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梧桐文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梧桐随笔】论中国的一代知青

编辑推荐 【梧桐随笔】论中国的一代知青


作者:江南铁鹰 探花,13428.6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14发表时间:2014-05-19 09:37:17

【梧桐随笔】论中国的一代知青 “知青”是一个非常特别的专用名词。应该说它带着浓厚的时代色彩,也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在这个名字里有过许多的遗憾与苦涩,也有过无数的豪情与壮志。到今天已经40年过去了,实在应该对这样一个产生在特殊年代的特殊群体,有一个权威的定论,按照中国的习惯叫“盖棺定论”。从本质意义上说,诞生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特定群体已经不复存在,应该到了最后定论的时候。
   直到今天还有这样一个曾经是这个特定群体的群体存在,那就是我们这些曾经是知青的人。我们这些人现在都已经白发苍苍,各个人到中年,或者都已经儿孙满堂,恐怕没有这样定论真的会抱憾终身!
   我不是什么权威,只是一个曾经的知青。凭自己对这个过程的了解,谈自己的看法而已。
   据我的记忆回顾,在中国最早出现“知青”这样一个很特定的称谓,应该是在60年代的初期,大约是1962,或者1963年的前后。当时中国刚刚摆脱了“三年自然灾害”,建国仅仅十年挂零的新中国,又一次政治色彩的“灾害”和大自然灾害的双重夹击,可以说元气大伤。特别是中国的农村,“一穷二白”的局面几乎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变。中国要摆脱贫苦,首先需要解决全国老百姓的温饱问题。而要想“自力更生”的解决当时6亿人口的温饱,只有先解决中国农村严重的没有文化、愚昧无知、贫穷落后的问题。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解决这样一个问题是无法依靠中央,或者政府的政策与文件可以作到的。中国农村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改造过程,不仅需要改造“穷山恶水”,更加需要改造,中国将近5亿农民的世界观。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党中央毛主席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样一个口号,接着涌现出以“邢燕子、董家耕、……”等一批有志的知识青年。他们有的本来自农村,有的完全生长在城市,他们响应了这个号召,义无返顾地走向农村,扎根农村,开始用自己的知识去影响农村、去改造农村。
   “知青”——“知识青年”的缩写,就这样在中国大地诞生了,并且沿用了几十年。
   “知青”这个称谓的正式出现和广泛使用,是在“文革”开始以后的事情。也就是伴随全国的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开始的,但是,这个称谓的来源还是毛主席的一句话。
   毛主席在1968年,按照当时的说法“波澜壮阔的文化大革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的时候,突然发出这样一个“最高指示”,其实有着很重要的历史背景,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全国性的“红卫兵”大串联,使得全国的几千万高初中学生卷进了这场运动。这个局面是毛泽东完全始料不及的。尽管当时中央三申五令的要求“中小学生复课闹革命”,但是,即便回来复课了,连续高初中3届的毕业生何去何从?工矿企业都已经停产瘫痪,如何安排全国近300万的66、67、68 高初中毕业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极富创意地重新发表了自己的讲话。那一天应该是1968年的12月22日。那年他75岁。他的讲话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调整。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
   因为这样一句话,仅“文革”期间,全国城镇知青下乡人数达到1400万人。
   在“文革”的前5年的61-65年之间,一共有129万城镇青年到农村去,平均每年是26万。但是,1968年发出这个指示的时候,全国有260万毕业生。这样大批的下乡安置绝非等闲!也完全没有认真研讨农村的承受力,更不会去考虑可能引发和带来了其他社会矛盾,以及可能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
   可以这样说,从1968年开始的,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完全是政策上的失败! 1400万知青就是错误政策造成的牺牲品!知青问题的出现是有客观历史条件的,任何抹杀或者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去探讨知青问题都是不可取的。
   1955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的一篇文章按语里说:“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发出上山下乡运动的号召,他讲这句话是从农村需要来讲,不是从解决城市就业的角度谈的,农村社会主义高潮到来时,农村建立合作社,缺乏保管、会计、出纳等人才。可见1955年毛泽东提出这个号召,是符合国情的,是科学的。
   但是十多年之后,再一次将这句话,作为一场大规模运动的理论依据,显然存在着许多不符合科学之处。
