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文字触角】沉重的“告白”

精品 【文字触角】沉重的“告白”


作者:夏冰 榜眼,26212.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12发表时间:2014-05-16 22:20:47
摘要:影片擅长运用阴沉冷色调来展示故事,凸显了故事的沉重与悲情以及绝望,并通过不同角色先后进行“告白”,走进每个角色的内心深处,明了其主观因素及犯罪动机,以冷静沉着的风格,展示悲剧,挖掘悲剧成因,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诸如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怎样尊重学生个体人格,针对校园犯罪的道德领域与法律领域的管理举措怎样执行,怎样积极预防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向犯罪,怎样促使学生个性化人格教育真正达到功效等等……我相信,这种种问题,不仅仅是在独个国度的存在。所以这样的揭示与挖掘应该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值得我们悉心借鉴。

这是一个复仇的故事。在《告白》这部看似情节平缓的影片里,复仇被置于不动声色的地步得以讲述。我很奇怪,影片竟然能在不动声色中讲述这个故事。那种不动声色与故事内在矛盾构成的尖锐感与深重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样的对比中,张力就产生了,影片的风格也便令人瞩目。关注校园问题是呈示编导者良知的表现。而这样的呈示并非单纯局限在校园里,它延展开来的外延要广泛很多,内涵要深刻很多。那种对个体心灵处境的关注与揭示,证明了该片远不是一般化的凶杀推理电影和校园问题电影。这种证明是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的,它把该片与其他很容易就被人们类型化的电影区别开来,而成为一部风格鲜明的反映心灵、警醒世人的具有深度思想的电影。中岛哲也的努力在此片中可见一斑。
   森口悠子老师的痛苦是真实的,才四岁的女儿爱美被毫无征兆、毫无理由地——起码站在她的角度看是这样——剥夺了幼小的生命,说不痛苦那简直是假的。“爱美死的一刻,我的心也随她而死了。”森口老师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在爱女小小的棺材前哭得死去活来的她真的要崩溃了,但森口不同于一般人,她在痛苦之余,在法律已经以意外死亡断案的情况下,选择了自己动手复仇,还爱女一个公道。她是费了心机的。影片伊始,向我们展示的是学期终了前最后一节课上的情形。在一片吵闹的教室里,学生们说笑的,走动的,吃东西的,上楼顶打架的,不一而足,各行其是,自由散漫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而森口老师就在这样的乱哄哄中开始了她的“告白”。
   一开始,她以极其平缓的语气向学生们灌输了一些做人的大道理,学生们丝毫不为所动,该干嘛干嘛。接着她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命”字,颇漫不经心地向自己的学生“告白”了爱女死亡事件的发生过程,并说嫌疑人就在这个班,尽管按照少年法刑法41条,未满14岁不必负刑事责任,但是她不容许事件就此了结。然后说,大家刚喝了牛奶,而她已经在两位嫌疑人的牛奶中掺入患艾滋病的丈夫樱宫的血(事实上是,她用针管抽取丈夫血液后便被丈夫发觉,牛奶里掺血的说辞只能是她的恐吓而已)。尽管仍然是平静的表白,却让纷乱中无动于衷的学生们大惊失色,尤其是嫌疑人下村直树,大吐不已,夺门而出……
