仁瑞,在陕西韩城经商。其妻生下一对双胞胎子后中风而亡,留下两个儿子使仁瑞犯难。后经王妈相助将一子卖于李三娘,取名李遇春;另一子留自己抚养,取名周天佑。18年后仁瑞经商不佳,负债累累,携天佑由陕返晋。其弟周仁祥恐兄多分家产,硬说天佑不是亲生,欲赶兄、侄出门。仁瑞有口难辩,随仁祥告到官府,遇五台县令晋信书。晋是个死啃书本,不求实际的糊涂官,用古书所载的滴血认亲之法,认定天佑不是亲生而拆散仁瑞父子。经李三娘与王妈商定,天佑之双胞弟李遇春,同三娘之女李晚春暂以姐弟相称,待长大后成为夫妻。富豪弟子阮子用垂涎李晚春的花容月貌.欲娶晚春为妻,被王妈推辞。后三娘病故,姐弟跪祭之时,阮子用闯入灵堂,以伪造的庚帖为证,硬说是三娘将晚春许配给他。遇春气愤之下将庚贴撕碎,并将阮赶出门外。后阮以“悔亲乱伦,大伤风化”为由,将晚春、遇春姐弟告到官府。因晋信书以滴血断案闻名当时,上宪将他专程从五台调往韩城审案。他又使出滴血认亲的“绝招”,将姐弟断为亲生,拆散了一对夫妻,却将晚春判给阮子用,当晚强迫成婚。洞房之夜,晚春将阮灌醉,夜逃出走。天佑邻居有一女名叫贾莲香,至五台山遭猛虎追扑,幸遇被晋信书赶走的天佑正在寻找失散的父亲。天佑打虎救出莲香,恰巧遇到莲香父母正寻找莲香,误以为天佑在此调戏其女,打了天佑一个嘴巴。天佑委曲哭诉后方知错打。为感救命之恩,遂将莲香许配给天佑为妻。周天佑与其弟李遇春在中途路上巧遇,经互诉身世,深感同病相怜,遂结为金兰兄弟,并一起投奔李自成义军。打败清兵侵扰后,天佑被封为“游击将军”。与遇春一起禀明镇守史,提五台县令晋信书对质。却说周仁瑞年迈苍苍,四处寻子未果,一日偶遇王妈,知其不幸皆是晋信书所为,于是相互作证,击鼓告状。断案的还是这位以信书为本的晋信书。晋固执己见,坚持两次判案均正确无误,并传来仁瑞弟周仁祥父子第三次滴血认亲。谁知仁祥父子之血在盆水中并不粘合,晋无奈之际狡辨仁祥之妻是外遇生子。正当唇枪舌战之时,上面发来白牌提晋到案。在太行山武营.周家父子及晚春、莲香、王妈等人到场同堂共审,弄明了真像,将滴血害人的晋信书革职回家。周天佑与贾莲香,李遇春与李晚春完婚,双胞胎兄弟分携其妻跪拜周仁瑞、王妈,合家团聚,剧终。
   由于剧情道明是发生在山西、陕西之事,而涉及陕西的地方却是我的家乡——韩城市,因此陕西人,尤其是韩城人看起戏来就倍感亲切、入味。我孩提时期就听老奶奶讲过关于该戏由来的民间传说。老奶奶把流传在韩城的这则民间传说,讲得有时地,有人物,甚至将村名、人名,故事的细节都道得有板有眼,叫人不由得不信服。
   她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韩城市东北30里处的咎村镇。说“祖籍陕西韩城县,杏花村里有家园”的李遇春的养母李三娘,就是昝村人,而咎村附近确有个杏花村。还说李三娘的养子是山西五台人周仁瑞过黄河来到咎村经商时将自己一个双胞胎儿子,即将周天佑之弟卖给她才起名李遇春的。述者确认其事,听者信以为真。我便是这信以为真中的一个。其可信理由有二:
   一、咎村镇就座落在黄河岸边,离龙门(又称禹门)很近,过河就是山西,周仁瑞经商从山西来陕西很方便。我小时走亲戚去昝村,还常闹着要到镇东的黄河边玩呢。咎村是个大镇子,街道宽长,店铺林立,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周仁瑞来此经商是很自然的事。
   二、昝村人多姓李,我父亲的表兄,小名掌印,就姓李,我呼他为李伯。而掌印之名与商号有联系,他确也经过商,算盘打得很好。我常发奇想,李遇春之母李三娘家,说不定还是李伯的本家哩。