   毛泽东已经去世多年,恐怕除去国家档案馆里尘封的记载,其余的分析应该都是带有揣测的色彩了。我们谁也不是毛泽东,已经无法去了解他当时的许多真实思想了。但是,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样的大规模发动一种特殊年代,特殊形式下的特殊性质的“移民运动”,应该的确有非常复杂的政治和历史的原因。
   我们首先必须认识到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还是个出色的诗人和书法家,他却恰恰不是一个成功的建设家!当新中国成立以后迫切需要的是修生养息,搞扎扎实实的国家建设的时候,他的思想意识还是停留在政治权力的稳定上,特别是在发生了“大跃进”这样荒诞的建设国家的方式,又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他不是正面接受这样一个错误的教训,反而为了重新巩固出现动摇的中央集权领导地位,发动了一场所谓的“文化大革命”!其结果成了一场打着“文化”的旗号,却是对文化和人性摧残的大浩劫!而这样一场所谓“革命”的先锋和“闯将”,只是一群浑身还充满稚气的“毛孩子”!一群乳臭未干的中学生!换一句不中听的话,他们是被“愚弄的一群愚昧”!
   可是,当他们的先锋任务完成以后,当这场“运动”需要向纵深发展的时候,这260万精力旺盛的“红卫兵”,一个回马枪就可能起来造自己的“反”!
   当然客观的就业问题,经济的落后问题,夹杂在一起,不能不说也是触发他这个思想产生的原因和理由。我们今天不是为了讨论毛泽东的功过,但是却必须在给“知青”盖棺定论的时候,对这个运动发起人的思维产生过程,做必要的分析。
   前面已经说了“知青”其实就是一个错误决策的牺牲品!这个应该是一个前提。但是,我们并不应该就此彻底去抹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的艰苦磨砺中挤压出来的特殊精神。这样的精神也许没有代表性,甚至有点悲壮!但是,谁有可以去否认在那种逆境上产生的顽强拼搏一点没有意义?
   知青问题在中国存在了许多年,几乎影响到了每个城市的家庭。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知青问题,不仅在当年给无数家庭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在以后的许多年还在困惑许多家庭,甚至直到今天上存在着巨大的后遗症!这也就许多的朋友们在不断重提知青话题的原因。
   近五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揭开一段带着创伤和眼泪的历史,也许是一件很残忍的事情,也许会让许多人想起许多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已经成为历史,就把他视做没有发生。我们应该正视历史的成就,同样应该正视历史的错误。
   当年的知青运动是一种政府行为,那么作为今天的政府,就有义务和责任去承担历史的错误。就应该由今天的政府来盖棺定论,并且解决依然遗留的问题。
   想必政府应该不会不知道,还有大量的当年老知青的“医保”问题,“养老保险”问题,子女户籍问题…………等等重大问题没有解决。千万不能忘记有无数的当年知青,成了今天的社会边缘人!对于这一点,是必须要有人为当年的错误买单!
   当然,我们今天要不断的提出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并非一定要为难谁!大家无非要讨个说法。这个说法其实只有2个原则:一、应该以政府的名义,对这个问题明确自己的态度,给上千万的知青一个公正的结论。二、必须对由此而产生的后遗症,拿出一套政策来彻底解决他!遮遮盖盖、躲躲藏藏是不能解决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社会应该怎样去看待当年的知青群体?而作为这个群体的成员,有应该怎样去看待今天的社会?
   无论因为怎样的理由,当年的我们的确不仅成为一种错误的牺牲品;同时,也无怨无悔的为祖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许这样的贡献并没有价值,而对这个知青群体来说,却是把人一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赌输”在别人的政治赌台上!
   我是知青群体的成员,虽然不是成功人氏,也不在边缘人的范畴。但是,我有义务去关心这个群体的结局。想当初,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总是响应了党和政府的号召。离开温暖的家庭,慈爱的双亲,舒适的城市,走向了遥远的边疆,农村。而且一走就是许多年,有的甚至到今天还没有回来!还有许多没有完整统计的知青,因为种种原因客死他乡!为什么就直到今天不能给大家一个公平公正的说法?难道一定要等着这个群体的成员都带着一份遗憾辞别人世吗?
   我们已经把一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莫名其妙的奉献出去,而且现在看来这样的奉献几乎没有价值!有的干脆已经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们到临死都以为自己在为一个伟大的事业献身,如果他们泉下有知,知道自己那种无怨无悔的无私奉献,居然只是做了政治赌局里的一枚最不值钱的筹码!真的不知道这些“英灵”会怎么想?!我想恐怕亡灵有知一定会哭醒过来!
   逝者毕竟是去了,而且亡灵并不会有知。然而,还有更多的人活着!这些活生生的人是有知的!他们如今已经人到中年,在他们人生路上也许是最后的一段可以闪光的年华,却眼睁睁看到了曾经的“光荣”,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真相和这样的一个结局,叫他们怎样去面对?难道我们的政府真的打算也让他们带着这遗憾,和无法流尽又难以流出的心泪离开人世吗?
   我们已经老了,我们是多么不情愿的看到,我们曾经以为的辉煌,竟是这样的一个“赌局”?在这个“赌局”中,我们没有找到胜利者,却已经被历史证明了是这个政治“赌局”中的牺牲品!