   如此冷酷,如此强硬,与身为教师的身份极不吻合,但又与身怀丧女之痛的母亲身份相契。这种矛盾性凸显了法律的空白,也凸显了人性的无穷尽性。在自然性指导下,你无法左右一个人的内心,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行动,尽管这样的行动也是与道德法律相悖的,但又巧妙地游离于法律的边缘。至于道德评判,那本身就是一种见仁见智。森口内心的阴险与行动的凌厉,更深刻地显示了她的自然性,也是人类的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任其发展,后果的不堪人们无法预料。这一点在影片中得到了很鲜明的表达。而这种表达的内蕴无疑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是直指人们的软肋的。而很显然,在此基础上,做深长的思考与发掘,是完善人类自身所必要的。影片也因此获得了成功。
   我们看到,在森口老师井井有条的导演下,剧情有条不紊地开始向前推进,新学期来了,善良热情的寺田良辉老师接替森口老师管理这个班级,他兴致勃勃地要跟学生打成一片,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从而获得了身处惴惴不安状态中学生的欢迎。但这位寺田老师却不知道,自己已经置身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自己已经被充当了一个道具,他的所有言语和行动,都成为森口老师复仇的关键部分,而懵懂中的他却一直蒙在鼓里。
   置身事外与洞悉内在是截然不同的。不仅仅是寺田老师,还有众多的学生,包括两位嫌疑人,在不知情中更容易陷入无边的混乱,以致更加混乱。在茫然失措中的学生们群起而攻之,对渡边修哉和下村直树两个嫌疑人予以不停的羞辱和打击。下村以为自己染上了艾滋病必死无疑,又担着杀人犯的罪名,惶惶不可终日,尽管躲在家里不敢上学,但也遭到了寺田老师带动学生进行的所谓“关照”,其结果是导致下村的心灵更加遭受折磨,变本加厉进入疯狂地步,他不洗澡,不理发,以浑身的臭味来证明自己还活着,最后,竟然在极度的歇斯底里中杀死了不懂如何教育儿子却一味溺爱儿子、知道儿子有主动杀人意图后欲与儿子同归于尽的母亲。而渡边则在同学们的攻击之下,一再沉沦,无望,当一直陪伴他、真正懂得他的女孩北原美月指出其真实内心——你是个恋母狂——时,居然顿起杀机,不仅杀死了她,还把她尸身装入冰箱,还能在取饮料喝的同时轻轻与她说话,“你也喝吗?”简单的一句问话,却有一股冷气侵入骨髓,让人毛骨悚然,起了浑身的鸡皮疙瘩。如是种种,都说明了森口复仇计划的到位,也证明了这个计划的令人发指。
   而我更感出彩的是北原美月,这位眉清目秀、看去姣好可爱的女班长,是这桩事件中惟一的清醒者,这个深藏不露的女孩,露娜希的崇拜者,暗中收集了药物准备自杀,后来又逐步把这些药混入寺田老师的绿茶里,因为“他的生命不重要”,是他的所谓好心把直树逼到无路可走,是他默许了学生们对渡边的欺凌,聪明的她洞察了很多真相,包括森口老师的阴谋,包括寺田老师的替代作用,包括渡边的真实心理——“修哉只不过是寂寞,想得到注意,妈妈的注意,众人的注意,渴望获得认同”,在跟森口老师单独会面时候她如此说,但是她惟独没有想到,这个冷血渡边比她还冷,居然会惨无人道地加害于她。你洞悉别人内心,在别人看来,就是一个可怕的人。她忽略了这个。而渡边则意识到了这种可怕,所以北原必须死。观看影片而进入人物心理深层之后的这种种发现,让人不寒而栗。
   一环套一环,一命连一命,森口的计划一旦得到实施,其效应就以令人措手不及的迅速和高效率接踵而来。事情的发生真的不是谁想左右就可以左右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是沉沦,就是死亡,根源何在?是谁一手造成了悲剧的连续性发生?当我们联系森口老师谆谆教诲学生时所说的“去切身感受生命的可贵”这样的话,再来听北原美月生命终了时的质问,就显得更加意味深长:“老师,森口老师,我想再问你一次,生命……可贵吗?任何人的生命……都可贵?”