   其实,并非真的有其人其事,可能是基于《三滴血》这出戏剧本写得太好了,演员演得太真了,故事太吸引人了,剧情太感动人了的缘故,人们才依那唱词引伸、杜撰出来的传说罢了。可能是先有那出脍炙人口的戏后,才有这则有鼻子有眼的传说的。足见《三滴血》这出戏流传之广和影响之深了。如果从孩提时期算起,我至少看过30多遍了.而每每看戏,总要联想起老奶奶所讲的那个传说,仿佛它在数百年前,真的就发生在黄河岸边的咎村镇。如果戏不到家,情不感人,哪会有这则娓娓动听的传说呢?
   我之所以敢于大胆地否定《三滴血》所反映的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韩城市的咎村,是由于我从事戏曲工作20余年后对这出戏有所“真悟”。但我要在此力争:由《三滴血》引出的流传在我们家乡的这则传说,却实在太美妙了。我家乡父老们编织故事的技巧、水平及其艺术性,实在太高明了。它完全可以配称是广大观众对秦腔《三滴血》充分估价、高度赞誉的佐证。
   《三滴血》是被后世专家誉为“陕西的关汉卿”并“追步莎氏(即英国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陕西乾县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代表作。早在80年前的1912年,范紫东先生是我国近代的剧团先声——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写了68个秦腔剧本,其致量之多,质量之高,确可与我国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媲美。其剧多属上乘之作,而《三滴血》可谓露“上乘之最”。这出戏是1918年7月他41岁时写的。可见其时创作思想、技巧之精熟。此戏一经出台,各地盛演不衰,观众百看不厌,四方赞口不绝。李约祉先生于1937年作《三滴血》序云:此剧“流传陕甘宁青各省,迄今近20年,表演不辍。深入民间,已成茶前酒后之佳话。”现在看来,岂至那20年,70年后的今天,依然如此。展望将来,亦当代代相传,可谓传世的不朽之作。这就很值得我们从观众的一致品评中作些专题研究,以启迪和滋益于我们当代的戏剧作家了。
   这出戏从何处选取的题材?有人说是作者从《汝南先贤传》“陈业滴血认亲一事受到启发,又有所感而创作出来的。经霍松林教授论证,是作者以清代纪晓岚所撰《阅微草堂笔记》收录的一则资料为依据,并结合现实生活而编写的。霍先生之说,有据可查,是为真。范紫东先生以此为据,将“晋人经商于外”的“外”,置于一河之隔的韩城,既切合剧情,又使人可信,实在是高明之举。如果说韩城昝村传说云云又可使人足以信真的话,那也是此传说艺术范畴之内的“真实”而已。
   《三滴血》故事离奇,极富喜剧色彩,情节盘错而基调协调,结构严密而不落俗套,且跌宕发展.递入高潮。使演者身入其境,越演越逼真;令观者不愿离其座,愈看愈想看。此乃剧之真功。
   这出戏。最有趣者,是周仁瑞夫妇生了一对双胞胎,困境使兄弟俩默然分手,机遇又使他俩巧然相会,从而演出一幕幕有趣的故事采。
   这出戏,最成功者,是塑造了迂腐、昏庸,泥古不化不,又显其固执自信的县令晋信书。作者通过他三滴血错断案,把“熟读五车书”,又从错断案中自嘲“尽信书不如无书”,还坚持“读书不明难致用,回家还要对青灯”的晋老爷——这个十足的教条主义者,写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其生动的艺术形象。
   这出戏可以称碍上是集艺术娱乐、审美、认识、教育四大功能于一身并予以完美体现的成功之作。
   好戏还得好演员。西安易俗社先后参加《三滴血》演出的演员阵容是很强的,该戏获得各方好评,是同那些优秀演员的高超艺技密切相关的。老一辈秦腔艺术家张秀民、苏牖民、姜维新、刘毓中、孟遏云等均参演过此戏,而樊新民、陈妙华却是较后一代优秀演员中的佼佼者,《三滴血》亦是其演出代表作。