共 400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历史总会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发生着特定的事情。“再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当时有它的必要,但历史总是在前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已经成为了一个时代记号,今天,让我们用新时代积极向上的眼光用看待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欣赏优美的文字,梧桐文苑欢迎您继续赐稿支持。倾情推荐广大读者朋友欣赏。【编辑:丹枫醉晚】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丹枫醉晚        2014-05-19 10:15:39
  欣赏江南先生优美的文字,遥祝愉快。
2 楼        文友:老百        2014-05-19 10:46:09
  作品写的很有力度,对当年毛伟人发动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广阔天地去锻炼进行了回顾,并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对那段历史进行客观分析。分析的很有条理,见解也很独到,老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人,只是从影视作品上看到那段曾经的蹉跎岁月,铁鹰兄总结的对,从历史的角度看,千万名“知青”其实是政治赌局的牺牲品。好文章,强烈推荐精品!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3 楼        文友:宁夏何老三        2014-05-19 11:20:46
  我们很多人也包括我们的编辑,对知青并不了解,对上山下乡运动就更不了解。江南老师是在给大家剖析这场造成社会和无数家庭悲惨命运的原因和后果。我曾经在系统里发表过一篇诗歌“龙年 让我们搀扶着走过花甲”,可能很多人没有看过,我把它发在这里,让大家对知青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本诗为龙年所作):
   【诗朗诵】 龙年 让我们搀扶着走过甲
   ——为龙年属龙的知青朋友而作
   美酒,鲜花;
   歌舞,诗画,
   我们在这里聚会,
   庆祝花甲;
   我们在这里送走兔年,
   让龙年为我们群龙的第二春
   重新规划。
  
   哦,请激越的锣鼓暂时停下,
   请熄灭插在蛋糕上的喜蜡,
   那对相濡以沫的老夫妻哟,
   请关闭汹涌澎湃的情话。
   让我们开启记忆的闸门,
   把我们六十年的人生轨迹,
   尽情描画。
   虽然有些遗洒,
   也弥足珍贵,堪称鼎甲。
  
   六十年前,我们呱呱坠地,
   世上又多了一个小娇娃。
   从蹒跚学步到学语呀呀,
   从背上小书包到换上军挎,
   我们每天都在阳光的沐浴下,
   好好学习,享受教化。
  
   1968年12月22日,
   一个伟大的声音响彻华夏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
   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四千万知青耳提面命
   北上南下 东奔西杀。
   刹那间
   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到处都有“和当地农民争口粮”的
   学生娃。
  
   然而,迎接我们的是啥?
   是恶劣的生活环境和
   超出我们能够忍受的重压。
   我们童稚般的年龄
   和那没有发育完全的骨架,
   怎能对付这无情的双煞?
   况且还有文化大革命的洗礼
   和阶级斗争的鞭挞。
  
   我们的蜗居,
   连蟑螂都不会下榻。
   那里只有潮湿的稻草,
   那里是潮虫、虱子的天下。
   我们住的虽然名曰土炕,
   却没有柴薪堆码。
   三九严寒,
   我们赤脚站在冰水里,
   谈笑间,
   把严冬融化。
   沙尘暴中,
   房倒屋塌 顶棚吹垮,
   我们只当作皇上起驾。
   我们用铁锹头盛饭菜,
   餐后根本不用洗刷。
   袖子一抹,
   嘴巴一擦,
   没油没味,
   更缺少盐巴。
   我们吃长饭的年龄,
   营养却极度缺乏。
   叫得上来的病症,
   我们一样不落(拉)。
  