   当然,单方面着眼于对森口老师的质问与归罪是欠妥的。作为复仇计划实施者的森口老师,内心的复杂与人性化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跟北原美月会面对话后,她一个人走在大街上,居然蹲下来痛哭流涕,掩面而泣,或许,她自己也为自己的冷酷无情所击倒,崩溃了。但随即,她就站起来决绝地说:我真是傻极了。这也意味着,她坚持自己的复仇不动摇。
   她是在复仇,如果爱女不死,她不会这么决绝,无情。是爱女的死,导致了她的丧心病狂,和极端报复。她把一桩仅仅涉及女儿的事件,演变成了涉及多个人的事件,在这桩事件里,她成功了?获得复仇的快感了?影片结尾,森口老师给渡边打电话叙述爆炸事件,临到最后,说了一句颇叫人玩味的话:跟你开玩笑的。这表明,影片的表达是模棱两可的,可以多方面来理解的。最后的爆炸惨剧或许是想象的?属于森口老师无中生有的说说而已?目的只是在于警醒拯救渡边?这也正是影片制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把开放性的思考交给观众,让观众去自己想,自己判断,梳理,做总结,就使得影片错综复杂,悬念丛生,拥有了多方面的理性元素,不至于单薄,单一。
   影片对人物心理的捕捉与发掘达到了令人惊叹并惊心的地步。我们看,渡边修哉研制的电子钱包获得了全国大赛优异奖,却被杀害家人的13岁少女露娜希在报纸上占了风头,搞科学发明还不如杀人被人注意,这是什么世道。极度失望中的渡边说:“我这种小事,世上无人理会,无人注意,妈妈更不可能知道,要做一件更大,一件传媒会炒作的事,更震撼的事……”,那什么是更震撼的事?他想到了杀人。他认为杀谁也无所谓,但需要找一个助手,“找一个看不出我真正想法的人,一个笨蛋之中的笨蛋,听我话照做的人,然后公告天下我的杀人过程。”这个助手,他选择了直树下村。结果是他们物色到了森口老师女儿作为目标,原因仅仅是森口老师关注自己女儿甚过关注学生,“该教训一下她”。接过钱包遭受电击的爱美当下晕倒,渡边对直树说:你去告诉全世界,是我做的。他这么说,是一直渴望得到别人赞赏的心理作祟使然。他认为自己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于是离开。而直树则在渡边“你是个人间次货”这样的刺激下怒从心边起,恨从胆处生,“那家伙,原来想做杀人犯,但他失败了,那女孩还活着,她正常地呼吸。次货?想杀人却杀不死,他才是次货,睁开眼看看,他做不到的事,我完成了……”在这样的陶醉中,直树微微咧了下嘴,浮现一丝的笑意,把抱在怀里已经睁开眼看着自己的爱美直直地抛入池水……天真浪漫的爱美就是这样充当了无辜的牺牲品。可以想象,在那一刻,直树心里萌生的是一种所谓的英雄气概,而不是犯罪时候的恐惧不安。他终于有机会展示自己,让人看到自己不是所谓的次货了。而当他发狂地挥刀杀死自己母亲的那个时候,俨然已经丧失起码的理智,心理状态极度反常裂变了。
   当森口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两位嫌疑人喝的牛奶中已掺入毒血时,作为犯罪嫌疑人之一的渡边却表现得令人匪夷所思,看起来十分平静,其实他是这么想的,牛奶里掺了血,就说明我要得艾滋病这种绝症了,这是好事啊,爸一定会通知妈妈,我一定会跟妈妈见面,我就可以尽情发挥妈妈给我的才华了,就可以在世上出人头地、万众瞩目了……然而,血检报告显示的却是阴性。这个本身是好事的消息却无异于一个毁灭性的打击,摧毁了渡边日益膨胀起来的自信心,他念念不忘的成功梦毁于一旦。因此他失落,咒骂,愤愤不已,连整日陪伴着他的北原美月对他的友善劝慰他也听不进去,一怒生杀心。杀死北原后的渡边陷入更加疯狂的境地,他沉迷于做一件更大的事来吸引母亲和世人的注意,即制造一件骇人听闻的爆炸案,而他精心设计的这个方案,却在他试图吸引人们注意的心态驱使下,放上了网页,这便让森口老师有机会在网上发现并操纵,致使渡边自己的母亲在爆炸现场身亡……能够让渡边引以为豪、进而体现自身价值的偶像就是母亲,但母亲却遭此一劫,这个战术不可谓不高明,这种复仇不可谓不漂亮。
   一切表明,森口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有着准确的了解,她把自己的复仇计划与学生的个体心理特点巧妙地结合起来,让犯罪的学生自己去摧毁自己。这样的复仇方式无疑是极端的,甚至是令人惊悚的。在她的导演下,渡边和直树这两名嫌疑人心理上遭受重大伤害,而扭曲,而变态,而分裂,而毁灭。显然,这样的复仇是真正意义上的复仇,它给当事人的心理冲击更大,更强,更有效。站在被害人角度,森口老师是值得同情的,爱女的不幸被害让人不自觉就站在了她这一边,作为丧女的母亲,她内心的重大悲痛是足够令人理解并感同身受的。然而,她选择的复仇方式以及复仇所产生的效果,则深深地给人震撼,以及拷问。让人意识到,人一旦疯狂,疯狂到极致,所采取的行动,是能够让整个世界疯狂的。而那种源自人性深处的恶的因子一旦发酵,就会以几何级数成倍增长,给人毁灭性的打击。