   此剧共18回,解放后经多次整理改编,更加精炼完美,而参演演员及导演、音乐、舞美等人员的贡献是不可低估的。国庆十周年之际,曾由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京献礼演出并巡回13省演出,在中国戏曲界和更广泛的观众中,掀起一股强烈的秦腔旋风,扩大了秦腔的观众面,提高了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演出后专家们兴奋不已,争相评论。戏曲名家梅兰芳、田汉、马少波、欧阳予倩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戏剧报》、《戏剧研究》等报刊上著文品评。热情赞叹。除对剧作给予高度评价外,还对演员的精采表演,作了充分肯定。梅兰芳赞扬扮演晋信书的丑角樊新民“发挥了秦腔传统袍带丑的特点,排除了低级趣味的庸俗表演”,赞扬扮演周仁瑞的刘毓中“是衰派行当出色的老演员”,说他“把这个老人失子后悲恸欲绝的心情,用几个招式就深深地打动了观众”。赞扬肖若兰、陈妙华、雷震中“都演得很好”。说全巧民演的贾莲香“塑造的这个鲜明活泼的少女形象”,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著名戏剧家田汉认为此戏“剧情离奇.妙趣横生”。赞赏“演员都有创造”,并挥毫题诗一首:
   能吏滔滔几蠢鱼,只抓一点忽其余。
   轻凭钱贯过于执,错断金盆晋信书。
   受辱公庭都为汝,奔波道路亦因渠。
   周家父子团圆日,乳母心肠最感予。
   足见田汉先生对《三滴血》是多么的推崇。
   为了肯定此剧的历史成就,进一步扩大其观众面,《三滴血》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发行国内外,为此剧赢得了更高的荣誉.前几年易俗社又重新排练了再次加工的《三滴血》,并录制了录像带,在中央、省电台、电视台播映后,同样得到强烈反响。由于一些老演员相继去世,一些演员又病魔缠身,这些影视片、录音带就更显其珍贵了。
   老一辈演员功不可没,影响甚广,新一代演员正在崛起。人们回顾刘毓中、樊新民的绝技.增加了几分思念;人们争看全巧民、陈妙华的声貌,饱尝了几多眼福。更多的人却将目光投向了如今的、未来的、更多的肖若兰、雷震中、陈妙华和全巧民们!
   “错断金盆晋信书”的艺术形象不会泯灭。秦腔《三滴血》的艺术生命永远常青。
   让我们从对《三滴血》这类艺术精品的观赏中不断汲取营养吧。
  

共 39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三滴血》是被后世专家誉为“陕西的关汉卿”并“追步莎氏(即英国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陕西乾县籍剧作家范紫东先生的代表作。早在80年前的1912年,范紫东先生是我国近代的剧团先声——易俗社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写了68个秦腔剧本,其致量之多,质量之高,确可与我国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及英国的莎士比亚相媲美。三滴血的故事,到现在依然是民间的美谈。作者文笔清新,语言流畅。一篇对有着艺术价值的散文。感谢您投稿江山文学网,旋转木马社团,期待你更多的佳作。问好,赏析!【编辑:诗人夏红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