   然而,我们不懂得害怕,
   更不会大声叫妈。
   那不是知青的专利,
   那不是知青的嘴巴。
  
   我们高唱红歌,
   让困难害怕;
   我们挺起胸膛,
   让炼狱坍塌。
   我们掬一捧青春的汗水,
   让知青精神,
   尽情挥洒。
  
   是我们,
   让拖拉机的轰鸣,
   邀约黑土地跳起踢踏;
   是我们,
   给荒漠盐碱
   披上了绿色的铠甲;
   是我们,
   把文明的种子四处播撒,
   让千百年的憧憬发芽;
   是我们,
   为当地修建了一条条金光大道,
   平坦光滑,
   苍蝇落在上面也会劈叉;
   是我们,
   教会了孩子们横撇竖捺,
   搬开了文明与愚昧的道岔……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我们返城回家。
   虽然挣脱了炼狱般的刑枷,
   却还需要开始崭新的
   人生规划。
   没有工作,
   没有立足的片瓦;
   有的是诘问:
   你们干吗回家?
   有的是白眼,
   “没有工作给你们安插!”
   我们几乎成了社会的弃儿,
   没爹没妈。
  
   我们偏不信邪,
   让知青精神说话。
   我们找工作,推泥沙,
   我们自强不息上夜大,
   我们放眼未来,坚忍不拔,
   我们修成正果,
   享誉华夏:
   我们之中,
   有共和国的主席、总理,
   更有一串串闪光的名字,
   密密麻麻。
   共和国的历史哟,
   从此添上浓重的笔画;
   “知青”两个字,
   将世世代代,
   永放光华!
  
   我们是识途的老马,
   我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架!
   我们站起来,
   就是珠穆朗玛;
   我们四千万牵着的手啊,
   就是一座座三峡大坝!
  
   我们虽已年过花甲,
   却要把人生重新规划:
   安度晚年,
   建设自强大厦;
   培养后辈,
   传承知青文化。
   “乌托邦”、“垮掉的一代”
   等等谩骂,
   都让它寿终正寝,
   见鬼去吧!
  
   诚然,
   我们有过迷惘,
   我们有过倾轧,
   然而,
   我们顶天立地,
   任何邪恶,
   都不能把我们击垮!
   我们在这里尽情倾诉,
   眼泪哗哗。
   就像流离失所的孩子,
   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妈。
   我们团结在中国梦的大旗下,
   铸造知青大厦;
   我们在知青魂的感召下,
   互相搀扶 相互牵挂。
   我们忠于知青的誓言:
   革命传统 发扬光大;
   自强不息 坚忍不拔;
   无私奉献 忠于党和国家!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由我们一一进行叠加。
  
   这就是知青精神,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
   辉煌灿烂的一朵奇葩!
  
   今天,
   我们欢聚一堂,
   拥抱花甲;
   明天,
   我们相约后天,
   让夕阳更加灿烂如画!
   就让我们再唱一遍心中的歌吧:
   虽然已花甲,
   身心俱未垮。
   横刀立马告天下:
   再活俩花甲!
4 楼        文友:冰凌        2014-05-19 11:53:29
  作者的这篇文章将我们这些知情的思绪又拉回当年的情景。作者的分析很有见地,也很有力度。是的,知青们当年为了自己的理想到农村去,无怨无悔的付出,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就像作者说的一样,成了政治赌局的牺牲品,到现在仍有许多知青生活在边缘地带。谁又会去关心呢?如果政府能给这些人一个特殊的政策,让他们老有所养,病有所依,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安慰,让他们觉得当年的付出还算值得,政府还有惦记就足够了。
5 楼        文友:老百        2014-05-19 11:57:03
  刚看了三哥写的诗,就是回忆那个火红年代的青春故事,这与铁鹰兄的这篇文章相得益彰呀!两位大秀才,果然不同凡响,老百佩服并学习!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6 楼        文友:吴兴华        2014-05-19 12:22:17
  欣赏江南老师优美的文字,问好,远握!
喜欢文学,已在省、市报刊发表小小说,散文、诗歌
7 楼        文友:苏中老农        2014-05-19 14:51:15
  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时下对一些较为敏感的历史话题,多以“宜粗不宜细”一语遮之,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拜读佳作,问好作者。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