   关于母爱,此片给予了较为全面的表现处理,有因家庭离异导致的母爱缺失现象,比如渡边,有虽然父母双全、父亲却只顾忙于工作、母亲只能是把无限的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的母爱过剩现象,比如直树,还有因母亲的疏忽导致的悲剧,比如爱美……无论是哪种,都是活生生的现实版本之代表,都凸显了现实中某一个层面的尖锐矛盾,反映了我们为人父母者的诸多尽责不到位之处,都应该给人们足够的警示和教训。
   影片的细节处理叫人叫绝,比如,渡边的双亲离婚了,看着母亲渐走渐远的背影,渡边听到最宝贵的东西破灭时发出的声音,“啵嚓——”;当北原美月被他杀害后,他耳边又响起了“啵嚓——”的碎裂声;而最后在电话里听森口老师叙述他母亲在自己亲自操纵的爆炸中身亡时,他耳边再次响起了“啵嚓——”这个碎裂声。这个象声词的细节,极其准确传神地表现了渡边的心理状态。还有,渡边说,一切都消失,我也会消失,我身边的世界,全都会消失……。这种绝望的内心告白,与后来渡边以生命为题的作文获选为佳作、他置身讲演台,迫切期待爆炸成功时候的想象里,时钟逆转,母亲由远及近的呈现,显示了渡边内心对母爱深切的渴望,形成一种对比。如此种种的细节处理,都很好地让人深入到了人物的心灵深处,一窥其内心状态,把握其精神内核及轨迹。
   影片擅长运用阴沉冷色调来展示故事,凸显了故事的沉重与悲情以及绝望,并通过不同角色先后进行“告白”,走进每个角色的内心深处,明了其主观因素及犯罪动机,以冷静沉着的风格,展示悲剧,挖掘悲剧成因,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常规意义上的青少年教育问题,诸如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互动,怎样尊重学生个体人格,针对校园犯罪的道德领域与法律领域的管理举措怎样执行,怎样积极预防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向犯罪,怎样促使学生个性化人格教育真正达到功效等等……我相信,这种种问题,不仅仅是在独个国度的存在。所以这样的揭示与挖掘应该具有一定的普世价值,值得我们悉心借鉴。
   2014-5-8

共 518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沉重的“告白”沉重的让人窒息,人性的泯灭在文字中一览无余,疯狂的复仇心理颠覆了一代人的生活,仇恨蒙蔽了善良,膨胀的心理导致一个个心理不健全少年的疯狂作为,不能不说这是社会的悲哀,如何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心理,如何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这是作者力求通过对电影《告白》的剖析来告诉人们应该重视的关键所在。作者用透视的眼光来诠释影片中的森口悠子老师,对这个人物的剖析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两面,爱与恨是她生命的主宰,当爱转变成了恨,其杀伤力非常强,一个个孩子成了她手里的棋子。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天真无赦的孩子在老师的“循循善诱”里,渐渐走向了毁灭,老师成了不折不扣的杀人狂。同时作者还深度挖掘出影片的内涵,是什么造成了邪恶的产生?是家庭,是社会。这不是日本国家独有的现实,是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文章结尾升华了主题,也是作者本篇主旨所在。篇章从森口老师与几个主角孩子心理诠释了犯罪根源,为社会敲响了警钟。不得不说这是一篇有着深刻内涵的好文,力荐!【编辑:阳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05171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4-05-16 22:30:16
  再一次见到老师的文字,感到心灵的震撼。电影《告白》我没看过,通过老师细腻的解剖我看到了为什么日本少年犯罪如此猖獗,其原因在老师,在社会,在家长。看着很沉重,一个个血淋淋的场面都在发出呐喊,每一个细节震撼着人的神经,少年教育出路何在?老师如何与孩子沟通?家长如何以身作则?同学之间如何相处?这一切理应引起国人的重视。感谢老师带来如此厚重的佳作!
2 楼        文友:冰煌雪舞        2014-05-19 15:53:47
  欣赏夏主佳作,向您学习!
作品见于《新民晚报》、《羊城晚报》《小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年教师》《椰城》《青少年与法》《深圳警察》《燕赵都市报》《北方作家》《做人与处世》《考试与招生》等全国各级报刊!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